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页】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1835年10月9日生于巴黎一个官员家庭。圣-桑被称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两岁
半开始学钢琴,3岁学乐理,4岁半便能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5岁时写出最初的歌曲和钢琴曲,6岁时
读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管弦乐总谱。10岁时举行第一次钢琴演奏会。1848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管风琴和
作曲。1853年离开音乐学院后便跻身于专业音乐家之列,他的《第一交响曲》在这一年上演成功,柏辽兹评论说:
“这个年轻人什么都懂,只是缺少经验。”同年谋得教堂管风琴师职位,先后工作了四年,成为当时著名的管风琴演奏
家,克拉拉·舒曼、萨拉萨蒂和安东·鲁宾斯等,都曾赶赴教堂聆听他的演奏。1861-1865年,他在瑞士作曲
家尼德梅亚在巴黎创立的学校担任钢琴教授,福莱就是他的学生之一。1871年,为宣扬法国作曲家的创作,确立法
国音乐生活的民族精神,他在巴黎发起组织法国民族音乐协会,担任协会的第一任主席。他经常到世界各地旅行,传播
法国音乐。1881年圣-桑入选法兰西研究院。1893年,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21年逝世。

  圣-桑是19世纪法国音乐艺术的代表,作品具有浓厚的法国传统风格,形式严谨而不呆板,旋律流畅,和声典雅
通俗易懂,配器绚丽多彩,表现出热情的自由幻想与古典的完整形式、纯法国式的典雅相结合的特色。其作品数量超过
170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体裁和领域。但被指为玉石混杂,质量不匀。较优秀的作品是歌剧《桑孙与达利拉》、第
三交响曲、大提琴协奏曲,交响诗《骸髅之舞》、第二、三、五钢琴协奏曲、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及小提琴与乐队的《引
子与回旋随想曲》等。40年代,他皈依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传统,后来受到柏辽兹、李斯特和瓦格纳的影响。六十至
八十年代是他创作最有成果的时期,显示出充分的个性。他还悉心研究非洲、美洲和亚洲的民间音乐,创作了钢琴幻想
曲《非洲》、组曲《阿尔及尔》、钢琴协奏曲《埃及》、随想曲《阿拉伯》、波斯歌曲等。1908年,他还曾为电影
《刺杀吉斯公爵》作曲,并被灌制成唱片,成为最早的电影原声音乐唱片。                                      

  圣-桑为大提琴写了两首协奏曲,其中在1872年写出的第一首《a小调协奏曲》,至今一直是世界上著名大提
琴家的常演曲目。圣-桑认为他在自己的这首作品中解决了使大提琴协奏曲作曲家常常感到困惑的一个实际问题-即这
种音域较低的独奏乐器,在整个交响乐队的轰然巨响的音响背景上,如何容易让人听到的问题,圣-桑为大提琴协奏曲
文献确实作出了贡献。                                                                                    





  法国作曲家。1845年5月12日生于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山区的帕米叶,早在童年时代他的音乐才赋便被父亲发
现,9岁被送到巴黎一所新建立的教会音乐学校读书,由于成绩优异,得以免费连续学习11年之久。他在这里熟悉了
15、16世纪宗教音乐的无伴奏歌唱和格利戈里圣咏,但特别重要的是,通过他的钢琴教师圣-桑的介绍,他得以接
触到一些当时在巴黎还不十分为人所知的德国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如门德尔松和舒曼。1866年毕业后,先后在若
干个教堂担任管风琴手。除此之外,他还在他就读的音乐学校教作曲课,1905年到1920年,又担任该院院长职
务。他培养的学生很多,如拉威尔、凯什兰、施米特、奥贝尔、埃内斯库、罗歇-迪卡斯等。                       

  福雷毕生致力于发展法国民族音乐,他是1871年成立的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办者和领导者之一,长斯为《费
加罗报》撰写的音乐评论,对当时法国音乐社会气氛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1909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晚年由于耳疾日益严重,最后甚至完全听不见自己的音乐,但他一直秘而不宣。1924年11月4日,病逝于巴黎。
福雷的创作虽然局限于声乐和室内乐,但是他同丹第一样,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间的这一环节当中,起着重要的承
上启下作用,成为法国音乐年轻一辈作曲家的精神领袖。                                                      





