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center] (四)Zceskych(T.114)[12:33]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在戏剧性地紧张搏动的《萨尔卡》之后,现在的《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则是从容不迫的大段叙述,其中抒情而感奋的旋律流注,充满着诗意和静观的色彩。如果说,交响诗《萨尔卡》因拥有富于表情的许多细节而被喻之为叙事剧诗的话,那么,交响诗《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特别是它的前半部分,则更像是赞美祖国大地的颂歌。像这同一类型的作品一样,这里也很少涉及细节的描写。其中有关大自然画面以及风俗性形象的体现,都是非常概括的。
    交响诗《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是斯美塔那在1875年夏天从布拉格来到东北部的亚布科尼查山区住在他女儿家时写出的。每天同大自然的接触,唤醒了他早日的愿望、即运用歌曲和舞曲以构思反映捷克人民生活的交响诗,至于这首作品的内容,作者在总谱上是这样说明的:“当我们伫立在捷克的大地上极目四望,从四面八方——从原野和森林传来了我们所感到亲切的熟悉声响,它有时欢乐,有时沉思。这里所要表达的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萌生的多方面的感情体验。……法国号的一段独奏是广阔的森林的动机;音乐中还赞颂了肥沃的山谷和边区的美景。总的说来,每一个人聆听这首乐曲时,都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绘出同他自己的心绪最相近的那些景物,因为诗人的幻想是十分自由的。但是所有这些又必须同作品的某些细节保持联系。”
    这首交响诗开头一段引子有点特别,它动员整个乐队一起闯入,活动的音区广阔,发出的音响强烈,给人一种真正宏伟、美丽而庄严的感觉,好像在听者面前一下子展示出阳光灿烂、广阔无垠的原野一般。用作者的话说,他的“这段引子应该表达每一个来到捷克的人所获得的第一个强烈印象”。
    我们记得在交响诗《萨尔卡》的序引中,作者用两个主题的连续呈示以介绍作品的两个主要人物,而在这首交响诗的引子中,作者也用两个相辅相成的主题以塑造祖国大地的形象:前一个主题起一种主导动机(D-降B-C—D-降B)的作用,后一个则是从它派生出来的。这补充性的第二主题仿佛领着听者离开林涛鼎沸的密林,前往欣赏原野上牧歌的呼应(单簧管——双簧管);或者,正如作者所说,“好像看到了天真无邪的农村姑娘”。
    紧接在引子之后出现的第一大段,用复调音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形式——赋格段写成;音乐的笔法非常精致,虽然同其他段落相比终究还稍嫌枯燥一些。这里依然是风景式的描绘:像花边一般精细的旋律型,有如回声一样在各个不同的声部起伏,弦乐器由于使用弱音器,成功地再现了树叶的籁籁声响和溪水的潺缓。这个主题在其反复陈述和发展中,还把法国号的和弦式旋律结合进来,这支富于捷克民歌特点的法国号旋律有时甚至把赋格主题挤在一边,突出地用它自己的庄严合唱作为对祖国、对生活的礼赞。突然,一个生机勃勃的短小动机屡次闯入,它坚持催促着人们参与舞蹈的行列——这是乐曲后一段的开始。
    斯美塔那在尽情讴歌祖国大自然的瑰丽景色时,也没有忘记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现在,深具捷克民族特性的波尔卡舞曲旋律响起来了,这似乎是民间节日的描绘,值得注意的是从这支旋律的进行中依然可以看到乐曲的主导动机的骨架。舞蹈的旋风越刮越猛,它在自身的不断反复发展过程中,也同引子的牧歌旋律结合一起。只是现在,那悠缓的抒情旋律,或者说在美妙的大自然景色中出现的那位农村姑娘,虽然保留原有的歌曲性特点,但完全纳入舞蹈节奏之中。民间节目的舞蹈一直引向全曲欢乐的高潮,当人们确已尽欢的当儿,象征广阔森林的法国号动机又响起来了,最后一段欢乐的尾声既在形式上使全曲保持统一,又表达了欢乐的人们同哺育着他们的祖国大地的紧密关系。斯美塔那在这首歌颂祖国大自然及其人民的交响诗中,用节日的欢乐以充分揭示人民从大地母亲得来的力量,在随后的两首交响诗中,作者还将以斗争和残酷的会战再次表现人民为保卫祖国大地所显示的无比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