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灵岩山下树丰碑
姑苏城外之十
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
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
旋小筑、吴宫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
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墅,问梅开未?
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
此心与东君同意,后不如今今非昔,
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宋)吴文英:《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灵岩山南麓有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的合葬墓,墓占地约4亩,墓前神道宽约3米,长半华里,四周有石罗城。墓前耸立着高达十米的巨型石碑,墓碑由宋孝宗亲书题名“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碑文当朝宰相赵雄撰写,周必大书写,洋洋洒洒,称颂着南宋蕲王韩世忠的不世之功。全文长达13000余字,石碑之大,碑文之长,号称“古今天下第一碑”。清代禁烟英雄林则徐在拜谒吴县韩世忠祠时曾题词:“祠庙肃沧浪,更寻来一万字穹碑,新焕岩前榱栋;威名镇吴越,还认取七百年华表,遥传江上旌旗。”借巨碑由衷表达了对韩世忠的钦佩和敬仰。
韩世忠(1089一1151年),字良臣,绥德(今今陕西东北)人,出身贫寒,少年从戎,勇冠三军,斩将夺隘,以赫赫战功擢升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大将,成为与岳飞齐名的南宋抗金名将。他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性憨直,事关庙社,必流涕极言”。他与岳飞极力反对与金议和,多次上疏请求收复失地,均为秦桧所抑。遂愤而上疏抨击秦桧专权误国,反遭秦桧诬陷,几遭不测,最终还是被解除了兵柄。岳飞蒙冤,满朝文武慑于秦桧淫威,一个个钳口结舌,噤若寒蝉,只有韩世忠挺身而出,诘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秦桧对他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由于南宋小朝廷的腐败昏慵,苟且偷安,韩世忠空有一颗报国的雄心,而权奸的恣行无忌,更使韩世忠寝食难安,剩下的就只有激流勇退,归隐林泉。“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当年那个叱咤风云的韩世忠从此销声匿迹,而南宋小朝廷希冀的“中兴”之梦也就烟消云散了。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在《感事》一诗中用刻骨铭心的悲愤加以抨击:“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
“国仇未报壮志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韩世忠骑着蹇驴,踯躅于烟雨空蒙的西子湖畔,“龙虎啸,凤云泣,千古恨,凭淮说。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的感慨依然风雷激荡;当他登上灵隐飞来峰下为怀念岳飞而建造的翠微亭,收复中原的雄心依然壮怀激烈;甚至在寓迹苏州,面对沧浪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也没有那份寄情山水的洒脱,最终还是因为愤于朝廷腐败,反对屈膝求和,忧郁而死。宋孝宗即位后,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韩世忠为蕲王,立庙祭祀,灵岩山下也树起了韩世忠参天的丰碑。
韓世忠一生功业彪炳,几十年戎马生涯中身经百战,“中兴武功第一”,但最为后人传诵的恐怕还是黄天荡一战。公元1129年冬,金兀术渡江南侵。次年3月,韩世忠率兵乘海船至镇江,扼长江,绝其归路。当时,金兀朮拥兵十万,战舰无数,而韩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韩世忠听从夫人梁红玉的筹划,亲率小队宋舰诱敌深入,在茫茫芦荡中布下了天罗地网。3月15日两军会战,梁红玉身先士卒,登上楼橹,冒着流矢,亲操桴鼓。宋军战阵严密,士气高昂,黄天荡里杀声震天。金兵虽人多势众,却始终不能突破宋军防线,龟缩在死港黄天荡长达48天之久。金兀术进退维谷,开挖淤塞的老鹳河落荒而逃。黄天荡一战,以少胜多,以弱凌强,打出了宋军的志气,硬使金兀术铩羽而归,从此不敢贸然南侵。黄天荡之战也成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族侵略的慷慨战歌,抗日战争时期,一曲《山河恋》鼓动了多少爱国民众,“金山战鼓”激励着抗日军民“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向前!
黄天荡一战也突显了梁红玉巾帼英雄的本色和才干。梁红玉生于淮安的北辰坊,自小聪明颖慧,善于织蒲。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梁红玉随母避乱京口(镇江),沦落为“平康女”(军中艺妓)。如果说梁红玉击鼓抗金兵表现了她的勇敢和坚定,梁紅玉结识韩世忠更显示了她慧眼识英雄的远见卓识。当时梁红玉已是成为京口有名的紅歌妓,而韩世忠只是一名不出名的小军官。梁红玉願意以身相許,永结丝萝,韩世忠却受宠若惊,不敢答应,直到韩世忠升为将军后,才正式迎娶梁红玉为妻。後來韩世忠為国建功立业,也靠梁红玉竭力辅佐,就在黄天荡大捷、朝野欢庆之时,梁红玉不但不居功请赏,反而因金兵突破江防,上疏指责丈夫韩世忠“失机纵敌”,请朝廷“加罪”,充分表现了她的卓越才能和公忠体国的坦荡情怀,举国上下,传为美谈。
灵岩山钟灵毓秀,天地精英留下了多少传奇和故事。灵岩山上的馆娃宫,飘忽过绝代佳人西施的倩影。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闭花羞月、沉鱼落雁,落落其表,而千媚百娇、温柔婉转、兰心蕙口是其质,但她毕竟是一个“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弱女子,虽然她为和好吴越作出了极大的牺牲,但最终落得个身沉太湖的悲惨结局。苏州人是厚道的,他们没有把吴国的灭亡归罪于西施的“红颜误国”,那份同情,那份哀怜自在不言之中。苏州人更是睿智过人,明白事理,他们更钦佩梁红玉这样的巾帼英雄,决不因为她出身青楼而略加轻觑。因为他们知道,不畏强暴,敢于抗争,才是中华民族万难不劫的根本;一往无前,万难不屈,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青山有幸埋忠骨”,灵岩山下的丰碑与日月同辉,人们心中的丰碑更是顶天立地,高大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