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失控1900:庚子国变的最终真相

地方官府控制能力的薄弱,也为各种教派的渗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当地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早在光绪年间,白莲教在这一带活动,当官兵前来捉拿他们的时候,法国的梁神父告诉他们说:“我是传教士,谁愿加入天主教会,请举手。我保证你们平安无事”。于是,几名白莲便举手加入了天主会,官兵后来果然没敢逮捕他们。(4)

事实上,天主教在明末的时候便开始在直隶威县一带的传播,威县的魏庄在万历年间就建有天主教堂和圣母楼。后来因为雍正与乾隆朝的“礼仪之争”,天主教的神父们相继被赶出中国,除了少数几位继续留在澳门的神父间或一两年秘密潜回内地传教外,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后天主教基本停止了公开活动,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外国传教士才重新获准自由进入内地开展宣教活动。

明末清初的时候,天主教的耶稣会和方济会都已经在直隶、山东一带开展了传教活动,耶稣会在威县赵家庄建立教堂,并以此为中心发展了不少的教民村,这些教民在耶稣会停止活动后依旧保持了信仰,于是天主教在近代恢复活动后,天主教北京教区的直隶东南代牧区(负责管理深、冀二州和河间、广平、大名三府的教务),其主教的座堂就设在威县的赵家庄,虽然主教座堂后来迁到河北献县,但赵家庄仍是威县、清河、南宫、曲周四县的总铎司堂,足见天主教在威县传播的广泛和基础的雄厚。

在清初的时候,为了和耶稣会抗衡,方济会也派遣传教士前来中国,并在山东临清、东昌、茌平、恩县等地建立了圣堂,尽管后来被迫退出中国,但仍旧保留了一些教民村,比如武城县的十二里庄教会和临清的小卢教堂,都是历史悠久并足以成为天主教重新开展宣教活动的据点。

威县赵家庄教堂在冠县十八村的西北面,临清的小卢教堂在其正南面,相距都不远。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加之天主教享有保护教民的特权,冠县十八村也自然而然的受到天主教的影响,譬如梨园屯最早奉教的村民,就是在威县赵家庄本堂接受洗礼的。

  冠县十八村一带的的教务由意大利方济会在武城的十二里庄本堂管辖,1890年后,他们派出神父在临清小卢庄常驻。小卢庄距离梨园屯大概只有14里,由此冠县十八村的天主教发展很快,据统计,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小李固庄、陈固村、后店村、梨园屯、鸭窝村、固献村、赵村、王曲村、东小庄、孙家庄十个村庄就都建有教堂,红桃园还建有一座洋式大天主教堂。(5)

最开始的时候,梨园屯是没有教堂的,在其正北边倒有一排坍塌的低矮房屋,这里原来是梨园屯玉皇庙和义学的旧址。康熙年间,梨园屯的士绅和富户捐出一些土地和家宅,用于修建义学一所,义学后则有玉皇庙阁数间,另有学田38亩,作为村里的公产。在1861年白莲教军的反叛中,玉皇庙和义学被毁于战火,从此后便一直没有修复过。

在此期间,天主教进入该地传教,传教士发现梨园屯的王家很久以前便是天主,而同村的李姓人家因为参加了白莲教反叛,后来王家人便告诉他们入教可以免除灾祸,这样梨园屯先后有二十多户入了天主教。

由于义学和玉皇庙年久未修,梨园屯的二十余户教民便在1869年向村中首事请求分给一块义地庙产用以修建天主教堂。鉴于义学、玉皇庙和学田属于村民的公产,经首事人等公议后同意将义学、学地由庄民按四股均分,并立有分单如下:

“立清分单冠县邑北境梨园屯圣教会、汉教会,因村中旧有义学一所,护济义学田地三十八亩,日久年深,风雨损坏,墙垣坍塌,无力修葺,今会同三街会首、地保共同商议,情愿按四股清分。汉教三股应分田地三十八亩,省教会应分房宅一处,上带破厅房三间,破西屋三间,大门一座,计宅地三亩零九厘一毫,以备建造天主堂应用。邀同各街会首、地保觌面较明,并无争论,同心情愿,各无异言,亦无反复。恐后无凭,立清分单存证。同治八年新正月十九日”。(6)

从划分的情况来看,村民似乎略占优势,因为他们获得的是可直接获益的田地,而教民获得的义学和玉皇庙已经废弃的宅地。据后来的猜测,当地村民之所以愿意将废弃宅地分给教民,其原因是认为他们无力修建教堂(因为在毁于战火后,梨园屯以整村之力都未曾将义学和玉皇庙修复),但后来的事实却出乎他们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