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湘剧


湘剧,是湖南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它是以长沙和湘潭为中心,逐步向善化(今长沙、望城两县的南部)、益阳、浏阳、醴陵、宁乡、湘乡、攸县、安化、茶陵、湘阴诸县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 .


明代成化年间,长沙是吉王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戏曲演出的繁荣。外来的戏曲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与本地区民间艺术、地方语言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这一包括”(高腔)”(低牌子)”(昆曲)”(乱弹)四大声腔,唱白用中州韵、富有本地特色的剧种。 .


高腔,是湘剧四大声腔的代表。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四百多年前,弋阳腔传入长江地区后,融合打锣腔等地方音乐,并在弋阳腔滚唱的基础上吸收青阳腔的滚调加以发展,逐步衍变成为湘剧高腔的。 .


低牌子,是一种字少声多,以唢呐、笛子伴奏的声腔。曲牌与高腔同名,旋律却完全两样,故艺人称为低牌子,以示与高腔有别。 .


昆曲,在三百多年前,稍晚于弋阳腔传入长沙地区。那时有些班社既唱高腔,也唱昆曲。 .


乱弹,也叫南北路,即南路二黄,北路西皮的总称。北路西皮在清乾隆初即在湖南流行。南路二黄(即徽调)在乾隆年间也已传入岳阳。并逐渐成为湘剧的一种声腔。 .


湘剧的剧目丰富。大小剧目达1155个。其中高、乱声腔的剧目占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湘剧的传统剧目,不少出自宋末南戏、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也有少数系艺人创作和改编的剧目。高腔的四大连台六大记,是演出时间最早,保留时间最长的代表性剧目。四大连台为《封神传》、《目连传》、《西游记》、《精忠传》,每本可连台演出五至七日。六大记为《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拜月记》、《荆钗记》、《琵琶记》。乱弹的八大连台江湖十八本三十六按院,则是经常演出并为观众所熟悉的剧目。 .


湘剧传统剧目中有清代王船山创作的《龙舟会》和杨恩寿创作的《坦园六种曲》,其中《桂枝香》、《再来人》两出为清代剧评家吴梅所推崇;《桃花源》、《麻滩驿》、《理灵坡》三出取材于湖南地方的历史和民间传说,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建国后,依靠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湘剧的丰富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上演剧目由两百多个增至四百多个,并及时抢救了行将失传的剧目三百二十多个。重点加工整理了《拜月记》、《追鱼记》、《拨火棍》、《水牢记》、《金丸记》、《玉簪记》、《黄飞虎反五关》、《金沙滩》、《六郎斩子》、《百花公主》等六十多个剧本,《拜月记》、《生死牌》拍摄成舞台艺术片。





祁剧


祁剧,也叫祁阳戏。它分为永河、宝河两派,但舞台语言,统一用祁阳官话。声腔有高腔、弹腔、昆腔三种。它是湖南历史悠久、流行较广并对粤、闽等省不少剧种的形成与发展颇有影响的戏曲剧种。祁剧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


祁剧现有传统剧目总数上千,有一两百剧目已失传,后在1956-1961年期间发掘出来的。祁剧中的弹腔剧目约占百分之八十,高、昆剧目约占百分之二十。 .


祁剧音乐,素以高亢、激越见称。曲牌十分丰富,据邵阳地区已整理付印的音乐资料统计,有一千零七十九首。 .


高腔是祁剧中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一种声腔。至今还保留着帽形燥鼓这种古老的乐器。祁剧弹腔,是后于高腔兴起的一种声腔,分南北二路。它的南路,包括〔弋板〕、〔安春〕、〔阴皮〕等。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宜黄戏和徽剧的影响。 .


祁剧昆腔用唢呐和笛子两种乐器伴奏,唢呐多用于情绪激昂、气势磅礴的唱段,笛子多用于叙事、抒情、轻快的唱段。唢呐伴奏时用大锣、大鼓、大钹以加强气氛;笛子伴奏时用帽形燥鼓轮奏。 .


祁剧过场音乐,分大牌子小牌子两类,大牌子曲调丰富,既可渲染威武雄壮、庄严肃穆的气氛,也可表现热烈欢快、沉痛悲切的情绪。小牌子曲调轻快、流畅,多半用以配合表演动作,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


祁剧的脸谱化妆,只用红、黑、白三个基本色调。花脸(净)脸谱,除粉脸外,其它多是专人专脸。祁剧的服装、首饰,也有它的特点。 .


祁剧的行当,也和其他剧种一样,分为生、旦、丑、净四行。细分又有八大色、十个头等等分称。八大色是生、旦、净、丑每行两个。 .


