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6-10]收集来的《达芬奇密码》收看必备手册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爱乐之门爱乐之门 [2006-6-10]收集来的《达芬奇密码》收看必备手册

1  /  2  页   12 跳转 查看:5178

[音乐随笔] [2006-6-10]收集来的《达芬奇密码》收看必备手册

[2006-6-10]收集来的《达芬奇密码》收看必备手册



引用:





《达芬奇密码》收看必备手册



  片名: 达芬奇密码/达文西密码 英文名: The Da Vinci Code 导 演: 朗·霍华德 Ron Howard 主 演: 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阿尔弗雷德·莫利纳 Alfred Molina 让·雷诺 Jean Reno 乔根·普罗斯诺 Jürgen Prochnow 伊安·麦克莱恩 Ian McKellen Marie-Françoise Audollent David Bark-Jones Jean-Yves Berteloot 地 区: 美国 对 白: 英语 法语 时 长: 149 分钟 类 型: 剧情 惊秫 神秘 分 级: 德国:12
  剧情简介:
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顿(汤姆?汉克斯 饰)出差到巴黎讲学,一天深夜,在丽兹酒店休憩的兰登突然被来自于法国中央司法警察局 (相当于美国的联邦调查局)的不速之客叫醒,请他协助一宗血腥凶案的侦破。凶案现场位于卢浮宫博物馆的大画廊,死者是年近八旬的老馆长雅克?索尼埃,他被公认为全球有关女性崇拜图像符号学的第一专家。 身为美国教授的兰登之所以被传唤到场,是因为索尼埃的死状甚是恐怖邪异,被枪击中胃部的他在生命弥留之际居然褪去了全身的衣服,四肢张开仰卧在地上,形成了达芬奇名作《维特鲁威人》的姿势,除了用手指蘸着鲜血在腹部画了一个五角星之外,还在身旁写下了几行谜一样的数字和叹句,其中探员们唯一能看懂的就是“罗伯特?兰登”这个人名,所以,在破案心切的警察局长贝祖?法希(让?雷诺 饰)的眼中,与馆长约好次日见面的兰登成为了最大的嫌疑人。 密码破译处的警员索菲?奈芙(奥黛丽?塔图 饰)相信兰登是无辜的,她向教授偷偷透露自己是馆长孙女的身份,《维特鲁威人》是索菲最喜爱的达芬奇作品,那一串数字是为了把中央司法警察局密码破译处卷进来,是濒死的索尼埃向索菲发出的最后召唤:要索菲找到兰顿,要他们一起合作找寻探知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二人经过几番猜测,最后在《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背后,找到了馆长生前留下的纸条,是一首语意含糊的诗。 兰登和索菲设法逃离了卢浮宫,摆脱警察之后来到了苏黎世储蓄银行,在地下金库中,二人找到了一支造型精美别致的密码筒。因为无法破解密码筒,兰登与奈芙不得不赶往维雷特城堡,向宗教史学家雷?提彬爵士(伊恩?麦克兰 饰)求助……为了躲开警察的追捕,更在于传说中的圣杯一直保存在英国,二人又不得不乘坐着提彬爵士的私人飞机逃离了法国…… 在这场足迹遍及巴黎以及伦敦的追逐中,兰登与奈芙发现他们的对手不仅有杀人凶手和要将他们逮捕的警察,而且还有一个已经存在1000多年的秘密团体“郇山隐修会”,以及天主教保守组织天主事工会,他们必须解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谜团,否则,郇山隐修会掩盖的秘密和那隐藏了多年的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将永远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影评: 《达芬奇密码》,这块在出版界里极其光辉的金字招牌,早已赢得了世界上无数读者的喜爱,并终于在今年被改编成电影,走上了银幕。 