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风情系列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  /  2  页   12 跳转 查看:6817

姑苏风情系列

姑苏风情系列

吴门桥

  姑苏城外之一

  苏州城内的古桥,独数吴门桥最古、最高。吴门桥地处运河与大龙江的交汇处,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因地处水陆要冲,是进入吴郡苏州的第一桥,故取名“吴门桥”。吴门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因地制宜,以北岸两座相接的木桥加上南岸的石桥草创落成——“横绝漫流,分为三桥,往来便之”,,时称“三桥”。因为它的建成,结束了进出苏州依赖盘门摆渡的历史,开通了从苏州往太湖等地陆路的行程,因而又被誉为“新桥”。南宋绍定年间,“三桥”改建成了三孔石拱桥,桥名也正式定为吴门桥。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又在原桥桥址上建起了单孔石拱桥,跨度更大,坡度更长,拱园更高,气势更雄。整体以细琢金山花岗岩砌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成为建桥历史悠久而又因陈相袭、一脉相承的见证。

  桥用明矾、糯米汁和石灰拌和灌缝,坚如磐石,虽历经百余年依然坚固如新。拱桥,高达10米,长66米,跨度为16米,造型雄伟优美,结构精巧坚固。外形有点儿像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俗称罗锅桥),桥身高高隆起,有如雨后彩虹凌空河上。桥面宽5米,桥底宽5.7米,拱券跨径16米,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通高11米,桥洞环如半月,拱券异常轻薄,厚度只有35厘米,虽艨艟巨舰也可安然通过。桥面石中央浮雕轮回纹,宣扬佛教的劝人为善和因果报应。南北两侧设有石制坐栏,栏板由断面呈曲尺形的条石连接而成,既可凭栏远眺,又能小坐休憩。北端桥台上有高出水面的纤道,宽约0.6米,那上面似乎还印盖着当年纤夫沉重的足迹,浸渍着肩负重任的挥汗如雨,铭刻着千载百年“纤绳荡悠悠”的水乡神韵。南北坡各有石阶50级,全以整块条石铺设。从桥堍往上望,层层越越,上接云天,蓝天映照,显得迢递高峻;移步桥上,却又稳稳当当,好风徐来,并不觉得坡度陡峭。登临桥上,但见水道交错,桥梁纵横,大河东去,百舸争流,一派繁忙景象。

  不远处大运河支流上,兴隆桥如轻柔的彩练,飘落在碧波之上,显得小巧玲珑。盘门水城前的水关桥,一梁飞架,简洁大方。这三座桥梁相依而立,互为借景,辉映成趣。展眼四望,一边是血色霞光中的盘门城楼,风生腊腊,旌旗招展,似乎夹杂着刀枪剑戟的铿锵;一边是亭阁台榭后的瑞光塔,神清气定,梵音经声堆拥起祈祷平安的祝福;静静的护城河流淌了千百年,一如继往地潮起潮落;身后的小巷由桥堍引往深处,一路拥峙着粉墙黛瓦的姑苏民家。从古桥出发的绵延逶迤的石板路,毫无遮拦地伴着碧水,伸向远方。夕阳中,古老的吴门桥盛装依然,她的满身珠翠就是两岸碧绿的田畴和无数的园林,丛丛簇簇的鲜花和亭亭如盖的绿树。吴门桥,依然风光无限,碧水盘绕,绿浪拥抱,“船在波上游,人在画中行”的画卷次第展开,那秀色,那神韵,怎不令人心旷神怡?
 

回复:

瑞光塔

  姑苏城外之二

  盘城附近高高耸立着北宋时期修建的瑞光塔,日夜照影于东流的大运河上:曙光初临,万道霞光包裹塔身,暮色苍茫,落日余晖映照塔顶,瑞光塔永远都是灿烂辉煌。循梯登塔,临空远眺,天际白云悠悠,大地绿海滔滔,江南水乡风景如画,吴中风物尽收眼底。瑞光塔位于原普济禅院(宋时改名为瑞光禅院)内,相传是三国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吴王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塔高十三层,当称“报恩塔”,是苏州最早建造的佛塔。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搜刮“花石纲“起家的太尉朱勔重修禅院,把13层的“天宁万寿宝塔”改为七层。因传说元丰年间塔现五色祥光,改易寺名为“瑞光禅寺”,塔也定名为“瑞光塔”。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禅寺毁于兵火,瑞光塔也难逃此劫惨遭毁损,仅保存了砖砌塔身。塔刹又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六月被风吹折,塔檐也逐渐残毁。

  近千年中,瑞光寺塔屡经兴废,重修重建达18次之多,却依然保存了宋时风貌。瑞光塔八面七层,仿楼阁式,形体古朴,保存了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塔由外壁、回廊及塔心组成。塔顶有层檐,每层从内壁以砖木斗拱挑出木构腰檐和平座。每面以柱划分为三间,当心间辟壶门或隐出直棂窗。底层四面辟门,第二、三两层八面辟门,第四至七层则上下交错四面置门。内外转角处均砌出圆形带卷刹的倚柱,柱头承阑额,上施斗拱。全塔腰檐、平座、副阶、内壁面、塔心柱以及藻井、门道、佛龛诸处,共有各种木、砖斗拱380余朵。修复后的瑞光塔通高约53.6米,塔体由下向上逐层收缩,使外轮轮廓微成曲线,显得清秀柔和。

  入塔门,经过道即回廊,回廊两壁施木梁连结,铺设楼面,第二、四层转角铺作上有月梁联系内外倚柱,廊内置登塔木梯。一至五层回廊当中砌八角形塔心砖柱,砖砌塔身高44.42米。底层作须弥座式。第六、七两层改用立柱、额枋和卧地对角梁组成的群柱框架木结构,对角梁中心与大柁上立刹杆木支承塔顶屋架和刹体。塔身底层周匝副阶,立廊柱24根,下承八角形基台,周边为青石须弥座,对边23米,周边绕以青石雕刻,下枋满雕卷云,整座宝塔仿佛坐在流云之上,构思之巧妙令人击节赞叹;中部束腰采用“实雕”和“压地隐起”手法,浮雕出具有宋代典型风格特征的如意、流云、狮子、人物,图案简练生动,刀法纯熟有力;尤其是那些活泼的狮子,神态各异,有的相互嬉戏,有的佇立回首,有的奔跑跳跃,还有由孩童牵着走的,丰神逸姿,栩栩如生。瑞光寺塔建造精巧,造型优美,用材讲究,宝藏丰富,堪称传世佳作。

  瑞光塔西有四瑞堂,是一座仿宋式单檐歇山顶四面厅,台基为双层高台,有回廊,建筑面积208平方米,外形庄重古朴,是古瑞光寺的一大胜迹。传说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高僧圆照禅师在瑞光禅院开坛讲经,博宏精微、出神入化,感天动地,度化百灵,顿时出现了寺内塔放瑞光,殿上法鼓自鸣,池中白龟参禅,园中枯竹爆青的“四大祥瑞”,瑞光寺的声名轰动朝野,悬挂堂上的楹联点出了堂名出处的骇世惊俗:“缅怀当年,绀宇甘露,白龟听经,翠竹欢合,红罄自鸣,青史常留释界;试看今日,古塔凌宵,瑞堂端踞,丽楼耸秀,文阁临流,美名远播寰宇。”至今堂前还有灵龟渚,池畔静卧着那只刚从水池中爬出来的汉白玉巨型石龟,石龟长2.7米,宽1.3米,高1.1米,背负13块六角状的龟片,伸颈睁眼,神情肃穆,似乎因为聆听圆照禅师宣讲禅义而入神屏息。

