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灵岩寺
姑苏城外之九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郭山村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灵岩山在苏州西南13公里,木渎镇西北里许,距太湖约1.5公里。山高180米,面积1800亩。因山势右旋,遥望似巨象回顾,取名象山;又因山麓蠖村产石制砚,复名砚石山。山体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经长期风化侵蚀,巨岩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于仿佛,旧有“十八奇石”之称。有昂首攀游状的石蛇,敲打有声的石鼓,状若发团的石髫,“乌龟看太湖”的石鼋,两耳直竖的石兔;形影不离的鸳鸯石,埋头藏泥的牛背石,千年不老的灵芝石,俯首饮水的双牛石,状若仙人的和合石,形如蒲鞋的草鞋石,俗称“痴汉等老婆”的醉僧石以及飞鸽石、蛤蟆石、袈裟石、槎头石、猫儿石、升罗石,形态毕肖,似有灵性,“灵岩”之名遂成家喻户晓。
灵岩山南麓有登山“御道”,是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铺设的“马屁”工程。宽约2米,依着山势,时陡时缓,蜿蜒而上。路面用砖块侧竖而铺,排成“人”字形。路两侧均用花岗石条镶接铺嵌,石条外侧等距铺嵌凿洞的石块,以供内插木杆,张挂布篷。因为皇帝是“天之骄子”,让山坐轿也得上不见天,下不着地,凌驾万人之上。
沿登山御道拾级而上,山光野景一路相迎。首先来到继庐亭,亭因纪念别号继庐的灵岩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师而得名。亭柱上有对联二副,一副是民初叶恭绰所撰:“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一语双关,好似鼓动人们奋力攀登,又似劝诫人们虔心志佛。另一副是彭飞健题:“平地上灵崖,过此关头,自有天梯登绝顶;劳尘修净土,认清蹉路,岂无宝筏渡迷津”。其上是迎笑亭,始建于宋代,相传东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释友佛印禅师,亭上有雪相题联:“松似高贤迎客笑;山径兴复满亭春”。盘折而上到落红亭,向是观赏日落霞飞的佳处,“象山回顾落花红”,“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境界勾起“夕阳无限好”的遐思。眼前落霞点点,浑函苍茫,耳际松涛梵音,心醉神驰,细观亭上楹联:“观大海者难为水;悟自心时不见山”,更觉尘心如洗。
落红亭西,可见连绵数十丈矗立石壁,被称为“灵岩最奇处”。石壁上有一石洞,名石室,传为吴王夫差拘勾践、范蠡于此,又名勾践洞、范蠡洞。又传西施进宫前曾在此等候吴王的召见,因名西施洞。孤陋石室,因为一段吴越春秋的故事留住了多少游人的脚步,递延千古的感慨正未有尽头。“落紅亭”正中墙上,有赵朴初的一首诗,佛门中人也难免吁嘘感叹:“欣随謝公履,重上吳王台;湖山观意态,林木感兴衰;梵唄断还续,慈鸟散复来;柳条見春色,画境逐云开”。后人在洞前建屋,洞内镌刻观音像,洞外种有紫竹,仿佛南海紫竹林,所以又名“观音洞”,观音洞香火颇旺,与紫竹成林不无干系。从落红亭左折而上约300余步,原来十分陡峻,俗名“鸟道”,有石凳百级,故又名“百步阶”。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筑造游山御道时,改为马牙砖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复修筑成斜坡。山势陡峻,而林森草茂,清风徐来。道旁有一方形砖砌之台,为梁代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的衣钵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乌龟,昂首面向大湖,“乌龟望太湖”之说活灵活现。石背镌有“望佛来"三字,表达的是神龟朝佛的殷切心情。乌龟石上有“脚印”,据说因为西施常站在上面眺望故乡。
