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失控1900:庚子国变的最终真相

三、阎书勤与赵三多

在官府强大的压力下,梨园屯的士绅们遭到了惩罚,其中有三个人被监禁过半年,而刘长安还被革去监生资格(村民们常说的“六大冤”)。在漫长的诉讼中,既费钱又费心,有的人还得靠变卖家产来承担这些费用。在1892年后,当所有的努力都宣告失败后,这些士绅们只得承认失败,逐步退出了抗争。

  令人吃惊的是,当士绅领导的控争失败后,一些年轻人接过了抗争的领导权,这便是后来说的“十八魁”。所谓“十八魁”,并不是指十八个人,而是一个泛称,也可以说是人数众多的意思。“十八魁”的成员大都很年轻,而且都是贫苦农民,和士绅有着本质的区别。(11)

在教会的眼中,“十八魁”的这些人显然都是些地痞流氓破落户,譬如其中的领袖人物是阎书勤和他的两个兄弟阎书堂、阎书俭。阎书勤父子四人,家里只有薄田四五亩,这三兄弟四十岁上下了,但都没有娶妻。从经济状况来看,他们兄弟三个是无法娶妻独立的贫农或者靠给人做长工的雇农。不过,阎书勤会武术,在村里被人称作“大刀阎书勤”,他所练习的武术套路是红拳,据说在当地算得上是个武林高手。

“十八魁”的另一个首领名叫高元祥,他主要从事小买卖和磨面粉之类的加工业,家里也没有多少产业,也没有娶妻。高元祥不练拳,但他为人正直勇敢,而且在长期的商业生涯中颇通人情世故。阎书勤和高元祥的联合,基本上就是传统的军事领袖及军师的结合。

“十八魁”的其他人物和阎书勤及高元祥基本类似,大都是半自耕农或者雇农阶层,其中的一个特征是,他们的田地往往不足以养活生计,必须靠做长短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或者从事小生意、做零工等来维持生活。他们和那些专注与农业并依附与土地的传统农民有所区别的是,他们有着较为宽广的人际关系,视野也较传统农民开阔。很显然,他们都是些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而且他们的斗争精神很顽强,因为他们本就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失去。同传统的士绅和农民来说,这些教会眼中的“破落户”,其的成本非常的低。

在传统的诉讼中,“十八魁”是无法参与的,因为他们缺乏传统士绅的地位和经济条件,但传统士绅一旦退出抗争,这些人便被推到了第一线,他们所拥有的则是赤裸裸的暴力,他们的口号便是呼吁村民们“诉诸武力,拆毁教堂”。正是因为他们强烈的抵抗态度,在1892年拆毁玉皇庙正殿后,教堂也未能在原庙基上建造起来。

但是,教会依旧可以通过官方施加压力,为了有效对抗这种压力,“十八魁”决定引进外部势力,这就是后来的梅花拳。1896年的时候,阎书勤和高元祥拜访了当地的梅花拳首领赵三多,并试图加入他的之列,以获得相应的保护。

赵三多是威县沙柳寨人,此地在梨园屯的西南十里处,是个拥有三百户人家的大村(和梨园屯相当)。赵三多当时大概有五十五岁左右,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在当地却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据说他有两千名徒子徒孙,甚至连县衙的衙役也有他的徒弟。赵三多的祖父曾经是个秀才,有二三十亩土地,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家里田地大概只有十亩不到。尽管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但赵三多是个豪侠仗义的人,他在青年时代便学练梅花拳,加上门第的影响,他粗通文墨,因此在当地还是颇受人的尊敬。正因为赵三多的正义和影响力,“十八魁”才派出代表去投靠他。不过,赵三多很清楚梨园屯的民教长期纷争,在最开始的时候,他婉言谢绝的阎书勤和高元祥的请求。

在这里要稍微介绍下梅花拳的历史。佐藤公彦先生在《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中详细阐述了梅花拳的整个发展历史脉络和特点,以下叙述来自于佐藤先生的研究所得。

梅花拳开创于明末清初,应当属于古而有之的昆仑派武术。最开始的时候,梅花拳主要流传于山西、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从第一辈收元老祖开始,传到赵三多已经是第十四辈。收元老祖显然是个宗教意义的人物,并无实际的存在,其真正开创者应该是第二辈祖师张三省(又名张山),他为梅花拳立了“文武”,并撰有梅花拳经《根源经》。使梅花拳得到弘扬的是第三辈邹宏义和第四辈邹文聚和蔡光瑞。据邹家家谱称,邹家世代书香门第,曾在元朝和明朝做过官,但到了邹宏义这一代,“未能文成”,却练得一身好武艺,他周游四千多里,收得门徒数百人。

邹宏义有两个传人,一个是他的儿子邹文聚;另外一个是徒弟蔡光瑞,也就是后来赵三多的师承一派。邹文聚一派一直是父子相传,传到第七辈后结束。蔡光瑞一派后来得以发扬广大,从中有发展出小架派、大架派和别一派三个派系,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赵三多的大架派。蔡光瑞在河北的时候收到一个得意,这便是后来的武探花杨炳,并由此开创了别一派,其中有一代还曾参加了嘉庆年间的八卦教起义。赵三多的师傅是临清州的张如纯,梅花拳的第十三代传人。除了赵三多外,在巨鹿、广宗、临清和齐河等县也有他的师兄弟,这在后来还要提到。

梅花拳在学习顺序和组织上分为武场和文场,先武后文,入门首先进入武场(被称为“入架”),在入门仪式上拜关羽、关平、周仓或者老爷,必须口头立誓“不欺师灭祖,不退却落后”,在结成师徒关系后,有遇患难相互扶助的义务。在拜师后,随后进入武场学习拳术,当时被称为“三年架子两年捶”,在学习了几年的拳术、刀枪、棍法和气功后,经过师傅考察后转入文场,学习文理和经典,兼修烧香治病、占卦吉凶、阴阳八卦之类,也叫做静功或者文功。按规定,只有文场才算梅花拳的正式传人,才有资格进入梅花拳家谱。

梅花拳又名“干枝梅花义合拳”,主要是因为其基本的组合动作貌似梅花(桩上五势)及其干枝(行步三法)。究其武术的理论,却是建立在传统宇宙、身体论的阴阳五行论、八卦变易之理、浑元一气之整体观念和道教内丹式的混杂理论之上。梅花拳的文武场组织还带有拳棒武术与宗教结合的痕迹,秘密结社的色彩浓厚。(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