  与瑞光塔遥遥相对的便是吴中胜景——丽景楼,丽景楼曾是古代苏州最高的建筑,时称“雄甲三吴”。但岁月的风雨、历史的沧桑,使其过早地消踪匿影,直至1999才重现雄姿。依循古代形制重建的丽景楼,外观颇象南昌的滕王阁,重檐歇山顶,三间三楼,底部筑有3.15米高的高台,楼底面宽11米,进深7.8米,底层建筑面积达280平方米。气势雄伟,姿态优美,极为壮观。丽景楼东南西北四侧皆有回廊连接亭、庑、轩、榭,似畅开了开阔的襟怀接纳远山近水,芳草绿树装点,闲云落霞流连,丽景楼更显得窈窕多姿,风光无限。
 

回复:

盘门古城

  姑苏城外之三

  在苏州,古风犹存的建筑比比皆是,然而像盘门这样依托千年古迹、堆叠历史烟云而不朽的景区,却独树一帜。盘门城楼始建于公元前514年,为吴国“阖闾大城”八门之一,至今已有2500余年。当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动工之初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聪”。《吴地记》谓其南有蛇门盘门,因越国位于城之西南,地处已位,故在蛇门之上刻有木蛇,其首内向,象征越国臣服于吴;而盘门则以其地水陆交错,盘曲迂回而得名。盘门在越国之东,地处辰位,盘门之上置有两鲵,状似龙角,以龙克蛇,以镇慑强越,故“旧称蟠门”。盘门作为古代苏州城西南关隘雄踞之地,俯视城内锦绣繁华,巡检郭外山川形胜,既是交通要冲,又是商贾要肆及寺庙、园林密集之所,人烟稠密,市廛辐辏,红袖翠鬓、歌管楼台,市集的繁华仅次于阊,胥二门。而城外则林木翳荫,水道纵横,帆樯林立,舟楫衔接,波光明灭,墟烟缭绕。不远处重檐欲飞的瑞光古塔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河对面枕流卧波的吴门桥气贯长虹,宽阔而湍急的大运河递接着浩渺的太湖烟波。盘门,犹如温柔袅娜的苏州城的慧眼明眸,盈盈秋水深藏着古城的繁华和传奇,淡淡波光流溢着秀丽和妩媚,顾盼凝睇,流光溢彩,自有一番动人的千古神韵。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惊艳盘门之秀,一首《晚入盘门》一唱三叹地抒写了盘门昔日的旖旎和华丽:“人语潮喧晚吹凉,万窗灯火转河塘。两行碧柳笼官渡,一簇红楼压女墙。何处采菱闻度曲,谁家拜月认飘香。轻裘骏马慵穿市,困倦蒲团入睡乡。”只是到了元末,张士诚据苏,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令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大军二十万,将苏城围得水泄不通,两军对垒,硝烟弥漫,盘门几乎成了一片废墟。繁华的盘门自此人迹稀落,市面萧条,“冷水盘门”之名由此而生。袁景澜《续咏苏州竹枝词》对此深为感叹:“一树垂杨一画楼,盘门烟户本来稠。自从元末遭兵劫,寥落居民冷水流。”

  古盘门由水陆两门、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成,迭经二千多年间的战乱,盘门城楼屡毁屡建。现存盘门,为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后经明清两代续修,现有城墙全长300多米,高5米多。城门均水陆并列,既能从陆门走车,又能从水门行船,是苏州仅存的古城门遗迹,其水陆城门并存的形态在全国已属绝无仅有,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不言而喻。两道陆门两门异向,中间部分,腹大中空,为边长约20米的方形,亦称瓮城。可藏卒数百,古人战守,诱敌至此,从城上放箭、坠石,犹如瓮中捉鳖,可全歼入侵之敌。两道水城与陆城门紧相毗连,是沟通西南角城内外的唯一水路通道。内外两重水门,全用花岗岩石构筑,形成高大的城门洞,可容两只小船并列通航,每重门都有巨型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而瓮城之设则为屯兵防卫。内城门北面左侧有和条坡度约为20度的城墙跑马道,直抵城墙顶上的一座由巨砖铺铺成的宽阔平台。从城垣北侧石板坡道登上城墙,上为一块由巨砖铺成的宽阔平台。在此能见到整个陆门、水门、瓮城布局和结构的全貌,锯齿形雉堞、女墙、射孔、闸口、绞关石、和防火用的天井以及了望台等至今保存完好,重现昔日吴都防卫之森严壁垒。

  盘门原有城楼,抗日战争时被焚毁。近年重建的城楼,为传统木结构的二成重檐歇山顶式的建筑,面阔三间,周围设回廊;城楼阔15.48米,高11.3米,进深8.65米,外形古色古香,雄伟壮观,飞檐朱栏,比翼凌空。门上那块潇洒雄建的章草匾额,是当代书家王蘧常的墨迹,“中吴锁钥”四个大字凸显了盘门重要的战略地位。城楼一层楼厅,中间竖立着一块巨型木雕落地屏风,上面镌刻着已故著名画家杜重划绘制的《伍员筑城图》,好似在诉说着盘门的由来;城楼前方,架着三尊土炮,仿佛与楼上楹联“古吴城阙川原壮,旧国干戈战伐多”相呼应,而城头旌旗飘扬更使人想见那兵戎相见的春秋时代。
 

回复:

伍相祠

  姑苏城外之四

  伍相祠紧挨城河,与城楼为邻,于1988年翻建,是纪念一代忠臣伍子胥的庙宇。伍相祠分东西两院。东院由厅堂、廊亭和花园组成,庭院内点缀花木湖石,四周曲廊,翠竹石笋掩映于漏窗之外。西院庄重肃穆。正殿三间为伍相祠,“气壮山河”的横匾下,高约4米的伍子胥彩绘塑像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坐像前有一抱柱联:“古城如旧,来登杰阁可凭高;遗建重新,到此狂澜皆下拜。”另一联云:“往事昭昭,亿万世长传宇内;精忠耿耿,千百年犹在人间。”伍相祠内有一千年夹石,实为古时庙宇的旗杆石。古人在此庙做佛事,白天必在夹石中立杆挂幡旗,晚上则挂起长明灯,“凡入城者必敬礼之”,夹石逾千年,表达了苏州人对对伍子胥不朽功勋的崇敬,抒发了对伍子胥“忠而见谤,信而见疑”的不平和惋惜。

  伍于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当时楚平王荒淫无道,逐子夺媳,施行暴政。伍子胥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因谏忠言,被楚平王处以极刑。伍子胥被迫逃离楚国,颠沛流离,历经艰难来到吴国,投靠公子光。在他的辅佐下公子光用计刺杀了吴王僚,夺回了王位,即是著名的吴王阖闾。伍子胥协助吴王治国治军,把吴国建成一方强国。后来,他与孙武率兵攻破楚国京城,掘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雪家恨。吴越争战,吴王阖闾战死,伍子胥又扶持夫差即位。夫椒一战,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听从范蠡、文种的复国之计,卑词贱行,伪装恭顺,另一方面却贿赂吴国重臣伯嚭,离间吴国君臣,再兴复国大计。伍子胥洞察其奸,屡屡谏阻吴王。夫差却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猜疑伍子胥倨功自傲,把伍子胥的一片忠心当成了驴肝肺,反而以属镂之剑逼迫伍子胥自尽。吴人冤之,为其建庙供奉香火。其祠庙历史上有多处,名称不一。如伍员庙、伍相祠、胥王庙、伍子胥庙、忠孝王祠等。最早的是伍子庙,建在胥口胥山之上,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移庙至盘门里城西隅。

  伍子胥作为春秋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吴国的发展和强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阖闾大城的草创成就了今日苏州的轮廓。因此,在两千五百余年的悠悠岁月中,他的事迹世代相传,祭祀不绝,苏州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他。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伍子胥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须臾忘耶?顾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南宋诗人陆游也敬重伍子胥的壮烈威猛,写下了:“梦笔桥东夜系船,残灯耿耿不成眠。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到枕边”的诗篇。但平心而论,伍子胥实在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虽然他是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英雄,至少在国仇家恨的关系上处理失当,在异邦的吴国为忠臣,而在故土的楚国则为叛逆,这不能不说是伍子胥一生的悲哀。在他面对哭泣秦庭求复国的申包胥的责问时,只能以“吾日暮路遥,故倒行逆施耳”来搪塞,淋漓尽致地袒露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春风故国蘼芜长;落日荒祠杜宇哀”,面对历史的拷问,伍子胥不亦可悲夫?
 

