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京中山陵园建园的前前后后(图)

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至今是南京的第一名胜,整个紫金山已形成为浑然一体的山林人文景区。这座规模为45000余亩的特大陵园,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还是中外游人游览的胜地,令游览者叹为观止。
按最初的计划,中山陵园的面积只有2000亩左右。将中山先生的陵墓安置在紫金山的中茅山,虽然了却了他生前的遗愿,但把陵园局限于这么小的范围,显得不够开阔,就很难反映中山先生的宏伟抱负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到最后确定为45872亩的规模,扩大了20多倍,其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圈地之争
1925年4月23日晚上,在上海孙中山先生故居,召开了(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的第二次会议。在会上,叶楚伧常务委员汇报了孙夫人宋庆龄与孙科及葬事筹备委员会代表实地调查墓址的经过,并转达了宋庆龄对选址的意见。决定墓地在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它占山地1平方公里,墓道马路及沿线纪念建筑用地约占2000余亩。其中除墓道南段民地数百亩外,其余都是公地。
在会上,对于把中山先生的墓建在紫金山山南的意见,叶楚伧表示同意,此外,他还提出纪念公园宜包括全山与后湖(玄武湖)。他的这个提议获得主任干事杨杏佛的支持,杨认为,圈地宜包括紫金山的全部。这次会议确定,派杨杏佛到南京与地方当局接洽圈地等事宜。此外还确定,墓地测量和制图等工作,由葬事筹备处延请江苏陆军测量局派人担任。
1926年初,国民党“二大”在当时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广州召开。孙科在1月12日的会议上,报告了总理葬事筹备的经过。由于段祺瑞政府曾有国葬孙中山的明确指令,江苏地方当局不可能对征用紫金山的土地进行公开抵制,但当时的省长韩国钧却从地方局部利益考虑,表示圈地应把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除外,而且要少圈民地。当时,时局急剧动荡,到了5月,随着张作霖奉军势力扩展到华东,就由郑谦接任省长。郑上任伊始,孙科就同他接洽过圈地之事。
有关圈拨墓地事宜,经商定,由内务部、江苏省长及筹备处协同处理。在计划的墓地范围内的公地,原分别属义农会和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当时这两个机构都表示自愿以被圈之地供建墓之用,义农会会长的态度显得更为积极。
7月12日,葬事筹备委员会举行了第六次会议。该委员会原来打算要将紫金山全部都建为总理纪念园林,以形成规模宏大的纪念森林。但考虑到如果范围过于庞大,阻力就会增大,恐怕难以实现,只得进一步缩小圈地的范围,不过仍有6500余亩之多。其中义农会的地约4000余亩;第一造林场的地约1000余亩;民地约1000余亩。筹委会还表示,在他们未施用该地以前,仍归原有机关享用,林木管理共同担负,以免影响原有的造林事业。会议正式提出了墓地范围的上述方案,并呈报内务部备案,并分别致函义农会与第一造林场。会上,还讨论了圈收义农会和省立第一造林场土地的条件。
对此,义农会迅速作出了回应,15日就复函葬事筹备处,表示土地“尽可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