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钱塘系列作品欣赏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诗歌散文 风雅钱塘系列作品欣赏

1  /  3  页   123 跳转 查看:10257

风雅钱塘系列作品欣赏

风雅钱塘系列作品欣赏

风雅钱塘之《四季西湖》

1.引子
  杭州的盛名,一半得自于西湖。
  在这泓碧水的深处,有远古时期那一次次的潮涨潮落,有历代文人骚客吟诵不绝的无边风月。幸运如她,不会因为四季的更迭而韶华不再,只是积淀了太多的人世沧桑。西湖的盛大,看到最后,竟象极了那一缕缕的轻烟。。。。。。
2.春
  无限的春光,是要有人欣赏的,更何况是西湖的春天。
  如今谁也说不清,那些故事发生的确切年代。苏小小,相传为南齐时的钱唐歌伎,在西泠桥畔的杨柳深处,终日笙歌乐舞,公子王孙。和很多郎情妾意的故事一样,她也注定要遇上一位翩翩佳公子,于是“何处结同心”?便在“西陵松柏下”。这也许是西湖第一次遭遇朦胧的爱情,它就仿佛是春天的湖岸边,枝头上,那丝丝绿意,不顾春寒料峭,迫不及待的就来了。风尘女子与白衣书生的爱恨缠绵,情节其实有些老套,但天下无双的景致,总是要苏小小这样的人儿配的。她不用藏于深闺,可以潇潇洒洒地和恋人徜徉在春日的西湖,就算等不回心上的人,湖光山色仍在,佳人一笑,只为空气里浮动着的桃花的甜香。
  后人在此地游山玩水,到慕才亭凭吊苏小小时,总不免为她的爱情故事心生惆怅,孰不知死于青春华年的她,也许已超脱了爱恨的纠缠,贪恋的只是这片山水了。西泠桥上,落了一地的桃花,苏小小好象看见了又一个西湖的春天。
  花期将至,万松书院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即将分离。同窗三载,深情都溶入在了笔墨纸砚里。[应该也是在春天,]那十八里路的依依惜别,祝英台袒露了她少女的心迹。我们常常觉得梁山伯太过木讷,完全不解风情,祝英台却有女中丈夫的潇洒,那样的真诚热烈,姿态从容。在她映衬之下的湖光山色,也要跟着要生动几分。
  “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梁祝故事里最美好的段落,是留给西湖的。春日里,一片不能辜负的风景,还有一份不能辜负的古典爱情。
  最后,梁祝化身为蝶,而那峨眉山中的千年白蛇,却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的爱情故事正在西子湖的春雨里悄悄上演:白娘娘终于等来了许仙,和他撑着一把油纸伞,沉醉于春天的湖山。只要二人在一起,便是在伞下站上千年万世,白娘娘也是愿意的。
  淅淅沥沥的雨下得太久了,夏天总是要来的,于是就有了那一碗端午节的雄黄。甜美的爱情,在春天里结束了。。。。。
3.夏
  白蛇和许仙的故事还在坊巷间流传着,二人缘起的地方就在断桥,不远处有座昭庆寺,汤显祖到杭州时,就寓居于此。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初夏。
  数十年的仕途沉浮,梦里的京城早不可见,只有些许残梦在汤显祖的笔墨中延伸。夏日的午后,暴雨将至,池塘边传来阵阵蛙鸣,蝉儿在树梢间鼓噪着。这场雨过后,南去的官道一定泥泞不堪,汤显祖却再也不必为此担忧,他辞官不做,已有数年。
