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7][分享]【古典】交响诗集:我的祖国,斯美塔那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聆听一辑西方古典西方古典-Mp3区(VIP) [2005-1-7][分享]【古典】交响诗集:我的祖国,斯美塔那

版块说明:
◎ 本版块为社区本地下载收费版块,需付费成为音乐精灵,回复后才能看见下载链接。音乐精灵详情请查看 论坛置顶帖>>
◎ 『激动社区』品牌唱片公司及专辑下载索引汇总(附本地下载必备软件):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1553975.htm
【本地MP3区下载必备】txt、rar及mp3文件的批量下载自动重命名解压缩教程(简易版):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2556282.htm
   
1  /  22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30552

[2005-1-7][分享]【古典】交响诗集:我的祖国,斯美塔那

[2005-1-7][分享]【古典】交响诗集:我的祖国,斯美塔那

片名:《Smetana:MaVlast(My Fatherland)》———(斯美塔那:我的祖国)
作曲:Bedrich Smetana/贝多伊齐.斯美塔那
演奏: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
指挥:Rafael Kubelik/拉斐尔.库贝利克(1914-1996)
编号:DG429183-2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BedoichSmetana,1824-1884),捷克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后又学钢琴,八岁开始作曲。1848年,亲身参加反抗异族压迫、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运动。流亡国外期间,仍时刻想着祖国。回国后以领导捷克民族音乐事业为己任,坚持从事音乐社会活动,组织筹建民族剧院,创办“艺术家协会”,举办普及音乐会,亲任指挥,发表音乐评论等等,而且从未停止过创作,尤其是在捷克民族歌剧方面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如反映民间生活、富于幽默感的《被出卖的新嫁娘》;取材于反封建历史故事、充满英雄气概的《达里波》;以民间传统为题材、歌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里布舍》等。1874年不幸两耳全聋,内心极度痛苦,仍以难以置信的毅力继续从事创作。一些著名作品,如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带有自传性质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以及后几部歌剧,都是在耳聋以后创作的。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新捷克音乐之父”、“捷克的格林卡”。

指挥家:库贝利克 Rafael kubelik (1914-1996)

    拉斐尔库贝利克,1914年出生于捷克,布拉格附近的毕霍里,父亲(Jan Kubelik)为当时著名小提琴家有"帕格尼尼再世"别称。
    拉斐尔库贝利克自幼就发挥音乐的天分,在父亲对他的指导下很早就步入乐坛,19岁毕业于布拉格音乐院,毕业时的作品发表【小提琴与管弦乐的幻想曲】,以主奏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最后指挥德弗乍克交响曲。
    之后以钢琴伴奏,随着父亲远赴欧美各地巡回演奏1936年即站上捷克爱乐乐团指挥。1941年当上乐团的首席指挥,1948年,捷克共产党专政,离开祖国42年,其间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伦敦柯芬园皇家歌剧院,慕尼黑巴伐利亚广播乐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总监,此外他还经常指挥维也纳爱乐,维也纳交响乐团、柏林爱乐等世界知名的管弦乐团,一直到1984年,因关节炎、心脏疾病而退下指挥舞台。
    1990年5月12日,离开祖国捷克42年的拉斐尔,重新踏上故土,为「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开幕音乐会,指挥捷克爱乐演出我的祖国。
    值得推荐的有:莫扎特的第38号交响曲布拉格,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合唱,布鲁克纳的第八号交响曲,德弗乍克 第九号交响曲、新世界、斯拉夫舞曲,史麦塔纳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等。

