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4-12]【古典】EMI“世纪伟大艺术家系列”:柴科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等(大提琴:保罗·托特利埃)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聆听一辑西方古典西方古典-Mp3区(VIP) [2007-4-12]【古典】EMI“世纪伟大艺术家系列”:柴科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等(大提琴:保罗·托特利埃)

版块说明:
◎ 本版块为社区本地下载收费版块,需付费成为音乐精灵,回复后才能看见下载链接。音乐精灵详情请查看 论坛置顶帖>>
◎ 『激动社区』品牌唱片公司及专辑下载索引汇总(附本地下载必备软件):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1553975.htm
【本地MP3区下载必备】txt、rar及mp3文件的批量下载自动重命名解压缩教程(简易版):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2556282.htm
   
1  /  18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22072

[2007-4-12]【古典】EMI“世纪伟大艺术家系列”:柴科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等(大提琴:保罗·托特利埃)

[2007-4-12]【古典】EMI“世纪伟大艺术家系列”:柴科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等(大提琴:保罗·托特利埃)



专辑名称:TSCHAIKOWSKY·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中文名称:柴科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
音乐类别:大提琴协奏曲
CD类别:“世纪伟大艺术家系列”
大 提 琴:保罗·托特利埃(Paul Tortelier)
协    奏:爱乐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
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指  挥:赫伯特·门捷斯(爱乐乐团)
路易斯·弗雷莫(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
发行公司:EMI唱片
发行时间:2005年
CD编号:72434 4 76867 2
推荐指数:


                       




=================== 柴科夫斯基:罗可可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罗可可”是十八世纪欧洲宫廷艺术的一种纤巧、浮华而繁琐的风格,由于盛行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有时也称为
“路易十五式”。“罗可可”一词源自法语Rocaice,是贝壳形的意思, 在建筑和绘画艺术中,它喜欢采用C形、S形
或旋涡形等曲线装饰,色彩偏好轻淡、柔和。在音乐中“罗可可”是借用的词汇,这种风格以库泊兰和拉摩等为代表,
他们的一些精巧、纤细和盛饰的技巧性器乐小品,就是这类作品的范作;在莫扎特之后所谓“罗可可”风格很快地便消
失了。柴科夫斯基在1876-1877年间写成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是运用十八世纪这种音乐风格手法创作的
第一部作品,后来他陆续写出《莫扎特风格曲》、歌剧《黑桃皇后》中的《田园曲》、《弗洛列斯坦六重奏曲》,等。

    柴科夫斯基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是为大提琴独奏和管弦乐队伴奏而写的乐曲,包括一个主题和它的七次变奏和
尾声。这乐队的编制较小,是室内乐性的,或者说是“莫扎特式”的,音乐的笔法明快、清晰,每一个声部的旋律线条
精细、突出。这部作品并非纯技巧性的乐曲,而是真正的交响变奏套曲,是俄罗斯民族因素同古典风格特征有机地相结
合的产物。乐曲开始时有一小段引子,它在音调上同乐曲的基本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子中最后法国号的一段富有表
情的乐句直接引出乐曲的基本主题:这个主题从弱拍开始的结构及其突出的节奏型,使它具有古典主题所特有的活跃的
性格,而主题的后半段则明显可以看出俄罗斯歌曲的因素,造成了似乎是转入平行小调的感觉;就是这样,在这主题本
身已经可以看到莫扎特式同俄罗斯民间因素的相互渗透。换句话说,主题本身纤巧、华美而典雅,完全符合“罗可可”
的风格特征,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难感到其中又有柴科夫斯基本人的柔和的抒情咏唱的印记,以及作者广泛使用他那
个时代的音调和表现手法。柴科夫斯基的这一作品乍一看来,似乎相当繁杂,甚至有点矛盾,原因就在于此。在这主题
的陈述之后,木管乐器组几乎保持原祥复述主题的一段,这个补充对主题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在乐曲的一系列变奏中,柴科夫斯基保持了旋律和节奏的框架,包括它的弱起小节结构。第一、第二、第四变奏以
及随后的快速度的活跃变奏中,确实始终贯串着“罗可可”风格的典雅;但是其中两次慢速度的变奏-第三和第六变奏
却未必称得上“罗可可”风格了,这两次变奏都很自由,主题本身有很大的变化,它们在乐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
三变奏在C大调,在这里,大提琴的宽广而清晰的咏唱,把歌唱和朗诵的特点结合在一起,这里所塑造的温柔、明朗的
抒情形象,所表达的属于作者偏爱的那种诗意的感情,很容易令人想到舞剧《天鹅湖》中的一些抒情段落,以及交响幻
想曲《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中弗兰切斯卡的抒情的诉述。第六变奏在d小调,它的旋律虽然在个别动机和节奏型
方面同基本主题有一些相近之处,但是这段变奏却不是“罗可可”式的,它更接近于俄罗斯生活中的抒情浪漫曲,特别
是阿里亚比叶夫著名的浪漫曲《夜莺》;这段音乐宁静而真诚感人,深具一种悲戚的戏剧性和心理的紧张度,它创造出
的另一个新形象,同作者最后三部交响曲的悲剧性形象有点相近。

