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乘制度的变迁

在天子制度中,车舆制度至高无上:“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早在夏代,就设有“车正”职位,有过“建其斿旐,尊卑上下,各有等级”的乘车标准。

在周代,车舆不仅是炫耀身份的政治工具,还是战争的“攻守之具”,是时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君”之说。先秦时期,为赢得战争,各国都把最先进的技术运用到战车制造上。

汉代以后,牛车成为商贾们载货贩运的运输车,商人虽富,但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地位,汉代车舆制度明确规定:“贾人不得乘马车。”至于汉初“将相或乘牛车”,那是因为当时马匹极度缺乏,是被作为一种反常现象载入史册的。

东晋南渡后,江左牛多马少,牛车兴起。但乘牛车和乘马车一样,也有个上下等级之分。分的办法,除牛的多少外,还有形制和装饰。

唐宋开始,乘轿之风渐兴。描绘唐太宗接见外来使者的《步辇图》虽然很著名,但后陪葬他的“昭陵六骏”与之相较并不逊色。

明清时代“轿车”勃兴,有骡驾、马驾、驴驾等。轿车是木制的,皇室和贵族的车用楠木、紫檀、花梨的,百姓的车则用柳木、榆木、槐木。轿车在装饰颜色上,等级森严,不得僭越:皇帝用明黄,龙凤装饰;亲王及三品以上官用红色;其余用宝石蓝、古铜、绛色、豆绿等;庶民百姓的轿车,只能是棉布或麻布制成,颜色也只能用皂青色或深蓝色。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把小汽车称为“轿车”。到现在,行政机关的“轿车”还是有级别的。当然,百姓有钱,是什么车都能拥有的,只是警车开道、道路戒严等是买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