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Carlos Kleiber,卡洛斯·克莱伯,(1930-2004),德国指挥家。1930年7月3日出生于柏林。父亲是著名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早年随家庭迁居阿根廷,并在那里成长。由于老克莱伯并不希望儿子成为音乐家,小克莱伯20岁才开始学习指挥。1954年在波茨坦(Potsdam)首次登台指挥演出轻歌剧,1956年在杜塞尔多夫指挥德国歌剧。随后的8年任职于苏黎世歌剧院。1966年与斯图加特沃坦伯格国家歌剧院签约。1968年起担任慕尼黑歌剧院客席指挥。1974年首次在拜罗伊特音乐节指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获得巨大成功,从此跻身世界一流指挥家的行列。
克莱伯为人不事张扬,一向不接受长期聘任,演出活动和录音也不多,他不像卡拉扬那样广泛,一生只钻研少数曲目,但依然得到极高的评价。他擅长浪漫乐派歌剧,如韦伯的《自由射手》、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比才的《卡门》、威尔第的《奥赛罗》、《茶花女》、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等,以刚柔兼优的指挥风格得到很高评价。音乐会方面则往往根据的兴趣而有所选择,曲目较少,偏爱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作品。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被认为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

1-02

Karl Bohm,卡尔·伯姆,(1894-1981),奥地利指挥家。先后在格拉茨和维也纳学音乐,1921年应聘到慕尼黑歌剧院任指挥,此后相继任达姆斯塔特的总音乐指导,汉堡、德累斯顿和维也纳等地歌剧院的音乐指导。
1954年后,在伦敦修道院花园歌剧院及纽约大都会歌剧等任指挥。多年来一直活跃于维也纳音乐周、萨尔兹堡音乐节和拜罗伊特音乐节上。
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达四十年之久。1964年被授予“奥地利音乐总指导”的最高称号,197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授予他终身名誉指挥的称号。
1974年被选为维也纳乐友协会的名誉会员。他的指挥气势宏伟,语言朴素,结构严谨,有深刻的思想性,很能抓住听众的感情。他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可与卡拉场的柏林爱乐乐团相媲美。

1-03

Herbert Von Karajan,赫伯特·冯·卡拉扬(1908-1989),奥地利指挥家。1908年4月5日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1928年12月17日在温德拉指挥班学生音乐会上首次指挥维也纳音乐学院乐队,演奏了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次年以指挥家的身份公开指挥演出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
1933年首次参与萨尔茨堡音乐节,指挥演出古诺的歌剧《浮士德》。翌年,他在萨尔茨堡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1935年被委任为德国最年轻的音乐指挥使者到布鲁塞尔、斯德歌尔摩、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客席指挥演出。1937年应瓦尔特之邀,在维也纳首次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938年在柏林国家歌剧院首次登台,指挥演出《费德利奥》。1939年担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翌年指挥演出《埃列克特拉》,受到作者理查·施特劳斯的高度赞赏。同年与DG公司签订录制首张唱片合约。1947年成为维也纳爱乐协会负责人,策划维也纳爱乐协会乐团和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演出事务。1948年起恢复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活动,并与世界各地著名乐团建立关系,四处演出,名噪一时。1949年兼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年兼任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1年登上拜罗伊特音乐节的舞台。1955年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首席指挥。1956年又接替指挥大师伯姆,就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1957-1970年担任萨尔茨堡音乐节音乐总监。他在短期内取得了世界四大歌剧院(米兰、维也纳、纽约、伦敦)的霸权地位,成为欧洲乐坛上的“帝王”,被称为“欧洲的音乐总监”。1967年,他创办了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1968年,萨尔茨堡省授予他名誉指环,受委为萨尔茨堡大学荣誉参议员。
1979年10月,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团首次访问中国,演出了莫扎特第三十九交响曲、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和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等。
1983年,伦敦皇家爱乐协会授予卡拉扬金质奖章。他是70年来第一位获得此荣誉者,过去接受此奖章者只有托斯卡尼尼、比彻姆和瓦尔特。1989年7月16日病逝。
卡拉扬的指挥严整而富有条理,精雕细镂,一丝不苟,达到了完美和瑰丽境界。他一生灌制了900张唱片,代表性的作品有:巴赫《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比才《卡门》、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海顿《12首伦敦交响曲》、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等。