    《罗可可主题变奏曲》的一系列变奏所体现的形象内容,使它近似于五个乐章的交响套曲:其中的基本主题和前两
次变奏,保持古典的风格,这几段音乐相当于交响曲的第一个快板乐章;第三变奏是崇高的爱情抒情诗,它所引入的新
形象同前面的两次变奏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变奏占居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地位;随后的两段变奏,一个接近于加伏特舞
曲,另一个则是诙谐性的奔驰,它们共同组成交响曲的诙谐曲乐章;第六变奏是穿插进来的另一个慢扳乐章;第七变奏
和尾声是技巧性的乐曲,它的急速的进行和辉煌的乐句,完全符合于交响曲最后乐章的要求。但是,在这交响套曲中,
同时又体现出协奏曲的一些特点,独奏大提琴是整个作品中的主导声部,它有很多富有表情的技巧性华彩乐段,它的声
部反映出大提琴的技术和歌唱的可能性,但对演奏者说来却不容易奏效;伴奏乐队声部的轻快飘逸的结构,充当独奏大
提琴声部的背景,在个别段落乐队的作用有所加强,这时候主题出现在乐队中的这个或那个声部之中,而有时候,在乐
队中也可以看到突出的对位性旋律。《罗可可主题变奏曲》属于柴科夫斯基的平静、明朗和欢乐的作品之列,反映出作
者的精神的乐观和开朗的一面,说明了作者对生活、诗意和美的热爱和探求,虽说柴科夫斯基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处身
于他一生中的艰难时期,阴暗的情绪和深刻的痛苦越来越多地折磨着他。

    《罗可可主题变奏曲》有三个版本,这里依据的是斐特曾哈根的修订版。斐特曾哈根是柴科夫斯基的朋友,著名的
大提琴家,当时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斐特曾哈根曾根据柴科夫斯基的原版(大提琴独奏和钢琴伴奏)进行一些更改
和调换,包括改写部分大提琴独奏声部,变动一些变奏的次序,甚至略掉原来的第八段变奏,但是斐特曾哈根的修订版
全部由原作者配器,可以认为这些改动都是作者认可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由柴科夫斯基题献给斐特曾哈根,并由
他在1877年年底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音乐协会第三次交响音乐会上首次演出。

========================= 福雷:大提琴与乐队《悲歌》(Elegie in C minor OP.24)=========================

  福雷被法国人认为是他们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而他对整整一代法国作曲家的影响非常巨大。在他的管弦乐作品中
最著名和录音最多的就是大提琴与乐队的《悲歌》,这首作品是他1880年为大提琴和钢琴谱写,在1901年重新
为大提琴和管弦乐队改编。这部作品如同一幅法国浪漫派、印象派的画作,作品中大提琴的和声运用和乐曲的旋律相得
益彰,大提琴如泣如诉的音色给人以心灵的感动!

