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两位太子或死或废的谜案
到现在为止,我讲的仍然是高宗与武后联合执政的事。武则天在当了大周皇帝以后,曾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是说:“朕辅先帝(高宗)逾三十年,忧劳天下。”(《新唐书·武后传》)
她这里说的“逾三十年”,只是个大略数字。如果从永徽二年(651年)武则天从感业寺归来起算,到高宗驾崩,是三十一年多;如果从永徽六年(655年)当皇后起算,是二十七年多;如果从显庆五年(660年)正式辅政起算,则是二十三年不到。
武则天对最高权力的获取,不是在一夜之间就拿到的,而是在这二十多年中悄悄渐进的。有人把她参政后的时间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高宗日日临朝,而武后只是偶尔为之;第二段是两人临朝必同进同出,此为“二圣”时期;第三阶段是从上元元年(674年)起,武后日日临朝,而高宗倒是有一搭没一搭了。
有人做过形象的比喻,说高宗手里的权力,是像沙漏一样,一点一滴“滑落”到武后手中的。不错,说得妙!
高宗到后来就很苦了,跟韩国夫人母女犯了“生活作风错误”之后,在武则天的严密管制下,连别的女人也碰不得了。武则天以老婆多了有害健康为由,对六宫制度进行改革,把妃嫔编制大大压缩,一品妃为二人,名称改做“襄德”,二品嫔为四人,名称叫“劝义”。看看这官名吧,哪还有女人味儿?可以想见,高宗额外的性生活大概基本被取消。
其余的,就是打杂、伺候起居的宫女了。皇帝的后宫规模,比一般王公大臣都不如。
老婆管得死,倒还可以忍受。而权力的日益丧失,则是关乎国本的问题。
这期间,高宗是有所警觉的,也爆发过不满,“废后”事件就是一例。但当他有所“觉悟”时,已被武后死死钳制住了,动弹不得。宰相班子几次换血,“后党”充斥,北门学士也已羽翼丰满。所有的亲信大臣旋起旋落,都不敢发一言,唯一一个敢于掺和的(上官仪),也白白掉了脑袋。而且,自己的身体也不争气,朝政不让老婆处理,谁又能行?
在这个情况下,他想到了太子,对太子寄予了厚望——我是软蛋了,但儿子一定得强一点儿,将来总能做主,不至于大唐老是阴盛阳衰,潜藏着难以估量的危机。
我们先来看高宗的儿辈。高宗共有八个皇子,武则天从感业寺回宫之前,就已经有了四个,即燕王李忠、原悼王李孝、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武则天回宫后,又为高宗生了四个,即李弘、李贤(一说为韩国夫人所生)、李哲(原名李显)、李旦。这以后,其他妃嫔生的就没有了,因为武则天回来后受到高宗专宠,就再也轮不到其他妃嫔生孩子了。
皇长子李忠早因长子身份而被立为太子,在武则天当了皇后之后,被迫让贤。武后亲生的大儿子李弘,顺理成章接任了太子。
武则天既然有意总揽大唐的最高权力,当然要考虑为自己的亲生儿子扫清潜在对手,于是几个庶子的命运就很有些凄惨。
李忠的结局在前面已略有交代。他不当太子后,以梁王身份远徙房州(今湖北房县),因精神压力太大而得了迫害妄想症。显庆五年(660年)七月,一个服侍李忠的妇阿刘从房州赶到东都,举报了李忠的种种异常行为,其中甚至有谋逆迹象。高宗在愤怒之下,将他废为庶人,据公开的诏书讲,似乎这还是武后含泪为他求了情,才从宽发落的,否则脑袋就掉了。
此后,李忠以白丁身份被软禁于黔州(今贵州彭水),就关在他的大伯、前朝废太子李承乾的旧宅里。到了麟德元年(664年),终难逃一死,被诬陷牵连进上官仪“谋反案”,在囚所被赐死,死时年仅二十二岁。
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先后被流放到边远州府安置,其中李素节是萧淑妃生的,更是被处终身监禁。
可是,即便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在太子这个位置上也是连连出变故,好像总也坐不稳的样子。
武则天也因此背上了“与子争权”、“废杀亲子”的恶名。
读史读到“杀亲子”,很容易让人拍案大骇——
早年她已涉嫌杀了一个襁褓中的亲生女儿,现在如何又能忍心杀成年的亲子?虎狼之毒,亦不为此。武则天,其心真的如铁了吗?
