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风情系列

吴门桥

  姑苏城外之一

  苏州城内的古桥,独数吴门桥最古、最高。吴门桥地处运河与大龙江的交汇处,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因地处水陆要冲,是进入吴郡苏州的第一桥,故取名“吴门桥”。吴门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因地制宜,以北岸两座相接的木桥加上南岸的石桥草创落成——“横绝漫流,分为三桥,往来便之”,,时称“三桥”。因为它的建成,结束了进出苏州依赖盘门摆渡的历史,开通了从苏州往太湖等地陆路的行程,因而又被誉为“新桥”。南宋绍定年间,“三桥”改建成了三孔石拱桥,桥名也正式定为吴门桥。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又在原桥桥址上建起了单孔石拱桥,跨度更大,坡度更长,拱园更高,气势更雄。整体以细琢金山花岗岩砌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成为建桥历史悠久而又因陈相袭、一脉相承的见证。

  桥用明矾、糯米汁和石灰拌和灌缝,坚如磐石,虽历经百余年依然坚固如新。拱桥,高达10米,长66米,跨度为16米,造型雄伟优美,结构精巧坚固。外形有点儿像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俗称罗锅桥),桥身高高隆起,有如雨后彩虹凌空河上。桥面宽5米,桥底宽5.7米,拱券跨径16米,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通高11米,桥洞环如半月,拱券异常轻薄,厚度只有35厘米,虽艨艟巨舰也可安然通过。桥面石中央浮雕轮回纹,宣扬佛教的劝人为善和因果报应。南北两侧设有石制坐栏,栏板由断面呈曲尺形的条石连接而成,既可凭栏远眺,又能小坐休憩。北端桥台上有高出水面的纤道,宽约0.6米,那上面似乎还印盖着当年纤夫沉重的足迹,浸渍着肩负重任的挥汗如雨,铭刻着千载百年“纤绳荡悠悠”的水乡神韵。南北坡各有石阶50级,全以整块条石铺设。从桥堍往上望,层层越越,上接云天,蓝天映照,显得迢递高峻;移步桥上,却又稳稳当当,好风徐来,并不觉得坡度陡峭。登临桥上,但见水道交错,桥梁纵横,大河东去,百舸争流,一派繁忙景象。

  不远处大运河支流上,兴隆桥如轻柔的彩练,飘落在碧波之上,显得小巧玲珑。盘门水城前的水关桥,一梁飞架,简洁大方。这三座桥梁相依而立,互为借景,辉映成趣。展眼四望,一边是血色霞光中的盘门城楼,风生腊腊,旌旗招展,似乎夹杂着刀枪剑戟的铿锵;一边是亭阁台榭后的瑞光塔,神清气定,梵音经声堆拥起祈祷平安的祝福;静静的护城河流淌了千百年,一如继往地潮起潮落;身后的小巷由桥堍引往深处,一路拥峙着粉墙黛瓦的姑苏民家。从古桥出发的绵延逶迤的石板路,毫无遮拦地伴着碧水,伸向远方。夕阳中,古老的吴门桥盛装依然,她的满身珠翠就是两岸碧绿的田畴和无数的园林,丛丛簇簇的鲜花和亭亭如盖的绿树。吴门桥,依然风光无限,碧水盘绕,绿浪拥抱,“船在波上游,人在画中行”的画卷次第展开,那秀色,那神韵,怎不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