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
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1912年,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何叫天又创出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 .
淮剧的传统剧目:早期有生活小戏《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等,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和《白蛇传》、《岳飞》、《千里送京娘》、《状元袍》、《官禁民灯》等。 .
新时期以来,以上海淮剧团为代表,以《金龙与蜉蝣》为标志,都市新淮剧的旗号在戏剧界引起很大凡响。
沪剧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它形成于上海,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属滩簧系统。 .
沪剧源自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初名花鼓戏,进入城市后改称本地滩簧,亦名“本滩”,二十世纪20年代始有“申曲”之称,40年代初又出现了沪剧称谓,至抗战胜利后才通称沪剧,是一个较年轻的戏曲剧种。 .
在上海风行的剧种很多,但只有沪剧才是唯一产生并壮大于上海的地方戏。它源于民间,语言生动,音乐柔和,委婉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 .
.
.
历史沿革 .
.
属于滩簧系统的沪剧,初名花鼓戏,上海花鼓戏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已有流行,它流动演出于乡村集镇,一般在茶馆中临时占一角,面对茶客演唱,逢庙会、节日,村镇中搭台演唱,习称“放高台”。 .
当时的演出形式是男的敲锣,女的两头鼓,用胡琴、笛、板伴奏,宾白用土语。所唱曲调是吴淞江(苏州河)、黄浦江两岸农村中流行的山歌,有“四句头山歌”、“对唱山歌”和“叙事性长山歌”,这些山歌或二句一段,或四句一段,节奏自由,接近口语,风格委婉朴实。演出内容大多表现爱情婚姻和劳动生活的,如《郎唱山歌象铜铃》、《十二生肖》、《童养媳》、《长工山歌》。叙事性长山歌唱句长达百句、千句,作品有《白杨村山歌》、《赵圣关山歌》等。 .
演唱程序是先用乐器演奏[三六]等江南丝竹乐曲,称为“拉合头”。继而表演称为“打阳当”的节目,再次是清唱开篇,接下来演正戏。戏演完后,往往由观众按折子点唱戏的唱段或小曲,称为“翻牌”。清唱开篇流传至今的有《三国》、《大西厢》等。 .
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申滩的形式还是两个男演员分扮男女角色,用胡琴和鼓板、小锣伴奏,自奏自唱,全班只有四五个人。这种形式称为“对子戏”,实质上就是二小戏,只有两个演员扮演一男一女两个角色,伴奏乐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锣、可随地演唱。 .
后来,又发展成“同场戏”。角色通常有三个以上,有专门的伴奏人员,整个班社有八九个人,可以演出情节较复杂的剧目,并且已经有女演员了。戏班被称为支锥班,班中的男角称上手,女角称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的。早期戏班主要在乡间流动演出,后来又在上海的茶楼、街头演出。剧目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演员的装束都是清代的农村服饰,这些剧目后来被称为“清装戏”。 .
在沪剧传统剧目“九计十三卖”中,以“卖”字当头的基本上是支锥班时期常演的对子戏,如《卖花带》、《卖花球》、《卖桃子》、《卖冬菜》。 .
清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严禁花鼓戏,著名艺人胡兰卿、许阿芬等纷纷流入上海租界,当时东乡(南汇、川沙)、西乡(松江、金山)、北乡(宝山)三路花鼓戏艺人进入上海租界,或走街串巷卖艺,称为“跑筒子”;或在广场空地圈唱,称为“敲白地”,诞生了职业性和半职业性班社。 .
为躲避租界当局的禁令,艺人借鉴曲艺苏滩的坐唱形式,改演戏为坐唱,演员分角色四围而坐,或置桌如堂名形式,动作较少,仅靠面部表情和手势来吸引观众。这一时期的艺人仍沿袭花鼓戏做法,男女同台。 .
此时,江浙滩簧在上海勃兴,苏滩、宁波滩簧等声誉鹊起。部分艺人为有别于苏滩及其它滩簧,称为本地滩簧、申滩时调,简称本滩,自此,沪剧进入本滩时期。 .
