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揭秘:南京中山陵园建园的前前后后(图)
长期酝酿终成定局1927年夏,陵墓的建设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始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于是,陵园的整体规划就开始成为突出的问题。继两年前叶楚伧委员有关陵园应包括紫金山全山的提议,葬事筹备委员会的主任干事夏光宇又旧事重提,再次提议要扩大中山陵墓园的范围。为此,他还与孙科委员一起提议,组织陵园计划委员会,延聘专家负责规划陵园的建设,使之成为全国自然公园之模范。
9月,他们的这个提议获得通过。孙科还提出了委员会的人选。其中有葬事委员林焕廷、李石曾及杨杏佛;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有张继、蔡元培及林森还有专家及家属代表。此外,还确定了林森为主管陵园工程建设计划的常务委员。林森担负此重任,众望所归。林森不仅与孙中山先生关系密切,而且从1919年起,他开始担任筹建著名的黄花岗烈士墓园的主持人。他不仅亲自筹款、选择墓地,还亲自参与工程的设计和监理。从墓园的总体设计,到其中大大小小的附属建筑设施和庭园布置,他都事必躬亲,煞费苦心,融入了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构思。黄花岗烈士墓园建成后,曾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赞赏。
1927年底,葬事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叶楚伧提议,将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之紫金山林区,改由葬事筹备委员会管理。再次为中山陵园宏大规模的形成鸣锣开道。
在此,有必要回顾一下义农会与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金陵大学教授、英国人裴义理为了扩大他兴办的义农会,以救济更多流入南京的灾民。他专程拜访了孙中山先生,孙先生给予支持,并批准拨4000亩官地,供义农会垦荒造林之用。于是在紫金山建立了义农会的林场。
1916年,著名农学家过探先等人筹备建立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在四方城勘定场址。1917年2月,宋廷模出任场长。1924年后,徐友清、王丕显先后继任。随后由于军阀混战,乱民乘机盗伐,使造林事业一度停顿。
在获悉建立中山陵的消息后,裴义理于1925年12月27日致义农会函,提出在人们瞻墓的同时,还要让紫金山上的林地为他们提供休闲的场所。这正与葬事筹备委员会的意见不谋而合。在函中,他说:“若能延长由太平门至义农会之马路,沿山路通至孙(中山)墓,以接明陵几及朝阳光门,则交通既便,瞻墓者并得顺道至义农会参观。同时,义农会森林更加整理成为模范林场,影响林业前途,……南京人民多一休息场所,与人民康健及社会进步均有密切的关系。”
1926年秋,义农会被收归实业厅,改为由第一造林场代为管理。
1927年7月傅焕光被任命为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场长。他早年在菲律宾留学,专攻林科。回国后曾在江苏省立第一农校任校长等职。1925年,他曾到绥远实业厅任职。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傅焕光才回到南京。
7月16日,第一造林场正式接收义农会林区,进行整顿、清理。于是,紫金山之南北统归第一造林场管理。
义农会与第一造林场历年的苦心经营,为规模宏大的中山陵园的形成及随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7年4月,葬事筹备委员会由上海迁到南京。在当年9月18日举行的葬事筹备委员会的第50次会议上,孙科提议林森为计划委员会委员之一。葬事筹备委员会分工进行调整,推定林森取代宋子文为主持工程的常委。于是,林森从此开始全心致力于修建中山陵的工程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