回复

岳西高腔和秦腔


岳西高腔 .


.


安徽大别山区岳西县的岳西高腔,曾被誉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也是中国戏曲史话残留的最后一线血脉,该剧种曾在明代万历年间风靡一时,与昆腔齐名,是人称时调青昆的古青阳腔的余脉,如今这一剧种已濒临灭绝。
陕西省地方戏剧种。因陕西简称为秦而得名。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清代中叶以后,北京等地亦称"西秦腔""山陕梆子"。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秦腔流传十分广泛,盛行于陕西的关中、商洛、汉中等地。流行区域西抵陇州,东至潼关,北达榆林,南不过宁强。向外曾流行至京、津、冀、鲁、豫、皖、浙、赣、湘、鄂、粤、桂、川、滇、青、宁、新、藏等省区。l949年后还传至台湾。域外远达吉尔吉斯共和国。 .



历史沿革 .



秦腔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它的起源,众说不一,大体有形成于秦代(或先秦),形成于唐代,形成于明代三种说法。明万历年间(1573-1620)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留用"西秦腔二犯"唱调,是关于案腔声腔的最早记载。该剧是江南无名氏之作,证明已传播到江南。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据此.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另据调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曾驰名甘陕一带。后来,秦腔在陕西省内又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东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衍变为汉调桄桄,中路为西安乱弹,即今通常所称的秦腔。 .



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康熙四十四年(1705)前后出现的张鼎望《秦腔论》,乾隆年间(17361795)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吴长元《燕兰小谱》、周元鼎《影戏论》,都是较有影响的论述秦腔著作。《秦云撷英小谱》载:"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这些班社均为秦腔班社,每个班社均拥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乾隆、嘉庆(1736-1820)年间:秦腔演员魏长生曾三次到北京演出,使京腔六大班几无人过问,不少昆曲、京腔艺人改习秦腔。此后半个多世纪,秦腔几乎一直是北京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戏曲剧种,同时也是流行全国许多地区的剧种。就清代有关史料统计:当时除山海关以外的东北三省尚未有秦腔的足迹外、其他各省都有流行。在流行过程中,与其他戏曲形式和民间艺术结合,逐渐递变形成各地多种多样的梆子声腔剧种,秦腔在各地流行的地位遂被代替而浙趋缩小。至清末,又变成流行于西北一带的地方剧种。 .



1912
年,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陕西易俗社,对泰腔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革新,并大量编演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北、天津、甘肃、宁夏、陕西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仿陕西易俗社建制的戏曲团体。如山东、河北、天津的易俗社,甘肃的化俗学社、平乐学社,宁夏的觉民学社等。1924年鲁迅在西安曾五次观看易俗社的演出,给予好评,并亲笔题赠"古调独弹"的匾额,又以讲课酬金捐赠,支持易俗社的秦腔改革。易俗社曾先后两次赴北平、武汉和甘肃等地演出。西安先后成立的还有三意学社等秦腔班社。 .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秦腔艺术工作者,为戏曲表现革命的现实生活,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19387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紧密配合革命斗争,创作排演了大批新秦腔剧目如《血泪仇》等,彭德怀在给《血泪仇》作者马健翎的信中说:"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革命战士热烈欢迎,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有力的武器。"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还特此授予马健翎"人民艺术家"称号,民众剧团获得了"特等模范"的奖旗。 .



建国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了专业秦腔剧团,至80年代初,共达三百多个,其省属剧团有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剧团、甘肃省秦腔团、宁夏回族自治区秦剧团、青海省秦剧团(后改为西宁市索腔剧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猛进剧团。此外,各地还建立戏曲学校;培养了一批演员。 .



艺术特点 .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汉献帝的哭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做"酥板乱弹"。《下河东》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斩李广》的七十二个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脸唱腔讲究"将音""嗷音",调高难唱,能者则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乱不挡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其为"架儿" .



行当流派 .



秦腔角色行当有十三门二十八类。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穷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且、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门角色都有独特风格和拿手戏。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观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确,性格突出。格调"火爆",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除净角外,有个别生角也开脸谱。 .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又名新昌高腔。调腔一名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绍兴人张岱《陶庵梦忆》:朱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女戏,是指唱调腔的女戏子。调腔,绍兴人称为高腔,以其不托管弦、徒歌干唱、人声帮接、锣鼓伴奏为其演唱特点。明末至清中叶,调腔与昆腔一起在绍兴盛行。清末,昆腔趋向衰落,而调腔独受宁、绍、温、台一带观众欢迎。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载,咸丰、同治间,绍兴城里有群玉班,新昌先后有老凤台凤舞台大通元,俗称有十二副半调腔班,从业人员达200人。至抗日战争开始,兵荒马乱,绍兴调腔趋向衰落,调腔演员加入乱弹班演出,而新昌调腔一枝独秀。建国后,新昌成立了高腔剧团,虽历经曲折,但仍活跃于当今舞台。 .


  调腔演出剧目丰富,约有150多个传统剧目,分古戏时戏两类。古戏包括早期南戏如《琵琶记》、《拜月亭》等,也有承袭元杂剧、明清传奇和民间流行的剧本,如《汉宫秋》、《单刀赴会》、《牡丹亭》、《玉簪记》、《昭君出塞》等;时戏大多由乱弹剧目改编,剧目有《龙凤图》、《闹九江》、《双狮图》等。新昌调腔音乐可分为剧唱音乐和场面音乐两部分。剧唱音乐由文(唱辞)(唱腔)两者构成。剧唱的文体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今存有曲牌近300支。曲牌有律曲俚曲两类,律曲曲牌名目见于词曲谱,即有词曲曲牌,如[点绛唇][风人松]等,又有曲曲牌如[喜适莺][新水令)等,也有南曲曲牌的[一江风][桂枝香)[六么梧桐][玉山颓]等。在浙江各路调腔曲牌中,新昌调腔曲牌最为丰富。新昌调腔角色行当分为三堂:白脸堂有正生、老生、小生、副末四种角色;花脸堂有大花脸()、二花脸(副净)、小花脸()3种角色;旦堂有正旦、贴旦、小旦、老旦、五旦等五种角色,俗称12类角色,分工细密。调腔剧种古老,却少有文字记载,多数艺人生平不详,其中著名演员有生角的王培海、净角的潘金品、丑角的杨庆贤和旦角的潘奎柱等。 .


