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6-10]收集来的《达芬奇密码》收看必备手册



引用:





《达芬奇密码》收看必备手册



  片名: 达芬奇密码/达文西密码 英文名: The Da Vinci Code 导 演: 朗·霍华德 Ron Howard 主 演: 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阿尔弗雷德·莫利纳 Alfred Molina 让·雷诺 Jean Reno 乔根·普罗斯诺 Jürgen Prochnow 伊安·麦克莱恩 Ian McKellen Marie-Françoise Audollent David Bark-Jones Jean-Yves Berteloot 地 区: 美国 对 白: 英语 法语 时 长: 149 分钟 类 型: 剧情 惊秫 神秘 分 级: 德国:12
  剧情简介:
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顿(汤姆?汉克斯 饰)出差到巴黎讲学,一天深夜,在丽兹酒店休憩的兰登突然被来自于法国中央司法警察局 (相当于美国的联邦调查局)的不速之客叫醒,请他协助一宗血腥凶案的侦破。凶案现场位于卢浮宫博物馆的大画廊,死者是年近八旬的老馆长雅克?索尼埃,他被公认为全球有关女性崇拜图像符号学的第一专家。 身为美国教授的兰登之所以被传唤到场,是因为索尼埃的死状甚是恐怖邪异,被枪击中胃部的他在生命弥留之际居然褪去了全身的衣服,四肢张开仰卧在地上,形成了达芬奇名作《维特鲁威人》的姿势,除了用手指蘸着鲜血在腹部画了一个五角星之外,还在身旁写下了几行谜一样的数字和叹句,其中探员们唯一能看懂的就是“罗伯特?兰登”这个人名,所以,在破案心切的警察局长贝祖?法希(让?雷诺 饰)的眼中,与馆长约好次日见面的兰登成为了最大的嫌疑人。 密码破译处的警员索菲?奈芙(奥黛丽?塔图 饰)相信兰登是无辜的,她向教授偷偷透露自己是馆长孙女的身份,《维特鲁威人》是索菲最喜爱的达芬奇作品,那一串数字是为了把中央司法警察局密码破译处卷进来,是濒死的索尼埃向索菲发出的最后召唤:要索菲找到兰顿,要他们一起合作找寻探知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二人经过几番猜测,最后在《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背后,找到了馆长生前留下的纸条,是一首语意含糊的诗。 兰登和索菲设法逃离了卢浮宫,摆脱警察之后来到了苏黎世储蓄银行,在地下金库中,二人找到了一支造型精美别致的密码筒。因为无法破解密码筒,兰登与奈芙不得不赶往维雷特城堡,向宗教史学家雷?提彬爵士(伊恩?麦克兰 饰)求助……为了躲开警察的追捕,更在于传说中的圣杯一直保存在英国,二人又不得不乘坐着提彬爵士的私人飞机逃离了法国…… 在这场足迹遍及巴黎以及伦敦的追逐中,兰登与奈芙发现他们的对手不仅有杀人凶手和要将他们逮捕的警察,而且还有一个已经存在1000多年的秘密团体“郇山隐修会”,以及天主教保守组织天主事工会,他们必须解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谜团,否则,郇山隐修会掩盖的秘密和那隐藏了多年的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将永远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影评: 《达芬奇密码》,这块在出版界里极其光辉的金字招牌,早已赢得了世界上无数读者的喜爱,并终于在今年被改编成电影,走上了银幕。 在它开拍之时,不知有多少人为此兴奋得彻夜难眠。它公布的超强阵容,包括“美丽心灵”的朗·霍华德、拯救过瑞恩的阿甘、爱美丽的天使、不太冷的杀手,“万磁王”甘道夫等等在内(再加几人都可以先将就着凑一部《十一罗汉》前传了),更给期待值来了几个乘方。 我曾经也是《达芬奇密码》的粉丝之一,尽管平心而论,我倒更喜爱它的前半部分。