1-04

Fritz Reiner,弗里茨·赖纳,(1888-1963),匈牙利裔美国指挥家。1888年12月19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商人家庭。1903年考入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曾师从巴托克。1908年在布达佩斯歌剧院首次指挥《卡门》。1910年任莱巴(今卢布尔雅那)地方剧院指挥。1914年任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指挥,演奏了大量瓦格纳的作品,同时成为理查·施特劳斯的好友和追随者。1922年移民美国,出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音乐指导。1931年任费城柯蒂斯学院歌剧及管弦乐系系主任,同时,继续指挥费城大歌剧院,并任费城交响乐团客座指挥。1936年首次在考文特花园演出。1938-1948年任匹兹堡交响乐团音乐指导。1948年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1953年成为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指导。在他的带领下,该团成为“世界上最精确、最灵活的乐团”。1963年11月15日在纽约为大都会歌剧院排练《众神的黄昏》时不幸逝世。
赖纳的指挥忠于原作,结构清晰,速度精确,色彩华丽,富于热情,追求以最小的动作获得最大的效果。特别擅长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他为 RCA Victor 留下了不少优秀的唱片。

1-05

Karl Richter,卡尔·李希特,(1926-1981),德国指挥家。1926年生于德国中部普劳恩(Plauen)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后就学于莱比锡宗教音乐学院。在这里他饱受以巴赫为代表的德国音乐传统的熏陶,20岁即成为德累斯顿基督教堂的唱诗班指挥,1949-1950年期间任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管风琴师,这里正是巴赫200年担任过的职务。1951年移居慕尼黑,任马可教堂音乐总监,并在慕尼黑音乐学院任教。1953和1955年,先后组建了慕尼黑巴赫合唱团和慕尼黑巴赫乐团,积极推广巴赫的音乐。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这两个音乐团体很快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作为指挥家,卡尔·李希特专长于演绎J·S·巴赫的作品。1968年,他分别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成功的指挥了巴赫的两部伟大作品:《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在当时很少有人敢于染指巴赫这两部宏伟而复杂的作品,他的成功引起轰动。
1958年,李希特开始与 Archiv 合作,为Archiv 录制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之后他又录制了巴赫创作的几部重要的康塔塔唱片,获得了人们的空前好评,确立了他在演奏巴赫声乐作品方面的稳固地位。60年代,李希特录制的《圣诞清唱剧》、《b小调弥撒》和《约翰受难曲》也和他录巴赫的康塔塔一样出色,70年代,使李希特引以自豪的是,他精心挑选了一批训练有素的合唱队员和一些有创造力的器乐演奏家,并在许多优秀艺术家和歌手的支持下,为 Archiv 录制了巴赫64部康塔塔全集。
李希特于1981年去世,终年55岁。
李希特的演奏风格,源自莱比锡乐派传统,强调戏剧性与效果,在演奏时不仅有力度,而且刚柔相济,有宏大的气势又有美妙的音色,有极大震撼力。面对战后蓬勃兴起以仿古乐器演奏巴罗克音乐以力求原样再现的古乐风潮,李希特并没有随波逐流,他的乐团仍使用现代乐器。他把精力主要用在研究巴赫音乐乐谱的内涵上,准确把握每一个音型的表情及含义,在“神”而不是在“形”上去再现巴赫。