  旅居杭州,西湖的夏天让他眼花缭乱。游湖的女子正巧笑嫣然,那采莲船上,更是玉腕罗裙,好一番良辰美景。也许湖岸边的戏台子上,正是“姹紫嫣红开遍”的时候,那《牡丹亭》里,生生死死,为它黯然神伤的,又岂止钱唐女伶商小玲一个人。
  明清更迭之际,西湖的夏天,依旧是“荷花夜开风露香”,繁华中有奢靡的气息。客居或行旅此地的人,正匆匆离去,钱塘人洪升,却回到了这阔别已久的家乡。京城的那一夜,《长生殿》唱得多么红火,谁料想正值国丧,洪升因此锒铛入狱,功名前程,皆化为泡影。从此,只一卷书,一壶酒,在家乡的山水间过着放浪潦倒的生活。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朱门绮楼中,《长生殿》依然传演极盛,但没人知道,狷狂一世的洪升竟在一次醉酒之后,落水而死。
  “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洪升之后,又出了一个陈端生一样也是钱塘人,只不过,她是一个深闺中的女子,家居句(勾)山樵舍。清代杭州人游湖,大多只能从涌金门而入。花窗外的夏天,是喧嚣的人声,是荡向湖心的桨声,还有那飘在风中的弹唱声,陈端生却只有诗书相伴,青春少女兀自想象着墙外的红尘景象。18岁那年,她开始写《再生缘》这部长篇弹词,天生叛逆的孟丽君就在她的笔下诞生了。《再生缘》后来风靡一时,在戏曲舞台上,由此改编的剧目数不胜(生)数,女主角孟丽君成了妇孺皆知的人物。而陈端生还是寂寞的,嘉庆元年(1796年),她死在异乡,没能等到流放多年的丈夫,故园也只剩残荷一片,转眼又是凄凉的秋。。。。。。
4.秋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这是白居易笔下,西子湖的秋天。几年前也是这个时节,浔阳江头,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而来到杭州后,年过半百的他却被这里的湖山美景所深深打动。
  他留给杭州的,不光是那些飞扬的诗篇。当年的白居易为了疏浚西湖,曾筑过一条拦湖大堤,千年光阴过后,早已无迹可寻。今天还能一见的白堤其实与诗人无关,她在白居易筑堤之前就已经有了,可杭州人还是喜欢指着它言之凿凿,固执地认为这就是白居易所筑。这是个美丽的误会。白居易在杭州的日子不长,但他曾经寂寞灰暗的心灵却在这片山水中得到了慰籍。为官三载,要离去的那一刻,西湖丛林中的高僧跟白居易开了个禅意浓浓的玩笑:那是道林和尚,兀自坐在高高的松树上参禅,却不觉得危险。白居易好意提醒,和尚却以为:名缰利索作怪,官场风浪难测,不知前路的白居易着实要危险得多啊。
  道林和尚的话没有错,苏东坡一定也明白这个道理。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立秋,他第一次被外放杭州。15年后,他又来了。第二次出任杭州太守,是宋哲宗元佑年间的事了,苏东坡已届知天命之年。仕途坎坷,许多是非皆因诗而起,临来杭州时,老臣文彦博劝他不要再写诗了,苏东坡若有所思。
  那一年的中秋,月色很好,清朗朗地照在西湖上。苏东坡和弟弟子由仍是天各一方,十三年光阴似箭,又是一个起舞弄清影的佳节,但诗人却再也写不出《水调歌头》了。据说在杭州的日子里,与他同住的秦观再没见苏学士打开过书。苏东坡也很明白,自己不是来杭州做一个隐士的。所以,和250年前的白居易一样,他也兴修水利,浚湖筑堤。于是有了苏堤,那也是他的作品,可能比任何一首诗、任何一阕词都更为自然、从容。
  