回复:

寒山寺

  姑苏城外之五

  画桥二百映江城,
  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有钟声。——(明)高启:《泊枫桥》

  苏州三大名寺,灵岩寺高踞名山,得吴宫遗迹之助;西园寺殿宇雄伟,并以500罗汉栩栩如生著称;而占地仅9亩的寒山寺却因为唐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招来游人如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管你是否在月色如霜的夜晚经过枫桥,也不管你是否亲耳聆听过寒山寺抑扬顿挫的钟声,甚至也不管你是否到过“人家尽枕河”的苏州,只要读过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这梦境般的诗情画意激起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底共鸣,那清新隽永的意境仿佛“一张旧船票”勾起多少人心底的牵念和回味。昔往不久,一首《涛声依旧》唱遍了大江南北,那诗韵钟声也唱红了枫桥和寒山寺。是月落乌啼、月白如霜的清凄唤醒了游子的归意?是江枫渔火、小桥流水的幽雅酿就了回归自然的向往?还是旷远悠扬的夜半钟声打破了长夜的沉寂,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姑苏城外寒山寺”便如云蒸霞蔚,光照天下,风靡海内外。据说在唐代之前,有关寒山寺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至唐代,乃因“寺当山水之间,不甚幽邃,来游者无虚日”。及张继赋《枫桥夜泊》诗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天下传诵,寒山、拾得等有关寒山寺的传说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寺院市肆间、酒筵书斋中,于是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正如苏州寒山寺寺联有云:“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端的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毕尽盛况之由来。

  枫桥位于苏州城西大运河、古驿道和枫江的交汇处,是一个集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一体的游览胜地。古镇随河成市,舟楫往来,商旅云集,在清代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地,清人陆鼎有《寒山寺》诗记述当年的米市:“寺楼直与众山邻,鱼米东南此要津。独惜牙郎趋利市,不闻渔火感诗人。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现在的枫桥古镇,粉墙斑驳,黛瓦错落,古柳葱茏,,前街后河,小巷曲折,石板迢递,两条工艺古街交会于枫桥铁铃关。一座“飞虹”(枫桥)将古关与古镇连在一起,桥上人流往来,桥下游船穿梭。古人有诗云:“漠漠云低水国天,吴江风景剧可怜。铁铃关外烟如画,人立枫桥数客船。”枫桥之南百余米,即是闻名遐迩的寒山寺。寒山寺古又称枫桥寺,寺门口就是江村桥。站在江村桥上四望,百舸争流烟波里,古寺掩映绿荫中,古桥递驿路,长河送远舟,真是风景这边独好。寒山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0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太宗贞观初有诗僧寒山子者,曾“来此缚茆以居”,玄宗朝著名禅师僧希迁“于此创建伽蓝,遂题额曰寒山寺”。寒山寺在唐末曾改名封桥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重建佛塔七层。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郇国公王珪因为张继的诗而易封桥为枫桥,至南宋绍兴年间寺名仍名枫桥寺。

  古寺坐东朝西,占地约16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大雄宝殿、寒拾殿、藏经楼和普明塔院。左侧有钟霜阁、罗汉堂、寒拾泉、寒拾亭、方丈书斋及僧舍。右侧是枫江楼、弘法堂、碑廊、钟房、钟楼。还未踏进寺门,寒山寺便向我们递来一张硕大的名片,那就是镇立在山门前一道长方形黄色照墙,明黄色的围墙不高也不长,苍松翠柏从围墙内舒展出蓊郁森绿,梵乐清音在空中演绎着奇情异趣。离山门有一箭之遥。照墙朝西临河而立,上有饰以游龙的脊檐,中间从左至右嵌有三方白底衬托的青石“寒山寺”三个大字分外醒目。经照墙,走进山门,两棵古樟郁郁葱葱,黄墙内楼阁飞檐翘角,取名为枫桥夜泊诗的枫江楼、霜钟楼分列居右列左。穿过佛龛就到了寒山寺的前院,顿觉满目葱郁,清幽萧远,别有一番洞天。正面是寒山寺的正殿──大雄宝殿,雄踞台基之上,飞甍崇脊,肃穆庄严。谢思孝所书“大雄宝殿”匾额高悬门楣上方。大堂两侧的庭柱上悬挂着赵补初居士撰写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醒,阎浮夜半海潮音”,还有一幅对联更尽古寺之妙:“古刹千年,长留半夜钟声,响彻世间惊客梦;姑苏一揽,剩有几株枫树,饱经霜雪护寒山”。大雄宝殿正中正中设须弥座,供奉着释边牟尼坐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两侧为迦叶、阿难立像。这组像塑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两侧沿墙列坐的是铁铸鎏金铁罗汉十八尊,神态各异,成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左右设钟鼓,钟系仿唐式青铜乳头钟,是日本人士于光绪三十二年送来。后壁嵌有清代名画家罗聘所绘寒山拾得写意画石刻,右壁有清大鹤居士郑文焯所作指画“丰干像”石刻像,寥寥数笔,栩栩如生。寒山寺有多处以“寒拾”命名的遗迹,寒拾殿、寒拾泉、寒拾亭,大雄宝殿里如来佛像背后的墙壁上和后堂里,还嵌刻着寒山的五言诗三十六首。寺僧犹不忘绍介寒山、拾得的趣闻:“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俚语村言,妙趣横生,其机智与风趣令人捧腹。世人仿效,自成“寒山”一体流传于世,乃为风靡海内外的禅诗。藏经楼在大雄宝殿之后,面阔三间,两层,硬山造,下层左右各接单坡顶禅房一间,前伸作卷棚歇山顶,相对似两厢。楼下额寒拾殿,供寒山、拾得塑像,扇面墙嵌千手观音像碑,为清嘉庆年间遗物。另有苏州状元石韫玉题字。左右壁面嵌石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38方,为南宋时张即之行书,后有董其昌、林则徐、俞樾等11人题跋。

  寒山寺的碑廊里嵌立着宋明以来历代名人唐寅、文征明、康有为、罗聘等的诗词碑刻多块,其中最著名,也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唐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碑。张继诗石刻始刻于宋朝宰相王珪,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姑苏才子、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现存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延请著名书法家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其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此碑成为他的绝笔之作,弥足珍贵。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出自与诗人同名的近代书法家张继之手,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近代张继书唐代张继诗,先自增添了一段情趣,人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以假乱真的异味,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绵亘千古的永恒。

