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风雅钱塘之《梦忆江南》

  大唐太和三年(829),诗人白居易隐居香山,心向佛道,意在诗酒。过着逍遥的诗人生活。大唐的月色之夜,来访的少年诗人李商隐,穿过柴扉,向香山寺而去,看着他月光下渐远的背影,听着寺外激流的伊水,白居易忽然想起了杭州,这个他做过三年刺史的城市,淡淡的月光洒在庭院中,在这个秋夜,诗人白居易仿佛回到了枕着钱塘江潮入梦的官署,恍惚闻到了天竺寺飘逸的桂花香,在待婢铺开的纸上,诗人白居易填写了一阙后世传诵千年的词牌《江南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诗人白居易写罢,抛笔欷觑不已。终其一生,他也没能再游杭州——在当年来说,他隐居的洛阳香山,和杭州太过遥远,需要三个月的行程……
  “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可慰诗人的是,他在杭州刺史任上不过三年,却和北宋文章太守苏东坡一起,千余年来成为杭州人最为怀念的两个“父母官”他们为杭州增色的不仅仅是诗文。

  白公堤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杭州,第一次是在少年时,大约十四五岁,随任徐州别驾的父亲避战乱时在杭州逗留过,那是大唐贞元初年,其时的苏州和杭州已是东南名郡,白居易避乱两地时,正值诗人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房孺复任杭州刺史,韦、房二人皆为豪人,常聚文人诗酒唱和,白居易对此十分艳羡,只可惜他“以幼贱不得与游宴”,待到白居易果真出守杭州,却已是年过半百的长者了,从洛阳的夏天一直走到杭州的秋天,长庆二年(822)十月一日,诗人白居易搭乘一艘小船,来杭州上任了。对于这座少年时梦想的城市,杭州刺史白居易不敢一丝松懈,“鳏茕心所念,简牍于自操”,他时刻系念苍生,施行仁政。白居易的仁政以现在来看,当以兴修水利最为造福后世,当年的西湖,并无宋朝以后的热闹,只是一处城外的湖泊罢了虽筑有旧堤,但堤太低,年久失修,天旱时没水,灌溉不了周边的千顷良田;天涝时,则又湖水横溢,甚至淹入城中,长庆三年(823年),杭州夏秋大旱,白居易则力排众议,疏浚西湖,修筑一条拦湖大堤,设置水闸,“高加数尺”使西湖蓄水量大增,再无旱涝之害。湖堤历时两年筑成,白居易亲作《钱唐湖石记》勒碑湖畔,立灌溉制度,以告民众及继任者。
  西湖有三堤,三堤之中,白堤最早,只是现在的白堤,和被记念者无关。它不是白居易所筑的那条拦湖大堤,当年的白公堤在保叔(为 亻叔 读处音)塔下的宝石山麓武林门一线,这条“买鱼沽酒,行旅如云,走鸟呼鹰,飞尘蔽日”的往昔通衢长堤,早已埋在城市繁华的脚下了。现在的白堤,唐时称为白沙堤,白居易诗中多有提及,就是“孤山寺北贾亭西”的“绿杨阴里白沙堤”,把它传为白公堤,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隋唐之时,钱塘江紧帖杭州城,城内又是“江海故地”。水质咸苦不能饮,居民饮水只能到城外的山涧中去挑。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李泌刺史杭州,始开凿六井,引湖水入城,解了城中的水渴,四十几年后,待到白居易守杭州,这六个井已快要淤塞了,就重加浚治,城中的饮水在除夕的鞭炮响起之前,再次无忧,单单这两项福在桑梓的仁政,足以使白居易不朽于杭州了。