    圣-桑是福雷的老师,福雷又是拉威尔、埃乃斯库、施米特等人的老师。福雷被认为是作曲家之中“最有教养”的
和“最有文化的”一位,他曾长期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和院长。福雷的作曲风格自成一派,其创作风格既不同
于他之前的圣桑,也不同于他之后的德彪西、拉威尔,而是二者兼而有之,他在继承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同
时,又为印象派音乐的出现开辟了道路。他出生的时候,一些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柏辽兹、瓦
格纳和李斯特仍然在世。在福雷的有生之年,正值瓦格纳的音乐剧开始兴起,达到顶峰,最后没落。他我行我素地经历
了勃拉姆斯和马勒的浪漫主义后期、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德彪西的印象主义、斯特拉文斯基的两三个阶段以及普
罗科菲耶夫的新音乐,甚至还包括了他晚年耳聋的时期。

================= 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No.1 in A minor Op.33)================

    圣-桑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一首朴实的作品,纯粹以其直率的表达而引人入胜,它既不浮华,也毫无学究
气。这首协奏曲采用李斯特式的单乐章结构,但其中含有三个不同节奏与速度的明显段落,换句话说,三个“乐章”不
间断地连续演奏,由于其中有一个基本主题不时间隔出现,从而使整个协奏曲的链接显得十分精练、紧凑,仿佛天衣无
缝一般。乐曲开始时出现的是一个比较新型的乐队前引-这是全乐队的一声响亮和弦,它立即引出“第一乐章”的基本
主题:独奏大提琴奏出的这个主题,在小提琴和中提琴轻淡的伴奏下,在两个八度的范围内执著地向下流泻,它的进行
敏捷、简洁,很好地概括出整个乐曲的性格。当独奏大提琴几次三番变化复述这一主题之后,随即由乐队(先是木管乐
器,然后是弦乐器)接奏。这里,圣-桑小心翼翼地用乐队中相互对比且高度混合的音色以相衬托,与此同时,他要求
独奏者保持敏捷、灵巧,发音柔顺无瑕。

    作为“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结构的第二主题移入F大调,仍由独奏大提琴奏出,它的进行抒情而优美,但显然不
如前一主题活跃:音乐在进行中出现过以独奏大提琴令人眼花缭乱的乐句为标志的较为激动的瞬间,独奏大提琴在这里
虽有较多的技术要求,但它总是处于它本身最有效果的音域之中,几乎没有纯粹的技巧卖弄。“乐章”的发展部和再现
部历时较短:发展部主要发展乐曲的基本主题,特别是发展上下滚动的三连音音型;再现部则以简略回顾两个主题的方
式,为下一“乐章”的进入作好准备。

    现在,音乐的力度显然逐渐在松弛和减弱;这时,音乐的节奏、速度和调性都改变了。从远处仿佛传来一阵阵舞蹈
的乐声,这是用弱音器的弦乐器轻声的分部合奏,它使这段音乐酷似一支古风的舞曲,同时又象是一段精致的间奏或是
短小的诙谐曲。但是,独奏大提琴似乎并不喜欢它的乐队伙伴的自言自语,独自进行它那非常轻柔而美丽的另番诉述,
同乐队形成对位呼应;当独奏大提琴对这种陈述方式已经不感兴趣时,它便以辉煌的华彩乐句自娱。但是,当它正沉醉
于漫长的颤音时,乐队的舞蹈性音乐又回来了,只是这时它运用的是木管乐器声部的穿透性音响,从而使乐队的色彩有
一番美妙的变化。最后“乐章”再现和发展乐曲的基本主题,但有一段新乐思的穿插,仍由独奏大提琴奏出,它那上下
翻腾的动机,使人不由自主地想到第二“乐章”独奏大提琴的基本音型。

    在这首十分朴实的协奏曲中,只有当独奏大提琴开始演奏这支新曲调后,它才越来越辉煌地发挥大提琴的演奏技巧
包括快速的音阶、结构复杂的节奏、分解和弦的乐句以及八度音进行等,从而促使音乐一度形成高潮。最后,当小提琴
重又奏出乐曲的基本主题之后,乐队全奏又爆发出一次强猛的力量,配合着增快的速度,以激奋情绪结束全曲。

========================= 拉罗: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in D minor)=========================