  在碑廊西南,是枫江楼,1954年重修。这是一幢结构精致、匠心独运的仿古式建筑。上下两层,顶角恽飞,前檐接榫处雕两只精巧的花篮,故称花篮楼。正厅中央悬挂着赵朴初先生所题“霜天清响”四字匾额。楼前隔墙临水,江村桥横跨古运河上。从此远眺,群山如屏,楼台如画,登临则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寒拾殿旁,绿荫丛中,远远就望见那以“夜半钟声”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风流韵士为之倾慕,为之梦魂牵绕的钟楼,楼为六角形重檐亭阁,造型轻盈,轮廓优美。本身就像一首轻盈隽永的绝句,蓝天作衬,檐角高翘,仿佛随时会振羽而飞。古钟身高足有一米八,外围需三人合抱,重约二吨多。但看撞钟的工具,却不过是碗口大小、不盈二尺的短棒,用绳套住两端,悬系在屋梁上,游移在大钟边。围观的游人争先恐后,巨钟便不住地发出深郁厚重的“铛铛”声,余音绕梁,悠悠不绝,那声音好象发自地层深处,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声声叩击人的心坎,直达五腑六脏。陆游当年投笔从戎,西去巴蜀,路经此处而写下《宿枫桥》一诗:“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清代诗人黄仲则,其《山塘杂诗》虽有向张继借支之嫌,但也别开天地:“寒山迢递镜铺蓝,小泊游仙一枕酣。夜半钟声敲不醒,别来怎不梦江南?”清代顺治年间,诗人王渔洋夤夜入寺题诗二首,其一曰:“日暮东塘正落潮,孤蓬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其二曰:“枫叶萧萧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一样的寒山寺,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心情,可以幻化出不同的诗意句,却能各领风骚数百年,人们不能不钦佩寒山寺的魅力。

  张继是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进士,他在赴洪州就任盐铁判官时路经苏州时,正是唐朝面临大动荡的安史之乱前夕。国运衰微,民生凋敝,那满目疮痍更使诗人忧国忧民,他在《阊门即事》诗中明白无误地比陈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万千愁绪:“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而《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对愁眠”又寄寓了多少悲怆和无奈。正是《枫桥夜泊》给姑苏城外的古刹注入了历史性的内涵,才使寒山寺的钟声如此深沉,如此持久,如此惊醒地打动和吸引着每一位已至欲至的造访者。千百年来的悠悠岁月中,无数的仁人志士追慕诗人的遗踪,传承并亲历诗人的忧世情怀,留下几多动人的篇章,或隽秀,或拙朴,或苍劲,或壮烈,异彩纷呈,光怪陆离,使寒山寺更加璀灿夺目,光彩照人。但也正如清人万绳栻诗中所说:“棹首寒岩迹已陈,桦冠木屐去来频;问他桥畔停船客,省得钟声能几人”?

  行色匆匆的社会奔逐,已使人们难以拥有小桥流水的心情,现代工业文明的发达,再也写不出那“夕阳西下”的深沉诗句,优美而深邃的古诗便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绝唱,古诗词所营造的优美意境就成为人们心中永恒追求的精神家园。于浮躁和繁华中享受一分宁静和清幽便成了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动力和奢望。于是,车流如潮,人涌如浪,清静的景点也充满了尘世的喧嚣,那宁静,那幽雅,那沧凉,那肃穆,似乎也已避世遁逃。当我们为此而心中泛起那么一种遗憾和感慨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背离了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寄寓的那种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剩下的只有一份矫情和造作——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张继那个时代所经历的凄风愁雨已经荡涤一净,“到处莺歌燕舞”的万民同乐已重新赋予了寒山寺勃勃生机,人们何苦一定要去苦苦寻找那份业已不复存在的历史沧凉和悲哀?只有钟声依旧,108响抑扬悠远的钟声送来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祝福和希望,如同黎明前的曙光,酝酿着五彩缤纷的未来和理想……
 

回复:

探梅香雪海

  姑苏城外之六

  “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先”,梅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心中的骄傲。梅花的声名首先得益于她的丰姿俊逸,神韵俱清。以“梅妻鹤子”著称的宋代处士的林和靖在《山园小梅》诗里写道:“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极尽梅花的风韵独特而先声夺人;梅花的声名更因为其傲霜凌雪,节操凝重,高标韵逸。宋代诗人陆游称赞她“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的冰清玉洁,不仅因为辛弃疾说的“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更因为梅花的无怨无悔,“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古往今来,梅花的名声千古传诵,“岁寒三友”留其名,四大清逸{梅兰竹菊}标其韵,浩如烟海的梅花诗篇演绎着动人的故事和传说,赏心悦目的水墨丹青映照出天意人心,而“不经一番风霜苦,怎得梅花扑鼻香”的自勉更有一种“见贤思齐”的激励。爱梅惜梅,古风犹存,而踏雪寻梅则几乎是世人的共同爱好。

  江南最有名的访梅佳处是姑苏城外的“香雪海“,地处苏州西南约三十公里的太湖之滨的光福镇。光福是一个半岛,向称山秀水灵。太湖水光滟潋,烟波浩淼,穹窿、邓尉、西碛诸山,绵延起伏,人称太湖七十二峰,近半就落脚在光福。而日照充足,气候温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极适宜梅树生长。远在2000年前的西汉,这里的百姓就开始种梅,渐渐地形成了“望衡(横)千万家,种梅如种谷”,“以梅为业者十之七八”的景象,无山不梅,“十里梅乡”就是当时真实情景的写照,光福的梅花尤以邓尉山西面的香雪海和南面的玄墓山最盛。东汉大司徒邓禹在此隐居时,山中已是“路入冰霜隆,寒香袭客衣”了;到了宋元之后,更是“隙地遍地种梅,蔚然如雪海”,山间路旁梅英点点,山前山后梅树成林,天长地久酿成了“邓尉梅花甲天下”的胜景。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中说:“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邓尉山的梅花品种繁多,以千叶重瓣白梅为主,红梅、绿梅、紫梅、墨梅等,应有尽有。“烟姿玉骨,淡淡东风色。勾引春光一半出,犹带几分羞涩。陇头倚雪眠霜,寒肌密抱疏香。待得罗浮梦破,美人打点新妆”,清人尤展成的一阙《清平乐•.咏梅蕊》词,勾画了花开时节迷人的景色。“暖风入林,元墓梅花吐蕊,迤逦至相雪海,红英绿萼,香间万重……”真个是繁花似雪,暗香浮动,微风吹过,香飘数十里,千顷一片白,荡漾银海,疑若积雪,含芳吐蕊,芬芳醉人。清代诗人孙原湘有诗云:“入山无处不花技,远近高低路不知。贪受下风香气息,离花三尺立多时。”把邓尉山令人痴迷留连的“花外见晴雪,花里闻香风”的意境铺陈得惟妙惟肖,“香雪海”三字不迳而走,探梅胜地令人神往。

  “邓尉探梅”由来已久。唐朝的陆龟蒙、宋朝的范成大、元朝的倪云林,都曾徜徉光福山水花木之间,留下了许多吟咏佳作。范成大的《梅谱》,可说是宋代光福梅花的写照。从明朝开始,随着苏州经济文化的繁荣,邓尉梅花渐成规模,而邓尉探梅,也成为东南名士的风雅之举。从明初的高启,到王宠、王鏊、袁宏道、申时行、王世贞、归庄,再到明末的吴梅村、钱谦益等,一时人物,鲜有未到邓尉探梅者。文徵明曾这样描写探梅见闻:“玉梅万枝,与松竹杂植。冬夏之交,花香树色,蔚然秀茂,而断崖残雪,上下辉映,波光渺瀰,一目万顷,洞庭诸山,宛在几席,真人间绝境也。”梅花以山水而增色,山水因梅花而生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到了清朝,康熙和乾隆南巡时,前后共有九次都到光福探梅,写下了“邓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缤纷开万树,相对惬佳辰”的诗句。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江苏巡抚宋荦来此赏梅,有感于花光如雪,香溢似海,赋诗《雨中元墓探梅》:

