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1900:庚子国变的最终真相

上卷:义和拳的起源及背景

第一章、从大刀会说起

一、大刀会的由来

1896年春,某传教士在山东曹县、单县一带传教的时候,他在到路上看到很多人扛着红缨枪,成群结队的,人数众多,不知何为。该传教士向别人打听后,才得知这是一个名叫“大刀会”的组织,他们正前往单县等地唱戏聚友。据该传教士的观察,这些人的行为举止颇为古怪,说是“掐诀念咒,画符饮吞,排砖排刀,浑身上下无所不排,一夜即成,不畏棒击刀砍,不畏火枪洋炮”。因为这些成员自称“刀枪不入”的缘故,该组织又被人称为金钟罩、铁布衫或者无影鞭之类。(1)

这名传教士看到的情形确有其事。在1895年至1896年间,大刀会在曹县烧饼刘庄、单县曹楼和单县西四里的火神庙三处召员,目的是加强组织的凝聚力并向外界宣示力量。这位传教士看到的,是1896年三月初三在火神庙为大刀会祖师诞辰而举行的。这次大刀会大概来了五六千人,并在火神庙连唱了四天的“对台戏”。据称,当时庙的四周都布满了红旗,大刀、红缨枪和铳之类的武器排成一列,并且不断有背着大刀和红缨枪的会员们威风凛凛的从附近地区阔步赶来。大刀会的首领刘士瑞前来的时候,他骑着大红马,扬着大黄旗,气势非凡,前去迎接他的人也特别的多。

当地的民众对大刀会的活动并无恶感,在他们看来,大刀会是一个协助官府捉拿盗匪的民间武装团体,而且这次的力量展示活动也很有效,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附近的盗贼销声匿迹,菏泽、城武、曹县、单县一带“直无一贼”。(2)

读者或许会问,这个刘士瑞又是何许人也?

刘士瑞,山东曹县烧饼刘庄人(今属单县),当年四十四岁,已结婚生子,家里有田数十亩,在当地应该算是个富农,他也是这个只有七八十户人家的刘姓村子的族长。刘士瑞年轻的时候读过书,曾有志于科举但运气不佳,连秀才也未曾得中,只在后来捐了一个监生。也不知何年何月,他跟从一名叫赵天吉的人学得金钟罩武术,由此搞起了大刀会。

对于刘士瑞的师傅,当时地方官府在报告中只说他是一个无名的游方道士,但根据近年调查的口碑材料证明,这个名叫赵天吉的人,虽然不知道是哪里人,但当时他已七十多岁,曾骑着一匹黑马来往于鲁西南及其交界地区秘密传徒。大概在这个流浪的过程中,赵天吉住到了刘士瑞家并将金钟罩武术传授给了他。随后,刘士瑞又将此术传给曹得礼等人,并开始在曹县、单县一带组织了大刀会。曹得礼是单县曹楼村人,他在拜刘士端为师后,首先使曹楼全村的人都参加了大刀会,以后又帮助刘士瑞在单县各地扩大了大刀会的影响。单县大李集人彭桂林是刘士端的另一个重要徒弟,他算是个富户,其舅父是一个大地主,其家族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

最开始的时候,大刀会以“保卫身家”为口号开展收徒练武活动,参加的只有数十人,后来在协助官军剿除盗匪活动中立下功劳并日益壮大,随着徒子徒孙的不断加入,后来入会的成员竟发展到十几万人,光曹州府就有五万人,河南、安徽等地人数少一点,就徐州一带也有两三万人。

大刀会是以教习金钟罩武术为纽带的武术性组织,他们在活动的时候有一定的仪式。据江苏徐州道阮祖棠的报告,说大刀会“其习法时,贫者不收贽仪(学费),有力者以京钱六千为贽,夜半跽而受业,燃灯焚香,取新汲井水供之。以白布画符,其符鄙俚不经,有‘周公祖,桃花仙,金罩铁甲护金身’等字样。传艺者并不能书,或不识字,多遣人代书之。另授以咒,诵咒焚符,冲水令其跪饮,即于灯上吸气遍吹其体,复以砖、棍排击之。诵咒三夜即能御刀,谓诵久即火器亦不能伤矣。大致略似运气之法,气之所至,猛击以刀可以不入,而稍一顿挫,则仍饮刃也。愚民无知,惊为神术”。(3)

