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 ◆▒◆▒◆▒◆▒◆▒◆

【曲目梗概】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Ruslan and Ludmilla )序曲是由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Mikhail Glinka)所谱
写的,故事在说十世纪的基辅公国的一个婚礼上,公主柳德米拉被人掳走,驸马鲁斯兰在历经艰辛後救回了妻子
故事的意义在於忠贞的爱情与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                        

    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霍万希纳》(Khovanshchina):“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故事描写彼得大帝时期近卫军
首领霍万希纳企图政变(1682-1689)之事。1682年彼得与同父异母兄弟伊凡共同登基, 实际上由同父异母的姊
姊索菲亚摄政。歌剧中以霍万希纳影射。他企图使其子登上皇位,所幸有一女子向彼得密报其阴谋。某日,正当
霍万希纳欲出门,就在家门口遭埋伏的刺客刺杀,这位刺客是霍万希纳的部下,他向沙皇彼得效忠。          

    歌剧《伊果亲王》( Prince Igor),描述1185年游牧民族波洛夫齐入侵基辅罗斯之事,波洛夫齐汗邀请战
俘伊果亲王共同欣赏歌舞,同时劝诱伊果亲王与之结盟共同攻打基辅大公,事成则平分天下。波夫洛齐汗以穿著
清凉的男女表演具游牧民族动力之美的舞蹈,又唱出“乘著风的翅膀回家”的歌,向伊果亲王暗示,若想回家就
快点答应汗的请求,是首具有浓厚东方味道的曲子。                                                    

    肖斯塔科维奇《节日序曲》op.96 (Festive Overture Op.96)1954年肖斯塔科维奇为庆祝国庆37周年创作
了一首歌颂祖国所取得的胜利的管弦乐曲节日序曲,同年11月6日在 莫斯科大剧院由梅里克·帕沙耶夫指挥作首
次演出。乐曲以热烈欢快的情愫,生动活泼的旋律及庄严的艺术形象表现出苏联人民庆祝胜利和欢度节日的愉快
景象,演出后受到听众喜爱,从此,乐曲又被改编为管乐合奏曲,供广大的吹奏乐队演出之用。这首序曲采用奏
鸣曲式写成,开始时小号和圆号吹出光辉,雄壮的喇叭号音作为乐曲的引子,它以胜利的姿态把人们带进隆重庄
严的节日欢庆场面之中。在喇叭号音又一次奏响以后,乐曲经过发展后进入呈示部,乐曲的速度也由开始的小快
板变为急板,在圆号和弦乐奏出的背景上, 单簧管奏出主部主题,这个主题取自作者1949年所作的 清唱剧《森
林之歌》中的《让祖国披上森林外衣》,乐曲轻松活泼,充满生气,呈现出人们热情奔放的欢乐情绪。这个主题
经由小提琴反复演奏后,由弦乐器,铜管乐器及木管乐器相继作了展开,造成欢腾热烈的气氛。不久,圆号和大
提琴奏出宽广如歌的副部主题由小提琴和中提琴接着奏出后,木管乐器与弦乐作对答式的演奏。此后弦乐器的轻
声拨奏把乐曲引到展开部,木管乐器奏出越来越响的音响,乐曲的情绪也因此越来越昂扬激动,汇合成欢乐壮丽
的节日场面,以万众欢腾的景象结束了展开部。在接着出现的再现部里,略有变化的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依次出
现,在乐曲的结束部中重又出现引子中的喇叭号音,紧随其后的嘹亮的铜管乐器的乐音,把乐曲引入炽热的节日
庆典的高潮,并以饱满有力的尾声结束全曲。                                                          