    拉罗的这首《大提琴协奏曲》,d小调,作于1877年,同年在巴黎由阿多夫·费夏首演,呈献给这位首演者。
共3个乐章:1、慢板转庄严的快板,奏鸣曲式。由乐队奏西班牙风格乐句而开始导入部,主奏大提琴奏自由的宜叙调
乐队增强后,进入主部,第一主题由主奏大提琴呈示,最后一拍用全合奏锐利的和弦收束。导入部最初音型加入,丰富
了其发展,主奏大提琴又奏抒情甜美的第二主题,弦乐与长笛伴奏,低音管和圆号拉长。发展部是以导入部全合奏音型
与第二主题片断为主体而进行,经过一段主奏大提琴急速的音型,再现部导入慢板和大提琴的宣叙调,长笛奏第二主题
变形,主奏大提琴接过后,承接了第一主题再现。导入部全合奏音型再引入后,结尾形成主奏大提琴的技巧性音型中心
2、间奏曲,速度加快的小行板,3段体。加弱音器的弦乐器开始前奏,第一小提琴奏哀伤的旋律,主奏大提琴承接。
经经过句后,转为快板-急板,主奏大提琴快速奏风笛的旋律,弦乐与长笛伴奏,之后又回到小行板。3、行板-活泼
的快板,回旋曲式。行板的导入部,主奏大提琴以极宽广的幅度奏哈巴涅拉舞曲旋律,反复两次后转为活拨的快板,乐
队奏哈巴涅拉舞曲的变形,形成强奏后,主奏大提琴雄壮地奏回旋曲第一主题,弦乐、单簧管、低音管、圆号伴奏。而
第二主题是序奏中铺垫的与萨拉萨蒂的《哈巴涅拉舞曲》相似的主题。经过从第一主题高音域的技巧性音型,乐队奏中
段的新主题,这个主题移到主奏大提琴,单簧管隔三度对位移动,当伴奏部逐渐加入木管群和小号后,主奏大提琴加入
急速乐句再现第一主题,在单簧管伴随下短暂提示中段主题,结尾体现了乐队的强度,以4把圆号的强奏而推向高潮。

◆◇◆◇◆◇◆◇◆◇◆◇◆◇◆◇◆◇◆◇◆◇◆◇◆◇◆◇◆◇◆◇◆◇◆◇◆◇◆◇◆◇◆◇◆◇◆◇◆◇◆◇



【接下页】
 

【接上页】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1835年10月9日生于巴黎一个官员家庭。圣-桑被称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两岁
半开始学钢琴,3岁学乐理,4岁半便能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5岁时写出最初的歌曲和钢琴曲,6岁时
读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管弦乐总谱。10岁时举行第一次钢琴演奏会。1848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管风琴和
作曲。1853年离开音乐学院后便跻身于专业音乐家之列,他的《第一交响曲》在这一年上演成功,柏辽兹评论说:
“这个年轻人什么都懂,只是缺少经验。”同年谋得教堂管风琴师职位,先后工作了四年,成为当时著名的管风琴演奏
家,克拉拉·舒曼、萨拉萨蒂和安东·鲁宾斯等,都曾赶赴教堂聆听他的演奏。1861-1865年,他在瑞士作曲
家尼德梅亚在巴黎创立的学校担任钢琴教授,福莱就是他的学生之一。1871年,为宣扬法国作曲家的创作,确立法
国音乐生活的民族精神,他在巴黎发起组织法国民族音乐协会,担任协会的第一任主席。他经常到世界各地旅行,传播
法国音乐。1881年圣-桑入选法兰西研究院。1893年,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21年逝世。

  圣-桑是19世纪法国音乐艺术的代表,作品具有浓厚的法国传统风格,形式严谨而不呆板,旋律流畅,和声典雅
通俗易懂,配器绚丽多彩,表现出热情的自由幻想与古典的完整形式、纯法国式的典雅相结合的特色。其作品数量超过
170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体裁和领域。但被指为玉石混杂,质量不匀。较优秀的作品是歌剧《桑孙与达利拉》、第
三交响曲、大提琴协奏曲,交响诗《骸髅之舞》、第二、三、五钢琴协奏曲、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及小提琴与乐队的《引
子与回旋随想曲》等。40年代,他皈依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传统,后来受到柏辽兹、李斯特和瓦格纳的影响。六十至
八十年代是他创作最有成果的时期,显示出充分的个性。他还悉心研究非洲、美洲和亚洲的民间音乐,创作了钢琴幻想
曲《非洲》、组曲《阿尔及尔》、钢琴协奏曲《埃及》、随想曲《阿拉伯》、波斯歌曲等。1908年,他还曾为电影
《刺杀吉斯公爵》作曲,并被灌制成唱片,成为最早的电影原声音乐唱片。                                      

  圣-桑为大提琴写了两首协奏曲,其中在1872年写出的第一首《a小调协奏曲》,至今一直是世界上著名大提
琴家的常演曲目。圣-桑认为他在自己的这首作品中解决了使大提琴协奏曲作曲家常常感到困惑的一个实际问题-即这
种音域较低的独奏乐器,在整个交响乐队的轰然巨响的音响背景上,如何容易让人听到的问题,圣-桑为大提琴协奏曲
文献确实作出了贡献。                                                                                    