  但也有人是要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在西湖绚烂的秋天里,孤山脚下,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梅妻鹤子,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只是春去秋来,一切都消磨殆尽了,一生就只为等那断桥的残雪,那浮动的暗香吗?
  
5.冬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冬天,风波亭内寒气逼人。行刑前的岳飞,心中坦然,倒是凤凰山的皇宫里,赵构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天阴沉沉的,好象压抑着深深的悲愤。宫门开了,急促的脚步声,太监呈上了岳飞的供状,那不过是张早就拟好了的废纸,莫须有的罪名。但猛然间,纸上的几个字刺痛了赵构的双眼,那上面赫然写着“天日昭昭”。雪,终于开始下了。
  
  又是一个冬天,风波亭的那场雪好象下了整整133年,南宋王朝已是摇摇欲坠。39岁的文天祥此刻愁眉紧锁,凝望着一片死寂的临安城,他决定受命,前往皋亭山的元军大营。
  皋亭山就在杭州的北面,旧时的春天里桃花盛开,是处很美的地方。但1275年,历史定格在一个冬日。只见铁骨铮铮的文天祥走进了元军大营,谈判不成,被元军主帅伯颜扣留。皋亭山无语,默默地见证了这一切。这个冬天是漫长的,再没有人去欣赏西湖的雪景,南宋的子民们只是望着城外皋亭山的方向。第二年的二月初八,应该已经是略带寒意的早春时节了,山间有桃花静悄悄地开着,宋恭帝已向元朝投降,西湖边的美景依然如故。文天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从此处 被押往北方。
  
6。尾声
  这是西湖流转的四季,让人目眩神迷。
  依旧草长莺飞、秋意浓浓,还是那接天的莲叶、温柔的飞雪,只是没了传世的诗文、历史的震颤,只有万古湖山,凛然安坐。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回复

周末刚去了西湖了,呵呵。。
 

回复

风雅钱塘之《梦忆江南》

  大唐太和三年(829),诗人白居易隐居香山,心向佛道,意在诗酒。过着逍遥的诗人生活。大唐的月色之夜,来访的少年诗人李商隐,穿过柴扉,向香山寺而去,看着他月光下渐远的背影,听着寺外激流的伊水,白居易忽然想起了杭州,这个他做过三年刺史的城市,淡淡的月光洒在庭院中,在这个秋夜,诗人白居易仿佛回到了枕着钱塘江潮入梦的官署,恍惚闻到了天竺寺飘逸的桂花香,在待婢铺开的纸上,诗人白居易填写了一阙后世传诵千年的词牌《江南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诗人白居易写罢,抛笔欷觑不已。终其一生,他也没能再游杭州——在当年来说,他隐居的洛阳香山,和杭州太过遥远,需要三个月的行程……
  “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可慰诗人的是,他在杭州刺史任上不过三年,却和北宋文章太守苏东坡一起,千余年来成为杭州人最为怀念的两个“父母官”他们为杭州增色的不仅仅是诗文。

  白公堤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杭州,第一次是在少年时,大约十四五岁,随任徐州别驾的父亲避战乱时在杭州逗留过,那是大唐贞元初年,其时的苏州和杭州已是东南名郡,白居易避乱两地时,正值诗人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房孺复任杭州刺史,韦、房二人皆为豪人,常聚文人诗酒唱和,白居易对此十分艳羡,只可惜他“以幼贱不得与游宴”,待到白居易果真出守杭州,却已是年过半百的长者了,从洛阳的夏天一直走到杭州的秋天,长庆二年(822)十月一日,诗人白居易搭乘一艘小船,来杭州上任了。对于这座少年时梦想的城市,杭州刺史白居易不敢一丝松懈,“鳏茕心所念,简牍于自操”,他时刻系念苍生,施行仁政。白居易的仁政以现在来看,当以兴修水利最为造福后世,当年的西湖,并无宋朝以后的热闹,只是一处城外的湖泊罢了虽筑有旧堤,但堤太低,年久失修,天旱时没水,灌溉不了周边的千顷良田;天涝时,则又湖水横溢,甚至淹入城中,长庆三年(823年),杭州夏秋大旱,白居易则力排众议,疏浚西湖,修筑一条拦湖大堤,设置水闸,“高加数尺”使西湖蓄水量大增,再无旱涝之害。湖堤历时两年筑成,白居易亲作《钱唐湖石记》勒碑湖畔,立灌溉制度,以告民众及继任者。
  西湖有三堤,三堤之中,白堤最早,只是现在的白堤,和被记念者无关。它不是白居易所筑的那条拦湖大堤,当年的白公堤在保叔(为 亻叔 读处音)塔下的宝石山麓武林门一线,这条“买鱼沽酒,行旅如云,走鸟呼鹰,飞尘蔽日”的往昔通衢长堤,早已埋在城市繁华的脚下了。现在的白堤,唐时称为白沙堤,白居易诗中多有提及,就是“孤山寺北贾亭西”的“绿杨阴里白沙堤”,把它传为白公堤,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隋唐之时,钱塘江紧帖杭州城,城内又是“江海故地”。水质咸苦不能饮,居民饮水只能到城外的山涧中去挑。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李泌刺史杭州,始开凿六井,引湖水入城,解了城中的水渴,四十几年后,待到白居易守杭州,这六个井已快要淤塞了,就重加浚治,城中的饮水在除夕的鞭炮响起之前,再次无忧,单单这两项福在桑梓的仁政,足以使白居易不朽于杭州了。