    交响诗集《我的祖国》包括六首篇幅较长的交响诗,在1874-1879年共五年时间内陆续写出;这六首交响诗都是独立的艺术作品,但在形象与主题方面彼此之间又互有联系,从而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换句话说,作者主要是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来锻合这六首作品的总的构思:他歌颂祖国光荣的过去和山河的壮丽,他对当时还没有得到自由的同胞指明过去历史上人民的力量所在,他在结束这套诗集时还用强壮有力的幻想以坚定人们对祖国的光辉未来的乐观信念。
    这套诗集的形象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作者通过史诗和历史、人民的生活和神话,多方面地反映了祖国的神貌:这里有俯瞰着布拉格城的古老城堡——捷克过去光荣的象征(《维谢格拉德》);所描绘的祖国山河画面,有时是活生生的,充满着现实的抒情音调,而有时则笼罩着幻想的迷雾(《伏尔塔瓦河》和《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这里还有关于往昔的传说(《萨尔卡》)和人民为争取自身解放在几个世纪中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篇页(《塔波尔城》),最后,则是对未来胜利的讴歌(《勃拉尼克山》)。这六首交响诗以其中第三首《萨尔卡》最具戏剧性,但篇幅最短,它的前后两首则是关于捷克大自然的抒情生活画面,诗集的序诗是雄伟的《维谢格拉德》,最后两首都是严峻的英雄性史诗,结尾的一首《勃拉尼克山》是前一首的情绪内容的直接继续,同时因其主题和形象同序诗保有联系,又使全套形象丰富的诗集得以实现其有机统一。
关于诗集标题的文字说明,斯美塔那原先打算邀请一位诗人为每一首交响诗分别撰写一些诗句,但是他后来只是选用散文式的说明,而且他还认为这些文字说明只是用以启发听者的诗意想象,帮助听者理解作者的构思而已,实际上音乐的发展并不受这些“情节”的局限,它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用作者的话说,即构成了“全新的形式”。斯美塔那对这套诗集的形式的处理,也不同于李斯特。为了更自由地体现非常多样的内容,他避免运用奏鸣曲形式,也较少使用变奏的发展原则,总的说来,诗集的现实主义内容,是同李斯特的浪漫主义哲学诗最主要的区别所在。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古代游吟诗人的诗琴声构成了乐曲的引子,它使人想起捷克诸王公的这一京都城堡往昔的宏伟与显赫,想起骑士们在这城堡及其周遭进行的比武和争战,还想起这城堡的陷落和倾覆。最后,游吟诗人的歌声又起,乐曲在这悲壮的音调中结束。”