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许阿方为首的戏班进入上海英租界的四海升平楼演唱,三四年内,仅法租界内茶楼书场就发展到八个以上,演唱班子扩大到八人的规模。许阿方等还去苏州盘门的茶楼书场演出,本滩从街头广场进入茶楼书场,为剧种开辟了在城市立足的基地。 .
这一时期本滩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苏州及杭、嘉、湖一带,演出的剧目除对子戏外,还有剧情较完整的同场戏。如“九计十三卖”中的“九计”:《连环计》、《僧帽计》、《扁担计》、《灯笼计》、《黄狼计》、《花鞋计》、《烟筒计》、《酒壶计》、《酒缸计》,另有《庵堂相会》、《借黄糠》、《阿必大回娘家》、《陆雅臣》、《朱小天》及《打花包》、《磨豆腐》、《秋香送茶》等。从各个角度表现世态炎凉、浪子回头、封建礼教对青年迫害等主题。演员按剧情需要扮演人物,另设专人操持乐器,三四个角色称小同场,五至七八个角色称大同场。 .
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没有化装,不久全部恢复戏曲形式。随着班社的增多,规模也扩大到十人左右。 .
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新集”,从事本滩改良,
带头声明废弃若干淫秽剧目,宣称本剧种为改良本滩,并改名为“申曲”。 .
申曲阶段,沪剧获得飞速发展,编演了时事新戏《离婚怨》,此剧由文明戏艺人范志良根据民国初年上海城内某事件构思而成,由刘子云、丁少兰排演。剧情取材于现实生活,所以演员的服装基本是西装和旗袍,这是沪剧史上编演时装新戏的开端, .
20至30年代,受其它剧种形式的影响,申曲恢复了站立表演的形式。又由于文明戏(早期话剧)演员的参与,演出实行幕表制,使用软布画景,这一时期大量改编文明戏的演出剧目,其中有原出自弹词的《玉蜻蜓》、《珍珠塔》、《孟丽君》等,后来又演出大量以新闻时事和电影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如《黄慧如与陆根荣》、《阮玲玉自杀》、《空谷兰》、《姐妹花》等,成为沪剧的中期传统剧目。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步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由于剧目取材多为城市生活,剧中人物穿西装旗袍出场,一时被称为“西装旗袍戏”。 .
“西装旗袍戏”很快成为申曲时期的主流,并对后来的沪剧产生重要影响。进入二十世纪20年代,时装戏以及清装戏、古装戏大量出现。同时,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渐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音乐等。在剧目取材方面,用半剧目搬上舞台,还吸收了一些文明戏工作者担任编导, .
三十年代初,申曲歌剧公会成立,会员有二百余人,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会员达三百九十五人。到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三十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有的改称剧团,如文滨剧团、施家剧团。社团的规模也由十数人发展到二三十人,甚至四五十人。他们先后在中央大戏院举行文戏班大会串,剧目有《陆雅臣》、《借黄糠》等。演员名家辈出,有以儒雅潇洒的文派著称的筱文滨,以明快有力的施派闻名的施春轩,以及夏福麟、石根福、杨月英、筱月珍等。 .
1941年,成立了“上海沪剧社”,开始把申曲改称“沪剧”。这一时期的申曲受话剧和电影的影响很大。上海沪剧社上演的第一个剧目就是改编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40年代初,还有几部戏被拍成了电影。沪剧上演了许多根据名著、话剧或电影等改编的剧目,小说如《秋海棠》、《骆驼祥子》、《家》等,话剧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电影如《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
40年代以后,沪剧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建立了编导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探寻唱、做、白的有机结合。演唱艺术方面,以最能表现个人演唱特点的“长腔长板”为主,出现各种流派,涌现出大批的著名演员,如杨月英、筱月珍、王筱新、施春轩、筱文滨、石筱英、解洪元、邵滨荪、杨飞飞、丁是娥、王盘声等,演出了《碧落黄泉》、《秋海棠》、《雷雨》等。文滨剧团把电影《桃李劫》改编成《恨海难填》演出获得成功,同年被拍摄成戏曲影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还建立了艺华、勤艺、努力、爱华、长江等剧团。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舞美人员积极编演现代戏,出现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
、《白毛女》、《金黛莱》、《母亲》、《战士在故乡》、《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黄浦怒潮》、《史红梅》、《为奴隶的母亲》、《芦荡火种》、《红灯记》、《被唾弃的人》等,对提高沪剧的音乐唱腔、表导演水平和舞美推陈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被摄制成影片,
影响较大。 .
