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7][分享]【古典】交响诗集:我的祖国,斯美塔那
片名:《Smetana:MaVlast(My Fatherland)》———(斯美塔那:我的祖国)
作曲:Bedrich Smetana/贝多伊齐.斯美塔那
演奏: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
指挥:Rafael Kubelik/拉斐尔.库贝利克(1914-1996)
编号:DG429183-2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BedoichSmetana,1824-1884),捷克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后又学钢琴,八岁开始作曲。1848年,亲身参加反抗异族压迫、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运动。流亡国外期间,仍时刻想着祖国。回国后以领导捷克民族音乐事业为己任,坚持从事音乐社会活动,组织筹建民族剧院,创办“艺术家协会”,举办普及音乐会,亲任指挥,发表音乐评论等等,而且从未停止过创作,尤其是在捷克民族歌剧方面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如反映民间生活、富于幽默感的《被出卖的新嫁娘》;取材于反封建历史故事、充满英雄气概的《达里波》;以民间传统为题材、歌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里布舍》等。1874年不幸两耳全聋,内心极度痛苦,仍以难以置信的毅力继续从事创作。一些著名作品,如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带有自传性质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以及后几部歌剧,都是在耳聋以后创作的。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新捷克音乐之父”、“捷克的格林卡”。指挥家:库贝利克 Rafael kubelik (1914-1996) 拉斐尔库贝利克,1914年出生于捷克,布拉格附近的毕霍里,父亲(Jan Kubelik)为当时著名小提琴家有"帕格尼尼再世"别称。
拉斐尔库贝利克自幼就发挥音乐的天分,在父亲对他的指导下很早就步入乐坛,19岁毕业于布拉格音乐院,毕业时的作品发表【小提琴与管弦乐的幻想曲】,以主奏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最后指挥德弗乍克交响曲。
之后以钢琴伴奏,随着父亲远赴欧美各地巡回演奏1936年即站上捷克爱乐乐团指挥。1941年当上乐团的首席指挥,1948年,捷克共产党专政,离开祖国42年,其间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伦敦柯芬园皇家歌剧院,慕尼黑巴伐利亚广播乐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总监,此外他还经常指挥维也纳爱乐,维也纳交响乐团、柏林爱乐等世界知名的管弦乐团,一直到1984年,因关节炎、心脏疾病而退下指挥舞台。
1990年5月12日,离开祖国捷克42年的拉斐尔,重新踏上故土,为「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开幕音乐会,指挥捷克爱乐演出我的祖国。
值得推荐的有:莫扎特的第38号交响曲布拉格,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合唱,布鲁克纳的第八号交响曲,德弗乍克 第九号交响曲、新世界、斯拉夫舞曲,史麦塔纳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等。
交响诗集《我的祖国》包括六首篇幅较长的交响诗,在1874-1879年共五年时间内陆续写出;这六首交响诗都是独立的艺术作品,但在形象与主题方面彼此之间又互有联系,从而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换句话说,作者主要是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来锻合这六首作品的总的构思:他歌颂祖国光荣的过去和山河的壮丽,他对当时还没有得到自由的同胞指明过去历史上人民的力量所在,他在结束这套诗集时还用强壮有力的幻想以坚定人们对祖国的光辉未来的乐观信念。