    传奇般的维谢格拉德是一系列捷克古老民间传说时常谈到的第一个捷克王国所在地,它同里布斯、萨尔卡的故事都有联系,几乎所有的捷克斯洛伐克人从小就熟悉它,而且终生不忘传说中那样详细描述的这一奇妙的城堡。民间传说中笼罩在这城堡上的浪漫主义雾幔,同样弥漫在斯美塔那取材于这一传说的第一首交响诗之中。这首交响诗的内容,用一个代表维谢格拉德的史诗主题以集中体现,整个乐曲也就是由这个主题的变化和发展构成的:这个主题起先由两架竖琴奏出,这竖琴的音响效果以及主题的即兴式陈述,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游吟诗人的形象,因为这些诗人都是采用一种多弦的乐器以伴随自己的歌唱的;还有,作者为这一主题选用它大调的调性,似乎也有助于表达这古堡的宏伟而庄严的形象。
随后,主题由法国号和木管乐器接奏,这时,更加饱满、厚实的音响以及严谨的“圣咏”和弦表达,使主题显得更有份量,而小号和定音鼓间插出现的四度音型,也隐约暗示主题的勇武含义。接着,当弦乐器复奏这一主题并引入一段高潮时,音乐的色泽更加明朗,开头那安宁、静观的情绪变得欢乐而高昂,诗人叙述的幻象现在在听者面前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回顾祖国的过去使人感到激奋和骄傲。欢乐、明朗和强大的感觉便是这段引子留给人们的第一个印象。
    尔后,音乐的速度转快,出现了新的气氛。乐曲的中心段落开始,着重叙述城堡中骑士们的功绩:“这里有欢乐的军号和罐鼓声,骑士们挥舞着白刃为迎接胜利的争战而操练,群集的战士们的盔甲映着太阳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整个维谢格拉德震荡着庄严的颂歌和胜利的欢呼。”斯美塔那运用基本主题的一个动机以构成急速的赋格段(Allegrovivomanonagitato),用以表达这一段的内容:现在基本音乐形象的性格发生显著的变化,维谢格拉德主题所特有的那种明朗而安然的特点消失了,它那不停地反复的音调变成激动的呼喊;随后出现的军号声和乐队短促有力的和弦,强调地表明音乐所描绘的内容——“比武”和“战斗”。接着出现另一个新的主题,它与乐曲的基本主题同出一源,但更有歌唱性,充满纯斯拉夫式的宽广和真挚等特点,像民间史诗曲调那样平和安然,其情调之开朗也更接近于叙述祖国与人民的动人歌曲。这个抒情的主题在军号合奏和从维谢格拉德主题转化出来的一些更加接近朗诵调的激动呼喊的策励之下进入高潮,逐步发展成一支胜利和凯旋的颂歌。高潮过后,音乐的紧张度逐渐减弱,并消融在一弦乐器颤栗不安的震音之中,最后一切全都静息下来;这时,从单簧管上升起抒情主题的轻柔乐句,其它木管乐器同样温柔地应和着它。
这传奇式城堡的故事结束了——人们只从传说中知道这城堡存在于远古,它有用大树干围成的墙垣,但是它是否毁于战火,传说中却没有述及。现在,在这废墟之上,我们只能听到其实早已消失的游吟诗人的诗琴声的一些回响;音乐重又回到乐曲开始时出现的崇高而庄严的维谢格拉德主题上来。在这段相当扩展的慢速度尾声中,乐队全奏的强力和弦还使这一主题显得比前更加宏伟有力,最后,竖琴的琶音音型仿佛使人看到诗人弹奏的神态,他以安详的维谢格拉德主题结束这首乐曲。
    维谢格拉德的主题在斯美塔那的作品中,好像成为他的祖国大地的光荣象征,这个主题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将分别在这套诗集的其他交响诗中重视。
 