在它开拍之时,不知有多少人为此兴奋得彻夜难眠。它公布的超强阵容,包括“美丽心灵”的朗·霍华德、拯救过瑞恩的阿甘、爱美丽的天使、不太冷的杀手,“万磁王”甘道夫等等在内(再加几人都可以先将就着凑一部《十一罗汉》前传了),更给期待值来了几个乘方。 我曾经也是《达芬奇密码》的粉丝之一,尽管平心而论,我倒更喜爱它的前半部分。正如很多虎头蛇尾的小说一样,《达芬奇密码》差强人意的结尾只算勉强合格,尤其是就阅读快感而言。但它其中交织的宗教历史与传说,——记载的或没被记载的,真实的或虚构的——才是人们真正津津乐道的东西。出人意外的是,在全球天主教基督教的愤怒质疑和声讨中,人们才发现其实作者丹·布朗本人就是一个基督徒。 信仰,本来就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有道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宗教用各种神话和传说、深奥的教义、膜拜的偶像、以及哲理的箴言和严格的教条,倾倒了万千教众。他们朝拜祈祷,只为向神展示他们的忠诚,求神宽恕他们的罪恶,觅到内心的平静。 人始终是脆弱的,于是总要有个精神上寄托,或麻醉。有同事前不久去青海旅游回来,告诉说那里的一些藏民的生活之苦,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他们在庙里把头从早磕到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求今生,只求来世——因为今生已没有了希望。或许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轻易放弃失魂的生命。 相较于西方宗教,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和信仰就别具一格,后借来外国的泊来品,最终形成有三大宗教。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则没有什么比相信科学打倒神像更值得提倡和欢呼的事了,——虽说我们也讲“宗教自由”。 所以在这个连梵蒂冈的势力都触及不到的国度里,这样的事发生了:在汤姆·克鲁斯新作面临反复审查并被要求修改的同时,《达芬奇密码》却可以一刀不剪地在中国大陆上公映,全不理会其他国家如火如荼地删剪、抵制和禁映。 现在《达芬奇密码》被冠以的种种“罪名”,正好是它的噱头,并已在全世界掀起了无边的浪潮。不断的争议,就如同FREE publicity一样,覆盖了所有媒体能覆盖的地区。可惜的是,只要没有菲律宾政府那样的强制手段,教众的抗议并不能阻止人们踏入电影院享受他们的欢乐时光。这一次,宗教组织大声疾呼要顶住“考验”,要上纲上线,可于我而言,真的信仰不惮于任何考验,一切都自在心间。 制造噱头是宣传行为的一部分。当观众真正走入电影院的时候,才说得“真金不怕火炼”。就像说迈克尔·杰克逊漂了多少次整了多少次养了多少只猩猩大象一样,我们真正要看的,终归不是花边或争议,而是其作品本身。其品质,决定了之前所制造的噱头究竟是锦上添花还是抹喉自杀。 去年看过《国家宝藏》后,我就在想,要是《达芬奇密码》能拍到这种程度,也就算完成了任务。在我心里,这同种类型的影片里,只是《密码》触得更深,《宝藏》娱乐性更强(暂不提经典《夺宝奇兵》)罢了。我也十分担心,因为经由书改编而成的电影,成功之作并不见多,而《达芬奇密码》的情节描写并不太适合拍成电影,且有原著的条框限制,很难大幅度率性发挥,须考验导演的功力。 然而,几天前北京和戛纳分别首映,结果恶评如潮,直逼“无极”现象。虽说影评人和观众往往各走各路,但不祥的预感却萦绕不去,并在今晚得到了证实:不错,电影《达芬奇密码》非常过分地辜负了期望。 就在今天,噩梦还是成为了现实。 其实之前并非没有先例,譬如迈克尔·克莱顿的《神秘之球》——我最钟爱的小说之一,——被莎朗·斯通、达斯汀·霍夫曼、萨缪尔·杰克逊几个大牌一捣鼓,改编而出的《深海圆疑》顿变烂片。这回,《达芬奇密码》不幸重踏此途,走向深渊。我们清楚的明白,这不是《哈里·波特》,拍烂了一集下次还可以补回来;所以如今的我们,大概只能寄希望于彼得·杰克逊的儿孙可以在几十年后来个重拍——但要走《金刚》之路,而非《海神号》之道。 