  “探梅冒雨兴还生,石迳铿然杖有声。
  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
  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
  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

  并在吾家山上勒碑,使“香雪海”名播海内。“香雪”二字的寓意最早出自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梅》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真正道出了梅花“花消息,雪精神”的根本特征,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尽管宋人卢梅坡也写过“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但那只是一种雪和梅的比较,用香雪来描写梅花无疑是王荆公的“专利”。一代词人朱彝尊对邓尉梅花之爱几近于狂:“安得太湖三万六千顷,化为一碧葡萄浆,供我大醉三万六千觞,醉死便葬梅花傍。”光福探梅极一时之盛,《清嘉录》记载了当年的盛况:“暖风入林,玄墓梅花吐蕊,迤逦至香雪海,红英绿萼,相间万重。郡人舣舟虎山桥畔,袱被遨游,夜以继日。”

  香雪海,泛指邓尉山与对面吾家山之间的山坳,北靠西崦湖,南至玄墓山,到太湖去的公路穿香雪海而过。从光福汽车站翻越山岭,远远的就看到白茫茫一带横贯天边,仿佛天际驻云不动,山顶积雪未化。一步步走近去,云更稠密,雪更璀璨,慢慢地迤逦而上,蜿蜒攀升,人就走进了垂云,踏进了积雪,左右前后围绕着皑皑的白,丰盈的白,晶莹的白。头顶上更是一卷卷,一叠叠“白云”盘旋舒展,浮光闪烁,耀眼生花。徜徉其中,来不及左顾右盼,就这么如腾云驾雾般地任意穿行,前面的“白雪”随着脚步伸展,拓宽,无尽无垠白茫茫的香雪扑面而来,身后的“白云”却紧叩着脚跟掩映拢合,仿佛进入了深邃渺邈的洞府,那情景,就像大海中的白浪悄悄掩卷,波涛寂寂翻滚。微风过处,暗香袭人,沁人心脾,尽情享受着“飞来香雾都成雪,寻入梅花不见人”的奇妙感受,不由从心底感叹:好一个花气氤氲纤尘不染的香雪海,胜似桃花源的“梅”花源!

  “香雪海”公园在在公路右侧,香雪海赏梅最佳处——古闻梅轩和梅花亭掩映在梅花丛中,就像飘浮在茫茫雪海之上的玉宇琼阁。梅花亭亭高二丈余,铜鹤结顶,造型别出心裁:亭呈五角形,石柱、石栏、屋宇均为梅花瓣,仿佛一朵巨大的梅花石雕。岩崖上刻有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所题“香雪海”三个字。清高宗弘历曾六次游览香雪海。山上有御碑一块,刻的是当年乾隆游山赏梅时所作的探梅诗。登上梅花亭极目眺望,方圆近十里的景区内种着几十万株梅树,满山遍野,绵谷跨岭,雪海荡漾,银波耀眼,蔚为壮观。近年来,该镇还在司徒庙后辟地50亩,遍植珍稀梅花品种,还在光福镇至太湖的公路旁还新辟一条1公里长、30米宽的梅林带,更使邓尉探梅增添了渐入佳境的乐趣。
 

回复:

司徒庙中精英柏

  姑苏城外之七

  司徒庙又名古柏庵、柏因社、柏因精舍,位于光福涧廊村东南,座落在苏州城西南三十余公里吾家山前公路东南侧的邓尉山下,相传为供奉东汉开国无勋、汉高密候、大司徒邓禹的祠庙。邓禹(公元2~58年),字仲华,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勋臣。首任宰相。他少时在长安就学,聪敏好学,十三岁能背诵《诗》,与刘秀为学友。王郎起兵反汉,刘秀自蓟至信都,命邓禹征集将士,得数千人,攻占乐阳,首立战功。邓禹长于推荐贤能,所举之人皆才干出众,才尽其职。刘秀非常赏识邓禹识才、举才和用才的贤德,每当任命和调整将领时,多听取他的意见。刘秀即位,任命邓禹为大司徒,封侯,食邑万户,并下诏褒扬他“极有忠孝之心,与光武帝谋划营帐之中,决胜千里。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为显著。”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邓禹被定封为高密侯。后被免除将军职,以特进行朝拜之礼。他待人敦厚,孝敬父母,教子有方,不置产业,子孙勤奋,皆名重天下。邓禹淡泊名利常思远离名誉和权势,曾隐居山中,后人因此而改山名为邓尉。中元元年(公元56年),邓禹复任大司徒。显宗即位,感其功高,拜为太傅。永平元年(公元58年)邓禹病逝,谥元侯。永平中,显宗追念邓为开国勋臣,诏画像于南宫云台,为中兴二十八将之首。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曾称赞他:“光武帝得邓禹,门人益亲。”

  司徒庙大约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司徒庙正殿原供邓禹塑像,东殿名祖堂,现辟为文物陈列室。西殿为功德堂,正殿旁为观音阁,又称第一香林,内悬清光绪帝为光福寺御题,“沛泽流慈”匾额。墙上挂着嘉庆以来名人的对联,其中铜井山人潘遵祁所写的一幅是“此中只许鸾凤宿;其上应有蛟龙蟠”,和怀州邓禹祠内的对联“千秋共仰云台像;四树长留古柏名”有异曲同工之妙:前句仰慕邓禹的千秋功名,而后句则赞扬邓禹手植的千年古柏,因人及树,颇有一种爱屋及乌的爱惜,但清奇古怪四柏秉有的天地灵性确也难辞精英之称,当然也有人把清奇古怪四柏的灵性归功于邓禹的高风亮节,自然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其义。

  功德堂院内的4株古柏相传是邓禹隐居时手植,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江南古柏恐怕再无出其右者,而高耸挺拔,枝繁叶茂,绿阴翠盖,郁郁葱葱,更属稀世罕见,于无声中弹奏出“生命之树长绿”的奇妙乐章。而更奇的是古柏的成长之路崎岖坎坷,古柏的生活历程充满艰难和抗争。大约在二百多年前的风雨之夜,雷电击中了茂密的古柏,如妖魔鬼怪肆意侵凌,如利剑快刀大加杀伐,虽然谈不上血流如注,但千年古柏确也伤痕累累,危在旦夕:其中一棵树的上半已然开裂,而另一株则整个剖开,折成两半的树干倒在地上,埋在土里。令人惊讶的是古柏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默默无声中,古柏舔干了伤口,又开始了新的抗争,枯死的枝干上面丛生了新生的绿芽,折断了的树梢抽出了生机勃勃的新枝,左右迂回,钻地顶天,从十几尺外重新伸出了地面,再越过墙头一直伸展到墙外,造就了一片倔强的新绿,形成了一种令人赞叹、令人激奋的奇特景观,后人称之为“清奇古怪画难状,风火雷霆劫不磨”:“清”柏碧郁苍翠,主干挺拔,直耸云天,树冠清秀,茂如翠盖;亭亭玉立,盖撑长空,清高绝伦;“奇”柏被雷击而一分为为二,主干上矗,到了顶上,树干折裂,分叉成两条,树心已完全空了,但皮连枝绿,朽而不枯,照样生机勃勃。“古”柏古朴苍劲;遭雷击后倒卧院中,弯曲的树干像一条巨大的蟒蛇,柏身树皮呈螺旋状上升,从下至上,纹理萦绕,就象巨龙盘旋而上。几十米高的树干上“刻”有深深的沟槽,仅有挺立在树梢的绿色证明它依然活着,铮铮铁骨显示着顽强和不屈;“怪”柏则卧地三曲,矫如游龙走蛟,若飞若舞,而满枝苍翠,态状怪异。蜂拥而来的游客,流连于司徒庙内,观赏着千年古柏,无不为大自然造化之精妙而倾倒,无不为四棵古柏顽强不屈的精神而折服。乾隆皇帝南巡来此,也被奇妙的四株古柏吸引分赐四柏名为“清、奇、古、怪”。自从乾隆命名古柏以后,“清、奇、古、怪”从此暄宾夺主,成了司徒庙内的主角,功名赫赫的大司徒邓禹反而冷落到了一边。1964年,著名剧作家田汉先生参观司徒庙后,欣然赋诗曰:“裂断腰身剩薄皮,新枝依旧翠云垂。司徒庙内精忠柏,雷雨飙风总不移”。

