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7/11/2009]【乐曲赏析】理查-施特劳斯《堂吉诃德》op.35 320K/MP3


理查-施特劳斯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1864一1949),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及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最初是在瓦利切尔(小提琴)和宫廷指挥马耶尔(作曲)指导下接受音乐教育的。他五岁时就开始作曲,十岁前就写出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1882年,他进慕尼黑大学学习。十六岁时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885年,他中辍学业,在梅宁根任宫廷合唱队指挥。1885年至1889年任慕尼黑歌剧院指挥,并两次去意大利旅行。1883一年至1894年任魏玛宫廷指挥。1894年至1898年又任慕尼里宫廷指挥。1908年至1917年为柏林歌剧院音乐总指导。此后他又先后往柏林艺术大学作曲班教授、维也纳歌尉院指导。1924年,理查·施特劳斯选择慕尼黑附近的戈尔马什为定居处,专事音乐创作,直至1949年9月8日逝世。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富于生命力,充溢热情,配器精美,手法新颖,具有较大气派。他的创作为音乐史上的交响音乐和歌剧篇章,增添了新的一页。理查·施特劳斯创作了《莎乐美》、《玫瑰骑士》、《爱列克特拉》等十四部歌剧,《唐·磺》、《死与净化》、《英雄生涯》、《唐·吉何德等多部交响诗,以及《家庭交响乐》等多部交响曲、组曲、协奏曲、室内乐和声乐作品。
  -------------------------------------
  1、人物简介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901-1909年任德国音协主席,1933年被德国纳粹任命为帝国音乐局局长,后与纳粹决裂,于1935年辞去该职。
  沉迷于柏辽兹和李斯特的标题音乐,尤其是瓦格纳的音乐,并将李斯特首创的交响诗推至发展的高峰。他的音乐前卫浪漫,作品涉及奏鸣曲、协奏曲、室内乐、交响诗、歌剧和声乐作品等。
  2、代表作品
  (1)交响诗:《唐·璜》、《死与净化》、《英雄生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蒂尔的恶作剧》、《唐吉坷德》
  (2)歌剧:《沙乐美》、《玫瑰骑士》、《艾列克特拉》、《失去影子的女人》
  3、艺术成就
  (1)在交响乐方面:以柏辽兹和李斯特的音乐传统为典范,将李斯特始创的交响诗推至发展的高峰。
  (2)在歌剧方面:遵循瓦格纳的创作原则,同时追求感官的刺激,表现变态的,显示出近似于表现主义的音乐风格,如《沙乐美》和《艾列克特拉》,但《玫瑰骑士》又回到纯净的古朴风格上。
  (3)在艺术歌曲上:作为德国重要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创作了二百余首作品,歌曲旋律常用短小动机的发展手法,和声新颖,钢琴伴奏常起到解释歌词的作用。
  (4)在乐队作品上:扩大了各种乐器的表现功能,喜用乐器的极限音,在对位配器法上超越了前人,音响宏大而丰富,配器色彩绚丽,曲式较自由,且与传统产生了一定的裂痕。
  (5)倡导标题音乐:作品常与一些文学作品有关,如《唐·璜》、《蒂尔的恶作剧》、《唐吉坷德》;《英雄生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死与净化》则与哲学有关联,阐述了尼采的“超人”理念和英雄主义精神。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理查·施特劳斯1864年6月11日出生于慕尼黑。他的父亲弗朗茨·施特劳斯(FranzStrauss)是慕尼黑宫廷乐队圆号演奏员。他4岁学钢琴,6岁开始作曲,8岁学小提琴。1875年从迈尔学理论,但未去音乐院上学,而接受普通的教育,毕业于慕尼黑大学。16岁写了最早的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两曲均于1881年在慕尼黑演出。1882年他的管乐《小夜曲》在德累斯顿演奏,由此引起彪罗注意,委托他为迈宁根管弦乐团作曲。1884年第二交响曲在纽约公演。1885年在迈宁根管弦乐团任彪罗的助理指挥,一月后继比格之后任指挥。在乐队里,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乐哲学家里特的影响,要求“以李斯特、柏辽兹及瓦格纳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从此,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有《唐璜》、《堂·吉诃德》、《死与变形》、《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1900年后专心于歌剧创作,写了《莎乐美》、《埃莱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1886年离开迈宁根,访问意大利,随后在慕尼黑歌剧院任第三指挥。1887年在慕尼黑公演他的交响幻想曲《意大利》(AusItalien)。1889年在拜罗伊特任莱维的助理指挥,并在魏玛歌剧院任第三指挥。交响诗《唐璜》(DonJuan)演出的成功使他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青年作曲家和瓦格纳理所当然的继承人,瓦格纳的遗孀对他的前程也极为关注。
  1894年与女高音歌唱家保利娜·德·阿娜(PaulinedeAhna)结婚,为她写了很多歌曲,并以伴奏家身份陪伴她演出。同年第一部歌剧《贡特拉姆》(Guntram)在魏玛演出,却未获成功。1894年在慕尼黑歌剧院任助理指挥,1896~98年升为总指挥。1894~95年兼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895~99年间,写出了《蒂尔恶作剧》(TillEulenspiegel)、《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sprachZarathustra)《唐·吉柯德》(DonQuixote)和《英雄生涯》(EinHeldenleben)一系列的音诗,进一步证实他的才干堪称为管弦乐大师。1901年与1902年,第二部歌剧《火荒》(Feuersnot)分别在德累斯顿和维也纳两地上演,均获得成功。1903年访问英国。1904年访问美国,《家庭交响曲》(SymphoniaDomestica)在纽约首演。歌剧《莎乐美》(Salome,1905)和《埃莱克特拉》(Elektla,1909)相继问世,两剧对《圣经》和古典题材的处理被认为有伤风化,从而引起世人的轰动。
  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常以音乐手段表现文学故事的内容和抽象的事物。他采用象征性的主题和变奏手法对事物进行写实性的描写,与柏辽兹的“固定乐思”和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相类似,但更为新颖和细致入微。他被视为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人物。
  施特劳斯还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并且是瓦格纳作品的权威注释者。1949年9月8日,施特劳斯逝世于德国的加米施-帕滕基兴(Garmisch-Partenkirchen)。
  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大都是歌剧或音诗。他的歌剧音乐不如歌剧剧词、情节那样吸引人,显得有些苍白、声嘶力竭。浪漫主义和通俗主义艺术观,似乎没有在他的歌剧形式中找到一个理想的接合点。然而,他的音诗作品无论从艺术效果或艺术质量来说,都不亚于李斯特交响诗之后的其它同类乐曲。他发展了自己标题音乐中的“音乐中的诗意,音乐中的表现”,形成了自己真正的风格。理查·施特劳斯的诗歌,是十九世纪末大管弦乐队丰富的音色、音响共同激发起作者创作灵感的诗歌、传奇乃至哲言妥切地结合,造就了一个新的艺术奇境。在他的作品里,我们似乎听到了一位用活生生的音乐语言来说话、作诗、绘画的才的声音。
  理查·施特劳斯的出生地——慕尼黑,是德意志南部最瑰丽的宫廷文化中心,地处阿尔卑斯山脚下,伊萨尔河源于山泉,清澈碧绿,横贯市中。她有许多美称:“百万人的村落”、“伊萨尔河畔的雅典”、“具有人情味的世界都市”、“啤酒和巴洛克艺术之城”。12世纪以来的将近800年中,这里一直是拜恩王国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王城之地。如今她不但是著名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作为欧洲出版社最多的城市和现代化的媒体中心,慕尼黑居国际化城市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