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光塔
姑苏城外之二
盘城附近高高耸立着北宋时期修建的瑞光塔,日夜照影于东流的大运河上:曙光初临,万道霞光包裹塔身,暮色苍茫,落日余晖映照塔顶,瑞光塔永远都是灿烂辉煌。循梯登塔,临空远眺,天际白云悠悠,大地绿海滔滔,江南水乡风景如画,吴中风物尽收眼底。瑞光塔位于原普济禅院(宋时改名为瑞光禅院)内,相传是三国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吴王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塔高十三层,当称“报恩塔”,是苏州最早建造的佛塔。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搜刮“花石纲“起家的太尉朱勔重修禅院,把13层的“天宁万寿宝塔”改为七层。因传说元丰年间塔现五色祥光,改易寺名为“瑞光禅寺”,塔也定名为“瑞光塔”。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禅寺毁于兵火,瑞光塔也难逃此劫惨遭毁损,仅保存了砖砌塔身。塔刹又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六月被风吹折,塔檐也逐渐残毁。
近千年中,瑞光寺塔屡经兴废,重修重建达18次之多,却依然保存了宋时风貌。瑞光塔八面七层,仿楼阁式,形体古朴,保存了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塔由外壁、回廊及塔心组成。塔顶有层檐,每层从内壁以砖木斗拱挑出木构腰檐和平座。每面以柱划分为三间,当心间辟壶门或隐出直棂窗。底层四面辟门,第二、三两层八面辟门,第四至七层则上下交错四面置门。内外转角处均砌出圆形带卷刹的倚柱,柱头承阑额,上施斗拱。全塔腰檐、平座、副阶、内壁面、塔心柱以及藻井、门道、佛龛诸处,共有各种木、砖斗拱380余朵。修复后的瑞光塔通高约53.6米,塔体由下向上逐层收缩,使外轮轮廓微成曲线,显得清秀柔和。
入塔门,经过道即回廊,回廊两壁施木梁连结,铺设楼面,第二、四层转角铺作上有月梁联系内外倚柱,廊内置登塔木梯。一至五层回廊当中砌八角形塔心砖柱,砖砌塔身高44.42米。底层作须弥座式。第六、七两层改用立柱、额枋和卧地对角梁组成的群柱框架木结构,对角梁中心与大柁上立刹杆木支承塔顶屋架和刹体。塔身底层周匝副阶,立廊柱24根,下承八角形基台,周边为青石须弥座,对边23米,周边绕以青石雕刻,下枋满雕卷云,整座宝塔仿佛坐在流云之上,构思之巧妙令人击节赞叹;中部束腰采用“实雕”和“压地隐起”手法,浮雕出具有宋代典型风格特征的如意、流云、狮子、人物,图案简练生动,刀法纯熟有力;尤其是那些活泼的狮子,神态各异,有的相互嬉戏,有的佇立回首,有的奔跑跳跃,还有由孩童牵着走的,丰神逸姿,栩栩如生。瑞光寺塔建造精巧,造型优美,用材讲究,宝藏丰富,堪称传世佳作。
瑞光塔西有四瑞堂,是一座仿宋式单檐歇山顶四面厅,台基为双层高台,有回廊,建筑面积208平方米,外形庄重古朴,是古瑞光寺的一大胜迹。传说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高僧圆照禅师在瑞光禅院开坛讲经,博宏精微、出神入化,感天动地,度化百灵,顿时出现了寺内塔放瑞光,殿上法鼓自鸣,池中白龟参禅,园中枯竹爆青的“四大祥瑞”,瑞光寺的声名轰动朝野,悬挂堂上的楹联点出了堂名出处的骇世惊俗:“缅怀当年,绀宇甘露,白龟听经,翠竹欢合,红罄自鸣,青史常留释界;试看今日,古塔凌宵,瑞堂端踞,丽楼耸秀,文阁临流,美名远播寰宇。”至今堂前还有灵龟渚,池畔静卧着那只刚从水池中爬出来的汉白玉巨型石龟,石龟长2.7米,宽1.3米,高1.1米,背负13块六角状的龟片,伸颈睁眼,神情肃穆,似乎因为聆听圆照禅师宣讲禅义而入神屏息。
与瑞光塔遥遥相对的便是吴中胜景——丽景楼,丽景楼曾是古代苏州最高的建筑,时称“雄甲三吴”。但岁月的风雨、历史的沧桑,使其过早地消踪匿影,直至1999才重现雄姿。依循古代形制重建的丽景楼,外观颇象南昌的滕王阁,重檐歇山顶,三间三楼,底部筑有3.15米高的高台,楼底面宽11米,进深7.8米,底层建筑面积达280平方米。气势雄伟,姿态优美,极为壮观。丽景楼东南西北四侧皆有回廊连接亭、庑、轩、榭,似畅开了开阔的襟怀接纳远山近水,芳草绿树装点,闲云落霞流连,丽景楼更显得窈窕多姿,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