  中国人对松柏从来就有特殊的爱好,向来就有“大夫松,隐士柏”的称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好,“大雪压青松,松柏坚且挺”也好,歌颂的是一种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和难能可贵的君子风范,而坚韧不拔,刚直不阿,古朴正直,矢志不渝,君子可风更是家喻户晓。画家喜欢画松柏,诗人喜欢颂松柏,哲学家喜欢用它来象征某些品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它的特色而进行歌颂。松柏那枝干槎桠的古朴姿态,孤高挺拔的风格,它的生命力的旺盛,都已经成为长久的画题与诗意。司徒庙的古柏,更能激起人们心中无限的崇敬和联想,二千多年的岁月何其漫长,谁也没有想到过它的生命力会如此坚强,即使遭到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却依旧不能摧折它的成长,它仍旧坚强地活了下去,并且活得更美丽更茂盛了,古柏如诗,生命之光何其灿烂。
 

回复:

梦残馆娃宫

  姑苏城外之八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苏台又名姑苏台,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眺望家乡而在灵岩山建造的高台。灵岩山座落在苏州城西南三十里的木渎镇旁。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有奇石,状似灵芝,灵岩山由此而得名。灵岩山奇秀挺拔,松林遍山,殿字雄伟,怪石罗列,风景秀丽。向有“灵岩秀绝冠江南”和“吴中第一峰”之称。陪伴着灵岩山风光秀丽的美誉,有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但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恐怕还数浣纱美女西施的故事。馆娃宫、响蹀廊、玩花池、吴王井、琴台、西施洞、划船坞、香水溪、采香泾等吴宫遗迹,自会把人的思绪引向古老的遥远。“吴宫花草埋幽径”,但当年的山水洞壑依然,“夜拥笙歌百尺台,太湖月落宴还开”的繁华梦似乎刚过去不久。玩花池里花开正艳,春色正欲迷人眼;响蹀廊上步履声声,娇声恍若耳旁回响,晓风残月似乎还在倾诉着二千四百多年前吴越春秋。

  公元前494年,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拘住在灵岩山腰的石室之中。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不久,西施便楚楚动人地来到吴国。尽管吴国美女如云,尽管吴国的后宫佳丽三千,但西施这位来自山明水秀浣纱溪畔的漂亮女子的来临,还是使他心旌动摇。为了呵护这枝不平凡的花卉,夫差确实费了一番苦心,先送西施于伴奴湾暂住,再为她在灵岩山上建了一座离宫——馆娃宫,吴人称美女为娃,吴王金屋藏娇的地方自然就叫作“馆娃宫”"。馆娃宫“铜勾玉槛,饰以珠玉”,十分奢华。在苏州当刺史的白居易曾在《忆江南》写道:“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为了讨好吴王,更为了消耗吴国的国力,越王勾践进贡建造宫室的神木,筑高台于姑苏山,名曰“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据说为了运输和堆积木材,山下的沟渎完全堵塞,谓之“木塞于渎”,山下的古镇也因此而得名木渎。姑苏台台高300丈,宽84丈,夫差经常呆在这里,陪着西施游山玩水,寻欢作乐,“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李白:《乌栖曲》。战胜了越国、报了父仇的夫差志满意得,亡了国的勾践却难忘国耻家仇。但“人在屋椽下,那能不低头?”勾践一方面搜罗美女珠宝充陈吴王后宫,进贡黄金宝马贿赂权臣伯嚭,离间吴王和伍子胥的君臣关系;另一方面卑词屈膝,伪装恭顺,扫地喂马,扶车推辇,甚至不惜尝粪证病,骗取了吴王的信任。三年以后,勾践被允许回国。归国后的勾践加快了复国的步伐,对外继续卑怯称臣以麻痹吴王,暗地里却卧薪尝胆,依靠范蠡、文种,十年生聚,十年教养,发愤图强,终于在十年后卷土重来。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留下了令人感慨的断壁残垣。明代才子高启在《题馆娃宫诗》感慨云:“馆娃宫中馆娃阁,画栋侵云峰顶开。犹恨当年高未极,不能望见越兵来。”

  由公路登山,山的右侧,相传是吴王夫差登临姑苏台行经的道路.路至半山,即到落红亭,可见连绵数十丈矗立石壁,被称为“灵岩最奇处”。石壁上有一石洞,名观音洞,原名石室,传吴王夫差拘勾践于此,故又名勾践洞。又传西施和吴王也常在洞中休憩,又名西施洞。再向上则有一巨石,形似乌龟,昂首面向大湖,故有“乌龟望太湖”之说。石背镌有“望佛来”三字,石上有凹痕脚印,据说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乡时留下的脚印。

  山巅即是吴宫遗址。现今的山顶灵岩寺大雄宝殿右边,灵岩山寺西花园中,是春秋时馆娃宫的御花园,当年遍植奇花异草,而今尚留有二井二池等名胜古迹。有圆形的吴王井,又称日井,当年西施常在此处以井为镜,插花理妆。明代曾淘过一次井,从井中发掘出金钗一支,金钗镌有“敕”字,可见是宫中的御用之物。。还有八角形的智积井,又称月井,原为吴王宫井,经南朝智积修浚,题为智积井。井边有玩花池和玩月池,大的称玩花池,虽只三、四丈见方,却是吴王夫差专为西施开凿,种上荷花供西施赏花用的。当年西施曾在此观花赏月,采莲为乐。池西有石城,即山颠围墙,相传为吴王阖闾所筑,以石砌成冰纹形。而玩月池之凿则因为西施惯于照水观景,懒得仰首望月。在吴王井北,有梳妆台,是西施梳妆之所,现台上建长寿亭。穿过山顶花园向西,可攀上全山最高处,有台基一座名为“琴台”,传为西施操琴之所。石上刻有“琴台”二字,台下有“吴中胜迹”石刻,均为明代大学士王鏊手书。这里是灵岩山绝顶,景致佳绝,“下瞰太湖及洞庭西山,滴翠丛碧,如在白银世界中”,水阔山远,风景秀丽,游人驻足。灵岩山麓,一水西南流,直通太湖,名香泾。《吴郡志》称“采香泾在香山之南,小溪也。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宫女泛舟于溪以采之”有一河溪,授太湖之水北流灵岩山。传是吴王为西施及宫女便于去香山中间集香花草而人工开凿的,名为采香泾。传说是依据吴王一箭所射的方向开凿,故又名"一箭泾"。