从这段记载来看,大刀会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入会有资格限制,有钱的要交学费兼入会费京钱六贯,贫穷的可以不收;二是行事神秘主义,他们习武往往在夜半时分,仪式也很神秘,包括诵咒焚符等;三是有固定的崇拜对象,要拜真武神、周公祖、桃花仙和铁甲仙等;四是练习的武术属于硬气功的一种,目的是能够排刀排枪,乃至刀枪不入。

大刀会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金钟罩。金钟罩取“金钟罩体”之意,本是一种古老并带有一定迷信色彩的硬气功,在华北一带流传已久。在历史上,有不少反清的秘密教派争相传习金钟罩武术,如1774年发动起义的清水教和1813年发动起义的天理教等,他们当中便有不少人练习金钟罩,并声称通过吞食符箓,做功运气,就可以不怕刀砍棒打,能抵御强大外力的袭击。当然,除了金钟罩之外,大刀会也会练习普通的拳棒和刀法枪术,其会员普遍携带的大多有大刀和红缨枪,这也许是“大刀会”名称的来源(正如上一章提及的长枪会)。

大刀会的兴起和当地的环境与不稳定的局势有很大关系。鲁西南地区特别是曹州府(今菏泽地区)一带,因为地处数省之交界,官府管辖困难,加之这里的人脾气火爆好斗,当地习武成风,正如某传教士说的,“他们令人畏惧,因为他们具有喜好寻衅的气质和好斗倾向,争吵、喧闹和械斗是山东每天都有的事情,特别是在曹州府”。(4)和鲁西北地区不同的是,这里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富豪士绅阶层,这可能和这里的私盐贩运及鸦片种植有关。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这一地区的鸦片增长极为迅速,与之临近的徐州府也有近十分之一的土地用来种植鸦片。(5)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的《单县遵札议办团练章程》中或许透露了当地治安混乱的部分原因:“单境富裕不如曹(县),然在同郡县中,终为殷实。惟富者连阡累陌,多至数百顷,贫者无立锥。其富民惟务修夏室,建石坊,¬……不知义举。……有力之人,视贫族贫戚贫邻皆如路人,平日尺布斗粟,不通假贷,待佃户雇工尤刻。……为富不仁,激而生变,……(无地者)闻为贼之乐,安得不生歆羡”。(6)

孔子在《论语》中说:“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这句话用来解释当时鲁西南地区的治安问题最为恰切。由于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富豪大户的土地“连阡累陌,多至数百顷”,而贫穷的农民却几无立锥之地。更有甚者,这些富人对穷人毫无怜悯之心,视同路人,为富不仁,加上当地的风气好狠斗勇,孔子说的“两乱”条件,在这里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鲁西南地区一向就不太平。在太平军和捻军起事的时候,有一个名叫长枪会的组织从当地的团练中脱颖而出,甚至一度发展到与当地官府相抗衡,而在1876年山东大旱的时候,有个名叫朱振国的人趁机宣称自己是明朝皇室之后,率领很多灾民揭竿而起。可惜的是,后来因为当地下了一场透雨,许多参加起事的人一个个都散伙回家种田去了,朱振国的起义也随之失败。

进入十九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后,鲁西南地区的匪患也是愈演愈烈。和梁山伯好汉们不一样的是,这些盗匪结股成队,使用新式快枪并大都骑马,来如风,去如电,机动性强,杀伤力大,可谓是真正的山东“响”马。尽管清廷连续发布上谕,严饬山东地方官员大力剿捕,但盗匪却越治越多。1894年7月间,一股盗匪在抢劫巨野县龙堌集的时候,竟持洋枪击毙清军十几人,可见该地盗匪问题的严重性。再比如大刀会兴起的单县,当时记载称“抢窃案多或千余起,少亦数百起”,“单境遍地是贼”。

治安情况的恶化,主要责任在山东及其临界各省的地方政府,这也证明了当地官府对地方上控制能力的弱化。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地区,加上如此恶劣的治安状况,那些毫无防备的乡民们不再相信地方官府,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由此,像大刀会这样的组织便应运而生,这和当年为协助官军剿除捻军等义军而兴起的团练及长枪会有着相通之处,历史总是变换着面目重演。

  最开始的时候,大刀会并不敢公开活动,这似乎与当年长枪会的历史有关,“官曹地者讳言团练”。但是,当地官府放弃地方团练组织的后果便是盗匪的日益增多,特别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战火波及山东,前方战事吃紧,曹州镇总兵王连三的防营也开赴前敌。在地方上陡然失去了防营的震慑力量后,以岳二米、段二瞎子、谢五瞎子等被当地人称为“杆匪”的盗匪们更加猖狂,他们竟然成群结队的招摇过市,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抢劫。