祁剧科班众多,名伶辈出。清咸丰、同治以后,祁剧科班到处涌现。据现有资料,自咸、同到抗日战争前,祁阳县办有:鸿、元、如、永、祥、方、香、梅、玉、翠、文、三、喜、荣、国、丽、巧、春、超等四十二个科班。其中玉字科的李玉亮,翠字科的何翠福,三字科的唐三雄,喜字科的刘喜艮,称祁剧三个半聪明子弟,他们都是名重一时的艺术家。培植人才最多的,当推字科班,如名丑李荣富(艺名李泥巴),名生李荣祯,名旦苏荣兰,他们都是驰名湘桂的大老师傅,在祁剧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湖南花鼓戏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直到能够演出一整本大戏这样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湖南花鼓戏曲调的发展,是采用当地山歌、民歌、哼歌为素材,发展成为几个基本曲调,应用于有简单情节的的戏剧之中,后由于戏剧情节的复杂化和人物思想感情表达的要求,原始曲调变成了有各种不同节奏的、能表现各种不同情感的、分别适用于男声或女声演唱的曲牌。从音乐发展的角度说,前辈花鼓戏艺人(民间作曲家),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运用一曲多变的规律,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曲调。并且相传了一套曲调发展的手法,他们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概括:如变手法改尾巴换骨头翻上去落下来把板眼扯烂或挤拢等,实际上就是通过转调、变调、改变调式、音程移位、节奏扩展或者压缩等手法,来创造、丰富了花鼓戏曲调。所谓变手法,是转调与变奏的结合;改尾巴换骨头是改变调式和骨干音;翻上去落下来是音程上下移位;把板眼扯烂或挤拢就是节奏扩展或压缩。同时,他们也吸收了外省或者本省的其它民间音乐和其它剧种的音乐,为后代留下了宝贵财富。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过去,由于花鼓戏遭受封建迂腐势力的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半戏半调阴阳班子。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花鼓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湖南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4类:1、川调,2、打锣腔,3、洞腔(即师公腔),4、小调。川调,源于山歌及民歌。按调式分为宫调式、羽调式两种,宫调式强调六级音,羽调式强调七级音,花鼓戏味特别浓厚。打锣腔源于哼歌及劳动号子,原来仅用锣鼓、唢呐伴奏,人声帮唱尾腔,得名打锣腔,现在基本上取消了这种帮腔形式。洞腔,源于师道音乐,所以,也称师公腔。川调、打锣腔、洞腔,统称为正调,正调的结构比较方整,大多以对仗起承转合为结构形式,反复运用。小调是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调和丝弦小调,表现情绪较为单一。某些小调发展较大,能表现多种情绪,编入了正调。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多以表现劳动生活为主。湖南花鼓戏从劳动人民群众中来,丰富了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娱乐。




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欧洲、澳洲等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等。 .


  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继而出现了广东本地班,所唱声腔是一唱众和,称为广腔。在后来粤剧常演的开台例戏《六国封相》、《仙姬送子》、《八仙贺寿》中,仍保存了这种声腔。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指接近汉调西皮和祁阳戏北路的曲调)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为基本唱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弋、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 .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艺人,受春柳社新剧(俗称文明戏)的影响,纷纷组织志士班,与工人、学生一起,进行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传,编演了《文天祥殉国》等戏。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开始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1920年前后,不少粤剧大班社经常集中在广州、香港、澳门演出,习称省港大班。他们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很快使自己丰富起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肃清了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积极挖掘、继承优秀传统,艺术上也进行了全面革新,不仅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而且培养了一批新人。1958年,成立广东粤剧院。 .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等所谓江湖十八本;清同治七年(1868)以后,又有《黄花山》等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绪中叶,出现了侧重唱功的粤剧文静戏,如《仕林祭塔》等,称为大排场十八本省港大班阶段的剧目有根据西文电影、小说改编的《贼王子》等。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有传统剧《平贵别窑》、《凤仪亭》、《赵子龙催归》、《宝莲灯》、《西河会》、《罗成写书》以及现代戏《山乡风云》等。已经摄制成影片的有《搜书院》、《关汉卿》和最近上映的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等。
  粤剧的基本声腔为梆簧,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 .