回复

(二)Vltava(T.111)[11:54]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center]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伏尔塔瓦河有两个源头——流过寒风呼啸的森林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这两条溪水汇合成一道洪流,冲着卵石哗哗作响,映着阳光闪耀光芒。它在森林中逡巡,聆听猎号的回音;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在它两岸旁边,传出了乡村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曲在河上的浪尖上嬉戏。在近旁荒野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记忆的那些城堡废墟,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顺着圣约翰峡谷,伏尔塔瓦河奔泻而下,冲击着悬岩峭壁,发出轰然巨响。尔后,河水越加壮阔地奔向布拉格,流经古老的维谢格拉德,现出它的全部瑰丽和庄严。伏尔塔瓦河继续滚滚向前,最后同易北河的巨流汇合并逐渐消失在远方。”
    伏尔塔瓦河是捷克最大的一条河,它从远古就同捷克人民的生活血肉相连,是捷克历史的见证。为了适应这首交响诗总的构思要求,即体现其中丰富的众多形象及其明显的转换,作者在这里摒弃了单一主题的原则,而代之以“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他采用近似回旋曲的形式,以象征永远年轻和不断更新的民族精神的伏尔塔瓦河形象作为乐曲的基本主题,并通过它把穿插其中呈现的许多生活画面加以贯串统一。在这首交响诗中,描绘的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为此,作者甚至在总谱上例外地写下许多文字的说明。乐曲开始时是长笛独奏的悠缓旋律,这就是总谱上写明的“伏尔塔瓦河的第一个源头”。这里的配器非常清淡:没有低音,没有和弦,也没有伴奏,这里长笛的明亮而冰冷的音色,只有竖琴的泛音偶而用一种轻快的叮铛声为之装饰,还有小提琴的拨弦,像是小溪的微波溅出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似的。
    接着,“伏尔塔瓦河的第二个源头”也结合进来了;这是从长笛主题引伸出来的新旋律,用单簧管较为温暖的音色陈述——两个水源的汇合,给人一种更加宽阔有力的印象。像这样,用长笛和单簧管(各分成两个声部)的波浪音型的轮番交替组成的这段引子,呈现出的完全是一幅柔和纯净的水彩画面。但是现在,由弦乐器加强的波浪音型转而充当音乐的背景,即时从小提琴和双簧管声部宽广而自由地升起了伏尔塔瓦河的如歌旋律;这支旋律从引子的旋律型中油然而生,好像这河水就是引子中的溪水本身似的,只是这时的乐队配器较前厚实,它明确地强调这已经是波涛翻滚的大河了。这支朴素的抒情旋律充满一种迷人的诗意和美,接近于捷克的感情真挚的民歌,但它的个别音调又有史诗般宽广咏唱的特点。
乐曲的这一基本主题以大小调交替出现的方式在全乐队中反复呈示之后,便是“林中狩猎”的场面了。不过在这里,描绘的因素根据总的艺术构思的要求,只是不断传出狩猎的欢乐号声(法国号和小号)以强调明朗的大调色彩而已,并没有具体描写狩猎的场面,音乐主要是刷新大河主题强有力的形象,表达正午时分大河在山间沟壑中自由翻腾的景象。伏尔塔瓦河一刻不停地在奔跑,转瞬间,密林早已逝去,猎号声也在河水的喧嚣声中悄然消失。这时已是夏日黄昏,大河穿越田畴,岸边即时传来波尔卡舞曲节奏明快的乐声,但音乐所描绘的与其说是“乡村婚礼”具体的欢乐舞蹈场面,倒不如说是乡村和平生活的概括性诗意形象更为合适;它那纯朴、明朗而典雅的动机,显然是从伏尔塔瓦河主题乐句的结尾引伸出来的。这舞蹈动机起初音响深沉,仿佛从远处传来,后来越发明朗、响亮。但河水很快地就把喧闹的村庄抛在后面,舞曲的回声也逐渐消散了。
    随着景物的推移,夜幕降临了,音乐开始弥漫着神幻的色彩:长笛和单簧管在低音区上下飞跃,还有竖琴乐句的穿插,这里既描绘出河水的流动,又像是“水仙女的舞蹈”,而在这有点阴暗的背景上,弦乐器(带上弱音器)合奏的和弦乐句,似反映出银白的朦胧月色,又很像水仙女的歌唱。然而,像先前那样,伏尔塔瓦河从不中断它的行程,城堡黑黝黝的影象被暗夜所吞没,富于魅力的水仙女也不见了,只剩下流水在汹涌高歌。
    伏尔塔瓦河主题重又展示它那宽广的叙述,但这时它已接近“圣约翰峡谷”。紧接着,主题的进行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音乐的色彩变得阴暗而严峻,深具幻想意味:有时显出惊慌和不安,有时则是沉重的冲击、紧张的搏斗和威力的显示。这时铜管乐器第一次得到了用武之地,几乎始终不断的定音感也大大加强了声势,乐队的音响不断在增涨,掀起的浪头越来越高,伏尔塔瓦河在峡谷中为冲开自己的通路,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越过湍滩和隘口,伏尔塔瓦河映着初升的太阳,变得更加波澜壮阔,自由自在,主题用大调和乐队全奏陈述,尤其具有胜利的风貌。最后,波涛起伏的伏尔塔瓦河来到布拉格古老的维谢格拉德身旁,这时,我们在前一交响诗中已经熟知的维谢格拉德主题的史诗动机,在大调中以凯旋进行曲的形貌出现,成为全曲之冠。河水波滔滚滚地向前流去,然后逐渐消失在遥远的远方。末了,乐曲以维谢格拉德主题的两个威严的和弦作为结束。
 