    谢苗·科特科(Semyon Kotko),改编自瓦伦廷·卡塔耶夫的小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脚本由普罗科
菲耶夫和卡塔耶夫共同完成。 1940年1月23日由米哈伊尔谢苗·科特科祖科夫指挥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歌剧
院首演。据陈立在《普罗科菲耶夫歌剧〈谢苗·科特科〉》中的描述,该剧的基本剧情为:“在20世纪初叶,乌
克兰青年农民谢苗谢苗·科特科与同村姑娘苏妮娅相爱,但遭到了苏妮娅父亲泰钦科的坚决反对,理由是谢苗太
贫穷。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谢苗应征入伍。没有想到他入伍后恰巧被分配到了当司务长的泰钦科手下当
兵,在此期间谢苗受尽了泰钦科的粗暴虐待。不久,前线士兵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举行了反战起义,泰钦科作
为军官被起义士兵所监禁。为了逃命,泰钦科乞求谢苗将他放走,其交换条件是同意女儿嫁给谢苗。在婚姻的诱
惑下,谢苗同意将泰钦科偷偷放走。战争结束后,谢苗回到家乡。这时一切权利都归由苏维埃掌管,谢苗作为贫
苦农民获得了土地和牲畜。许多年过去了,谢苗重又鼓起勇气来找到已经变成为富农的泰钦科提起过去允诺的婚
事。泰钦科虽然表面应允,但内心中却极不情愿,因为此时他正在与地主克伦伯相互勾结准备搞暴乱推翻苏维埃
政权。为了能够达到目的,泰钦科只能以女儿的美貌为诱饵。不久,泰钦科与克伦伯借助一支德国小分队和乌克
兰反动派的势力发起了武装暴动,在叛乱中他们杀死了村支书,烧毁了村庄,谢苗幸亏得人相助才幸免于难,从
此谢苗便加入了抵抗组织与敌人作着顽强的斗争。在反动势力统治期间,泰钦科在地主克伦伯的扶持下出任了伪
村长。为了感谢克伦伯,泰钦科强迫女儿嫁给克伦伯。就在婚礼即将举行之时,谢苗带领着游击队与红军赶来全
歼了敌人并救出苏妮娅。最后村中又重建了苏维埃政权,从此人们过起了幸福与美满的生活。”              

    卡巴列夫斯基的3幕歌剧《科拉斯·布勒尼翁》,OP.24(Colas Breugnon)改编自罗曼·罗兰1919年出版的
同名小说,作于1936-1937年。主人公科拉斯·布勒尼翁是一个木匠,其中描写了他幽默而机智的生活,卡巴列
夫斯基后根据其中音乐编成一套组曲:1、序曲(全剧的序曲)。2、民众的祝贺,第一幕第二场间奏曲,描写侯
爵夺走科拉斯·布勒尼翁的女友,大家向他祝贺的舞曲。3、世间的灾祸, 第二幕第二场,描述科拉斯·布勒尼
翁身患黑死病,躺在床上等死的情景。4、叛乱,歌剧的最后一幕,描写暴徒袭击侯爵住宅的场面。           

    皇帝的新娘(The Tsar’s Bride)这部四幕歌剧,描写了伊凡四世第三夫人玛尔法·索芭金娜的悲剧。作于
1898年。序曲为D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二主题都未取歌剧中的旋律,第一主题预示了悲剧性,第二主题代表
着玛尔法的性格。在再现部中片断式使用了玛尔法的咏叹调。第一幕为“宴会”,描写了玛尔法的情人格拉兹诺
伊托媒人去提亲时遭拒绝,原因是她已和贵族柳科夫订婚。格拉兹诺伊设计想让她与柳科夫一刀两断,他特别邀
请了医生波梅利一起参加宴会。第二幕“迷药”,传言沙皇在选新娘,玛尔法从修道院出来,此时沙皇上场,见
到了玛尔法。第三幕“伴郎”,柳科夫请求早一天与玛尔法举行婚礼,玛尔法的父亲索巴金却说,皇帝正选新娘
玛尔法也在其中。索巴金认为女儿不太可能成为皇后,要柳科夫再等等。柳科夫生怕玛尔法被选中,格拉兹诺伊
自愿当他的“伴郎”。第四幕“新娘”,尽管索巴金高兴女儿成为皇后,但玛尔法得了重病,索巴金因此忧虑。





试听曲目:1. Ruslan and Ludmi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