正如很多虎头蛇尾的小说一样,《达芬奇密码》差强人意的结尾只算勉强合格,尤其是就阅读快感而言。但它其中交织的宗教历史与传说,——记载的或没被记载的,真实的或虚构的——才是人们真正津津乐道的东西。出人意外的是,在全球天主教基督教的愤怒质疑和声讨中,人们才发现其实作者丹·布朗本人就是一个基督徒。 信仰,本来就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有道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宗教用各种神话和传说、深奥的教义、膜拜的偶像、以及哲理的箴言和严格的教条,倾倒了万千教众。他们朝拜祈祷,只为向神展示他们的忠诚,求神宽恕他们的罪恶,觅到内心的平静。 人始终是脆弱的,于是总要有个精神上寄托,或麻醉。有同事前不久去青海旅游回来,告诉说那里的一些藏民的生活之苦,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他们在庙里把头从早磕到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求今生,只求来世——因为今生已没有了希望。或许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轻易放弃失魂的生命。 相较于西方宗教,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和信仰就别具一格,后借来外国的泊来品,最终形成有三大宗教。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则没有什么比相信科学打倒神像更值得提倡和欢呼的事了,——虽说我们也讲“宗教自由”。 所以在这个连梵蒂冈的势力都触及不到的国度里,这样的事发生了:在汤姆·克鲁斯新作面临反复审查并被要求修改的同时,《达芬奇密码》却可以一刀不剪地在中国大陆上公映,全不理会其他国家如火如荼地删剪、抵制和禁映。 现在《达芬奇密码》被冠以的种种“罪名”,正好是它的噱头,并已在全世界掀起了无边的浪潮。不断的争议,就如同FREE publicity一样,覆盖了所有媒体能覆盖的地区。可惜的是,只要没有菲律宾政府那样的强制手段,教众的抗议并不能阻止人们踏入电影院享受他们的欢乐时光。这一次,宗教组织大声疾呼要顶住“考验”,要上纲上线,可于我而言,真的信仰不惮于任何考验,一切都自在心间。 制造噱头是宣传行为的一部分。当观众真正走入电影院的时候,才说得“真金不怕火炼”。就像说迈克尔·杰克逊漂了多少次整了多少次养了多少只猩猩大象一样,我们真正要看的,终归不是花边或争议,而是其作品本身。其品质,决定了之前所制造的噱头究竟是锦上添花还是抹喉自杀。 去年看过《国家宝藏》后,我就在想,要是《达芬奇密码》能拍到这种程度,也就算完成了任务。在我心里,这同种类型的影片里,只是《密码》触得更深,《宝藏》娱乐性更强(暂不提经典《夺宝奇兵》)罢了。我也十分担心,因为经由书改编而成的电影,成功之作并不见多,而《达芬奇密码》的情节描写并不太适合拍成电影,且有原著的条框限制,很难大幅度率性发挥,须考验导演的功力。 然而,几天前北京和戛纳分别首映,结果恶评如潮,直逼“无极”现象。虽说影评人和观众往往各走各路,但不祥的预感却萦绕不去,并在今晚得到了证实:不错,电影《达芬奇密码》非常过分地辜负了期望。 就在今天,噩梦还是成为了现实。 其实之前并非没有先例,譬如迈克尔·克莱顿的《神秘之球》——我最钟爱的小说之一,——被莎朗·斯通、达斯汀·霍夫曼、萨缪尔·杰克逊几个大牌一捣鼓,改编而出的《深海圆疑》顿变烂片。这回,《达芬奇密码》不幸重踏此途,走向深渊。我们清楚的明白,这不是《哈里·波特》,拍烂了一集下次还可以补回来;所以如今的我们,大概只能寄希望于彼得·杰克逊的儿孙可以在几十年后来个重拍——但要走《金刚》之路,而非《海神号》之道。 看毕电影,我首先想到的是,那1.25亿美元去哪里了?都塞给了场地?当作了片酬?还是?……因为我实在是看不出钱真的花在了刀刃上,我转头对朋友说,这部片其实300万美元就足够了。 