回复

[center] (三)Sarka(T.113)[9:23]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这首交响诗在整套诗集中篇幅最短,但最具戏剧性;这首乐曲所取材的捷克“娘子军”古老传奇,据考很可能发生在七世纪末八世纪初。故事叙述一群被遗弃的妇女,她们拿起武器——弓与剑,为了夺回自己曾经享有的权利,决心对所有的男人实行报复。邻近的武土茨狄拉德想平复娘子军的骚扰,带兵朝布拉格进发。娘子军设计把最漂亮的萨尔卡绑在树上,诱使茨狄拉德的队伍进入峡谷,茨狄拉德果然为萨尔卡的美貌所惑,把她解下带回兵营。是夜,兵营中大开舞宴,全无防范,当众人酩酊大醉熟睡不醒时,萨尔卡同她的战友们便把来犯的武士全部消灭。勇敢的萨尔卡是民间史诗中广泛闻名的妇女形象之一,布拉格附近的一道峡谷便是以她命名的。尽管传说中的萨尔卡似乎十分冷酷无情,嗜血成性,但在许多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中却有着不同的处理:例如在捷克作曲家杨纳切克(L.Janacek,1854-1928)的同名歌剧中,当萨尔卡眼看战友们在簧火中焚烧茨狄拉德的尸体时,她自己也跳入火中,而菲比赫(Z.Fibich,1850-1900)的同名歌剧却让萨尔卡放走茨秋拉德,自己则从悬崖投身峡谷。
    斯美塔那笔下的萨尔卡也很有人情味,很女性化;她爱上茨狄拉德,真心不舍得让他去死。作者把萨尔卡性格中的热情、桀骜不驯和反抗的自发力量作为音乐描写的重点,从而也就规定了整个作品的总的特征和紧张度。正是这种大为加强的戏剧性,浪漫主义的高昂激情,尖锐的情绪对比,以及情节的急剧发展,使《萨尔卡》全然不同于诗集中其他五首多少带有史诗性的交响诗。
    这首乐曲由代表两个主角的主题的连续呈示和三个场面(“爱情”、“宴舞”和“战斗”)组成。乐曲直接从萨尔卡的主题开始,这是一个急速升腾的很不平顺的旋律,它的进行因被大量的切分休止符剁成短小的碎片,因此带有激动的朗诵调色彩,这就是狂怒的萨尔卡的音乐写照,她好像对着娘子军宣誓,激励她们大胆复仇。音乐的情绪狂暴、猛烈,它一下子就把听者引入这事件的悲剧性气氛中来。这个悲壮的朗诵调旋律的发展,一度因和弦式的节奏步调的闯入而被打断——娘子军已经听到茨狄拉德的队伍清晰的脚步声,此后萨尔卡主题复述时这进行节奏总是断续相随。接下茨狄拉德主题的呈示尤其有趣。这是双主题平行进行的结构,作者似乎把整个乐队分成两半,其中一半(管乐器、打击乐器和低音弦乐器)演奏茨狄拉德的进行曲式主题的和弦,它那清晰有力的节奏(同萨尔卡主题形成明显的对比)由轻而响,好像从远而近,其间还不时穿插进军号的声响;乐队的另一半(弦乐器)则用一个不安的动机的不断反复紧跟着进行曲节奏。整个主题的陈述和发展形象地描绘了一支队伍正朝着峡谷前进。
    当茨狄拉德主题进入高潮时,突然,“从炎热和死寂的峡谷传出了一个人的呼声——不知是在呻吟,还是在祈祷求援”。这是与茨狄拉德主题同时出现的单簧管独奏旋律,它那下行的轮廓是萨尔卡主题的特点之一,只是现在变成畏葸而胆怯。萨尔卡含泪对茨狄拉德叙述自己的身世:“我叫萨尔卡,给娘子军抢到此地,她们听到了你们队伍的马蹄声才把我丢在这里,请你们放我回家去吧!”随后,茨狄拉德的疑问式插话(大管和大提琴独奏)同萨尔卡的长段叙述(单簧管的长句)进行对答,这段器乐对话还为过渡到下一段相当扩展的抒情场面在情绪上预先作好准备。
    这首交响诗的第一个场面——“爱情场面”描写得很有生色。萨尔卡的主题有着很大的变化,它仍由小提琴奏也并用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予以加强(乐曲开始时萨尔卡主题的呈示也是使用上述这几件乐器),但变得温柔而热情,它那从不间断的进行扩及越来越加宽广的音域;而茨狄拉德感于萨尔卡的美色,不时用疑问式的衬腔(仍在大管和大提琴上)以伴随小提琴的旋律。这一段音乐的感情真挚而强烈。接着,传出了响亮的军号合奏声,“宴舞场面”开始了,作者在这里使用一些故意写得很不平顺的动机的反复以描绘士兵们的舞蹈,音乐的进行有点粗重、笨拙,有时像“在原地踏步”,有时还混杂着盔甲相撞的叮铛响声。音乐的描写富于画面性,形象鲜明,很有表现力。
    宴饮舞蹈的狂潮慢慢地静歇下来了,疲乏和睡眠把这些武士们几乎全都推倒在地。现在的气氛是不安的寂静(弦乐器轻声震奏),因为在远处岩下,有几十双眼睛正紧张监视着这峡谷空地的动静。这时萨尔卡解下随身携带的牛角,示意叫已经昏醉的茨狄拉德自己吹响她们预定的信号;强有力的号声随即震荡峡谷并传回一阵微弱的回声。娘子军战士逐渐接近武土的营垒,但是暂时这里还是一片寂静。萨尔卡坐在那里,望着熟睡的茨狄拉德脸上露出的安然微笑,内心感到无比的痛苦;这位轻信的年轻人完全为萨尔卡所征服,一点也不知道这个可怕的骗局。单簧管的大段独奏表达了在这一紧张时刻萨尔卡的复杂心情,但是,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好进行抉择,残酷的夜战开始了。这最后一段以萨尔卡主题为基础,但它比前发展得更为广阔、猛烈和奔放,最后,这首交响诗就以茨狄拉德及其同伙全部被歼的场面作为结束。
    交响诗《萨尔卡》以其雄浑的气魄和紧张的戏剧性,同它前后两首美丽的风景画页形成鲜明的对比。
 