与此同时,编、曲者运用各种创作技法,不断在传统基础上对唱腔进行变革发展,还应用了一板二眼、重唱等形式。许多曲牌被发掘出来,发挥其表现生活、表达感情的潜力,灵活运用于人物的抒情表意。 .
“文革”期间,沪剧受到严重摧残,剧团被迫解散,演员遭受迫害。“文革”后,逐渐得到复苏,一批著名沪剧艺术家重返舞台,焕发了艺术青春,并出现了一批新人。沪剧舞台上陆续推出了一批新剧目,如《金绣娘》、《张志新之死》、《一个明星的遭遇》、《日出》等。80年代后,沪剧舞台运用激光灯光,乐队使用电声乐器,如电吉他、电贝司、电子琴,乐师增加为十二至十六人,沪剧改革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 .
.
滑稽戏
滑稽戏是在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
著名滑稽演员王无能,一人成档,专事滑稽曲艺的演出。当时人们把这样由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艺称作“独角戏”。著名的独脚戏演员,除王无能外还有江笑笑与刘春山。江、刘二人与王无能鼎足而立,各有所长。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一些独角戏艺人和文明戏演员纷纷组织滑稽剧团,逐步取代渐趋没落的文明戏,从此,滑稽戏便开始成了颇有影响的戏曲剧种。 .
滑稽戏的剧目大致可分五类:第一类,是根据独脚戏的“段子”发展和改编成的。其中《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艺术性完整,已成为滑稽戏优秀的传统来保留剧目,并被搬上了银幕。第二类,是从文明戏移植而来。主要有《方卿见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风》、《济公》、等。第三类,是解放初期,从话剧、戏曲、电影剧本移植、改编的。移植的地方戏剧目,有《苏州二公差》(即《炼印》)、《好好先生》(即《三家福》);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有《幸福》、《西望长安》等;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有《小九妹》(即《蜻蜒姑娘》)、《万无一失》(即《天罗地网》)等。第四类,是根据外国剧本改编的如《活菩萨》一剧,连演连满一年零九个月,创自有滑稽戏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的纪录。第五类,是新创作的剧目。如《样样管》、《不夜的村庄》、《满园春色》、《性命交关》、《一千零一天》等。1981年9月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时,滑稽戏的《阿Q正传》被列为上海纪念演出的重点剧目之一。 .
滑稽戏的音乐,沿用独脚戏的“九腔十八调”。滑稽戏的表演,是以独脚戏、相声等曲艺的表演为基础,又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滑稽戏演员在“说”、“唱”和形体动作等方面都有许多明显特点:一、优秀的滑稽戏演员不但要会多种戏曲唱腔、常用民间曲调或流行歌曲,而且还要学会各种流派唱腔。二、滑稽戏演员要口齿伶俐、反应敏捷,能讲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如上海话、宁波话、绍兴话、杭州话、苏州话、无锡话、南京话、扬州话、山东话、四川话、广东话等,而且往往以会讲混杂的方言为妙,如广东上海话、北京四川话等。滑稽戏演员有时还根据戏剧的需要讲说英语、日语等外国语言。三、滑稽戏的形体动作是特别夸张的,有时简直夸张到荒谬的程度。 .