整部影片,鲜见任何大场面、大制作,也没有让人动容的特技和动作场面(片中倒是有一些回忆和追溯镜头的闪现,有的一闪就闪到了历史,那幻象里有一点点宏伟的场景,成为了其中为数不多特技。可也就每次闪现的两三秒左右,让已经懵了的观众再懵一层),有的只是一段又一段,一段接一段的干燥对白,由一群表情木衲的人念叨出来,解释着似乎都有点做作的玄机。是的,对白就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力,而随主演在银幕上游览各旅游景点就是故事前行的辅力。之前某些枪手写的评论里所说的高潮不断,则纯粹是无耻的忽悠。 尴尬的《达芬奇密码》,对于早已看过此书的人来说,完全没有了悬念,看到一半即可退场或进入梦乡;而对于没有看过此书的人来说,则几乎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没有一定的宗教文化知识,很难理解影片讲述的主题和引发的争议,毕竟抹大拉、圣殿骑士、圣杯并不是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用品。 这部片真是没有任何配得上“惊悚悬疑”称号的地方,老套的如突然从画面外跳进一个人再配点爆炸尖叫之类的手法,早已对我没有任何效力(似乎对我朋友还有效力)。它亦让书中的瑕疵暴露得更加突出。比如索菲作为耶稣的后裔,却在一系列历险途中没有受到任何保护,不论作者书中的解释,即便是隐姓埋名,至少也该有个忍者什么的在旁边时刻守卫着吧。而电影中,拿着枪瞄准汉克斯开枪的银行行长居然也能失手,汉克斯明明自己说肩膀中了枪,却转眼就没了事儿,就跟周星弛在《功夫》里怎么被人用小李飞刀插都插不出一滴血一样。 观众在此无从看到一个《费城》时代的汤姆·汉克斯,只见一个梳着古怪发型、有着《幸福终点站》里的表情,却远失人情味的演员。本应灵气的Audrey Tautou则如同一个匆匆过客,未与男一号擦出任何火花,只看上去是非常的Professional,哪怕最后一吻都那么的勉强和僵硬。至于杀手雷诺,他在干什么呢,走来走去,嚷着法语,可你矫健的身手呢?还是“甘道夫”Ian McKellen的表演为这部片子挽回了点颜面;而看到《蜘蛛侠》里的“章鱼博士”在这里当上了主教时,只感觉滑稽。 浪漫在这里丢了。刺激在这里丢了。悬念在这里丢了。动作戏在这里丢了。……当最珍贵的娱乐元素都丢得差不多的时候,还剩下了什么?影片大部分的沉闷和黑暗之中,也罕有轻松幽默之处。我真是不明白,朗·霍华德的手艺怎么了? 《达芬奇密码》其实非常忠实于原著,中规中矩,改动不多,边看就像在边找寻着原著小说的回忆;导演在两个多小时里讲完了100多章的故事,在叙事节奏上明显太赶;而最大的失败则在于没能把解码的过程用一个很引人很酷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只见念念有词,或者幻象中有符号闪烁(类似导演《美丽心灵》里表现纳什解码的手法),然后主角马上解码成功。这般带过,之前可能屡试不爽,但在这里却是多么的无趣!也难怪,这种属于好奇、猜度、想象和思索的乐趣,恐怕只能在阅读中才能尽兴。 唯一可以一提的亮点,恐怕只是影片的音乐。配乐大师汉斯·季默没有让我失望,让每一段乐章都紧贴剧情:有紧张、有奔放、有神秘、有优美、有恐怖、也有神圣。尽管基本上都是过耳就忘的东西,但在观影时聆听还是相当惬意。 这部今夏的头炮完成了它的使命:影象化、立体化了一本超级畅销小说,但却那么的苍白无力,毫无惊奇。这再次证明了豪华阵容加巨额投资并不等于有一个好的结果。如果你十分钟爱这本小说,那么以后买张DVD配套收藏即可,犯不着非要去电影院里熬上让人郁闷到伤怀的两个半小时。它算不上大片,也根本不该走大片的路线。 自然,它第一周的票房应当十分喜人。但在口碑人人相传、期望落差增大、所有好奇猎奇之心都已冷却之后,《达芬奇密码》终究会褪尽招展、喧嚣和浮华,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



稍候上传原声音乐片段
最后编辑megajoycn005 最后编辑于 2008-08-27 1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