回复

[center] (四)Zceskych(T.114)[12:33]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在戏剧性地紧张搏动的《萨尔卡》之后,现在的《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则是从容不迫的大段叙述,其中抒情而感奋的旋律流注,充满着诗意和静观的色彩。如果说,交响诗《萨尔卡》因拥有富于表情的许多细节而被喻之为叙事剧诗的话,那么,交响诗《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特别是它的前半部分,则更像是赞美祖国大地的颂歌。像这同一类型的作品一样,这里也很少涉及细节的描写。其中有关大自然画面以及风俗性形象的体现,都是非常概括的。
    交响诗《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是斯美塔那在1875年夏天从布拉格来到东北部的亚布科尼查山区住在他女儿家时写出的。每天同大自然的接触,唤醒了他早日的愿望、即运用歌曲和舞曲以构思反映捷克人民生活的交响诗,至于这首作品的内容,作者在总谱上是这样说明的:“当我们伫立在捷克的大地上极目四望,从四面八方——从原野和森林传来了我们所感到亲切的熟悉声响,它有时欢乐,有时沉思。这里所要表达的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萌生的多方面的感情体验。……法国号的一段独奏是广阔的森林的动机;音乐中还赞颂了肥沃的山谷和边区的美景。总的说来,每一个人聆听这首乐曲时,都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绘出同他自己的心绪最相近的那些景物,因为诗人的幻想是十分自由的。但是所有这些又必须同作品的某些细节保持联系。”
    这首交响诗开头一段引子有点特别,它动员整个乐队一起闯入,活动的音区广阔,发出的音响强烈,给人一种真正宏伟、美丽而庄严的感觉,好像在听者面前一下子展示出阳光灿烂、广阔无垠的原野一般。用作者的话说,他的“这段引子应该表达每一个来到捷克的人所获得的第一个强烈印象”。
    我们记得在交响诗《萨尔卡》的序引中,作者用两个主题的连续呈示以介绍作品的两个主要人物,而在这首交响诗的引子中,作者也用两个相辅相成的主题以塑造祖国大地的形象:前一个主题起一种主导动机(D-降B-C—D-降B)的作用,后一个则是从它派生出来的。这补充性的第二主题仿佛领着听者离开林涛鼎沸的密林,前往欣赏原野上牧歌的呼应(单簧管——双簧管);或者,正如作者所说,“好像看到了天真无邪的农村姑娘”。
    紧接在引子之后出现的第一大段,用复调音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形式——赋格段写成;音乐的笔法非常精致,虽然同其他段落相比终究还稍嫌枯燥一些。这里依然是风景式的描绘:像花边一般精细的旋律型,有如回声一样在各个不同的声部起伏,弦乐器由于使用弱音器,成功地再现了树叶的籁籁声响和溪水的潺缓。这个主题在其反复陈述和发展中,还把法国号的和弦式旋律结合进来,这支富于捷克民歌特点的法国号旋律有时甚至把赋格主题挤在一边,突出地用它自己的庄严合唱作为对祖国、对生活的礼赞。突然,一个生机勃勃的短小动机屡次闯入,它坚持催促着人们参与舞蹈的行列——这是乐曲后一段的开始。
    斯美塔那在尽情讴歌祖国大自然的瑰丽景色时,也没有忘记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现在,深具捷克民族特性的波尔卡舞曲旋律响起来了,这似乎是民间节日的描绘,值得注意的是从这支旋律的进行中依然可以看到乐曲的主导动机的骨架。舞蹈的旋风越刮越猛,它在自身的不断反复发展过程中,也同引子的牧歌旋律结合一起。只是现在,那悠缓的抒情旋律,或者说在美妙的大自然景色中出现的那位农村姑娘,虽然保留原有的歌曲性特点,但完全纳入舞蹈节奏之中。民间节目的舞蹈一直引向全曲欢乐的高潮,当人们确已尽欢的当儿,象征广阔森林的法国号动机又响起来了,最后一段欢乐的尾声既在形式上使全曲保持统一,又表达了欢乐的人们同哺育着他们的祖国大地的紧密关系。斯美塔那在这首歌颂祖国大自然及其人民的交响诗中,用节日的欢乐以充分揭示人民从大地母亲得来的力量,在随后的两首交响诗中,作者还将以斗争和残酷的会战再次表现人民为保卫祖国大地所显示的无比威力。
 