  天竺桂
  秋天一到,杭州就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仿佛这是一个一年四季都被花香浸润着的城市,唐朝时虽无现今的遍地桂花,赏桂却也是文人的雅事,天竺的桂花当时赫赫有名。相传武则天年间的一个秋夜,皓月如镜,忽有异物降落天竺寺,状若珠玑,璀璨夺目,有异人识之曰“此月中桂子也”,晚唐诗人皮日休就说,他在中秋夜曾见“玉颗珊瑚”从月宫纷纷落下,并在天竺寺前拾到,据宋人钱易《南部新书》的说法,宋时的中秋夜,也依然有桂子下落“寺僧亦曾拾得”。天竺寺旁的山峰因此得名月桂峰。
  天竺赏桂,成为唐宋文人的一大乐事。诗人白居易亦乐此不疲,白居易生性爱花,更何况是传说中的月中桂子,自然不肯错过,用他自己的诗来说“在郡六百日 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人海榴开”,在诗中,他就特意注释说“杭州天竺寺,有月中桂子”。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二十个月,入天竺山十二回,可谓频频,他留宿寺中,既赏月中桂子,也和诗僧韬光谈论佛法。诗僧韬光来自蜀中,白居易和他常对谈月下,并题其居处为法安堂。韬光初来,白居易即书诗一首,请他入城相见,韬光和诗一首,婉言谢绝。诗人白居易即亲自入天竺山与韬光品茗吟诗。现在韬光庵中的烹茗井,据说就是白居易和韬光汲水烹茗处。又有金莲池,传说是韬光引水种金莲之处。白居易曾在寺壁 题《寄韬光禅师》一诗。后世诗人苏东坡对此心驰神往已久,后来通判杭州,特意寻去,只可惜题壁早已粉刷过了,仅留下一方刻石。

  湖山记
  白居易以中书舍人,自请为杭州刺史,是想逃避朝中的党争。既至天堂佳境,政事之余,自然要好好宴游湖山。这也是他少年时在杭州最为羡慕的事。“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题诗千余首。”无政只是自谦,题诗千余首,可能差不多。唐朝诗人中,白居易存诗最多,超过三千首,其中在杭州所写的现存两百余首,每至一处几乎都有诗为记了。 
  西湖筑堤就花了两年的时间,筑堤之时,杭州刺史白居易也常去现场巡视,顺便游游西湖,赏赏山光水色。西湖的孤山这上有个柏堂,史上很有名,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人在这个地方种了两颗柏树,在柏堂的西边,有一栋简朴的小屋。这是白居易经常光顾的竹阁,每次的孤山赏梅,都要在此小憩。白居易守杭,恰值元稹镇会稽,元稹和白居易是生平旧友,在唐诗中两人齐名,人称元白。元稹赴任途中,路过杭州,老友久别重逢诗酒酬唱是免不了的。元稹到了会稽,每日都要遣人以竹筒盛诗送到杭州和白居易唱和。这此诗后来由白居易亲手编为《因继集》。两人在诗信之中都称赞本郡胜景,白居易以为东南山水“除却余杭尽不如”以杭州为最,尤其是西湖的四时景色,令诗人流连忘返。“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长庆四年(824)五月,白居易任满,奉诏回东都洛阳,他在几万市民的夹道相送中离开了杭州,而把三年所余的俸禄,全部留给了官库,后任者遇到公用不足时,则用这笔钱来补充,连续五十几年,直到黄巢攻入杭州,账簿被毁,余款不知去向。

  香山墓
  杭州刺史任后,诗人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那一年他以节余的薪俸,外加两匹马换下了原散骑待郎杨凭在香山寺边的旧宅,将退隐龙门 终老山间,龙门两山,伊水中流,西曰龙门,以石窟名满天下;东为香山,有香山寺,为初唐诗人宋之问赋诗夺锦袍处,白园即在寺侧。这也是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归隐处。不过没几个月,白居易又出任苏州刺史,真正隐居龙门已是几年之后了。后人在谈论白居易龙门之隐时,颇多羡词,有红袖添香,山水相伴,何乐而不为?一册后世编撰的《美人谱》声称“古来婢妾,有可为美人之次者,共得四人”这四人中樊素和小蛮俱为白居易之妾。这也就难怪后人艳羡了。
  诗人白居易归隐龙门时,已经五十八岁了,这年冬天又添一子,只因为官时两袖清风,晚年常为贫所困,直至落到“庖童朝告盐米尽 待婢暮诉衣裳穿”的地步。六十八岁时白居易不慎中风,风烛残年,诗人不忍花样的少女,和他一起困守香山,就把从杭州带来的几名歌伎,遣回了老家,卖马维生。隐居龙门十八年后,诗人白居易病死香山寺,葬在琵琶峰之侧。时人过龙门都要洒酒祭奠,因此白墓方圆一丈以内的土常常是湿的。

  (772-846)诗人唐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公元822-824)任杭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