  琴台下,东至灵岩塔间,相传是吴王为西施所建响屐廊的旧址。建造这条著名的走廊时,故意把地下挖空,排放一只只的大缸,再铺上硬梓木板,让她穿鍙鞋(类似今天的木屐)在上面跳舞,“响屐廊中金玉步”,脚步声就会在缸中引起共鸣,发出“蛩蛩、蛩蛩”的声音,发出木琴般的乐音,犹如天籁一般,“响屐廊”因此而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太守时,曾在灵岩山上游览,感慨地作诗上首:“娃宫徢廊寻已倾,砚池香径又欲平。二、三月时但草绿,几百年来空月明。”清人蒋士铨更有《响屐廊》诗讥讽夫差:“不重雄封重艳情,遗踪犹自恭倾城。怜伊几两平生屐,踏碎山河是此声。”清代还有一首《吴宫词》深为感叹:“屐廊移动苎萝春,沉醉君王夜宴频。台畔卧薪台上舞。可怜同是不眠人”。

  锦绣江南,琴台上遗韵悠悠,和着龙吟剑啸,如歌如泣,在倾诉着天地英雄气、人间缠绵意。黄钟大吕,急管繁弦,天地间演绎着那永远演不完的风流慷慨故事。关于灵岩山,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二首:“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大夸。艳倾吴国尽,笑入楚王家。”“月殿移椒壁,天花代舜华。唯馀采香径,一带绕山斜。”皮日休则有“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之说,而清代大学士刘墉题吴县灵岩山,曰“香水濯云根,奇石惯延携砚客;西廊重月地,幽香曾照浣纱人。”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回复:

灵岩寺

  姑苏城外之九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郭山村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灵岩山在苏州西南13公里,木渎镇西北里许,距太湖约1.5公里。山高180米,面积1800亩。因山势右旋,遥望似巨象回顾,取名象山;又因山麓蠖村产石制砚,复名砚石山。山体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经长期风化侵蚀,巨岩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于仿佛,旧有“十八奇石”之称。有昂首攀游状的石蛇,敲打有声的石鼓,状若发团的石髫,“乌龟看太湖”的石鼋,两耳直竖的石兔;形影不离的鸳鸯石,埋头藏泥的牛背石,千年不老的灵芝石,俯首饮水的双牛石,状若仙人的和合石,形如蒲鞋的草鞋石,俗称“痴汉等老婆”的醉僧石以及飞鸽石、蛤蟆石、袈裟石、槎头石、猫儿石、升罗石,形态毕肖,似有灵性,“灵岩”之名遂成家喻户晓。

  灵岩山南麓有登山“御道”,是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铺设的“马屁”工程。宽约2米,依着山势,时陡时缓,蜿蜒而上。路面用砖块侧竖而铺,排成“人”字形。路两侧均用花岗石条镶接铺嵌,石条外侧等距铺嵌凿洞的石块,以供内插木杆,张挂布篷。因为皇帝是“天之骄子”,让山坐轿也得上不见天,下不着地,凌驾万人之上。

  沿登山御道拾级而上,山光野景一路相迎。首先来到继庐亭,亭因纪念别号继庐的灵岩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师而得名。亭柱上有对联二副,一副是民初叶恭绰所撰:“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一语双关,好似鼓动人们奋力攀登,又似劝诫人们虔心志佛。另一副是彭飞健题:“平地上灵崖,过此关头,自有天梯登绝顶;劳尘修净土,认清蹉路,岂无宝筏渡迷津”。其上是迎笑亭,始建于宋代,相传东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释友佛印禅师,亭上有雪相题联:“松似高贤迎客笑;山径兴复满亭春”。盘折而上到落红亭,向是观赏日落霞飞的佳处,“象山回顾落花红”,“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境界勾起“夕阳无限好”的遐思。眼前落霞点点,浑函苍茫,耳际松涛梵音,心醉神驰,细观亭上楹联:“观大海者难为水;悟自心时不见山”,更觉尘心如洗。

  落红亭西,可见连绵数十丈矗立石壁,被称为“灵岩最奇处”。石壁上有一石洞,名石室,传为吴王夫差拘勾践、范蠡于此,又名勾践洞、范蠡洞。又传西施进宫前曾在此等候吴王的召见,因名西施洞。孤陋石室,因为一段吴越春秋的故事留住了多少游人的脚步,递延千古的感慨正未有尽头。“落紅亭”正中墙上,有赵朴初的一首诗,佛门中人也难免吁嘘感叹:“欣随謝公履,重上吳王台;湖山观意态,林木感兴衰;梵唄断还续,慈鸟散复来;柳条見春色,画境逐云开”。后人在洞前建屋,洞内镌刻观音像,洞外种有紫竹,仿佛南海紫竹林,所以又名“观音洞”,观音洞香火颇旺,与紫竹成林不无干系。从落红亭左折而上约300余步,原来十分陡峻,俗名“鸟道”,有石凳百级,故又名“百步阶”。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筑造游山御道时,改为马牙砖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复修筑成斜坡。山势陡峻,而林森草茂,清风徐来。道旁有一方形砖砌之台,为梁代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的衣钵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乌龟,昂首面向大湖,“乌龟望太湖”之说活灵活现。石背镌有“望佛来"三字,表达的是神龟朝佛的殷切心情。乌龟石上有“脚印”,据说因为西施常站在上面眺望故乡。

  灵岩山上的古建筑以灵岩寺规模最为宏大,寺宇建在山顶,高耸入云。山门朝南,俯临太湖,湖光山色,蔚为壮观。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在山巅建造园囿“馆娃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至今存有吴王井、玩花池、玩月池、宫墙、琴台、思乡岩、石射棚等遗迹。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司空陆玩舍室为寺。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名僧智积来此讲经弘法,佛寺建置更趋完善。宋初改为秀峰禅院,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抗金名将韩世忠葬在灵岩山西南麓,宋孝宗追封他为蕲王并赐祀秀峰寺,改名显亲崇报禅寺。明朝洪武初年,赐额报国永祚禅寺。尔后因天灾人祸、兵火战乱,寺院屡毁屡建。建寺1600年间,时或金碧辉煌,时或荒草蔓湮,至清代太平军之役,寺院除宝塔外几无孓遗。1926年,古寺中兴,改为净土道场,名“祟报寺”。1932年,近代高僧印光法师将其改为“灵岩山寺”。并为山门撰联:“净土法门,普被三根,都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灵岩寺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现存寺院规模宏大,殿阁巍峨,有弥勒楼阁、大雄殿、多宝塔、藏经楼、香光厅、钟楼等建筑。寺门前松柏参天,院内曲径通幽。一进灵岩山寺山门,就是弥勒楼阁,即一般寺庙中的天王殿,正中供奉天冠弥勒。后为持杵坐像韦驮,与其他寺院的站像韦驮有所不同。两旁为彩塑四大天王像,均高4.5米。出天王殿,前院有池名砚池,池上有“界清桥”。据说大雨之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泾清渭浊,以桥为界,故有是名。沿石桥跨过界清池便是大雄宝殿。殿高25米,宽20米,建于1934年。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高达6米,两傍侍立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这组塑像建于1897年,均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神态端庄慈祥。大殿两侧是根据《阿弥陀经》所列十六尊者名而塑造的十六罗汉像,造型典雅,令人起敬。后壁左右供奉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坐骑青狮、白象。大壁后是海岛观音塑像,善财、龙女侍立两侧。大雄宝殿后是念佛堂,是僧人念佛修持的场所。正门悬挂着印光法师手书“净土道场”四字。堂内供奉弥陀、观音、势至西方三圣像,周围是僧人打坐念佛的禅凳。楼上是藏经阁,珍藏着清刻《龙藏》7000多册,影印宋碛砂、频伽等藏经和历代佛教文物,共有佛经4.7万多册。