  新昌调腔表演有丰富的程式技巧,即使表演现代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活力。 .





松阳高腔


松阳高腔是浙江省八大高腔中的独立一支,也是省目前唯一尚能演出的高腔剧种。因其具有曲调优美,样式质朴,保留了戏曲的原始状态等特点,被专家们称为是省戏曲界的活化石 .


为对这一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近年来,我县政府及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使这一濒临灭绝的高腔剧种得以恢复演出。松阳高腔也因此先后被省文化厅列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试点、浙江省文化厅科研项目、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等项目和殊荣。 .


但就目前保护和抢救现状来看,松阳高腔面临保护困境: .


1、松阳高腔艺人年龄老化,年轻艺人青黄不接。口授心传的传承方式面临挑战; .


2、松阳高腔专业研究者奇缺,高腔剧本及高腔音乐整理滞后; .


3、县内没有一支正规化的松阳高腔剧团,民间剧团上档次难,走向市场难,剧团面临自生自灭危险; .


4、县财政紧张,没有更多的经济扶持能力,松阳高腔面临资金紧缺,无法开展好各项深入抢救和保护工作。 .




高腔之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是四百多年前,在弋阳腔的基础上,融合汉剧、弹腔、昆腔以及湘西本土山歌、号子,于湘西滋生的一种古老的民族剧种,并随着沅水的水运上溯下传,风靡整个沅水流域以及湖北、四川等地,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


  明初随着湘西第一商埠浦市的不断发展和繁荣,由客商和移民将其传带入辰河地域。后经与当地方言、民谣、宗教等的长期融合,形成独具魅力的曲牌体声腔艺术。辰河高腔是当时沅水流域唯一的一个大剧种,有大小剧目400余个,多出自于传奇故事,且曲牌繁多。如源于佛经中的《目连戏》是描写目连救母的故事。自古沅水流域信奉鬼神,故古辰河民间祭祀活动盛行,为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得《目连戏》成为辰河高腔的代表作品。 .


  而今,《目连戏》成为了辰河高腔的代名词。据专家介绍,辰河高腔比西方国家的意识流艺术还要早!当天,记者采访了泸溪县辰河高腔剧团的负责人。他们向记者介绍说,辰河高腔《目连戏》有48本,原本在河堤上搭台演唱,表演限于舞台,而经演变与发展,表演已超出舞台的限制,参加人员不但有演员,还有更多的群众。例如演《抬灵棺》一节时,所有的乡村头人都要参加迎接,而且经过每家都要烧香跪拜。 .


  由此可见,辰河高腔开创了演员与观众互动的舞台表演先河,是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由于辰河高腔古老原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1998年,该剧团应邀参加巴黎秋季艺术节,远赴巴黎、巴塞罗那等欧州历史名城演出,引起轰动,它的艺术价值为国际艺术界所赞赏,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瑰宝 .


  1.独特的表演艺术 .


  辰河高腔因其发展历史原因,注定了其拥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是高腔特色。辰河戏包含辰河昆腔、低腔和弹腔,以高腔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的多声腔剧种,演出时高腔不断,即使在没有音响条件的环境下,也能保证在场的所有观众听清唱词,演唱抑扬顿挫,跌宕怡人、音调高亢、风格粗犷,旋律婉转悠扬,与山歌、号子相融,极具湘西地方特色;其次是表演手法独特。辰河戏的表演艺术朴实、自然,有浓郁的泥土气息,早期的武打戏中,融汇了湘西民间武术的招式。再次是场面(即舞台配乐)特色,辰河戏场面简单,演出只需一面鼓、两副钹、一把唢呐两个锣,然而整个演出并不因场面的简单而逊色,相反,更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唢呐是辰河戏场面的核心,表现手法也众多,在剧情欢快情况下,唢呐奏出热闹欢腾的曲牌,营造欢快的气氛;而在剧情转悲时,唢呐配合演员的唱词进行帮腔,奏出的曲调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


  2.多样的舞台形式 .


  辰河高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保持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吸取其他艺术门类和兄弟剧种的养分,不仅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表演风格:以其发源地泸溪县浦市为中心的下河路子、以怀化溆浦县为中心的中河路子、以怀化洪江为中心的上河路子和以湘西永顺县王村为中心白河路子的四大流派,还有打围鼓矮台班高台班等多种形式,演出舞台形式多样,因地制宜无场所限制,开创了演员与观众互动的舞台表演的先河。 .


  3.原始的神秘性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


  辰河戏中充满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象征等构思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可谓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例如辰河高腔的母戏”——《目连戏》的演出,全剧有48本,原本在河堤上搭台演唱,在捉茅人请神开台戏时(即导语中描写的剧情),青面獠牙的鬼魅持着真刀真叉,冲入附近阴森的荒郊坟野,抓拿三魂七魄打叉一折中,戏场下摆两副棺材,无不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性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


  辰河高腔艺术价值高,表演灵活多样,且剧目丰富,现存高腔剧目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47个,散折戏57个,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条纲戏71个,为湖南保留高腔剧目最多的剧种。其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必然为游客所欢迎、所欣赏。 .

最后编辑megajoycn005 最后编辑于 2008-11-11 11: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