关于“杀子”的传闻,来源于太子李弘之死。
李弘这人,从记载上来看是个很不错的接班人。他早年就熟习政务,有主见,能“持正谏诤”(敢说真话),且体恤民情。咸亨三年(672年)冬,因夏季旱灾引起饥荒,关中百姓多有饿死。李弘看见兵卒的粮食里掺杂着榆树皮和草籽,大为怜悯,马上吩咐把自己仓库里的粮食发给士兵们吃。同时上奏父皇,请将近畿闲地分给饥民耕种,以渡过难关。
这在皇权时代,可以说是一位够资格当明君的好苗子了。
就连太子李弘的名字,也是大有来历的。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过于剧烈,令世人普遍有浮生若梦之感,民间一直流传着“终世之说”,即末日来临说,余风一直延续到初唐。道教民众中则有“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是说太上老君将转世为人主,化名李弘,拯救众生。草莽中假借李弘之名起事造反的事,也屡有发生。
高宗和武后把头胎儿子取名为李弘,毫无疑问是“应谶意”,对这个孩子寄托甚厚。
但是据《新唐书》记载,上元二年(675年),李弘在合璧宫被鸩杀,时年二十四岁,“天下莫不痛之”。而且,在两处地方明明白白写着,是天后怒而毒死李弘。
这就是扑朔迷离的“合璧宫命案”。
武则天为什么发怒?
《新唐书》说了两个原因,一个是武则天“方图临朝”,“将骋志”,然而太子李弘不知怎么的,在奏请的时候触犯了武后,结果惨遭鸩杀。另一个原因更有传奇性,是说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义阳、宣城公主,因母亲之故得罪,被幽禁在掖廷(宫女宿舍),年近四十还未嫁。李弘听说后,起了恻隐之心,请求把她们嫁出去。武后闻言大怒,把两位公主嫁给了两名当班卫士,李弘也由此“失爱”。
从宋代起,就有人说这事情是《新唐书》在摆乌龙!首先,《新唐书》作者并无鸩杀李弘的证据材料,只是推测因果。而说武则天在上元年间就想临朝称制(摄政),那是胡扯。
至于太子请嫁两公主之事,两《唐书》都说有,但是《新唐书》演义得太出格了,起码有两条不确:一是两公主的年龄,具体是多大,没有任何记载,但李弘请嫁那年,高宗不过才四十三岁,女儿岂能有四十!《资治通鉴》对这个漏洞也有所察觉,略作了修饰,改为“年逾三十不嫁”,但就这样也很勉强。二是据《唐会要》载,义阳公主的老公权毅、宣城公主的老公王勖,都不是卫士。
也有人进一步质疑,说是“请嫁公主”这事可能根本就没有。萧淑妃被害后,她的儿子素节,按说身份比女儿更易使武后猜忌,但也仅是撵出京师,去当了申州(今河南桐柏县)刺史。那么,有什么必要将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幽禁在掖庭?
还有就是《旧唐书·泽王上金传》里,有“义阳、宣城二公主缘母萧氏获谴,从夫外官”一句,这说明两公主早就嫁了。另外《册府元龟》根本就没载请嫁公主事,这就令人更起疑了。
还有,《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载,武则天后来曾经上表高宗,请求为义阳、宣城二公主的老公升官。不管这是不是作秀,起码能证明,太子即使请嫁公主,也不至招来杀身之祸。
所以司马光考证来考证去,最后还是说:“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什么意思?这是说,把传闻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的了。
那么,太子李弘到底是怎么死的?想要搞清楚,也不难。
他是得肺结核死的!
白纸黑字,记载无误,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