  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是寺内最有特色的古建筑。七级八面的楼阁式砖塔,高34米,挺拔耸立。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历代屡遭火灾毁圯。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重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遭雷击,各层木结构腰檐及塔刹被焚毁,成了一座砖壁套筒,从此人们即称塔为“空心塔”。塔身四面开壸门,其它四面设佛龛,因称“多宝塔。塔顶早废。塔内原为八边形,内室经后期改作为圆形,昂首可直观塔顶。1989年9月,灵岩山寺筹集了80多万元资金,对多宝佛塔进行了全面修复,并参照宋代营造法则,修复了塔刹、塔基、平台和塔檐,恢复了宋塔原貌。游人可拾级登塔,极目远眺姑苏景色。塔南有钟楼,钟楼建于1919年,高15.13米,楼上悬挂着清康熙六年(1667)铸造的大铜钟,楼下为千佛殿。挺拔秀丽的多宝塔与飞檐凌空的钟楼遥相呼应,成为灵岩山的标志。宝塔与钟楼之间是1984年新建的智积殿。智积是西域梵僧,南朝时来灵岩山弘传佛教,被尊为开山祖师,梁武帝赐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智积殿正中供奉智积菩萨画像,两旁陈列着佛教文物。

  寺西有山顶花园,据说就是吴宫遗址。繁华事歇,旧迹尚存。亲历地处王宫后苑的清净之地,自是别有一番风韵。耳际频传的是仙声梵音,脚下所到的曾是舞台歌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千载多少兴亡事,只有江山如旧时”!
 

回复:

灵岩山下树丰碑

  姑苏城外之十

  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
  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
  旋小筑、吴宫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
  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墅,问梅开未?
  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
  此心与东君同意,后不如今今非昔,
  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宋)吴文英:《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灵岩山南麓有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的合葬墓,墓占地约4亩,墓前神道宽约3米,长半华里,四周有石罗城。墓前耸立着高达十米的巨型石碑,墓碑由宋孝宗亲书题名“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碑文当朝宰相赵雄撰写,周必大书写,洋洋洒洒,称颂着南宋蕲王韩世忠的不世之功。全文长达13000余字,石碑之大,碑文之长,号称“古今天下第一碑”。清代禁烟英雄林则徐在拜谒吴县韩世忠祠时曾题词:“祠庙肃沧浪,更寻来一万字穹碑,新焕岩前榱栋;威名镇吴越,还认取七百年华表,遥传江上旌旗。”借巨碑由衷表达了对韩世忠的钦佩和敬仰。

  韩世忠(1089一1151年),字良臣,绥德(今今陕西东北)人,出身贫寒,少年从戎,勇冠三军,斩将夺隘,以赫赫战功擢升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大将,成为与岳飞齐名的南宋抗金名将。他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性憨直,事关庙社,必流涕极言”。他与岳飞极力反对与金议和,多次上疏请求收复失地,均为秦桧所抑。遂愤而上疏抨击秦桧专权误国,反遭秦桧诬陷,几遭不测,最终还是被解除了兵柄。岳飞蒙冤,满朝文武慑于秦桧淫威,一个个钳口结舌,噤若寒蝉,只有韩世忠挺身而出,诘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秦桧对他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由于南宋小朝廷的腐败昏慵,苟且偷安,韩世忠空有一颗报国的雄心,而权奸的恣行无忌,更使韩世忠寝食难安,剩下的就只有激流勇退,归隐林泉。“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当年那个叱咤风云的韩世忠从此销声匿迹,而南宋小朝廷希冀的“中兴”之梦也就烟消云散了。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在《感事》一诗中用刻骨铭心的悲愤加以抨击:“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

  “国仇未报壮志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韩世忠骑着蹇驴,踯躅于烟雨空蒙的西子湖畔,“龙虎啸,凤云泣,千古恨,凭淮说。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的感慨依然风雷激荡;当他登上灵隐飞来峰下为怀念岳飞而建造的翠微亭,收复中原的雄心依然壮怀激烈;甚至在寓迹苏州,面对沧浪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也没有那份寄情山水的洒脱,最终还是因为愤于朝廷腐败,反对屈膝求和,忧郁而死。宋孝宗即位后,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韩世忠为蕲王,立庙祭祀,灵岩山下也树起了韩世忠参天的丰碑。

  韓世忠一生功业彪炳,几十年戎马生涯中身经百战,“中兴武功第一”,但最为后人传诵的恐怕还是黄天荡一战。公元1129年冬,金兀术渡江南侵。次年3月,韩世忠率兵乘海船至镇江,扼长江,绝其归路。当时,金兀朮拥兵十万,战舰无数,而韩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韩世忠听从夫人梁红玉的筹划,亲率小队宋舰诱敌深入,在茫茫芦荡中布下了天罗地网。3月15日两军会战,梁红玉身先士卒,登上楼橹,冒着流矢,亲操桴鼓。宋军战阵严密,士气高昂,黄天荡里杀声震天。金兵虽人多势众,却始终不能突破宋军防线,龟缩在死港黄天荡长达48天之久。金兀术进退维谷,开挖淤塞的老鹳河落荒而逃。黄天荡一战,以少胜多,以弱凌强,打出了宋军的志气,硬使金兀术铩羽而归,从此不敢贸然南侵。黄天荡之战也成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族侵略的慷慨战歌,抗日战争时期,一曲《山河恋》鼓动了多少爱国民众,“金山战鼓”激励着抗日军民“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向前!

  黄天荡一战也突显了梁红玉巾帼英雄的本色和才干。梁红玉生于淮安的北辰坊,自小聪明颖慧,善于织蒲。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梁红玉随母避乱京口(镇江),沦落为“平康女”(军中艺妓)。如果说梁红玉击鼓抗金兵表现了她的勇敢和坚定,梁紅玉结识韩世忠更显示了她慧眼识英雄的远见卓识。当时梁红玉已是成为京口有名的紅歌妓,而韩世忠只是一名不出名的小军官。梁红玉願意以身相許,永结丝萝,韩世忠却受宠若惊,不敢答应,直到韩世忠升为将军后,才正式迎娶梁红玉为妻。後來韩世忠為国建功立业,也靠梁红玉竭力辅佐,就在黄天荡大捷、朝野欢庆之时,梁红玉不但不居功请赏,反而因金兵突破江防,上疏指责丈夫韩世忠“失机纵敌”,请朝廷“加罪”,充分表现了她的卓越才能和公忠体国的坦荡情怀,举国上下,传为美谈。

  灵岩山钟灵毓秀,天地精英留下了多少传奇和故事。灵岩山上的馆娃宫,飘忽过绝代佳人西施的倩影。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闭花羞月、沉鱼落雁,落落其表,而千媚百娇、温柔婉转、兰心蕙口是其质,但她毕竟是一个“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弱女子,虽然她为和好吴越作出了极大的牺牲,但最终落得个身沉太湖的悲惨结局。苏州人是厚道的,他们没有把吴国的灭亡归罪于西施的“红颜误国”,那份同情,那份哀怜自在不言之中。苏州人更是睿智过人,明白事理,他们更钦佩梁红玉这样的巾帼英雄,决不因为她出身青楼而略加轻觑。因为他们知道,不畏强暴,敢于抗争,才是中华民族万难不劫的根本;一往无前,万难不屈,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青山有幸埋忠骨”,灵岩山下的丰碑与日月同辉,人们心中的丰碑更是顶天立地,高大无比。
 
1  /  2  页   12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