二人台
一泻千里的黄河,几经曲折从内蒙流入山陕峡谷,越过偏关县寺沟,就到了位于晋、陕、蒙交界的河曲、保德县。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人俊音甜,到处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素有“民歌之海”的美称。“二人台”这一地方小戏就植根在这块土地上,一出《走西口》更以它真实的社会内容、细腻的生活细节、精彩传神的表演、韵味浓郁的唱腔而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
“二人台”是起源于河曲,流传于晋北、内蒙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它在表演程式上属于“两小”戏。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朝末期,逢年过节,一些闹红火的人聚在一起,在屋内、院落、村头、广场进行地摊演唱,都是河曲民歌的小曲小调,这种娱乐活动俗称“打坐腔”。到了清咸丰初年,这种“打坐腔”吸收了姊妹艺术中的秧歌、高跷、旱船、道情等艺术营养,发展为具有一些舞蹈动作,由旦丑两角色一进一退走场表演。逢年过节观看的人围拢在火龙(旺火)四周,演员和乐队在场内表演,当地人叫“转火龙”。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至1864年),由于河曲广大劳苦百姓因生活所迫“走西口”,把这种艺术形式带到口外,吸收融化内蒙民歌的音乐语言及戏剧化妆等特长,使之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具有戏曲雏形的地方小戏。 .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约有 120个,内容多取材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可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两类,“硬码戏”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是载歌载舞、歌舞并生,如《挂红灯》、《打金钱》等。其内容多是表现农家生活和爱情生活等。 .
二人台的音乐分腔和牌曲两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有些经过各种速度的变化处理,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古牌曲、民间吹奏乐等,使其越来越丰富。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洋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音乐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 .
《走西口》就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劳动人民血与泪,苦与恨,情与爱的生动写照。 .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在封建社会,由于这里地瘠民贫,加上封建统治阶级的层层盘剥,广大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经过山西北部的杀虎口,跨越长城,到察哈尔、绥远等地,即今河套、后山一带去垦荒。因杀虎口位于长城的另一个通道口——一张家口的西面,故称“西口”。内地人把从杀虎口进入内蒙地区叫“走西口”。河曲旧志记载:“河邑人耕商塞外草地,春夏出口,岁暮而归,但能经营力作,皆足糊口养家。本境地瘠民贫,仰食于口外者无虑数千人。”许许多多的贫苦农民为了养家糊口,维持温饱,到“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口外去出卖劳动力,沿途要遭遇数不尽的艰难,完全是一种非人的生活。《走西口》创作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反映山西大旱灾后,太春和玉莲这对新婚夫妇,为生计所迫,忍痛分离时的无限悲苦。整出戏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不是以故事诱人,而是以细节出戏,以真情感人。新婚不久的太春出去借粮,没有借上,就与伙伴相约远出西口谋生。当他不得不把动身的消息告诉妻子孙玉莲时,整出戏的情节推向了高潮,通过人物的对话,表达了夫妻情深意浓、恋恋不舍的心情。丈夫去口外谋生,妻子多方叮咛,一方语重心长、一方声声相应,对话是那样娓娓动听,情意绵长。通过人物的语言,深刻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实难留,
怀抱上梳头匣,
给哥哥梳梳头。
清朝男子都留有长辫,这是特有的服饰民俗,从妻子给丈夫梳头开始,到离家后衣、食、住、行的嘱咐,“吃饭你要吃热”,“喝水要喝长流水”,“走路要走大路”,“住店要住大店”,“坐船要坐船舱”,凡是一个做妻子应该想到的都想到了;一般妻子想不到的,她也想到了,一桩桩、一件件是那样的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临到分别的最后一刻,说出了一个纯洁少妇最担忧的事情:
哥哥西口外行,
不要贪“花红”,
恐怕你变了心,
忘了妹妹的恩情。
她谆谆告诫丈夫不要沾花惹草,没有感情基础的朋友是不牢靠的:
有钱是朋友,
无钱眼下瞅,
总不如小妹妹,
年长日又久。
通过叮嘱的全部内容,难分难舍的全部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多情、温柔细腻的农村妇女的形象。最后太春终于与玉莲分手了,当太春“走出二里半,扭回头来看”时,“望见玉莲小妹妹,还在房上站。”这真挚、素淡的粗线条勾勒,可以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为眼的凄苦动人的场面洒下同情的泪水。 .
