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6-20]【古典】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指挥:《俄罗斯序曲》(Russian Overtures)【俄罗斯国家



专辑名称:Russian Overtures
中文名称:《俄罗斯序曲》   
音乐格式:APE 整轨         
   指    挥: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
 演    奏: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
发行公司:DG唱片公司     
发行时间:1994年       
推荐指数:    




    “序曲”(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最初为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
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
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本专辑收录
了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鲍罗丁、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温斯基、格拉祖诺夫等俄罗斯著名作曲家
创作的具有典型俄罗斯风格的著名序曲。 如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Ruslan and Ludmilla)、穆索尔
斯基的霍万希纳序曲(Khovanshchina)、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Festive Overture Op.96)、 鲍罗丁的歌
剧伊果亲王序曲(Prince Igor)等。由普雷特涅夫执棒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精彩演绎。                     







  俄罗斯钢琴家、指挥、作曲家。1957年出生于前苏联的一个音乐家庭。1974年进入莫斯科音乐院,师从弗利
尔(Yakov Flier)、弗拉先科(Lev Vlasenko)。1978年获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赛金奖。 1990年创办俄罗斯国
家交响乐团,担任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曾带领乐团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他也常应邀担任伦敦交响乐团、伯明
翰市立交响乐团、洛杉矶交响乐团等客座指挥。                                                        

  钢琴演奏方面,他定期在俄罗斯及欧洲、美国重要的音乐都市举办独奏音乐会。曾与海丁克、夏伊、桑德林
葛济耶夫、贾维、阿巴多,以及柏林爱乐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马捷尔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提勒曼及以
色列爱乐乐团、欧洲室内乐团等知名乐团有过广泛的合作。 他的钢琴曲录音唱片已有100余张,曲目非常广泛。
其中为钢琴所改编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睡美人》钢琴组曲,柴可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四季》,入
选飞利浦首批“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斯卡拉第键盘奏鸣曲集》获1996年留声机唱片大奖。          

  作曲方面,普雷特涅夫的作品有《古典》交响曲、为交响乐团所写的三景、为小提琴与管弦乐团所写的《哈
萨克主题幻想曲》,为钢琴与管弦乐团所写的《随想曲》等。此外还改编过贝多芬的作品。                  

  普雷特涅夫曾于1995、1996年两度获得叶利钦总统授予的俄罗斯联邦第一国家奖。                      





    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奠基者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1804年6月1日生于斯摩棱斯克省诺
沃斯巴斯克村一个地主家庭。十三岁到圣彼得堡一所贵族寄宿学校读书,课余学习钢琴和学唱歌,同时研究音乐
理论,并尝试作曲。毕业后他在一个政府机构中工作,积极参加业余音乐活动。这一时期他同普希金、茹科夫斯
基、格里鲍耶多夫和奥多耶夫斯基等文艺界人士的友谊交往,大大地促进了其音乐的创作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提
高自己的音乐素养,1830年春,格林卡第一次出国旅行,他在意大利住了三年多时间,结识了意大利著名的作曲
家贝里尼和唐尼采蒂等,并悉心研究意大利歌剧和意大利美声唱法。                                      

    1834年回国后,他决心根据俄罗斯的题材,按俄罗斯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即运用自己的创作才能来发展本国
的音乐,特别是发展民族风格的歌剧。他的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在1836年间写成,同年年底在皇家剧院
首次演出。格林卡称之为“祖国英雄悲剧”的《伊凡·苏萨宁》的上演,得到了广泛的赞誉,普希金和果戈理等
还用自己的诗作来祝贺它。歌剧初演的那一天,甚至被视作“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诞生的日子”。随后格林卡便
被任命为宫廷唱诗班乐长。与此同时他又着手构思他的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歌剧的写作断断续续
进行了五年多的时间,一直到1842年才写成和上演。                                                    

    1844年夏天,他再次出国旅行。在巴黎,他跟柏辽兹建立了友谊,随后在西班牙,他潜心观察当地的民族民
间音乐创作,包括民间娱乐和音乐表演,所有这些都使他得益不少,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                

    1847年格林卡回到祖国,但在这之后将近十年时间中,他屡次迁居,有时住在斯摩斯克,有时在华沙,有时
在圣彼得堡......过的几乎是流浪的生活。这一时期他写出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奠定了俄罗斯交响音乐
风格的基础。1856年夏天,格林卡最后一次离开祖国来到柏林,研究各种古代调式,想用以改革俄罗斯的教堂合
唱。1857年2月3日,格林卡病逝于柏林,同年,他的骨灰运回祖国,安葬在圣彼得堡的一所修道院墓地里。    

    在格林卡的创作中歌剧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两部不同题材的歌剧,开辟了俄罗斯歌剧的发展道路。格
林卡的真正的交响音乐作品不多,篇幅也不大,但都称得上是才华横溢的杰作。格林卡生活在浪漫主义的繁盛时
期,他的创作必然带有这些方面的印迹,他自认具有“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但这又不同于西欧浪漫主义艺术家
常有的那种病态和偏激的幻想。                                                                      

    格林卡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地位,常被公允地同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上的地位相提并论,或者用俄罗斯著名
评论家斯塔索夫的话说,格林卡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作用,就像格鲁克和莫扎特在德国音乐史上的作用一样。  