回复

(五)Tabor(T.120)[12:27][hide]
塔波尔城
[hide]
    卷首题词:“你们是上帝的战士”。
    在这套诗集的前几首交响诗中,斯美塔那曾反复强调的爱国主义内容,在最后两首交响诗中有着更为直接的体现。这最后两首——《塔波尔城》和《勃拉尼克山》,复活了捷克人民记忆最深的胡斯战争时代的历史和有关传奇,《塔波尔城》还是整套诗集中唯一同历史事件相联系的一首,这个题材一直吸引着捷克进步作家、画家和音乐家的注意。
    中世纪的捷克王国曾经是德意志帝国的藩属,由于德国大量向捷克移民,到十三世纪捷克几乎成为拥有两个民族的国家,受到德国和教皇双重的残酷压迫。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布拉格大学校长、牧师杨•胡斯(J.Hus,1369-1415)在反对中世纪天主教教会和异族压迫的宗教改革中进行了一些努力,他的一些基本上是治标的主张,实际上涉及迫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民主力量——市民、农民和一部分骑上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因此不为当局所见容,终于在1415年被主教会议以异端罪名判处死刑。胡斯的殉难引起了市民的起义,爆发了捷克历史上有名的胡斯战争。当时反抗政府的胡斯党人分成两派,一派是温和的圣杯党,另一派是急进的塔波尔党,后者以位于布拉格南部的塔波尔城堡为据点,在扬•吉士卡的统帅下,胜利地击退了德国皇帝和教皇发动的五次十字军征讨,并为反击敌军深入到德国的萨克森、勃兰登堡和波罗的海沿岸。保持十五年常胜战绩的吉士卡和光荣的塔波尔城,就此成为强大的反抗力量的象征,永远留在捷克人民的记忆之中,斯美塔那据此而写的这首交响诗,也成为十四至十五世纪捷克解放战争的一个著名的音乐纪念碑。
    《塔波尔城》的音乐,并不具体描绘某一战斗事件或塔波尔城的生活场面,而是揭示保卫塔波尔城战士的英雄面貌。欣赏这首作品时,正如作者所说,“不应去寻找音乐的细节描写,因为作为一个总的构思,作品只是在于赞颂胡斯党人在战斗中所表现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斯美塔那选择塔波尔战士作为军歌的一支古老的圣咏曲调《你们是上帝的战士》,用以构筑他的这首交响诗,把它处理为捷克爱国者战无不胜的象征。这首作品采用单一主题的发展原则,它的主题是在音乐的进行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乐曲大体上可以分成塔波尔战士的夜营(Lento)、战斗的烈火(Moltovivace)和胜利的颂歌(Lentomaestoso)三段。
    乐曲开始时呈现的那种深藏着不安的阴暗色彩,立即吸引住听者的注意:这是在定音鼓和低音提琴神秘的隆隆声背景上出现的一些“呻吟”般的半音下行音调,它一开始便令人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力量似乎暂时还被控制住似的。军歌开头有力的节奏型由法国号不断反复奏出,并逐渐形成傲然的命令式动机——“坚忍不拔的动机”。由全乐队(第一小节用和弦,第三小节用齐奏)和定直鼓独奏(第二小节)组成的这个动机,是胡斯战歌的第一句——“你们是谁,你们不是捍卫上帝律例的战士吗”,它的移调重现加深了主题本身的严峻、决断的特点。战歌的第二句“要祈求上帝帮助,要信赖他”,改用四部和声的方式陈述,接近于圣咏的气质,音乐的色彩比较明朗,但有如凝神沉思一般。但是,如此平和宁静的情绪同胡斯战歌的号召精神到底很不协调,它瞬即由弦乐器上愤怒的宣叙调乐句所取代。这“坚忍不拔的动机”的不断反复,最后还引出战歌结尾乐句的刚强呼唤:“要信赖他,你们将永远同他胜利在一起!”
    就像这样,胡斯战歌的三个乐句在这段引子中间隔三次逐渐呈示,它那宏伟、威严而崇高的旋律蕴藏着极大的力量,特别是它那紧张的切分节奏,对促使音乐的发展、强化情绪的力度、以及刻划塔波尔战士的精神风貌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乐曲的当中一段主要发展战歌中最鲜明的音调、即第三个乐句开头的一个动机。这里,音乐显得特别激动不安,经过一小段发展,越来越清晰地可以听到一些战斗的喧嚣,似乎出现一些描写性因素。这时,乐队似乎又给分成两半,一半是弦乐器快速的奔驰,象征激烈的战斗,但这只是音乐的背景;在这背景之上则是乐队另一半(管乐器)奏出的一系列强力的密集和弦,这里被作者称为“傲然不屈的动机”,它穿越战斗的轰响,充分展示出它那宏伟而严峻的美。在最后一段音乐中,战歌“你们是上帝的战士”的曲调最后一次呈现时,带有悲剧性激情的色彩,这同胡斯运动的悲剧性命运正相符合:塔波尔战士不曾为外敌所征服,却被内部敌人圣杯党所挫败。乐曲最后以“坚忍不拔的动机”的不断反复形成力量的狂潮作为结束。
    胡斯战歌“你们是上帝的战士”经斯美塔那第一次成功地用作这首交响诗的主题之后,还被另一些捷克作曲家相继采用,例如德沃夏克就曾用它写成一首序曲。
 