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刀会也是在1894年开始公开活动,特别在击败“岳二米”匪帮之后,大刀会更是声名赫赫,入会的成员急剧增加,特别是一些小地主、富农等。由于大刀会“豪侠尚气,除剿贼外并不滋生事端”,“不掠财奸虏”,“专心仗义,与盗为仇”,因此“乡村大户多有雇以保家”,“绅士亦与来往”。(7)据后来调查的口碑资料说,就连当地的大地主也派自己的佃户雇农入会,以保护他们的庄园。

从这个意义来看,大刀会实际上起到了维护地方治安的作用,当时的曹州知府毓贤也对大刀会捕获贼匪送官一事表示了赞赏,“嘉其勇于捕盗,重犒鼓励,会中人均感之,乐于助官捕盗”。当时会中人还传说首领刘士瑞因此获得“三品顶戴”,这也反映了当时大刀会得到了当地官府认可的合法存在,正处于一个“官民合作”的阶段。

    但是,大刀会毕竟是一个由富农为领袖、以村落为联结纽带的民间武装团体,它和当地官府并无隶属关系,也不受官方的掌控。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合作后,大刀会开始出现部分取代地方官府职能的倾向。据记载,大刀会在抓到盗贼后,“初尚送官惩治,嗣以送官后必照案办理,不能尽杀,众心不快,后遂获贼即杀,不复送官。……犯窃求宽,则必张筵请会,写立字句,永不再犯,始可免死”。(8)从这段可以看出,大刀会到后来“获贼即杀,不复送官”,这已经是在执行官方的执法权了。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如此举动的原因是官府未能将那些盗匪全部杀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刀会对清朝律法的藐视。

  在大刀会的兴起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大刀会的招牌“金钟罩”及其“刀枪不入”观念。从当时入会踊跃的情况来看,似乎这种观念在当地深入人心,并没有受到挑战,而这也解释了“刀枪不入”这种观念对后来义和拳兴起的重大意义;二是当地官府对本地的控制能力正在弱化,以至于他们需要民间的武装团体来协助捕盗;三是大刀会这种组织并不受官方掌控。一旦当地盗匪减少,大刀会在失去了公开活动的前提后,必然会引发其他事端,而首先与之引发冲突的是教会的势力,这将在下一节中阐述。
=======================

附:目录

失控上卷:义和拳的起源及背景

第一章、从大刀会说起
一、大刀会的由来
二、大刀会为啥要找教会的茬
三、黄河改道的巨大灾难
四、大灾荒过后的游民社会

第二章、“巨野教案”与德国强占胶州湾
一、突如其来的“巨野教案”
二、德国的正中下怀与清廷的忍气吞声
三、教会为何令人厌恶

第三章、从梅花拳到义和拳
一、冠县十八村
二、玉皇庙之争
三、阎书勤与赵三多
四、梅花拳到义和拳的转变
五、似是而非的义和拳

第四章、从神拳到义和拳
一、降神附体
二、小朱子搞起了神拳
三、平原事件与森罗殿冲突
四、毓贤去职与袁世凯就任山东巡抚

失控中卷:义和拳与清廷及洋人的非对称冲突

第五章、北京的春天有点乱
一、触发事端的己亥建储
二、勾心斗角的外国公使
三、扑朔迷离的上谕问题

第六章、义和拳向直隶京津进发
一、直隶义和拳的发展
二、“涞水事件”与义和拳占领涿州
三、义和拳进入京津
四、光怪陆离的义和拳现象

第七章、失控的洋人与迫在眉睫的战争
一、使馆卫队入京
二、西摩尔联军与杉山彬被杀事件
三、混乱的决策与克林德被杀事件
四、迷雾重重的使馆之围

第八章、八国联军逼入京津
一、强夺大沽口炮台
二、天津之战
三、八国联军向北京进发

失控下卷: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与屈辱的和约

第九章、慈禧太后西逃后的全面失控
一、慈禧太后挟光绪西逃
二、八国联军的杀戮、掠夺与报复
三、俄国借拳乱入侵东三省
四、东南互保与南方自立军

第十章、《辛丑条约》及庚子赔款
一、艰难谈判
二、惩办祸首
三、庚子赔款

一个出乎意料的尾声
余论:义和拳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注释
参考书目
义和拳事件大事记
后记

作者简介

金满楼,专注于晚清史的通俗写作,2007年后陆续出版《晚清帝国回忆录》(07年)、《向康熙学习》(08年)、《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08年)、《大清野史之谜(09年)、《女人当国》(09年)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