这套诗集的形象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作者通过史诗和历史、人民的生活和神话,多方面地反映了祖国的神貌:这里有俯瞰着布拉格城的古老城堡——捷克过去光荣的象征(《维谢格拉德》);所描绘的祖国山河画面,有时是活生生的,充满着现实的抒情音调,而有时则笼罩着幻想的迷雾(《伏尔塔瓦河》和《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这里还有关于往昔的传说(《萨尔卡》)和人民为争取自身解放在几个世纪中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篇页(《塔波尔城》),最后,则是对未来胜利的讴歌(《勃拉尼克山》)。这六首交响诗以其中第三首《萨尔卡》最具戏剧性,但篇幅最短,它的前后两首则是关于捷克大自然的抒情生活画面,诗集的序诗是雄伟的《维谢格拉德》,最后两首都是严峻的英雄性史诗,结尾的一首《勃拉尼克山》是前一首的情绪内容的直接继续,同时因其主题和形象同序诗保有联系,又使全套形象丰富的诗集得以实现其有机统一。
关于诗集标题的文字说明,斯美塔那原先打算邀请一位诗人为每一首交响诗分别撰写一些诗句,但是他后来只是选用散文式的说明,而且他还认为这些文字说明只是用以启发听者的诗意想象,帮助听者理解作者的构思而已,实际上音乐的发展并不受这些“情节”的局限,它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用作者的话说,即构成了“全新的形式”。斯美塔那对这套诗集的形式的处理,也不同于李斯特。为了更自由地体现非常多样的内容,他避免运用奏鸣曲形式,也较少使用变奏的发展原则,总的说来,诗集的现实主义内容,是同李斯特的浪漫主义哲学诗最主要的区别所在。================================================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古代游吟诗人的诗琴声构成了乐曲的引子,它使人想起捷克诸王公的这一京都城堡往昔的宏伟与显赫,想起骑士们在这城堡及其周遭进行的比武和争战,还想起这城堡的陷落和倾覆。最后,游吟诗人的歌声又起,乐曲在这悲壮的音调中结束。”
传奇般的维谢格拉德是一系列捷克古老民间传说时常谈到的第一个捷克王国所在地,它同里布斯、萨尔卡的故事都有联系,几乎所有的捷克斯洛伐克人从小就熟悉它,而且终生不忘传说中那样详细描述的这一奇妙的城堡。民间传说中笼罩在这城堡上的浪漫主义雾幔,同样弥漫在斯美塔那取材于这一传说的第一首交响诗之中。这首交响诗的内容,用一个代表维谢格拉德的史诗主题以集中体现,整个乐曲也就是由这个主题的变化和发展构成的:这个主题起先由两架竖琴奏出,这竖琴的音响效果以及主题的即兴式陈述,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游吟诗人的形象,因为这些诗人都是采用一种多弦的乐器以伴随自己的歌唱的;还有,作者为这一主题选用它大调的调性,似乎也有助于表达这古堡的宏伟而庄严的形象。
随后,主题由法国号和木管乐器接奏,这时,更加饱满、厚实的音响以及严谨的“圣咏”和弦表达,使主题显得更有份量,而小号和定音鼓间插出现的四度音型,也隐约暗示主题的勇武含义。接着,当弦乐器复奏这一主题并引入一段高潮时,音乐的色泽更加明朗,开头那安宁、静观的情绪变得欢乐而高昂,诗人叙述的幻象现在在听者面前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回顾祖国的过去使人感到激奋和骄傲。欢乐、明朗和强大的感觉便是这段引子留给人们的第一个印象。
尔后,音乐的速度转快,出现了新的气氛。乐曲的中心段落开始,着重叙述城堡中骑士们的功绩:“这里有欢乐的军号和罐鼓声,骑士们挥舞着白刃为迎接胜利的争战而操练,群集的战士们的盔甲映着太阳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整个维谢格拉德震荡着庄严的颂歌和胜利的欢呼。”斯美塔那运用基本主题的一个动机以构成急速的赋格段(Allegrovivomanonagitato),用以表达这一段的内容:现在基本音乐形象的性格发生显著的变化,维谢格拉德主题所特有的那种明朗而安然的特点消失了,它那不停地反复的音调变成激动的呼喊;随后出现的军号声和乐队短促有力的和弦,强调地表明音乐所描绘的内容——“比武”和“战斗”。接着出现另一个新的主题,它与乐曲的基本主题同出一源,但更有歌唱性,充满纯斯拉夫式的宽广和真挚等特点,像民间史诗曲调那样平和安然,其情调之开朗也更接近于叙述祖国与人民的动人歌曲。这个抒情的主题在军号合奏和从维谢格拉德主题转化出来的一些更加接近朗诵调的激动呼喊的策励之下进入高潮,逐步发展成一支胜利和凯旋的颂歌。高潮过后,音乐的紧张度逐渐减弱,并消融在一弦乐器颤栗不安的震音之中,最后一切全都静息下来;这时,从单簧管上升起抒情主题的轻柔乐句,其它木管乐器同样温柔地应和着它。
这传奇式城堡的故事结束了——人们只从传说中知道这城堡存在于远古,它有用大树干围成的墙垣,但是它是否毁于战火,传说中却没有述及。现在,在这废墟之上,我们只能听到其实早已消失的游吟诗人的诗琴声的一些回响;音乐重又回到乐曲开始时出现的崇高而庄严的维谢格拉德主题上来。在这段相当扩展的慢速度尾声中,乐队全奏的强力和弦还使这一主题显得比前更加宏伟有力,最后,竖琴的琶音音型仿佛使人看到诗人弹奏的神态,他以安详的维谢格拉德主题结束这首乐曲。
维谢格拉德的主题在斯美塔那的作品中,好像成为他的祖国大地的光荣象征,这个主题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将分别在这套诗集的其他交响诗中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