  天竺桂
  秋天一到,杭州就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仿佛这是一个一年四季都被花香浸润着的城市,唐朝时虽无现今的遍地桂花,赏桂却也是文人的雅事,天竺的桂花当时赫赫有名。相传武则天年间的一个秋夜,皓月如镜,忽有异物降落天竺寺,状若珠玑,璀璨夺目,有异人识之曰“此月中桂子也”,晚唐诗人皮日休就说,他在中秋夜曾见“玉颗珊瑚”从月宫纷纷落下,并在天竺寺前拾到,据宋人钱易《南部新书》的说法,宋时的中秋夜,也依然有桂子下落“寺僧亦曾拾得”。天竺寺旁的山峰因此得名月桂峰。
  天竺赏桂,成为唐宋文人的一大乐事。诗人白居易亦乐此不疲,白居易生性爱花,更何况是传说中的月中桂子,自然不肯错过,用他自己的诗来说“在郡六百日 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人海榴开”,在诗中,他就特意注释说“杭州天竺寺,有月中桂子”。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二十个月,入天竺山十二回,可谓频频,他留宿寺中,既赏月中桂子,也和诗僧韬光谈论佛法。诗僧韬光来自蜀中,白居易和他常对谈月下,并题其居处为法安堂。韬光初来,白居易即书诗一首,请他入城相见,韬光和诗一首,婉言谢绝。诗人白居易即亲自入天竺山与韬光品茗吟诗。现在韬光庵中的烹茗井,据说就是白居易和韬光汲水烹茗处。又有金莲池,传说是韬光引水种金莲之处。白居易曾在寺壁 题《寄韬光禅师》一诗。后世诗人苏东坡对此心驰神往已久,后来通判杭州,特意寻去,只可惜题壁早已粉刷过了,仅留下一方刻石。

  湖山记
  白居易以中书舍人,自请为杭州刺史,是想逃避朝中的党争。既至天堂佳境,政事之余,自然要好好宴游湖山。这也是他少年时在杭州最为羡慕的事。“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题诗千余首。”无政只是自谦,题诗千余首,可能差不多。唐朝诗人中,白居易存诗最多,超过三千首,其中在杭州所写的现存两百余首,每至一处几乎都有诗为记了。 
  西湖筑堤就花了两年的时间,筑堤之时,杭州刺史白居易也常去现场巡视,顺便游游西湖,赏赏山光水色。西湖的孤山这上有个柏堂,史上很有名,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人在这个地方种了两颗柏树,在柏堂的西边,有一栋简朴的小屋。这是白居易经常光顾的竹阁,每次的孤山赏梅,都要在此小憩。白居易守杭,恰值元稹镇会稽,元稹和白居易是生平旧友,在唐诗中两人齐名,人称元白。元稹赴任途中,路过杭州,老友久别重逢诗酒酬唱是免不了的。元稹到了会稽,每日都要遣人以竹筒盛诗送到杭州和白居易唱和。这此诗后来由白居易亲手编为《因继集》。两人在诗信之中都称赞本郡胜景,白居易以为东南山水“除却余杭尽不如”以杭州为最,尤其是西湖的四时景色,令诗人流连忘返。“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长庆四年(824)五月,白居易任满,奉诏回东都洛阳,他在几万市民的夹道相送中离开了杭州,而把三年所余的俸禄,全部留给了官库,后任者遇到公用不足时,则用这笔钱来补充,连续五十几年,直到黄巢攻入杭州,账簿被毁,余款不知去向。