1-06

Giuseppe Sinopoli,朱塞佩·辛诺波里,(1946-2001),生于意大利威尼斯而在西西里长大。他的家庭没有音乐源源。12岁时他开始秘密学习音乐,因为他父亲认为他的智商很高,应该做个医生什么的,所以非常反对他把音乐作为终生职业。他只好到在保达大学念医学,一方面在威尼斯班乃廸托马赛罗音乐院进修音乐。一九七一年他从保达大学毕业就到维也纳,拜到史瓦罗夫斯基门下学指挥。一九七五年成立布鲁诺·马德纳合奏团,一九七九年与柏林爱乐合作演出现代曲目,一九八一年他的首部歌剧《罗·沙洛美》在慕尼黑首演。
1983年他首度在美国登台,与纽约爱乐合作演出,并在伦敦柯芬园演出《曼农·列斯考》。他在伦敦的首度登台,则是与伦敦小交响乐团演出贝里奥和自己的作品。他在作曲方面,是拥护现代音乐的一员,并使用电子合成器和电脑,一九八一年被选为德国声学院(不是声乐学院)的荣誉艺术家。一九八四年他继慕提之后被聘为爱乐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同时也是罗马西西利亚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指挥。1992年秋天,辛诺波里被指定为德累斯登国家管弦乐团首席指挥,他与德累斯登国立管弦乐团的合约到2007年才届满。辛诺波里是当今三大意大利指挥之一(另两位是阿巴多和慕提),他们三位现在可说在伦敦叱吒风云,其声势与二十年前的匈牙利三大:萧提、杜拉第、克尔提斯席卷伦敦的盛况下相上下。与他的义大利同侪一样,他对威尔第格外崇敬,曾花整整四年单单研究威尔第,并精心准备《马克白》的演出。
马勒和舒曼也是他所擅长,辛诺波里不愧是学究出身,透过他写的唱片解说可看出他对这些作品下的研究工夫。在舒曼第二号交响曲唱片解说中,辛诺波里详尽的写出舒曼创作这出作品时的心路历程:同时从心理学和病理学观点来重新分析舒曼的作品内容。他指出:「现在我们应该放弃仅以主题、发展结构……等衡量十九世纪古典音乐的老观念,因为若以这些因素作为价值标准,那么舒曼的音乐根本不及格!像偏执狂、强迫性心理病症……等,不仅是舒曼的个人病历,同时也是其作品的重要基本成份。
辛诺波里又指出,除柏辽兹外,舒曼可能是首位把心理状态的变化,转变为音乐要素变化的一位。舒曼在完成第二交响曲后说:“当我写完第四乐章时,我从自己作品中,发觉到更多的自我。”辛诺波里的本曲录音,与柴可夫斯基的《曼弗雷德》收录在一起,都是富原创力而令人印象深刻的。
到了九十年代,辛诺波里开始活跃在华格纳领域。他几乎每年都会被邀请到拜鲁依特音乐节指挥华格纳的歌剧。是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华格纳指挥大师。
2001年辛诺波里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排练《阿伊达》时,突然因心脏病发作,从指挥台上摔下而且失去意识,不治。年仅五十四岁。

1-07

Lorin Maazel,洛林·马策尔,(1930- )美国指挥家,又译马泽尔。1930年3月6日出生于巴黎,父母都是美国人。早年就被带到美国接受教育。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还曾在匹兹堡随巴卡里尼科夫(Vladimir Bakaleinikoff)学习指挥。7岁应托斯卡尼尼之邀,指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NBC),随后又指挥了纽约爱乐乐团的夏季音乐会演出。9岁与斯托科夫斯基合作,指挥了洛杉矶爱乐乐团的演出。13岁初次指挥克利夫兰乐团。1946年进入匹兹堡大学学习文学、数学和哲学,同时担任了匹兹堡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1951年至意大利学习巴洛克音乐,并开始指挥欧洲的知名乐团。此后作为年轻的指挥家,指挥波士顿、纽约、芝加哥等乐团,以及欧洲知名乐团,活跃于欧洲、北美、南美及日本等地的音乐节和歌剧院,包括萨尔茨堡、爱丁堡、大都会歌剧院、拉斯卡拉歌剧院、巴黎歌剧院、科文特花园剧院等。他还在许多乐团担任过重要职位,包括1965年任德国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1970-1982年任克利夫兰乐团指挥,1976-1980年任伦敦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82-1984年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1988-1990任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88-1996任匹兹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88年曾率乐团来华演出,1993年任巴伐利亚电台交响乐团音乐总监。2002年受聘为本乐季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
马策尔是一位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并且成就卓著的国际性指挥家,获得过诸如法国军队荣誉勋章、德国十字司令勋章等许多荣誉。他指挥过130多个乐团,在40多个国家演出了4000余场歌剧和音乐会,录制过300多张唱片,其中不少获得国际性大奖。
他的指挥风格严谨、精细,管弦乐队发音清澈、逻辑性强。以对古典乐派和晚期浪漫主义的作品理解深刻,以及对歌剧艺术处理得体而著称。作为小提琴家,他还经常举行独奏音乐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