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立寒秋
|
回复塔波尔城 卷首题词:“你们是上帝的战士”。 在这套诗集的前几首交响诗中,斯美塔那曾反复强调的爱国主义内容,在最后两首交响诗中有着更为直接的体现。这最后两首——《塔波尔城》和《勃拉尼克山》,复活了捷克人民记忆最深的胡斯战争时代的历史和有关传奇,《塔波尔城》还是整套诗集中唯一同历史事件相联系的一首,这个题材一直吸引着捷克进步作家、画家和音乐家的注意。 中世纪的捷克王国曾经是德意志帝国的藩属,由于德国大量向捷克移民,到十三世纪捷克几乎成为拥有两个民族的国家,受到德国和教皇双重的残酷压迫。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布拉格大学校长、牧师杨•胡斯(J.Hus,1369-1415)在反对中世纪天主教教会和异族压迫的宗教改革中进行了一些努力,他的一些基本上是治标的主张,实际上涉及迫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民主力量——市民、农民和一部分骑上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因此不为当局所见容,终于在1415年被主教会议以异端罪名判处死刑。胡斯的殉难引起了市民的起义,爆发了捷克历史上有名的胡斯战争。当时反抗政府的胡斯党人分成两派,一派是温和的圣杯党,另一派是急进的塔波尔党,后者以位于布拉格南部的塔波尔城堡为据点,在扬•吉士卡的统帅下,胜利地击退了德国皇帝和教皇发动的五次十字军征讨,并为反击敌军深入到德国的萨克森、勃兰登堡和波罗的海沿岸。保持十五年常胜战绩的吉士卡和光荣的塔波尔城,就此成为强大的反抗力量的象征,永远留在捷克人民的记忆之中,斯美塔那据此而写的这首交响诗,也成为十四至十五世纪捷克解放战争的一个著名的音乐纪念碑。 《塔波尔城》的音乐,并不具体描绘某一战斗事件或塔波尔城的生活场面,而是揭示保卫塔波尔城战士的英雄面貌。欣赏这首作品时,正如作者所说,“不应去寻找音乐的细节描写,因为作为一个总的构思,作品只是在于赞颂胡斯党人在战斗中所表现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斯美塔那选择塔波尔战士作为军歌的一支古老的圣咏曲调《你们是上帝的战士》,用以构筑他的这首交响诗,把它处理为捷克爱国者战无不胜的象征。这首作品采用单一主题的发展原则,它的主题是在音乐的进行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乐曲大体上可以分成塔波尔战士的夜营(Lento)、战斗的烈火(Moltovivace)和胜利的颂歌(Lentomaestoso)三段。 乐曲开始时呈现的那种深藏着不安的阴暗色彩,立即吸引住听者的注意:这是在定音鼓和低音提琴神秘的隆隆声背景上出现的一些“呻吟”般的半音下行音调,它一开始便令人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力量似乎暂时还被控制住似的。军歌开头有力的节奏型由法国号不断反复奏出,并逐渐形成傲然的命令式动机——“坚忍不拔的动机”。由全乐队(第一小节用和弦,第三小节用齐奏)和定直鼓独奏(第二小节)组成的这个动机,是胡斯战歌的第一句——“你们是谁,你们不是捍卫上帝律例的战士吗”,它的移调重现加深了主题本身的严峻、决断的特点。战歌的第二句“要祈求上帝帮助,要信赖他”,改用四部和声的方式陈述,接近于圣咏的气质,音乐的色彩比较明朗,但有如凝神沉思一般。但是,如此平和宁静的情绪同胡斯战歌的号召精神到底很不协调,它瞬即由弦乐器上愤怒的宣叙调乐句所取代。这“坚忍不拔的动机”的不断反复,最后还引出战歌结尾乐句的刚强呼唤:“要信赖他,你们将永远同他胜利在一起!” 就像这样,胡斯战歌的三个乐句在这段引子中间隔三次逐渐呈示,它那宏伟、威严而崇高的旋律蕴藏着极大的力量,特别是它那紧张的切分节奏,对促使音乐的发展、强化情绪的力度、以及刻划塔波尔战士的精神风貌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乐曲的当中一段主要发展战歌中最鲜明的音调、即第三个乐句开头的一个动机。这里,音乐显得特别激动不安,经过一小段发展,越来越清晰地可以听到一些战斗的喧嚣,似乎出现一些描写性因素。这时,乐队似乎又给分成两半,一半是弦乐器快速的奔驰,象征激烈的战斗,但这只是音乐的背景;在这背景之上则是乐队另一半(管乐器)奏出的一系列强力的密集和弦,这里被作者称为“傲然不屈的动机”,它穿越战斗的轰响,充分展示出它那宏伟而严峻的美。在最后一段音乐中,战歌“你们是上帝的战士”的曲调最后一次呈现时,带有悲剧性激情的色彩,这同胡斯运动的悲剧性命运正相符合:塔波尔战士不曾为外敌所征服,却被内部敌人圣杯党所挫败。乐曲最后以“坚忍不拔的动机”的不断反复形成力量的狂潮作为结束。 胡斯战歌“你们是上帝的战士”经斯美塔那第一次成功地用作这首交响诗的主题之后,还被另一些捷克作曲家相继采用,例如德沃夏克就曾用它写成一首序曲。 |
![]() |
|
Copyright @ 2004-2025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