如今,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的河曲、保德已是旧貌换新颜,它以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晋、陕、蒙三省区的商业流通集市,昔日走西口的悲惨生活已成为过去,但是二人台这朵民间小戏的奇葩,将永远开放在人民的心里。
吉剧
吉剧,是在东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二人转”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从1959年至今,吉剧共创作改编和排练演出了近二百个大、中、小剧目,其代表作为《包公赔情》、《青卖线》、《桃李梅》。 .
在行当上,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在音乐唱腔上,吉剧以二人转的主要曲牌〔文咳咳〕、〔武咳咳〕、〔红柳子〕、〔三节板〕、〔哭糜子〕、〔穷生调〕等为原始基调。吉剧的伴奏乐器以二人转的板胡、唢呐为主,并在东北管的基础上,创造了善于抒情的吉剧喉管,还把古筝搬进吉剧的乐队。 .
吉剧的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转的五功,即唱、扮、舞、说(口说)、绝(手绢儿、扇子等绝活)的基础上,采撷其它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的。手绢功是吉剧的特长。吉剧中长水袖的甩法也吸收了二人转的手绢和长绸子舞的技巧。
龙江剧
黑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系建国后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基础上吸收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和兄弟剧种的精华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主要流行于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嫩江、绥化、德都和富锦等地区。 .
.
历史沿革 .
.
二人转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其表演形式分为二人转、单出头和拉场戏。建国后,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从1956年起由黑龙江省民间艺术队着手进行对拉场戏的改革,试图创建起新的大戏剧种。1958年10月,在东北三省协作区第四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要繁荣发展东北的文化,丰富创造自己的地方剧种”。1959年以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地方戏队和黑龙江省评剧院青年队为基础,成立了黑龙江省新剧种队,并正式定名为“龙江剧”。1960年新剧种队改变建制,成为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1960年5月,在全省地方新剧种座谈会上.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延泽民提出地方戏要有“独特”之处,应当反映现实生活,为今天和明天而创造.为工农兵而创造。同年7月,在黑龙江省地方戏曲新剧种汇报演出会上实验演出了《寒江关》、《五姑娘》。在这两个剧目中,人物念白采取了辙韵化的地方语言,人物的语言上则运用了二人转“套子口”;并把二人转手绢功--顶绢、立绢、片绢、腕花绢揉合于戏曲水油功之中,变形为双弹袖、面缠油、外撩袖、鸳鸯片袖。还将拉场戏中的一些专腔专调加以变化。如改〔反西凉调〕节奏的平稳、缓慢为明快、跳跃;对〔梨花五更调〕作了慢、中、散等板式变化。新剧目在音乐上采用曲牌联套和板式变化的综合体,选取了二人转音乐当中表现力较强的、较有代表性的〔红柳子〕、〔文咳咳〕、〔武咳咳〕、〔帽腔〕,作为龙江剧的主要曲调。 .
