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失控1900:庚子国变的最终真相

第三章、从梅花拳到义和拳

一、冠县十八村

在济南的正西方向有个地方叫冠县十八村,其区域范围大概相当于现在一个比较大的乡或镇,它处于山东和直隶的交界处,虽然属于冠县管辖,但却孤悬于山东境外、地处直隶境内,用现在的话来说,叫“飞地”,当地老百姓管这叫“插花地”。

冠县十八村离山东临清稍微近一点,距离大概有五十里,而离它应在的县治地冠县却至少有一百里。这块插花地的历史极为复杂,以至于冠县及其周边的县志都没有记载这中间的变迁过程。至于这个地方何以成为地处直隶威县境内的“飞地”,各方说法不一,有说是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的,也有说是形成于明代的,但终因年代久远,谁也拿不出文献记载的确切证明,如今也已经是很难考证清楚了。的《冠县志》曾这么记载,说该地“突出于河北省清河、威县之间,距城百三十里,地势远隔,风俗攸殊,盗匪充斥,民教杂处”,“孤悬境外,隐然独立一小邑,控制既鞭长而莫及,治理亦梗塞而不通”。据笔者猜测,这个地区出现如此多的飞地,除了地处直隶和山东交界外,也可能是与这一地区正处于卫运河和老沙河之间并由此引发的河道迁徙有关。

当地的一位村民则是这样描述他们那奇特的地理位置的:“俺们庄东二里、西二里都是威县地,西北十二里是丘县地,北十二里是南宫地,南十二里是鸡泽地,向东南十五里地是临清地,靠南十里是曲周地,西五里地有广宗地五顷,离冠县城百三十里地”。(1)

这样一块插花地,处于两省交界处,周围毗邻八个州县,却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的管辖,其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八不管”地区了。更妙的是,冠县十八村周边的也还有临清和丘县的飞地,也有称山丘县十八村、临清十八村和直隶南宫十八村、曲周十八村的。另外,曲周县和鸡泽县的属地在此也是犬牙交错,难以分辨。换句话说,这里简直就是无政府主义的天堂、盗匪们的天然避难所。

要说真正的行政管辖,这里应该属于山东省东昌府(今聊城)的冠县,它虽然名曰冠县“十八村”,但实际上应该是24个村(一说是该地旧有18个村,后增6个村;另一说是24村按里甲制下征税单位为18村缴纳,可能有6村太小而合并到其他村缴税的)。据《冠县志》记载,在清代中期的时候,这里还有四个集市,到1830年后只剩下梨园屯和干集两个集市,其他两个集市被废弃,原因不详(不过,这两个被废弃的集市在的时候又兴盛了起来,其中包括现在的固献乡,现在这个地区归属河北威县,分别设有梨园屯镇和固献乡)。

干集是冠县十八村的行政和文化中心,位于该地区的北边,这里设有钱粮柜,是村民们纳税的地方,当地的士绅也主要居住在这里。另外,干集建有书院(乐育书院,咸丰二年建),每年一般招收20到30名学生,这不仅为当地士绅家庭的子弟学习和科举提供了方便,县衙也可以通过书院和当地的士绅们来行使征税等职能。事实上,这个书院本就是在同治十年(1871年)由冠县知县捐资重修的。干集也是这里的军事中心,当地士绅领导的团练主力也驻扎在这里。

梨园屯位于十八村的西南边,是十八村中是最大的集镇,大约有300户人家,可以称之为镇。这里有条大道把村子分为前街、后街和西街三个街区,每逢五逢十便有集市,而且还有一些固定的店铺,算得上是这个地区的商业中心。梨园屯又名李阎屯,据说当时以李姓和阎姓人家最多,但后来阎姓占了40%,王姓占了20%,高姓占了10%,其他都是小姓人家。据称,当地的大户都是在明朝永乐年间迁入,可能和当年那场“靖难之役”有关。这里虽然没有书院,但据统计至少有贡生、文生、武生和监生6名,大都是出于富裕之家。(2)

除了规模较大,梨园屯和华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子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放眼望去,这一地区似乎是大平原上的一块小盆地,这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小米和棉花,当地人靠种田为生,农闲的时候男人会去做点小本生意,女人则在家纺织帮补家用(这里从明代开始便种植棉花,具有一定的名气)。由于这里的土地比较肥沃,正常的情况下都能获得丰收,因此这里还是出了一些比较殷实的人家,比如最富的一家就有300亩地。至于一般的人家,也大都有三四亩地聊以维生,并靠从事些副业改善生计。当然,这里也有一些底层的人家,他们无地或者少地,只能靠给大户人家做长工或者短工维生。从土地占有情况来看,这里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村落社会,但进入十九世纪的下半叶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正如《冠县志》说的,这里“地势远隔,风俗攸殊,盗匪充斥,民教杂处”,这里由于官府势力的鞭长莫及,因而容易被其他势力侵入。首先是盗匪问题。冠县一带在近代屡遭兵焚,太平北伐军、捻军和宋景诗起义均曾在这里纵横飞驰,当地百姓受害无穷。即使在没有内战的情况下,每年的冬季,这里也会受到盗贼的侵扰,这些人骑着马,在路上甚至集镇上公开抢劫,以至于商人白天不敢开业,商业一片萧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