  粤剧的脚色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省港大班时期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粤剧的表演艺术保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


  粤剧的著名演员早期有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后建立大成国自称平靖王的二花脸李文茂,创建粤剧同业行会八和会馆的老生邝新华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被称为薛马争雄的年代,文武生薛觉先和丑生马师曾对粤剧的革新都颇有贡献。他们和小生白驹荣、小武桂名扬被称为粤剧四大家五大流派(加上演丑的廖侠怀)。实行男女合班后,上海妹创造了粤剧女脚特有的抒情唱法,后以红线女影响最大。同时,广州的罗品超、文觉非、陈笑风和香港的新马师曾、何非凡、林家声等也都各有擅长,颇有影响。解放后,粤剧艺术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
.




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用潮州方言演唱,是形成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的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潮剧历史悠久,属元明南戏的一支,在明代称为潮腔、潮调。
  明代戈阳、昆山等腔流播潮州,清代西秦戏、外江戏(以二黄西皮为主)也在潮州演出,潮剧兼收戈、昆、梆、黄和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说唱、歌舞,深化成具有潮州乡土特色的地方戏曲。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月、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叶清发等。




桂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 .


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 .


桂剧声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调。其弹腔则分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两大类。它们的反调形式阴皮背弓,又都自成体系。伴奏乐队亦与其他皮黄系统的剧种一样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 .


桂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 .


桂剧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




彩调


 彩调,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称调子戏采茶哪嗬嗨;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平乐、荔浦等地叫山花灯彩灯采茶戏”……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彩调演出采用桂林话,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还有本民族的彩调演员。清末,彩调发展成戏后就有了《王三打鸟》、《三看新》、《娘送女》、《双打店》、《王二报喜》等三十六出剧目。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大类,如以角色行当定腔的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摇旦腔、老生腔等。按人物身分、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和尚腔等。富于表现劳动形象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饮酒腔等。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还吸收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和唢呐、笛子等。以调胡为主奏乐器。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
  彩调的表演艺术如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摇旦(即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是彩调三件宝(扇子、手帕、彩带)中的主要的一件。扇子在表演中,还可当作用具和兵器,故有万能道具之称。
  辛亥革命前后,名艺人辈出,如桂林有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宜山有四大名旦:吴老年、潘老扭、梁如山、剃头佬,宁明有鬼脸王周朝纲,融安、三江有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彩调濒于衰亡。建国后,彩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彩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王珍、罗亮、杨爱民等,1956年组成广西彩调剧团。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刘三姐》,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壮剧


广西壮剧,是在丰富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壮族戏曲剧种。壮剧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流行于广西的西部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一带。 .


由于流行地区和语言、音乐唱腔、表演等的不同,壮剧分为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和师公戏三类。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田东、田阳一带。壮族师公戏在壮族地方叫壮师调师”。主要流传于河池、宜山、来宾、贵县、上林、武鸣、邕宁一带。是从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壮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是马骨胡,用马腿骨做琴筒,金属弦,比京胡细而长,音乐清脆、明亮。配胡是土胡(又叫厚胡)。 .


南北路壮剧的表演,都有特色。北路壮剧的表演,生、旦都拿扇子,丑行彩旦用团扇(葵扇),小生、花旦用折扇。南路壮剧的表演,角色也有分工。花脸分大小花脸,小生有文生、武生,旦角有正旦、武旦、老旦。师公戏的表演,早期有七十二种面具,每种代表一类人物,各有自己的典型身段。以后创作、改编演出的《红铜鼓》、《夜明珠》、《玫瑰花》、《百鸟衣》、《水轮泵之歌》等都博得观众的好评。




川剧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


外来的各声腔戏班原本都是各自演出,后来,由于陕西、山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在四川各地的会馆,每年在演出本省来的戏曲时,为了同时看到别的好戏,因此也请其它声腔的戏班同台演出。这种同台演出,不但满足了观众的要求,并促使了几种声腔戏班的艺人有了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再加上清朝末年,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新建起一批较为正规的剧场(当时叫茶园戏园)之后,高、昆、胡、弹、灯等剧种的班社,纷纷从农村涌入大城市进行联合经营与同台演出,从而更增多和增强了各剧种班社间的艺术交流,他们为了生活及其艺术的发展而积极地互教互学,大胆吸收不同剧种的剧目和演唱的方法、技巧,并作试验性的演出,等等。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在有些戏班,几种声腔便首先是在语言上,尔后是表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方面,逐渐融汇在一个统一的艺术范畴里,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为了区别于在四川流行的京剧、汉剧等其他外来的剧种,这种统一演出的戏曲形式便称为川戏,后改称川剧 .