1961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集中省内文艺界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召开了关于加强龙江剧创造的座谈会,成立龙江剧研究顾问委员会。会上,就剧种的实验方针、剧目、音乐、表演诸方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设想,明确规定:“龙江剧的创作方向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实验步骤可从古典戏着手;音乐以二人转、拉场戏音乐为基础,运用曲牌联接、板式变化或两者相结合的戏曲音乐结构进行尝试;表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造革新,从内容出发,从生活出发,以二人转、拉场戏表演方法的运用和创作为形成龙江剧表演个性的基础。”以此为指导,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排演了《樊梨花》、《春灵庵》、《双锁山》等剧目,对音乐唱腔进行多种试验;同时要求编导、作曲、演员熟悉掌握二人转、拉场戏艺术,提出“过好二人转传统关”。因此,聘请老艺人传授民歌、小帽、二人转、拉场戏唱腔、戏曲基本功和有关教师教授东北秧歌、古典舞、芭蕾舞,并开设了声乐课,从多方面提高演员素质。在“多用、选择、考验、积累”的方针指导下.龙江剧音乐在实验中不断运用适合戏曲音乐发展的二人转曲牌、拉场戏唱腔。自1962年起,在前两年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三种声腔(柳腔、咳腔、帽腔)的实验,实验剧目一律改为现代戏。先后排演了《寒梅花》(柳腔)、《李双双》(咳腔)、《龙马精神》(柳腔、咳腔)、《干万不要忘记》(柳腔)、《阮文追》(咳腔)等剧目。到1966年为止,共创作、改编、移植实验剧目三十二个。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也经常到省内城乡各地演出,赢得广大人民的一致好评,群众说:“这真是咱们的家乡戏,听得清楚,看得明白。” .
“文化大革命”中,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下放到哈尔滨市。1970年,根据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的“不搞龙江剧团”的决定,部分龙江剧工作人员并入哈尔滨市文艺工作团。直到1972年3月,经中共黑龙江省委批准,龙江剧实验剧院才恢复原先的建制,并排演了《农牧曲》、《艳阳天》等十一个剧目。柳腔、咳腔、帽腔三种声腔继续进行实验,乐队也增添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在舞台美术的表演上则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方法。 .
中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剧种实验逐渐回归到原来设想的正常轨道上来。两年中,创作、改编、移植《刘三姐》(帽腔)、《蝶恋花》(柳腔)、《红楼梦》、《奇案良缘》等十三个剧目。在对二十年来的剧种实验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统一了关于龙江剧的地方性、戏曲性、时代性等问题的认识。在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而排演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双锁山》、现代戏《俩新媳妇》,在剧本、音乐、表演等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其中在《双锁山》中运用了二人转的“夸相篇”、“套子口”,并选取了东北秧歌、民间武术、京剧武打的一些动作,将其揉合在一起,对刀马旦、武丑两个行当的表演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实验。在表演上则是将二人转的切身、腕花、抖肩、叫点翻身等舞蹈动作,发展为龙江剧行当的表演程式。在《俩新媳妇》一剧中,以[文武咳咳]、〔四平调〕为基础,进行龙江剧成套唱腔的实验。 .
l980年后,富裕县、德都县、富锦县先后成立龙江剧实验剧团。全省龙江剧表演团体由一个发展成为四个,从事龙江剧实验工作的人数近三百人。1981年5月,黑龙江省文化局举办了全省龙江剧观摩研究会,成立黑龙江省龙江剧研究会,并进一步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龙江剧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从事龙江剧实验的指导思想。自1982年开始,出现了一批新的实验剧目。其中的《皇亲国戚》(见
图龙江剧-1),在唱词运用中突出了二人转“篇”的运用;在表演中突出了二人转的手绢功、扇子功;在音乐中以{花四平}为基础。对女腔、男腔、男女分腔、板式等做了系统的尝试。
还在《张飞审瓜》、《结婚前后》、《花子巡按》等剧目中作了不同程度的实验。这时,各个龙江剧实验剧团都更加注重把握住母体的艺术特色,突出剧种个性。 .
1980年以来,逐渐对音乐唱腔进行了规范:确定{四平调〕、〔穷生调〕(又名[盘家乡调])为主调,规范成两个腔系([四平调]腔系、[花四平]腔系),并且以此确定了以主调贯穿、联接,融合辅助曲调,并赋予曲调慢、中、快、紧、散的板式变化,形成一个板腔体与曲牌联缀体相结合的音乐体制。还提出“四定”(定腔、定调、定板式、定过门)的音乐创作方法,使龙江剧唱腔音乐向规范化的方向迈出了新的一步。 .
