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lly
|
回复岳西高腔和秦腔 岳西高腔 . . 安徽大别山区岳西县的岳西高腔,曾被誉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也是中国戏曲史话残留的最后一线血脉,该剧种曾在明代万历年间风靡一时,与昆腔齐名,是人称“时调青昆”的古青阳腔的余脉,如今这一剧种已濒临灭绝。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又名“新昌高腔”。调腔一名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绍兴人张岱《陶庵梦忆》:“朱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女戏”,是指唱调腔的女戏子。调腔,绍兴人称为高腔,以其“不托管弦、徒歌干唱、人声帮接、锣鼓伴奏”为其演唱特点。明末至清中叶,调腔与昆腔一起在绍兴盛行。清末,昆腔趋向衰落,而调腔独受宁、绍、温、台一带观众欢迎。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载,咸丰、同治间,绍兴城里有“群玉班”,新昌先后有“老凤台”、“凤舞台”、“大通元”,俗称有“十二副半”调腔班,从业人员达200人。至抗日战争开始,兵荒马乱,绍兴调腔趋向衰落,调腔演员加入乱弹班演出,而新昌调腔一枝独秀。建国后,新昌成立了高腔剧团,虽历经曲折,但仍活跃于当今舞台。 . 调腔演出剧目丰富,约有150多个传统剧目,分“古戏”和“时戏”两类。“古戏”包括早期南戏如《琵琶记》、《拜月亭》等,也有承袭元杂剧、明清传奇和民间流行的剧本,如《汉宫秋》、《单刀赴会》、《牡丹亭》、《玉簪记》、《昭君出塞》等;时戏大多由乱弹剧目改编,剧目有《龙凤图》、《闹九江》、《双狮图》等。新昌调腔音乐可分为剧唱音乐和场面音乐两部分。剧唱音乐由文(唱辞)乐(唱腔)两者构成。剧唱的文体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今存有曲牌近300支。曲牌有“律曲”和“俚曲”两类,“律曲”曲牌名目见于词曲谱,即有词曲曲牌,如[点绛唇][风人松]等,又有曲曲牌如[喜适莺]、[新水令)等,也有南曲曲牌的[一江风]、[桂枝香)和[六么梧桐]、[玉山颓]等。在浙江各路调腔曲牌中,新昌调腔曲牌最为丰富。新昌调腔角色行当分为三堂:白脸堂有正生、老生、小生、副末四种角色;花脸堂有大花脸(净)、二花脸(副净)、小花脸(丑)3种角色;旦堂有正旦、贴旦、小旦、老旦、五旦等五种角色,俗称12类角色,分工细密。调腔剧种古老,却少有文字记载,多数艺人生平不详,其中著名演员有生角的王培海、净角的潘金品、丑角的杨庆贤和旦角的潘奎柱等。 . 新昌调腔表演有丰富的程式技巧,即使表演现代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活力。 . 松阳高腔 松阳高腔是浙江省八大高腔中的独立一支,也是省目前唯一尚能演出的高腔剧种。因其具有曲调优美,样式质朴,保留了戏曲的原始状态等特点,被专家们称为是省“戏曲界的活化石”。 . 为对这一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近年来,我县政府及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使这一濒临灭绝的高腔剧种得以恢复演出。松阳高腔也因此先后被省文化厅列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试点、浙江省文化厅科研项目、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等项目和殊荣。 . 但就目前保护和抢救现状来看,松阳高腔面临保护困境: . 1、松阳高腔艺人年龄老化,年轻艺人青黄不接。口授心传的传承方式面临挑战; . 2、松阳高腔专业研究者奇缺,高腔剧本及高腔音乐整理滞后; . 3、县内没有一支正规化的松阳高腔剧团,民间剧团上档次难,走向市场难,剧团面临自生自灭危险; . 4、县财政紧张,没有更多的经济扶持能力,松阳高腔面临资金紧缺,无法开展好各项深入抢救和保护工作。 . 高腔之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