看毕电影,我首先想到的是,那1.25亿美元去哪里了?都塞给了场地?当作了片酬?还是?……因为我实在是看不出钱真的花在了刀刃上,我转头对朋友说,这部片其实300万美元就足够了。 整部影片,鲜见任何大场面、大制作,也没有让人动容的特技和动作场面(片中倒是有一些回忆和追溯镜头的闪现,有的一闪就闪到了历史,那幻象里有一点点宏伟的场景,成为了其中为数不多特技。可也就每次闪现的两三秒左右,让已经懵了的观众再懵一层),有的只是一段又一段,一段接一段的干燥对白,由一群表情木衲的人念叨出来,解释着似乎都有点做作的玄机。是的,对白就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力,而随主演在银幕上游览各旅游景点就是故事前行的辅力。之前某些枪手写的评论里所说的高潮不断,则纯粹是无耻的忽悠。 尴尬的《达芬奇密码》,对于早已看过此书的人来说,完全没有了悬念,看到一半即可退场或进入梦乡;而对于没有看过此书的人来说,则几乎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没有一定的宗教文化知识,很难理解影片讲述的主题和引发的争议,毕竟抹大拉、圣殿骑士、圣杯并不是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用品。 这部片真是没有任何配得上“惊悚悬疑”称号的地方,老套的如突然从画面外跳进一个人再配点爆炸尖叫之类的手法,早已对我没有任何效力(似乎对我朋友还有效力)。它亦让书中的瑕疵暴露得更加突出。比如索菲作为耶稣的后裔,却在一系列历险途中没有受到任何保护,不论作者书中的解释,即便是隐姓埋名,至少也该有个忍者什么的在旁边时刻守卫着吧。而电影中,拿着枪瞄准汉克斯开枪的银行行长居然也能失手,汉克斯明明自己说肩膀中了枪,却转眼就没了事儿,就跟周星弛在《功夫》里怎么被人用小李飞刀插都插不出一滴血一样。 观众在此无从看到一个《费城》时代的汤姆·汉克斯,只见一个梳着古怪发型、有着《幸福终点站》里的表情,却远失人情味的演员。本应灵气的Audrey Tautou则如同一个匆匆过客,未与男一号擦出任何火花,只看上去是非常的Professional,哪怕最后一吻都那么的勉强和僵硬。至于杀手雷诺,他在干什么呢,走来走去,嚷着法语,可你矫健的身手呢?还是“甘道夫”Ian McKellen的表演为这部片子挽回了点颜面;而看到《蜘蛛侠》里的“章鱼博士”在这里当上了主教时,只感觉滑稽。 浪漫在这里丢了。刺激在这里丢了。悬念在这里丢了。动作戏在这里丢了。……当最珍贵的娱乐元素都丢得差不多的时候,还剩下了什么?影片大部分的沉闷和黑暗之中,也罕有轻松幽默之处。我真是不明白,朗·霍华德的手艺怎么了? 《达芬奇密码》其实非常忠实于原著,中规中矩,改动不多,边看就像在边找寻着原著小说的回忆;导演在两个多小时里讲完了100多章的故事,在叙事节奏上明显太赶;而最大的失败则在于没能把解码的过程用一个很引人很酷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只见念念有词,或者幻象中有符号闪烁(类似导演《美丽心灵》里表现纳什解码的手法),然后主角马上解码成功。这般带过,之前可能屡试不爽,但在这里却是多么的无趣!也难怪,这种属于好奇、猜度、想象和思索的乐趣,恐怕只能在阅读中才能尽兴。 唯一可以一提的亮点,恐怕只是影片的音乐。配乐大师汉斯·季默没有让我失望,让每一段乐章都紧贴剧情:有紧张、有奔放、有神秘、有优美、有恐怖、也有神圣。尽管基本上都是过耳就忘的东西,但在观影时聆听还是相当惬意。 这部今夏的头炮完成了它的使命:影象化、立体化了一本超级畅销小说,但却那么的苍白无力,毫无惊奇。这再次证明了豪华阵容加巨额投资并不等于有一个好的结果。如果你十分钟爱这本小说,那么以后买张DVD配套收藏即可,犯不着非要去电影院里熬上让人郁闷到伤怀的两个半小时。它算不上大片,也根本不该走大片的路线。 自然,它第一周的票房应当十分喜人。但在口碑人人相传、期望落差增大、所有好奇猎奇之心都已冷却之后,《达芬奇密码》终究会褪尽招展、喧嚣和浮华,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



