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lly
|
中国戏曲宝库知多少?!百戏之祖-----昆曲 昆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俞振飞是卓越的昆曲艺术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学修养,又精通诗词、书、画,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时又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因此他能将京、昆表演艺术融于一体,形成儒雅、飘逸、雄厚遵劲的风格,特别是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他深受海内外推崇的代表节日有《太白醉写》中的李白;《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惊变·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阳》中的建文君;《断桥》中的许仙等,演来无不栩栩如生。 戏曲大哥大-----京剧 京剧的历史 京 评剧 中国戏曲. 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约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城乡人民欢迎。早期评剧以女角为主,女腔婉转动人,男腔贫乏简单。新中国成立后,男腔有很大发展,创造出许多以男角为主的新剧目。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韩少云、魏荣元、马泰等。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 . 河北梆子是由清朝康熙年间流入河北的山西、陕西梆子与当地原有剧种——京腔(河北高腔)的结合而生成的, . 大约形成于嘉庆、道光时期。它诞生于河北农村并流布河北全省,其兴盛时,不仅盛行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而且遍及山东、东北等地的中、小城市及农村,是流行地域广泛,影响较大的剧种。 . 河北梆子的基本唱腔分慢板、二六、流水、尖板等类,剧目众多,音乐丰富,唱腔高亢悲壮,婉转动听,善于表现激愤悲壮的情绪。 . 河北梆子剧目分传统戏剧目与时装戏剧目两大类。传统剧目约五百五十多个,有《杨家将》、《庆顶珠》、《宝莲灯》、《铡美案》、《教学》等。 河北梆子剧本词句通俗易懂,多为河北地方口语,富有浓厚的河北乡土气味。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伴奏铿锵有力。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净、丑四行。此外,河北梆子在剧目唱腔伴奏等方面曾给北路梆子、老调梆子、评剧以一定影响。 . 晋剧 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子。 .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 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它吸收了蒲剧的许多特点,又经过许多艺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它是在蒲剧基础上大胆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梆子戏。 . 近百年来,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一剧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孟珍卿(艺名“三儿生”)、张景云(艺名“十三红”)、高文翰(艺名“说书红”)、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路子越走越宽,戏越演越精。尤其是著名晋剧演员丁果仙登台后,由于她的艰苦的戏曲舞台实践,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都有新的改进,对今日晋剧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 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动在太原周围,很容易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融会贯通。因此,这一剧种演出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抗日战争以前,已经扩展到河北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地区。在以上地区,相继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剧团,演唱晋剧。抗日战争中,许多中路梆子艺人参加了中国领导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在晋察冀、晋绥、太行等革命根据地演出。他们不仅演传统戏,而且还演现代戏、新编剧目。在前方和根据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赞扬,对鼓舞人民的士气,起到一定的作用。晋绥七月剧社(中路梆子)曾随军到西安、成都、甘肃天水等地进行过较长时期的演出活动。 . 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剧团逐渐增多,尤其在晋中、吕梁、太原地区,差不多县县有专业剧团,许多村镇有业余剧团。著名剧目《打金技》已拍成电影。 . 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省晋剧主要演出团体。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二月。这个剧团演出历史较久,多年来,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许多优秀演员荟萃于此,受到了山西省晋剧到好者的拥戴。 .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二百八十七人。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 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王宝钗等。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 . 蒲剧 蒲剧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和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晋剧、北路梆子等都是从蒲剧派生出来的。 . 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 . 蒲剧唱腔高昂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古上党郡)。当地人过去称这为“大戏”。 . 上党梆子起源于明代末年。音调高亢明朗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表现杨家将的“杨家戏”,歌颂岳家军的“岳家戏”,演得慷慨悲壮,动人心弦。 . 解放后,经过整理加工,许多传统剧目耀出新的光彩,重新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打虎》,移植演出的《薛刚反朝》、《法门寺》,创作和新编的现代戏《十里店》、《山村供销员》等,受到城乡观众的欢迎。 . 上党梆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中,名角竞秀,人才辈出。著名的老艺人杨清海,工须生兼老旦、净角,他的《雁门关》、《苦肉计》,享有很高的声誉。著名演员段二淼以饰演小生、须生驰名,唱腔高亢激越,变化自如。《长生殿》、《雁门关》、《甘泉宫》,在太原演出获得“誉满并州”的美称。四十年代,郭金顺以扮演《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雁门关》中的杨八郎、《徐公案》中的海瑞、《挂龙灯》中的高怀德而著称。他的独到演技和唱工,常使人赞不绝口。上党梆子还培养出一些优秀女演员,其中著名的有吴婉兰、郝聘芝、张爱珍、吴国华等。她们的唱工和做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上党梆子在清代中期流传到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当地形成了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剧种。 雁剧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至清嘉庆、道光年间的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 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北上留下的剧种,逐渐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成。北路梆子老艺人代代相传,有几句顺口溜:“生在蒲州,长在忻州,红火在东西两口(指张家口至包头一线),老死在宁武朔州。”宁武县、朔县一带是山区,许多老艺人上了年纪之后,到这一带搭班混饭,直至老死,可见这一带是北路梆子的重要基地。 . 北路梆子早期的唱念用“蒲白”,设科教戏讲究请蒲州师傅,也有蒲州艺人来北路搭班唱戏落户的,如十三旦、夫明亮、二奴旦、孙潘安等,足见北路梆子与蒲州梆子的渊源。清咸丰以后,北路梆子迅速发展兴盛,出现了侯俊山(十三旦)、刘德荣(云遮月)、赵玉亭(金兰红)等著名演员。至抗日战争前夕,班社发展很快,名家迭出,仅崞县(今原平)即有班社30多个。后因战乱造成剧种衰落。1954年,在人民政府关怀下得以恢复,老艺人贾桂林(小电灯)、董福(狮子黑)、高玉贵(九岁红)、安秉琪(亚八百)、王玉山(水上漂)等承前启后,培育学生,在山西、内蒙古重建了专业剧团。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王宝钏》、《金水桥》、《血手印》、《李三娘》、《访白袍》、《四郎探母》、《劈殿》等,同时创作演出了部分现代戏。山西忻县地区剧团的《金水桥》已摄制成影片。 . 北路梆子的行当分三大门(须生、正旦、花脸)、三小门(小生、小旦、小丑)与杂扮。剧目以反映历史题材为主,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较少。表演艺术以严格程式化与生活气息相结合、豪迈壮烈与细致入微相结合著称。 . 北路梆子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结构,是七声清乐音阶徵调式,板式有四股眼(慢板)、夹板(慢二性)、二性、三性(有板的流水)、流水(紧打慢唱)、箭板(散板)、滚白以及垛板、引子、起板、导板等。不少艺人在演唱中还创造了许多花腔(俗称“弯调”),为高亢激越的唱腔增添了感彩,富有高原风味。曲牌调式多样,分别用唢呐、丝弦或笙管演奏,有的来自民歌俗曲,有的则是佛道音乐的移植。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为“四大件”,板胡为主,二弦、三弦、四弦副之,唢呐、笙管由操丝弦者吹奏,武场由边鼓、手板、梆子、马锣、水镲、小锣、碰盅、铰子、狗娃子等组成。 . 雁剧的称谓据说始于文革以后。近年来,杨仲义、贾粉桃、成风英等中青年演员获得了诸多国家级奖项,是该剧种目前的中坚力量。 ![]() |
![]() |
|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