  香山墓
  杭州刺史任后,诗人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那一年他以节余的薪俸,外加两匹马换下了原散骑待郎杨凭在香山寺边的旧宅,将退隐龙门 终老山间,龙门两山,伊水中流,西曰龙门,以石窟名满天下;东为香山,有香山寺,为初唐诗人宋之问赋诗夺锦袍处,白园即在寺侧。这也是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归隐处。不过没几个月,白居易又出任苏州刺史,真正隐居龙门已是几年之后了。后人在谈论白居易龙门之隐时,颇多羡词,有红袖添香,山水相伴,何乐而不为?一册后世编撰的《美人谱》声称“古来婢妾,有可为美人之次者,共得四人”这四人中樊素和小蛮俱为白居易之妾。这也就难怪后人艳羡了。
  诗人白居易归隐龙门时,已经五十八岁了,这年冬天又添一子,只因为官时两袖清风,晚年常为贫所困,直至落到“庖童朝告盐米尽 待婢暮诉衣裳穿”的地步。六十八岁时白居易不慎中风,风烛残年,诗人不忍花样的少女,和他一起困守香山,就把从杭州带来的几名歌伎,遣回了老家,卖马维生。隐居龙门十八年后,诗人白居易病死香山寺,葬在琵琶峰之侧。时人过龙门都要洒酒祭奠,因此白墓方圆一丈以内的土常常是湿的。

  (772-846)诗人唐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公元822-824)任杭州刺史。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回复

风雅钱塘之《南山的味道》

1.引子
    有这么一种让人迷恋,让人疯狂的黑色饮料,它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它协助贝多芬抗争命运,与巴尔扎克一起描摹人间喜剧,是毕加索下笔之前的女人,甚至成为飞入太空宇航员回家的诱惑,这种黑色的饮料叫咖啡。

2.品味南山
    到过杭州的人,大多知道紧挨西湖的南边有一条南山路,不仅因为这里有大名鼎鼎的中国美术学院,更因为 这里曾是酒巴、茶馆云集而名声响亮,印象里 这是一条幽深的老街,道路被高大的梧桐树覆盖,到了秋天一街落叶,在奔驰的车后飞舞。入夜后,这条路会依从一种 低沉婉转的调子歌唱。然而 在2002年的岁末,这条从湖滨一公园到长桥公园不足两千米的街道上,一下子冒出了近二十家咖啡馆,巴塞丽,贝尼尼,上岛,相约百分百、经典,太古,罗马假日,欧麦......一个个浸透 浪漫的名字扑面而来。于是南山路上便弥漫了咖啡的清香..

走进南山路一家家临街的咖啡馆,里面摆放着一张张温馨的沙发和扶手椅,装饰漂亮的灯具,散发出可以供人阅读的光亮,在冬日的一个有阳光的午后,找一个有落地玻璃的窗口,做上一张能让身体舒适的陷入其中的沙发,然后喝一口浓香的咖啡,看几页闲书,让自己的身心 在铺洒而下的温暖阳光里 悄然溶化,这样的时光,坐在咖啡馆里,哪怕不喝咖啡,也任时光在咖啡馆的玻璃窗外 如水逝去。于是入夜后南山路的歌声,从低沉婉转的调子转换成,明亮中蕴含妩媚的节奏,江南小调 也被流水的钢琴声所替代。

3.西湖与咖啡

    喜欢喝咖啡的人,几乎没人不知道蓝山咖啡,位于南美洲牙买加的蓝山,因为出产的咖啡甘,酸 苦三味搭配完美,被尊为咖啡中的极品,而让更多的杭州人了解咖啡的,则是西湖边一家同样以“蓝山”命名的咖啡馆,那年是1997年的初夏,许多今天杭城咖啡馆的经营者,都曾是这家店的老顾客。让更多的杭州人开始亲近咖啡,则是上岛咖啡连锁店在城区的铺开,这时已到了2001年的春天,和着西湖的春风,在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咖啡 氤氲的香气,在杭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直到2002年的岁末,南山路咖啡部落的形成,卡布奇诺,拿铁,摩卡,虹吸式冲泡,滤纸式冲泡,水滴式冲泡等,一大堆和咖啡有关的名字,我们已不在陌生

