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center] (六)Blanik(T.121)[14:01]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勃拉尼克山》和《塔波尔城》一样,都取材于胡斯战争,使用“你们是上帝的战士”这同一歌曲为主题。《勃拉尼克山》无论在标题内容或音乐形象方面,都可以说是《塔波尔城》的续篇,所不同者仅在于《塔波尔城》以史实为依据,而《勃拉尼克山》则是根据传说。
    关于勃拉尼克山的传说,在捷克几乎是家喻户晓:胡斯战士并没有死,他们只是开赴在他们面前裂开的勃拉尼克的群山之中长眠;而在祖国遭受沉重灾难的时刻,他们都会从梦中醒来,走出山中,再为祖国的自由挺身而战,他们将要消灭那些蹂躏祖国大地的敌人,为人民夺回失去的幸福。斯美塔那把众多的同类传说结合在一起,他在用以结束这套交响诗集的最后一首交响诗中,不但复活了这一美丽的传说,反映了捷克人民世世代代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而且号召人们为光明的未来而进行斗争。这首乐曲从类似前一首交响诗结束处的那种宏大庄严的音调——“坚忍不拔的动机”的强力齐奏开始,它清楚地表明这里的音乐完全是前一首乐曲的直接继续。然后,“你们是上帝的战士”这一个主题便进一步发展;作者在战歌最突出的音调基础之上创造出另一个独立的新主题,描绘塔波尔战士朝着勃拉尼克山行军的壮阔场面。这个主题同“坚忍不拔的动机”有着明显的联系,它用弦乐器的断音很好地强调出低沉的隐约步调,表示战士们排着齐整的行列,一言不发地朝前走,他们每个人都因怀念死去的战友而黯然神伤。队伍一个跟着一个隐入勃拉尼克的山岳深处,步伐的声响逐渐微弱,最后完全消失在一片静谧之中——这是乐曲的第一段。
    接下是勃拉尼克山麓的安然平静的画面:森林和牧场都受到温和阳光的亲切爱抚,畜群安闲地在绿草地上走动,牧笛的声音在遥相呼应。这时,双簧管的曲调显得特别素朴而平和,随后即由法国号法卡农的形式接奏。这支曲调实际上也可以从战歌的第二个乐句找到它的原型,就好像在这和平的环境中也可以听到战斗的音响似的。不过,同第一段充满英勇激情的紧张叙述相对照,这中间一段明朗的田园诗式间奏,到底使人耳目一新。突然,“坚忍不拔的动机”粗暴地闯进这田园诗的画面,明显的调性变动和速度转换,说明音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战乱的年代降临捷克的大地”。音乐用三连音不停顿的搏动,狂暴力度的交替升沉,以及紧张、严峻的色调,为听者诉说这临头的众多忧患、不幸和灾难;在这一个戏剧性的段落中,可以看到前面几首交响诗中时常出现的那些鏖战的形象。而当这些慌乱不安的音调在一次力量的升腾中变成绝望的呼喊时,远处已传来军号合奏的呼唤——这就是听者早已熟知的《塔波尔城》战歌第一乐句“要信赖他,你们将永远同他胜利在一起”的音调。然后,从这战歌音调中生长出一个豪勇昂然的进行曲主题,它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着重发挥战歌的英雄性特点,逐渐进入强有力的高潮。从它那战斗的音调中,人们仿佛可以看到塔波尔战士,穿着在阳光下闪烁发光的盔甲,从裂开的悬崖相继走出,重新为自由而战斗一般。
    斯美塔那为这段胜利进行曲辟出很大一段篇幅,而且写得很有光彩,可见作者是认真考虑过整套诗集的结构的。他用群众性的庞大行列和最鲜明的色彩以激励听者,使这进行曲的旋律与和声如此接近1848年革命以来一直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群众歌曲,因此当时的听众很容易直接感受到作品的爱国生义内容。最后,为了说明光辉的未来同祖国过去的强大有着紧密的联系,斯美塔那又一次回到维谢格拉德和胡斯战歌这两个主题上等,并使这两个主题汇合成强力而严峻的巨流。末了,由进行曲的动机构成的尾声,以其无比壮丽、雄伟的气概作为全曲和整套诗集的结束。


注:以上文字介绍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