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揭秘:南京中山陵园建园的前前后后(图)
1928年1月,林森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当月7日,葬事筹备委员会的第55次会议,在上海武定路林森的家中召开,并由他主持。在第55次会议上,夏光宇主任干事作了“勘定陵园界址情形”的报告,而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常委叶楚伧前几年扩大陵园范围的提议获得通过。随即函请江苏省政府将第一造林场紫金山林区归国有,也就是决定将紫金山全部及第一造林场原址一起辟为中山陵园。
此后,葬事筹委会又在2月7日致函国民政府,引述江苏省政府委员会第26次会议的议决:“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之紫金山林区,由(省)建设厅移转于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管理,归为国有。”并指出:“……紫金山全部约有山地70000亩,在山北者约40000亩,所种树木去春为暴民砍伐殆尽;在山南者约30000亩,有树木处不过10000余亩。”还提出计划:“今拟于五年内全部造成风景林,又拟于明孝陵前建设植物园,搜集中外植物分类种植,进行科学研究。”
后来,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与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正是(大体上)按照上述计划,来实施中山陵园的园林建设的。
中山陵园成立1928年春,在葬事筹委会致函国民政府后不久,省政府和国民政府相继批准将全部紫金山划入中山陵园。江苏省政府会议确定通过建设厅准备将第一造林场移交。
1928年3月,第一造林场之紫金山林区移交葬事筹备委员会。中山陵园(亦称为总理陵园)正式成立,中山陵园这个名称开始流传于世。
在我国,中山陵率先把森林、园艺、造园相结合,综合进行园林建设。中山陵园林建设的这一指导理念和实践,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园林科学的开端;中山陵园林组建置的设立,被认为是这一开端的一个标志,而载入我国园林科学的史册。
葬事筹备委员会与计划委员会中,常务委员林森、叶楚伧等人,多次明确提议,应该把紫金山南部全部(面积为三万亩)都纳入中山陵园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论证和考察,葬事筹备委员会采纳了这个建议。1928年8月,葬事筹备委员会成立陵园购地处,分两期收购了紫金山南部的民有土地。第一期收购了10600余亩,第二期又收购了包括苜蓿园等11个村在内的田地近8700亩。两期共收购近2万亩。1930年又收购近2800亩,加上1931-37年期间收购近9300亩,总共收购近31400亩(由于要收购的土地面积太多,直到抗战,尚有不少土地有待征收)。几乎将钟山南部之民有土地全部划入陵园范围。从而形成了一个陵墓与硕大园林有机相结合、规模为45000余亩的特大陵园,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样就为紫金山的生态建设,以及中山陵园后来逐步形成为国内外著名的风景名胜,乃至闻名的国际景观,奠定了基础。经过八十年的建设,整个紫金山已形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山林人文景区,中山陵成为今日南京的一张名片。
中山陵园初创时,以造林育苗为主,园艺方面尚属附属性质。后来在1929年6月奉安时,中外各方赠送纪念花木6000多株。以此为基础,再加上与国内外园林界广泛征集、交换品种,使陵园名花珍卉蔚然大观,前来欣赏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