  法国作曲家。1845年5月12日生于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山区的帕米叶,早在童年时代他的音乐才赋便被父亲发
现,9岁被送到巴黎一所新建立的教会音乐学校读书,由于成绩优异,得以免费连续学习11年之久。他在这里熟悉了
15、16世纪宗教音乐的无伴奏歌唱和格利戈里圣咏,但特别重要的是,通过他的钢琴教师圣-桑的介绍,他得以接
触到一些当时在巴黎还不十分为人所知的德国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如门德尔松和舒曼。1866年毕业后,先后在若
干个教堂担任管风琴手。除此之外,他还在他就读的音乐学校教作曲课,1905年到1920年,又担任该院院长职
务。他培养的学生很多,如拉威尔、凯什兰、施米特、奥贝尔、埃内斯库、罗歇-迪卡斯等。                       

  福雷毕生致力于发展法国民族音乐,他是1871年成立的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办者和领导者之一,长斯为《费
加罗报》撰写的音乐评论,对当时法国音乐社会气氛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1909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晚年由于耳疾日益严重,最后甚至完全听不见自己的音乐,但他一直秘而不宣。1924年11月4日,病逝于巴黎。
福雷的创作虽然局限于声乐和室内乐,但是他同丹第一样,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间的这一环节当中,起着重要的承
上启下作用,成为法国音乐年轻一辈作曲家的精神领袖。                                                      





  西班牙裔法国作曲家、小提琴家。1823年1月27日出生于法国里尔一个西班牙血统的小官员家庭。自幼在里
尔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由于父亲反对,1839年转至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此后靠授课生活。1848
年开始创作歌曲。1855年加入阿米戈-雅卡尔的四重奏团拉小提琴、中提琴。1867年,他根据席勒的主题写作
了歌剧《费斯柯》参加比赛,但终未获奖亦未能演出。此后转向器乐曲写作,创作了《嬉游曲》(1872)、《西班牙交
响曲》(1873)和几首小提琴协奏曲、《挪威狂想曲》(1881)、《G小调交响曲》(1885-1886)等,受到听众普遍欢
迎。其小提琴与乐队的《西班牙交响曲》1875年由萨拉萨蒂在巴黎首演,为他带来很高的声誉。与此同时,拉罗也
没有放弃歌剧,他《伊斯城王》自1875年至1887年,历时13年完成,1888年公演成功并获奖,此时他已
65岁;最后一部未完成的歌剧《扎克雷起义》后来由法国作曲家科卡尔续成。拉罗晚年创作紧张身体虚弱,1892
年4月22日因心脏病逝世于巴黎。                                                                        







    法国大提琴家。1914年生于巴黎。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师从赫金教授。1930年获得大提琴一等奖。一九
三五至一九三七年在蒙特卡罗管弦乐团任首席大提琴手。1937-1940年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大提琴手。1946
至1947年任巴黎音乐学院音乐会乐团首席大提琴手。1947年应著名指挥家比彻姆邀请去英国演出,赢得了国际
声誉。此后开始与世界一流管弦乐团合作进行独奏演出。托特利埃的演奏端庄文雅,却不失激情。表面超然的神态显示
出极好的控制力,而内心的情感又时有流露。他的曲目范围极广,从巴赫到现代作品无所不包。巴赫的作品是他最喜欢
演奏的曲目之一。录音代表作有:巴赫《6首大提琴组曲》,沃尔顿、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协奏曲。                





    法国指挥家,先在瓦朗西安音乐学院求学,二次大战中中断学业,参加抵抗运动,1947年重入巴黎音乐学院学
指挥,1952年获学院指挥大奖。1953年起任蒙特卡罗交响乐团指挥,后升任常任指挥,1969-1978年
任伯明翰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弗雷莫是典型的法国风格指挥家,他的指挥颠峰期尤在与伯明翰交响乐团合作
之后,使这支乐团成为世界知名的乐团。但1978年他却与管理人员和演奏员产生了不愉快的矛盾,在心灰意冷下宣
布了辞职决定。1979年他成为悉尼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曾在欧洲广泛旅行演出,担任各乐团的客座指挥。      





