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梦残馆娃宫

  姑苏城外之八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苏台又名姑苏台,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眺望家乡而在灵岩山建造的高台。灵岩山座落在苏州城西南三十里的木渎镇旁。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有奇石,状似灵芝,灵岩山由此而得名。灵岩山奇秀挺拔,松林遍山,殿字雄伟,怪石罗列,风景秀丽。向有“灵岩秀绝冠江南”和“吴中第一峰”之称。陪伴着灵岩山风光秀丽的美誉,有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但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恐怕还数浣纱美女西施的故事。馆娃宫、响蹀廊、玩花池、吴王井、琴台、西施洞、划船坞、香水溪、采香泾等吴宫遗迹,自会把人的思绪引向古老的遥远。“吴宫花草埋幽径”,但当年的山水洞壑依然,“夜拥笙歌百尺台,太湖月落宴还开”的繁华梦似乎刚过去不久。玩花池里花开正艳,春色正欲迷人眼;响蹀廊上步履声声,娇声恍若耳旁回响,晓风残月似乎还在倾诉着二千四百多年前吴越春秋。

  公元前494年,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拘住在灵岩山腰的石室之中。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不久,西施便楚楚动人地来到吴国。尽管吴国美女如云,尽管吴国的后宫佳丽三千,但西施这位来自山明水秀浣纱溪畔的漂亮女子的来临,还是使他心旌动摇。为了呵护这枝不平凡的花卉,夫差确实费了一番苦心,先送西施于伴奴湾暂住,再为她在灵岩山上建了一座离宫——馆娃宫,吴人称美女为娃,吴王金屋藏娇的地方自然就叫作“馆娃宫”"。馆娃宫“铜勾玉槛,饰以珠玉”,十分奢华。在苏州当刺史的白居易曾在《忆江南》写道:“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为了讨好吴王,更为了消耗吴国的国力,越王勾践进贡建造宫室的神木,筑高台于姑苏山,名曰“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据说为了运输和堆积木材,山下的沟渎完全堵塞,谓之“木塞于渎”,山下的古镇也因此而得名木渎。姑苏台台高300丈,宽84丈,夫差经常呆在这里,陪着西施游山玩水,寻欢作乐,“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李白:《乌栖曲》。战胜了越国、报了父仇的夫差志满意得,亡了国的勾践却难忘国耻家仇。但“人在屋椽下,那能不低头?”勾践一方面搜罗美女珠宝充陈吴王后宫,进贡黄金宝马贿赂权臣伯嚭,离间吴王和伍子胥的君臣关系;另一方面卑词屈膝,伪装恭顺,扫地喂马,扶车推辇,甚至不惜尝粪证病,骗取了吴王的信任。三年以后,勾践被允许回国。归国后的勾践加快了复国的步伐,对外继续卑怯称臣以麻痹吴王,暗地里却卧薪尝胆,依靠范蠡、文种,十年生聚,十年教养,发愤图强,终于在十年后卷土重来。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留下了令人感慨的断壁残垣。明代才子高启在《题馆娃宫诗》感慨云:“馆娃宫中馆娃阁,画栋侵云峰顶开。犹恨当年高未极,不能望见越兵来。”

  由公路登山,山的右侧,相传是吴王夫差登临姑苏台行经的道路.路至半山,即到落红亭,可见连绵数十丈矗立石壁,被称为“灵岩最奇处”。石壁上有一石洞,名观音洞,原名石室,传吴王夫差拘勾践于此,故又名勾践洞。又传西施和吴王也常在洞中休憩,又名西施洞。再向上则有一巨石,形似乌龟,昂首面向大湖,故有“乌龟望太湖”之说。石背镌有“望佛来”三字,石上有凹痕脚印,据说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乡时留下的脚印。

  山巅即是吴宫遗址。现今的山顶灵岩寺大雄宝殿右边,灵岩山寺西花园中,是春秋时馆娃宫的御花园,当年遍植奇花异草,而今尚留有二井二池等名胜古迹。有圆形的吴王井,又称日井,当年西施常在此处以井为镜,插花理妆。明代曾淘过一次井,从井中发掘出金钗一支,金钗镌有“敕”字,可见是宫中的御用之物。。还有八角形的智积井,又称月井,原为吴王宫井,经南朝智积修浚,题为智积井。井边有玩花池和玩月池,大的称玩花池,虽只三、四丈见方,却是吴王夫差专为西施开凿,种上荷花供西施赏花用的。当年西施曾在此观花赏月,采莲为乐。池西有石城,即山颠围墙,相传为吴王阖闾所筑,以石砌成冰纹形。而玩月池之凿则因为西施惯于照水观景,懒得仰首望月。在吴王井北,有梳妆台,是西施梳妆之所,现台上建长寿亭。穿过山顶花园向西,可攀上全山最高处,有台基一座名为“琴台”,传为西施操琴之所。石上刻有“琴台”二字,台下有“吴中胜迹”石刻,均为明代大学士王鏊手书。这里是灵岩山绝顶,景致佳绝,“下瞰太湖及洞庭西山,滴翠丛碧,如在白银世界中”,水阔山远,风景秀丽,游人驻足。灵岩山麓,一水西南流,直通太湖,名香泾。《吴郡志》称“采香泾在香山之南,小溪也。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宫女泛舟于溪以采之”有一河溪,授太湖之水北流灵岩山。传是吴王为西施及宫女便于去香山中间集香花草而人工开凿的,名为采香泾。传说是依据吴王一箭所射的方向开凿,故又名"一箭泾"。

  琴台下,东至灵岩塔间,相传是吴王为西施所建响屐廊的旧址。建造这条著名的走廊时,故意把地下挖空,排放一只只的大缸,再铺上硬梓木板,让她穿鍙鞋(类似今天的木屐)在上面跳舞,“响屐廊中金玉步”,脚步声就会在缸中引起共鸣,发出“蛩蛩、蛩蛩”的声音,发出木琴般的乐音,犹如天籁一般,“响屐廊”因此而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太守时,曾在灵岩山上游览,感慨地作诗上首:“娃宫徢廊寻已倾,砚池香径又欲平。二、三月时但草绿,几百年来空月明。”清人蒋士铨更有《响屐廊》诗讥讽夫差:“不重雄封重艳情,遗踪犹自恭倾城。怜伊几两平生屐,踏碎山河是此声。”清代还有一首《吴宫词》深为感叹:“屐廊移动苎萝春,沉醉君王夜宴频。台畔卧薪台上舞。可怜同是不眠人”。

  锦绣江南,琴台上遗韵悠悠,和着龙吟剑啸,如歌如泣,在倾诉着天地英雄气、人间缠绵意。黄钟大吕,急管繁弦,天地间演绎着那永远演不完的风流慷慨故事。关于灵岩山,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二首:“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大夸。艳倾吴国尽,笑入楚王家。”“月殿移椒壁,天花代舜华。唯馀采香径,一带绕山斜。”皮日休则有“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之说,而清代大学士刘墉题吴县灵岩山,曰“香水濯云根,奇石惯延携砚客;西廊重月地,幽香曾照浣纱人。”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