川剧的剧目十分丰富,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经四川省川剧院和川剧艺术研究所搜集的剧目有约近两千出之多。已记录的剧本约有一千本。1955年到1957年间,成渝两市川剧界,对所搜集的剧目进行鉴定演出,演出的传统剧四百个。这些剧目中除荆、刘、拜、杀睌以外,属于高腔系统的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的音乐都各有自身的特点。 .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锣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装龙象龙,装虎象虎,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优美动人。 .


川剧舞台上所以能出现众多富有的艺术形象,还与它的行当划分较细有关。川剧的行当总的方面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类。川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不同,艺众的师承关系不同,大约在清同治和光绪年间,逐渐形成了一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了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武生、武丑,有曹大王的赞称)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河道(即流行地区)分为川西派、资阳河派、川北派、川东派等四派。川剧不仅行当多,流派多,而且精彩的特技多。如《水漫金山》中的白娘子和小青的托举,《打红岩》肖方的藏刀,《治中山》中乐羊子的几次变脸等。 .




黔剧


黔剧,地方剧种,曾名文琴戏,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 .



黔剧是由说唱艺术贵州扬琴搬上舞台扮演而创立的新兴地方剧种,诞生于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60年代被正式命名。它的唱腔,主要是继承发展了文琴民间说唱艺术的传统。它的表演是在吸收、借鉴昆剧
等戏曲表演的基础上,又学习当地各民族的民间表演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演员一般比较年轻。



历史沿革 .


.



黔剧的前身是贵州扬琴。贵州扬琴,亦称贵州弹词、文琴,是一种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分角色坐唱的说唱艺术。 .



清嘉庆年间,贵筑县的颜词徽,清道光五年(1825)兴义的张国华等人,曾在诗文中提到贵阳有扬琴的活动。今人俞百巍经过多年的高歌研究认为,扬琴在清康熙年间就开始在贵州流行,至今已二百多年历史(《关于贵州弹词和文琴戏》)。光绪年间,云南扬琴、四川扬琴、四川清音、湖南常德丝弦等相继传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扬琴的发展。光绪九年(1833),王石青、蒋发三、丁小瑞三人在贵阳建立扬琴三友社,在文音茶社里公开演唱。之后,黔西于光绪十一年成立文音俱乐社,织金于光绪十五年成立庭院乐府,安顺于光绪十六成立相悦茶社,毕节于宣统三年(1911)成立同乡娱乐会1921年前后,遵义、安顺、盘县、铜仁、都匀、兴义、安龙、独山、大方、贞丰等地相继出现了扬琴班社。经过多年的演唱实践,贵州扬琴逐渐成熟定型。据《贵州弹词汇编》记载,最早的贵州扬琴唱本是《二度梅》,于光绪十十六年由王石青编次。 .



黔剧诞生于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 .



1950
年,大定(今大方)县的扬琴艺人为配合清匪反霸运动,用贵州扬琴的曲调为秦腔剧本《穷人恨》配曲,用当地方言演出,开创了黔剧的先声。此剧用扬琴、三弦、胡琴伴奏的调子,传达悲喜的剧情,歌曲台词通俗易懂,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



1952
年秋,黔西县扬琴艺人徐有三、封炳坤、李绍芝、魏利亨等,将婺剧剧本《百日缘》配以贵州扬琴唱腔,用当地方言道白,模仿京剧、川剧的表演、锣鼓,演出获得成功,并取名为文琴戏。尔后,徐有三又将贵州扬琴的传统曲目《搬窑》整理改编成文琴戏排练,在该县武神庙为第一次区乡干部会演出,熟悉的乡音土语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次演出被黔剧界认为是黔剧的诞生。 .



1954
年春,黔西县成立了业余文琴剧团。为建立文琴戏的观众基础,该团在以后的两年中,到全县百分之七八十的乡镇演出,受到普遍欢迎。随后,该团又到临近的金沙、织金两县演出,为观众喜闻乐见,并激起两县扬琴艺人的仿效。 .



文琴戏和黔西业余文琴剧团的出现,引起了中共贵州省委和省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19565月,黔西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黔西县文琴剧团,贵州出现了第一个专业文琴剧团。 .



1957
年后,各地在黔西县文琴剧团的影响下,相继成立了专业或半专业文琴剧团,并于19591960年间举行了两次文琴戏会演,黔西县文琴剧团作为贵州的地方剧种出访了四川,到成都、重庆演出。 .



1960
2月,中共贵州省委正式将文琴戏命名为黔剧,组建了贵州省黔剧演出团。同年五年,周恩来视察贵州时观看了该团演出的《卓文君》、《西厢记》选场,同年6月,该团带《秦娘美》、《张秀眉》、《红旗食堂》、《女矿工排》、《搬窑》、《佳期拷红》、《葬花》等剧目晋京演出,尔后又赴上海、杭州公演,均受到欢迎和好评。 .