  俄罗斯作曲家。1865年8月10日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出版商家庭。早期曾随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同时受
到别利亚耶夫(Belyayev)的鼓励和帮助。16岁创作了《第一交响曲》,经李斯特提议,列入魏玛音乐节演出曲
目。1889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的音乐会上,他指挥演奏了自己的《第二交响曲》和交响诗《斯捷潘·拉辛》,获
得普遍赞誉,被认为是新俄罗斯乐派的胜利,这奠定了他在国际音乐界的地位。1900年起担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教师,1906年任院长,直至1930年。1907年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22年苏联授予他共和国
人民艺术家称号。1928年至西欧洲,多数时间在巴黎。后因病无法回国,于1936年5月21日逝世于巴黎。       

  格拉祖诺夫曾与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强力五人集团过从甚密,同时又深受西欧主流音乐影响,作品中显现出综
合的特性,富丽辉煌,技巧纯青,但也被指为缺乏独特的风格。其代表性作品有《第五交响曲》、《小提琴协奏
曲》、交响诗《斯捷潘·拉辛》等。此外还曾协助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续完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公爵》。     





  俄罗斯作曲家。1883年12月12日生于彼得堡,1856年毕业于彼得堡医学院,1858年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结
识俄国科学家门德列耶夫等,并一起到过意大利、德国和瑞士等地。回国后的1862年,担任医学院教授。      

  鲍罗丁在音乐方面具有同样的兴趣和天才,能够演奏长笛、钢琴和大提琴,进学校前就开始创作乐曲。但直
至1869年他的《第一交响曲》公演这前,他一直是业余音乐爱好者。鲍罗丁是以巴拉基廖夫为首的作曲家友谊团
体强力五人集团的成员,60年代末是这一小组和他本人创作活动的鼎盛时期,他的优秀作品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完
成的。70年代,巴拉基列夫脱离小组,他同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经常在一起研究创作。80年代他还
时常参加贝莱耶夫新的音乐家小组的活动,为此写过作品。1886年比利时世界博览会演奏他的作品,鲍罗丁来到
安特卫普,受到了热烈欢迎。 1877年2月27日,他在彼得堡参加一个盛大舞会时,因心脏病发作猝然逝世,安葬
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公墓中莫索尔斯基的墓旁。墓碑上同时刻着他的音乐作品的主题和他所研究的化学公式。

  由于科学研究、教育和社会活动占去了鲍罗丁的大部分时间,因此他的音乐作品相对较少,而且创作速度极
为缓慢。他的《第一交响曲》写了五年,《第二交响曲》写了七年,歌剧《伊戈尔公爵》则费了18年还没完成,
在他死后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为之续写完成。但是,他的作品仍然涉及了音乐体裁的众多领域,
包括歌剧、歌舞剧、戏剧配乐、交响曲、交响音画、室内乐重奏、钢琴小品和浪漫曲。他在交响曲和歌剧中发展
了格林卡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那些粗具轮廓但独树一帜的新特点。一位评论家说:“没有一个音乐家能
像他这样只写了那么一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                                                        





  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1906年生于圣彼得堡。9岁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1916-1918年在格拉泽尔音乐学校
学习。1919年进入彼得格勒音乐院,曾得到格拉祖诺夫的鼓励和帮助,从尼古拉耶夫学钢琴,从施滕贝格学作曲
1926年其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上演,获得巨大的声誉。他对苏联社会主义怀有坚定的信念,
探求以音乐为祖国服务。因此,其后几年的作品,或者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如献给1917年十月革命的第二交响曲
和第三交响曲《五一劳动节》,或者具有辛辣的讽刺性,如歌剧《鼻子》和芭蕾舞剧《黄金时代》。但是,他的
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和芭蕾《明亮的小溪》却遭到批评,1936年《真理报》刊文斥责他“否定了歌
剧的原则”、是“彻头彻尾的非政治倾向的虚构”。他的第四交响曲也在排练时被撤下。                    

  但肖斯塔科维奇并没有消沉。1937年,他发表了第五交响曲来挽回影响,副标题为“一个苏维埃艺术家对正
确批评所作创造性的回答”。然而此后他回避舞台多年。1937至1941年,他在列宁格勒音乐院教作曲。1941年列
宁格勒遭受德军围困时,他当过消防队员。在这种生活经验中产生出他的第七交响曲,描写和平、斗争与胜利。
1943年他定居莫斯科,担任莫斯科音乐院作曲系教授。                                                  

  1948年2月11日, 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普罗科菲耶夫,以及其他四名作曲家遭到了苏共中央的指责。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又一次地被宣布为“左倾的”和“资产阶级堕落”的表现,并被解除莫斯科音乐院教授的职
务。肖斯塔科维奇做了“改正错误”的保证。结果,他创作了一系列严格遵循党的方针的作品,履行了自己的诺
言。为此他在1950年被授予了斯大林奖金。但一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他都没有写出有巨大影响的作品。    

  1953年,他的第十交响曲问世,这首交响曲开创他一生事业中最辉煌的阶段。此后他创作了第十一到第十五
交响曲,第六到第十五弦乐四重奏,两首大提琴协奏曲,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和中提琴奏鸣曲、还有《米
开朗基罗待组曲》等。1957年,苏共中央书记德·谢皮洛夫在莫斯科举行的一次苏联作曲家代表大会上,就1948
年党中央有关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决定做了平反,肖斯塔科维奇和哈恰图良被选为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1960年
他参加了苏联共产党。1966年9月24日,他被授予苏联的两种最高奖赏:“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和“列宁勋章”。
1969年他得过一次严重的心脏病,此后健康情况一直不佳。1975年逝世于莫斯科。                           


【接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