明初随着湘西第一商埠浦市的不断发展和繁荣,由客商和移民将其传带入辰河地域。后经与当地方言、民谣、宗教等的长期融合,形成独具魅力的曲牌体声腔艺术。辰河高腔是当时沅水流域唯一的一个大剧种,有大小剧目400余个,多出自于传奇故事,且曲牌繁多。如源于佛经中的《目连戏》是描写目连救母的故事。自古沅水流域信奉鬼神,故古辰河民间祭祀活动盛行,为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得《目连戏》成为辰河高腔的代表作品。 . 而今,《目连戏》成为了辰河高腔的代名词。据专家介绍,“辰河高腔比西方国家的意识流艺术还要早!”当天,记者采访了泸溪县辰河高腔剧团的负责人。他们向记者介绍说,辰河高腔《目连戏》有48本,原本在河堤上搭台演唱,表演限于舞台,而经演变与发展,表演已超出舞台的限制,参加人员不但有演员,还有更多的群众。例如演《抬灵棺》一节时,所有的乡村头人都要参加迎接,而且经过每家都要烧香跪拜。 . 由此可见,辰河高腔开创了演员与观众互动的舞台表演先河,是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由于辰河高腔古老原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1998年,该剧团应邀参加巴黎秋季艺术节,远赴巴黎、巴塞罗那等欧州历史名城演出,引起轰动,它的艺术价值为国际艺术界所赞赏,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瑰宝”。 . 1.独特的表演艺术 . 辰河高腔因其发展历史原因,注定了其拥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是“高腔”特色。辰河戏包含辰河昆腔、低腔和弹腔,以高腔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的多声腔剧种,演出时“高腔”不断,即使在没有音响条件的环境下,也能保证在场的所有观众听清唱词,演唱抑扬顿挫,跌宕怡人、音调高亢、风格粗犷,旋律婉转悠扬,与山歌、号子相融,极具湘西地方特色;其次是表演手法独特。辰河戏的表演艺术朴实、自然,有浓郁的泥土气息,早期的武打戏中,融汇了湘西民间武术的招式。再次是“场面”(即舞台配乐)特色,辰河戏“场面”简单,演出只需“一面鼓、两副钹、一把唢呐两个锣”,然而整个演出并不因“场面”的简单而逊色,相反,更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唢呐是辰河戏“场面”的核心,表现手法也众多,在剧情欢快情况下,唢呐奏出热闹欢腾的曲牌,营造欢快的气氛;而在剧情转悲时,唢呐配合演员的唱词进行“帮腔”,奏出的曲调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 2.多样的舞台形式 . 辰河高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保持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吸取其他艺术门类和兄弟剧种的养分,不仅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表演风格:以其发源地泸溪县浦市为中心的“下河路子”、以怀化溆浦县为中心的“中河路子”、以怀化洪江为中心的“上河路子”和以湘西永顺县王村为中心“白河路子”的四大流派,还有“打围鼓”、“矮台班”、“高台班”等多种形式,演出舞台形式多样,因地制宜无场所限制,开创了演员与观众互动的舞台表演的先河。 . 3.原始的神秘性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 辰河戏中充满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象征等构思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可谓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例如辰河高腔的“母戏”——《目连戏》的演出,全剧有48本,原本在河堤上搭台演唱,在捉茅人请神开台戏时(即导语中描写的剧情),青面獠牙的鬼魅持着真刀真叉,冲入附近阴森的荒郊坟野,抓拿“三魂七魄”;“打叉”一折中,戏场下摆两副棺材,无不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性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 辰河高腔艺术价值高,表演灵活多样,且剧目丰富,现存高腔剧目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47个,散折戏57个,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条纲戏71个,为湖南保留高腔剧目最多的剧种。其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必然为游客所欢迎、所欣赏。 . ![]() |
![]() |
|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