1960
年,贵州省黔剧团、遵义专区黔剧团和毕节专区黔剧团,联合排练了《半把剪刀》、《团圆之后》、《珍珠塔》、《双玉蝉》等其它剧种的优秀剧目,并创作演出了《山高水长》、《人民办案》等现代戏。19659月,贵州省黔剧团的《山高水长》,遵义专区黔剧团的《考幺女》,毕节专区黔剧团的《把关》、《开锁》等剧,均赴成都参加西南区话剧地方戏汇演。 .



黔剧自诞生到80年底,20多年来曾先后创作、改编、移植、上演了大量剧目,其中,改编侗剧优秀传统剧目《秦娘美》,1960年拍摄成舞台艺术影片;创作的彝族历史故事剧《奢香夫人》,在编、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达到新的水平。该剧19799月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观摩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曾荣获中央文化部戏曲创作、演出一等奖。还有苗族历史故事剧《张秀眉》,以及其它现代戏《山高水长》、《血披毡》、《考幺女》、《把关》等,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搬窑》、《珍珠塔》、《三难新郎》等都受到观众喜爱。 .


.


.



艺术特点: .


.



黔剧音乐是在贵州扬琴说唱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革,并从贵州地方其它戏曲剧种以及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逐渐发展而成的。 .



黔剧唱腔用贵州方言演唱,以贵阳官话及黔西话为代表,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其声、韵、调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



黔剧的基本唱腔均属四句式板式变化体,唱词以七言十言为主,并按尾字平仄偶句押脚韵的规律,形成严格的上下句式。 .



黔剧唱腔由基本唱腔和其它唱腔两类组成,形成了以板式变化为主,单曲体为辅的综合体制。 .



基本唱腔在贵州扬琴的七个常用唱腔的基础上,按板式变化体进行归类和发展,形成多系统基本唱腔格局,有扬调腔、二板腔、二簧腔三个腔类: .



扬调腔在〔扬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由〔扬调〕、〔苦禀〕、〔反调〕三个唱调构成。 .



二板腔在〔二板〕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由〔二板〕、〔宫二板〕两个唱调构成。 .



二簧腔包含〔二簧一字〕、〔二簧快一字〕、〔二流〕三个黔剧传统板式唱腔,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二簧垛板〕、〔二簧摇板〕、〔二簧散板〕、〔二簧干板〕、〔二簧倒板〕、〔二簧夺子〕等板式。 .



其它唱腔包括:贵州扬琴的部分小调、在民族音乐和黔剧唱腔素材中创作和发展的新腔、合唱与伴唱,共三部分。 .



黔剧唱腔的连接灵活自如,其连接类型有:基本唱腔扬调腔、二板腔、二簧腔内各板式的连接;基本唱腔与另一基本唱腔的连接,如扬调腔与二簧腔的连接,二板腔和扬调腔的连接;基本唱腔与其它唱腔的连接包括小调、新腔和未归入基本唱腔的传统唱腔;基本唱腔与合唱、伴唱与连接等连接形式。 .



黔剧器乐曲的来源有三:一是继承贵州扬琴传统曲牌〔八谱〕,有〔大八谱〕、〔小八谱〕之分;二是吸收贵州梆子戏曲牌,现常用的有〔小开门〕、〔万年欢〕、〔柳青莲〕等;三是新编曲牌,是为特定情景的需要编写或创作的。 .



器乐曲分为:弦乐曲、唢呐曲两类。弦乐曲,如〔柳青莲〕、〔浪淘沙〕、〔洞房乐〕等,常用于迎宾、宴客、嫁娶等场合;唢呐曲,如〔一溜风〕、〔急三腔〕等常用于打斗场面。 .



黔剧的伴奏乐器以高胡、扬琴为主,配以其它管弦乐,组成文扬。打击乐器按本剧种的需要,由小鼓、板(以上选用偏高音者)、大锣、大钵、马锣或小锣,配以铰子、碰铃、低音锣、包包锣、大鼓、定音鼓等,组成武扬。锣鼓经以吸收贵州梆子戏的锣鼓经为主,并借鉴、改编其它剧种的锣鼓经而形成,有念白锣鼓、开唱锣鼓、身段锣鼓等。 .



黔剧戏衣融合了当地各民族特点,视剧情和人物性格而设计。 .



最后编辑megajoycn005 最后编辑于 2008-11-11 11: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