    咖啡就是这样和西湖走到了一起,坐在湖边的咖啡馆,畅亮的玻璃窗外就是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你都能在咖啡的浓香中,悠闲地看着西湖边走动着的芸芸众生,更多的时候,咖啡是生活的一种见证 。一对恋人隔着玫瑰花相对 而坐,女孩指指自己的座位说,当年 我妈妈就坐在这个座位上,又指指咖啡说喝的 也是卡布奇诺

4.咖啡的情结

    这世上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可以满足我们对生活的全部追求,咖啡也不例外,生活里的每一样东西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构成和体现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态度。一杯咖啡也同样可以

    在今天拥有几百家大大小小的茶馆的杭州,百分之八十的茶馆是女人开的,而一夜之间在杭州冒出来的咖啡馆,百分之八十的主人却是男人,或许 女人如水,茶馆本该是女人开的,而能把咖啡这种 苦苦的饮品,打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世界,或许男人天生具备更多这样的创造力

5.咖啡的味道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咖啡对于大多 数中国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和一种陌生的东西,中国人初识咖啡,多半是通过“味道好极了”的雀巢咖啡。一位朋友告诉我,喝第一杯咖啡时觉得有点苦涩;喝第二杯觉得它带点香味;喝第三杯 就会从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情调,引起了回忆、依恋和浪漫的联想。有人说每一杯咖啡 其实只有百分之五十是咖啡豆和糖调成的,另外百分之五十是一种成份复杂被称为感觉的东西。

    我们常说在咖啡中能体会到生活的真味,有人喜欢在钢琴相伴的夜晚,慢慢的品尝咖啡独特的香味,就象在体验人生的酸甜苦涩,寻找喝咖啡的感觉不一而足。在形式已愈来愈不重要的年代,没有人能为咖啡的感觉下定义,只有循着自己心情和味觉的浓度,才能调制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咖啡,拥有一杯好咖啡,重要的是心情,因为当你将形形式式的情绪和记忆----寂寞与忧伤,快乐与狂欢都一一养在杯子里时,咖啡就有了无可取代的浓郁滋味
6.相约咖啡馆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曾说“我的《人间喜剧》是从沸腾的咖啡中诞生的”而把咖啡称作的“慢性毒药”的哲学家和诗人伏尔泰据说每天都要喝上40杯咖啡,我们的城市虽然不像欧洲那样,有很多家咖啡百年老店,有很多我们从小敬仰的名人,曾坐在那里的椅子上,喝着咖啡写下我们敬仰的文章,但是咖啡就是咖啡,还是我们喜欢的那一杯,我们的城市里的咖啡馆,虽然还不够发达,但足够我们在想喝的时候,随时都有咖啡喝,被称为欧洲咖啡馆作家第一人的阿登伯格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如果心情忧郁,不管是为了什么,去咖啡馆;深恋的情人失约,你孤独一人,形影相吊,去咖啡馆;你跋涉太多,靴子破了,去咖啡馆;你觉得一切都不如愿,去咖啡馆;你内心万念俱灰 走投无路,还是去咖啡馆;咖啡馆是一个可以幻想,可以深奥,也可以享受小日子的地方,一个谈艺术,谈哲学,或者谈恋爱,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落的地方,当咖啡的醇香在南山路的林荫道上,在西湖的空气中弥漫时,。当咖啡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时,我愿从更多的朋友口中听到那句著名的 :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制片人 许继锋)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回复:

喜欢这段文字,尽管有些小资。更喜欢这里面的背景音乐!
 

回复:

 

回复:

酽酽的男声朗诵,宛如一杯香醇的咖啡。品着咖啡,在西湖的故事中邂逅一段段历史,一个个人物,感受逝者如斯夫的怅惘,一种流连不去的淡淡愁绪,在心中弥漫......

谢谢楼主分享佳作!
 

回复:

西湖流转的四季,让人目眩神迷 

欧阳修曾写过《采桑子·西湖念语》十首描述西湖景色,非常美 
 

回复:

我要看看
 

回复:

风雅钱塘是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之一,感谢分享……
 
1  /  3  页   123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