在表演上,龙江剧深入地发掘二人转、拉场戏的表演手段,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长处,并积累各行当的表演程式。在舞台美术方面,运用以虚代实、以简代繁和夸张、点缀、渲染等手法,结合黑龙江的风土人情,借鉴民间剪纸、版画技巧,进行创新,体现时代风貌及粗犷、质朴、凝重的地方风格。 .
婺剧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浙江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它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台州地区和杭州地区的建德、淳安、桐庐,以及赣东北一带,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秋定名为婺剧。 .
婺剧中的高腔有西安、西吴、侯阳三种。婺剧中的昆腔,是南昆流传在金华的一个支派,称金华昆腔或“草昆”。戏院婺剧中的乱弹,亦称浦江乱弹,由安徽太平(今当涂一带)和旌阳(今旌德)经天目溪流入浦江等地,现安徽已失传,唱腔以〔二凡〕和〔三五七〕为主,芦花调〕和〔拨子〕也常采用。婺剧中的徽戏,主要从皖南经新安江流入,今在安徽因受京剧倒流影响,已近失传,而婺剧中的徽戏,却较完整地保存了原貌。它的唱可分为“徽乱”和“皮黄”两类。婺剧班社因其兼唱的声腔不同,分为三合班(兼唱高、昆、乱)、两合半班(兼唱昆、乱、徽戏,而无高腔)、乱弹班(以乱弹为主,兼唱少数徽戏)、徽班(以徽戏为主,兼唱滩簧、时调等小戏)。 .
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黄金印》、《孙膑与庞娟》、《三请梨花》、《断桥》、《西施泪》和现代戏《桃子风波》等。 .
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原无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 .
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名演员有江和义、徐东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锡贵、王金龙、叶阿苟、郑兰香、葛素云、吴光煜等。 .
绍剧
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浙江省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及上海一带。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盛行,绍兴一带出现了“调腔”。初为海外侨胞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全班。至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特别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绍剧唱腔的主要曲调为“二凡”、“三五七”和“阳路”,以“二凡”为主。“二凡”与西秦腔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三五七”因其唱句以前句三字和五字,后句七字组成而得名。“阳路”即吹腔,有“高阳”、“平阳”之分。绍剧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斗子”为辅。绍剧的板胡亦称高胡,音色比一般板胡更为高亢,“斗子”亦称“金刚腿”、“牛腿琴”。此外,还有唢呐、梆笛、笙、管等。绍剧的打击乐用大锣、大鼓、大钹、气势宏伟。锣鼓点自成一套,粗犷、朴实,具有浙东地方的风格特点,称为“绍班锣鼓”。绍剧传统剧目主要有以“二凡”为主腔的《高平关》、《后朱砂》、《千秋鉴》、《龙虎斗》,以“三五七”为主腔的《双贵图》、《双核桃》、《龙凤锁》,唱“阳路”(吹腔)的《和番》、《醉酒》,以及属目连戏的《男吊》、《女吊》、《调无常》等。各行脚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戏,如二丑戏《游园吊打》、《磨房串戏》;花脸戏《打太庙》、《打半山》;老生正生戏《轩辕镜》、《渔樵会》、《芦花记》;花旦戏《香罗带》、《哭箱诉舅》等。经过整理改编和创作的代表剧目有《三打白骨精》已摄制成影片。绍剧的武功有的来自目连戏,有的吸收民间武术加以美化,如“打短手”、“九窜滩”、“手顶”、“窜刀”、“甩桌”、“推车跟斗”、“七十二吊”、“叠罗汉”等,均颇有特色。绍剧的唱法也有自己的特点,花脸用宏亮的“堂喉”(真声),小生和旦用“子喉”(假声),老生则用“乖喉”(真假声结合)。著名演员有吴昌顺、陆长胜、汪筱奎、章宗信(七龄童)、章宗义(六龄童)、陈鹤皋、王振芳(十三龄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