    英国指挥家、作曲家,1902年8月27日出生。早年就读于皇家音乐学院,期间跟随著名作曲家霍斯特、著名
指挥家佛汉·威廉斯学习作曲和指挥艺术。后来他成为布里顿社区交响乐队的一名演奏员,这个乐队就是现在著名的布
里顿交响乐团。1931年,门捷斯在老维克歌剧院(Old  Vic Theatre)任作曲和指挥期间,成为该歌剧院的音乐总
监,在这期间他为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写了音乐。1972年2月20日门捷斯在伦敦逝世。                      





  英国知名乐团。1945年由EMI唱片公司的行政官及制作人沃尔特·莱格创建,主要目的是为公司的唱片出版
录音。首场演出于1945年10月由比彻姆指挥,在伦敦的金斯韦音乐厅举行。此后,乐团逐渐成长为一个公认的优
秀乐团,因此吸引了一些著名的指挥家,包括富特文格勒、托斯卡尼尼、坎泰利、理查·施特劳斯等,卡拉扬后来成为
乐团的第一位常任指挥。1964年,沃尔特·莱格于退出乐团,预示着乐团解散的命运,但团员们自发组成一个自行
管理的乐团,取名“新爱乐乐团”,由克伦佩雷尔担任名誉团长。1973年穆蒂担任首席指挥。1977至1978
乐季,乐团恢复原名,并且与朱利尼合作,重新恢复以前的组织形式。1979年,穆蒂担任了音乐总监。接着威尔士
亲王成为乐团的第一赞助人。1983-1994年,西诺波利担任首席指挥(1987年成为音乐总监)。1995
年开始以皇家节日音乐厅为基地。现任首席指挥是多纳尼。乐团定期在伦敦的皇家音乐节演出,在英国和欧洲各地举办
音乐会。1987-1988乐季,成功地访问了美国,在卡内基音乐和林肯中心举行了演出。                    





    英国交响乐团,1920年创建于英国伯明翰,简称CBSO。同年11月10日由英国作曲家埃尔加指挥首次演
出。乐团第一任首席指挥是马修斯。1924年后由博尔特、里格诺尔德、弗雷莫等担任音乐指导与首席指挥。弗雷莫
使乐团成为具有第一流水平的演奏团体。1979-2002年由西蒙·拉特尔接任首席指挥。                    

◆◇◆◇◆◇◆◇◆◇◆◇◆◇◆◇◆◇◆◇◆◇◆◇◆◇◆◇◆◇◆◇◆◇◆◇◆◇◆◇◆◇◆◇◆◇◆◇◆◇◆◇



【接下页】
 

【接上页】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01. Introduction (Moderato Quasi Andante) - theme & variation Ⅰ (moderato semplice)...........【03:25】 
02. variation Ⅱ (Tempo del Tema)..............................................................【01:17】 
03. variation Ⅲ (Andante Sostenuto)...........................................................【03:31】
04. variation Ⅳ (Andante Qrazioso)............................................................【02:02】
05. variation Ⅴ (Allegro Moderato)............................................................【03:21】
06. variation Ⅵ (Andante).....................................................................【02:20】
07. variation Ⅶ (Allegro Vivo)................................................................【02:12】

Gabriel Faure (1845-1924)

08. Elegie in c minor op. 24...................................................................【07:16】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Cello Concerto No.1 in A minor Op.33

09. Allegro non troppo.........................................................................【05:20】 
10. Allegretto con moto........................................................................【05:52】
11. Allegro non troppo.........................................................................【07:18】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12. Allegro Appassionato op. 43................................................................【03:53】 

Edouard Lalo(1823-1892)

Cello Concerto in D minor

13. Lento - Allegro maestoso...................................................................【13:45】     
14. Intermezzo (Andantino con moto)............................................................【06:24】 
15. Introduzione (Andante) - Allegro vivace....................................................【07:24】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试听曲目: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01-04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回复:

喜歡大提琴
 
 

回复:

还是孤舟版主的帖子让人爱慕,棒极了 谢谢版大的无私分享
 

回复:

如此详尽的介绍,如此精美的帖子,赞一个
 

回复:

真的棒极了,美帖、美乐---美不胜收
 

回复:

一张非常好的音乐碟子,感谢分享!
 

回复:

谢谢版主分享。
 
1  /  18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