灵岩山上的古建筑以灵岩寺规模最为宏大,寺宇建在山顶,高耸入云。山门朝南,俯临太湖,湖光山色,蔚为壮观。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在山巅建造园囿“馆娃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至今存有吴王井、玩花池、玩月池、宫墙、琴台、思乡岩、石射棚等遗迹。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司空陆玩舍室为寺。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名僧智积来此讲经弘法,佛寺建置更趋完善。宋初改为秀峰禅院,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抗金名将韩世忠葬在灵岩山西南麓,宋孝宗追封他为蕲王并赐祀秀峰寺,改名显亲崇报禅寺。明朝洪武初年,赐额报国永祚禅寺。尔后因天灾人祸、兵火战乱,寺院屡毁屡建。建寺1600年间,时或金碧辉煌,时或荒草蔓湮,至清代太平军之役,寺院除宝塔外几无孓遗。1926年,古寺中兴,改为净土道场,名“祟报寺”。1932年,近代高僧印光法师将其改为“灵岩山寺”。并为山门撰联:“净土法门,普被三根,都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灵岩寺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现存寺院规模宏大,殿阁巍峨,有弥勒楼阁、大雄殿、多宝塔、藏经楼、香光厅、钟楼等建筑。寺门前松柏参天,院内曲径通幽。一进灵岩山寺山门,就是弥勒楼阁,即一般寺庙中的天王殿,正中供奉天冠弥勒。后为持杵坐像韦驮,与其他寺院的站像韦驮有所不同。两旁为彩塑四大天王像,均高4.5米。出天王殿,前院有池名砚池,池上有“界清桥”。据说大雨之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泾清渭浊,以桥为界,故有是名。沿石桥跨过界清池便是大雄宝殿。殿高25米,宽20米,建于1934年。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高达6米,两傍侍立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这组塑像建于1897年,均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神态端庄慈祥。大殿两侧是根据《阿弥陀经》所列十六尊者名而塑造的十六罗汉像,造型典雅,令人起敬。后壁左右供奉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坐骑青狮、白象。大壁后是海岛观音塑像,善财、龙女侍立两侧。大雄宝殿后是念佛堂,是僧人念佛修持的场所。正门悬挂着印光法师手书“净土道场”四字。堂内供奉弥陀、观音、势至西方三圣像,周围是僧人打坐念佛的禅凳。楼上是藏经阁,珍藏着清刻《龙藏》7000多册,影印宋碛砂、频伽等藏经和历代佛教文物,共有佛经4.7万多册。
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是寺内最有特色的古建筑。七级八面的楼阁式砖塔,高34米,挺拔耸立。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历代屡遭火灾毁圯。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重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遭雷击,各层木结构腰檐及塔刹被焚毁,成了一座砖壁套筒,从此人们即称塔为“空心塔”。塔身四面开壸门,其它四面设佛龛,因称“多宝塔。塔顶早废。塔内原为八边形,内室经后期改作为圆形,昂首可直观塔顶。1989年9月,灵岩山寺筹集了80多万元资金,对多宝佛塔进行了全面修复,并参照宋代营造法则,修复了塔刹、塔基、平台和塔檐,恢复了宋塔原貌。游人可拾级登塔,极目远眺姑苏景色。塔南有钟楼,钟楼建于1919年,高15.13米,楼上悬挂着清康熙六年(1667)铸造的大铜钟,楼下为千佛殿。挺拔秀丽的多宝塔与飞檐凌空的钟楼遥相呼应,成为灵岩山的标志。宝塔与钟楼之间是1984年新建的智积殿。智积是西域梵僧,南朝时来灵岩山弘传佛教,被尊为开山祖师,梁武帝赐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智积殿正中供奉智积菩萨画像,两旁陈列着佛教文物。
寺西有山顶花园,据说就是吴宫遗址。繁华事歇,旧迹尚存。亲历地处王宫后苑的清净之地,自是别有一番风韵。耳际频传的是仙声梵音,脚下所到的曾是舞台歌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千载多少兴亡事,只有江山如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