  西班牙裔法国作曲家、小提琴家。1823年1月27日出生于法国里尔一个西班牙血统的小官员家庭。自幼在里
尔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由于父亲反对,1839年转至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此后靠授课生活。1848
年开始创作歌曲。1855年加入阿米戈-雅卡尔的四重奏团拉小提琴、中提琴。1867年,他根据席勒的主题写作
了歌剧《费斯柯》参加比赛,但终未获奖亦未能演出。此后转向器乐曲写作,创作了《嬉游曲》(1872)、《西班牙交
响曲》(1873)和几首小提琴协奏曲、《挪威狂想曲》(1881)、《G小调交响曲》(1885-1886)等,受到听众普遍欢
迎。其小提琴与乐队的《西班牙交响曲》1875年由萨拉萨蒂在巴黎首演,为他带来很高的声誉。与此同时,拉罗也
没有放弃歌剧,他《伊斯城王》自1875年至1887年,历时13年完成,1888年公演成功并获奖,此时他已
65岁;最后一部未完成的歌剧《扎克雷起义》后来由法国作曲家科卡尔续成。拉罗晚年创作紧张身体虚弱,1892
年4月22日因心脏病逝世于巴黎。                                                                        







    法国大提琴家。1914年生于巴黎。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师从赫金教授。1930年获得大提琴一等奖。一九
三五至一九三七年在蒙特卡罗管弦乐团任首席大提琴手。1937-1940年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大提琴手。1946
至1947年任巴黎音乐学院音乐会乐团首席大提琴手。1947年应著名指挥家比彻姆邀请去英国演出,赢得了国际
声誉。此后开始与世界一流管弦乐团合作进行独奏演出。托特利埃的演奏端庄文雅,却不失激情。表面超然的神态显示
出极好的控制力,而内心的情感又时有流露。他的曲目范围极广,从巴赫到现代作品无所不包。巴赫的作品是他最喜欢
演奏的曲目之一。录音代表作有:巴赫《6首大提琴组曲》,沃尔顿、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协奏曲。                





    法国指挥家,先在瓦朗西安音乐学院求学,二次大战中中断学业,参加抵抗运动,1947年重入巴黎音乐学院学
指挥,1952年获学院指挥大奖。1953年起任蒙特卡罗交响乐团指挥,后升任常任指挥,1969-1978年
任伯明翰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弗雷莫是典型的法国风格指挥家,他的指挥颠峰期尤在与伯明翰交响乐团合作
之后,使这支乐团成为世界知名的乐团。但1978年他却与管理人员和演奏员产生了不愉快的矛盾,在心灰意冷下宣
布了辞职决定。1979年他成为悉尼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曾在欧洲广泛旅行演出,担任各乐团的客座指挥。      





    英国指挥家、作曲家,1902年8月27日出生。早年就读于皇家音乐学院,期间跟随著名作曲家霍斯特、著名
指挥家佛汉·威廉斯学习作曲和指挥艺术。后来他成为布里顿社区交响乐队的一名演奏员,这个乐队就是现在著名的布
里顿交响乐团。1931年,门捷斯在老维克歌剧院(Old  Vic Theatre)任作曲和指挥期间,成为该歌剧院的音乐总
监,在这期间他为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写了音乐。1972年2月20日门捷斯在伦敦逝世。                      





  英国知名乐团。1945年由EMI唱片公司的行政官及制作人沃尔特·莱格创建,主要目的是为公司的唱片出版
录音。首场演出于1945年10月由比彻姆指挥,在伦敦的金斯韦音乐厅举行。此后,乐团逐渐成长为一个公认的优
秀乐团,因此吸引了一些著名的指挥家,包括富特文格勒、托斯卡尼尼、坎泰利、理查·施特劳斯等,卡拉扬后来成为
乐团的第一位常任指挥。1964年,沃尔特·莱格于退出乐团,预示着乐团解散的命运,但团员们自发组成一个自行
管理的乐团,取名“新爱乐乐团”,由克伦佩雷尔担任名誉团长。1973年穆蒂担任首席指挥。1977至1978
乐季,乐团恢复原名,并且与朱利尼合作,重新恢复以前的组织形式。1979年,穆蒂担任了音乐总监。接着威尔士
亲王成为乐团的第一赞助人。1983-1994年,西诺波利担任首席指挥(1987年成为音乐总监)。1995
年开始以皇家节日音乐厅为基地。现任首席指挥是多纳尼。乐团定期在伦敦的皇家音乐节演出,在英国和欧洲各地举办
音乐会。1987-1988乐季,成功地访问了美国,在卡内基音乐和林肯中心举行了演出。                    





    英国交响乐团,1920年创建于英国伯明翰,简称CBSO。同年11月10日由英国作曲家埃尔加指挥首次演
出。乐团第一任首席指挥是马修斯。1924年后由博尔特、里格诺尔德、弗雷莫等担任音乐指导与首席指挥。弗雷莫
使乐团成为具有第一流水平的演奏团体。1979-2002年由西蒙·拉特尔接任首席指挥。                    

◆◇◆◇◆◇◆◇◆◇◆◇◆◇◆◇◆◇◆◇◆◇◆◇◆◇◆◇◆◇◆◇◆◇◆◇◆◇◆◇◆◇◆◇◆◇◆◇◆◇◆◇



【接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