回复

[center] (六)Blanik(T.121)[14:01]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勃拉尼克山》和《塔波尔城》一样,都取材于胡斯战争,使用“你们是上帝的战士”这同一歌曲为主题。《勃拉尼克山》无论在标题内容或音乐形象方面,都可以说是《塔波尔城》的续篇,所不同者仅在于《塔波尔城》以史实为依据,而《勃拉尼克山》则是根据传说。
    关于勃拉尼克山的传说,在捷克几乎是家喻户晓:胡斯战士并没有死,他们只是开赴在他们面前裂开的勃拉尼克的群山之中长眠;而在祖国遭受沉重灾难的时刻,他们都会从梦中醒来,走出山中,再为祖国的自由挺身而战,他们将要消灭那些蹂躏祖国大地的敌人,为人民夺回失去的幸福。斯美塔那把众多的同类传说结合在一起,他在用以结束这套交响诗集的最后一首交响诗中,不但复活了这一美丽的传说,反映了捷克人民世世代代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而且号召人们为光明的未来而进行斗争。这首乐曲从类似前一首交响诗结束处的那种宏大庄严的音调——“坚忍不拔的动机”的强力齐奏开始,它清楚地表明这里的音乐完全是前一首乐曲的直接继续。然后,“你们是上帝的战士”这一个主题便进一步发展;作者在战歌最突出的音调基础之上创造出另一个独立的新主题,描绘塔波尔战士朝着勃拉尼克山行军的壮阔场面。这个主题同“坚忍不拔的动机”有着明显的联系,它用弦乐器的断音很好地强调出低沉的隐约步调,表示战士们排着齐整的行列,一言不发地朝前走,他们每个人都因怀念死去的战友而黯然神伤。队伍一个跟着一个隐入勃拉尼克的山岳深处,步伐的声响逐渐微弱,最后完全消失在一片静谧之中——这是乐曲的第一段。
    接下是勃拉尼克山麓的安然平静的画面:森林和牧场都受到温和阳光的亲切爱抚,畜群安闲地在绿草地上走动,牧笛的声音在遥相呼应。这时,双簧管的曲调显得特别素朴而平和,随后即由法国号法卡农的形式接奏。这支曲调实际上也可以从战歌的第二个乐句找到它的原型,就好像在这和平的环境中也可以听到战斗的音响似的。不过,同第一段充满英勇激情的紧张叙述相对照,这中间一段明朗的田园诗式间奏,到底使人耳目一新。突然,“坚忍不拔的动机”粗暴地闯进这田园诗的画面,明显的调性变动和速度转换,说明音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战乱的年代降临捷克的大地”。音乐用三连音不停顿的搏动,狂暴力度的交替升沉,以及紧张、严峻的色调,为听者诉说这临头的众多忧患、不幸和灾难;在这一个戏剧性的段落中,可以看到前面几首交响诗中时常出现的那些鏖战的形象。而当这些慌乱不安的音调在一次力量的升腾中变成绝望的呼喊时,远处已传来军号合奏的呼唤——这就是听者早已熟知的《塔波尔城》战歌第一乐句“要信赖他,你们将永远同他胜利在一起”的音调。然后,从这战歌音调中生长出一个豪勇昂然的进行曲主题,它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着重发挥战歌的英雄性特点,逐渐进入强有力的高潮。从它那战斗的音调中,人们仿佛可以看到塔波尔战士,穿着在阳光下闪烁发光的盔甲,从裂开的悬崖相继走出,重新为自由而战斗一般。
    斯美塔那为这段胜利进行曲辟出很大一段篇幅,而且写得很有光彩,可见作者是认真考虑过整套诗集的结构的。他用群众性的庞大行列和最鲜明的色彩以激励听者,使这进行曲的旋律与和声如此接近1848年革命以来一直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群众歌曲,因此当时的听众很容易直接感受到作品的爱国生义内容。最后,为了说明光辉的未来同祖国过去的强大有着紧密的联系,斯美塔那又一次回到维谢格拉德和胡斯战歌这两个主题上等,并使这两个主题汇合成强力而严峻的巨流。末了,由进行曲的动机构成的尾声,以其无比壮丽、雄伟的气概作为全曲和整套诗集的结束。


注:以上文字介绍源自网络。
 

回复

巨喜~最爱的交响诗,俺先楼主端茶再慢慢体会~~:)
 

回复

這是兩張專輯
還有一張哦!!
 

回复

很高兴有人分享”我的祖国”全曲,之前我想找这首曲子总是找到片断,现在总算找着了,谢谢分享
 

回复

谢谢版主的分享!
 
1  /  22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