稍候上传原声音乐片段
最后编辑megajoycn005 最后编辑于 2008-08-27 15:10:07
 

回复:

[转帖]《达芬奇密码》线路图介绍
起点:

卢浮宫



卢浮宫博物馆是法国国家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中心。它始建于12世纪末期,是建在12世纪菲利普·奥古斯都要塞旧址上一座大宫殿的部分占地。在巴黎悠久的历史上,卢浮宫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也不同。14世纪查理五世统治时期,卢浮宫作为一座哥特式皇族豪宅。到了16世纪,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也是列昂纳多·达·芬奇的最后一个施主,将之变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宫殿。1793年,大画廊以博物馆的形式对民众开放。卢浮宫收藏的15-19世纪的油画作品举世无双,馆中的其他展品亦广泛涵括了艺术、古董和许多原属于法国王室的珍品。200年之后,经过多次翻修和扩建之后,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了地下展厅和著名的玻璃金字塔形的入口。这个玻璃三角形在影片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丹·布朗声称金字塔有666块玻璃嵌片,但实际上它共有675块宝石状(菱形)嵌片和118块长方形嵌片。它的高度为79英尺(约241米),侧旁另有三座较小的金字塔。倒置金字塔位于卢浮宫西面与之相通的地下购物中心。它整体由玻璃构成,以便使阳光能够照射入内。

苏黎世储蓄银行


苏黎世储蓄银行巴黎支行是本书少数虚构的地点之一,书中所述地址“豪克斯街24号”其实并不存在,豪克斯街却有其街,但是这条街从16到36号并没有任何房子,而其中所述的储蓄方式其实也并不存在,附图为苏黎世储蓄银行瑞士总部。
 

回复:

圣叙尔皮斯教堂

圣叙尔皮斯教堂位于叙尔皮斯广场帕拉丁路的街角。它有两座塔,整座教堂看上去坚实庞大。左面的塔上,是或许并不醒目的希伯来语铭文“JAHWE”。该教堂的规划和大小,都与巴黎圣母院相同。它于1646年始建于一座小教堂的废墟上。由于建设过程中时有中断,它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巴黎子午线或叫“玫瑰线”的那条铜线,贯穿教堂的高台。电报的前身即所谓“沙普”(chappe)系统——巴黎与卢昂间的可视信号联络线——就装设在教堂房顶,并且一直使用到1850年。波德莱尔和萨德侯爵都在这座教堂接受洗礼,而1822年维克多·雨果还在此举办了婚礼。

《达芬奇密码》将郇山隐修会的秘密地点设在圣叙尔皮斯教堂,正是因为玫瑰线就穿过该教堂,而玫瑰线与全书有首尾呼应的重大关联缘故。

维莱特城堡

《达·芬奇密码》中的雷·提彬居住的城堡,距离凡尔赛宫附近的巴黎西北部35公里。它是约在1668年,建筑师弗朗索瓦·芒萨尔为奥弗提伯爵——路易十四的威尼斯大使让·迪埃尔设计的,大约在1696年,由他的侄子儒勒·阿尔杜安·芒萨尔建成。它是法国最为重要的城堡之一,它有11个房间,占地面积为185英亩,两个长方形的池塘、人工瀑布和花园的设计均出自凡尔赛花园的设计者安德烈·勒诺特之手。现在作为会议、讲座、旅游、婚礼和其他特殊活动的场所。《达芬奇密码》在维莱特城堡里拍摄了三个晚上。不过室内的吸大部分还是在谢波顿的摄影棚里完成的。



圣殿教堂

在影片中为了揭开谜底,兰登、奈芙和提彬分别前往的伦敦圣殿教堂(Temple Church)就坐落在泰晤士河和舰队街之间。圣殿教堂在1185年举行了献祭仪式,是12世纪圣殿骑士团在英格兰的总部,教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原来的圆顶部分,另一部分是完工于1240年的长方形高坛。圆顶殿是仿造耶路撒冷圣墓纪念堂而建的。著名景观就是地上九座真人大小的骑士石雕像。十四世纪,英王亨利八世将教堂的一部分出借给了律师会馆。并延续至今。二战期间教堂在德军的轰炸中遭到严重损毁。重建工作几乎从大理石的顶梁圆柱开始修起。

威斯敏斯特教堂 



在圣殿教堂搜索一番之后,兰登发现他们找错了地方,便与索菲前往有英国千年历史缩影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街景戏确实是在实地拍摄的,但内景戏由于遭到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拒拍,实际上是被迫在伦敦以北三小时车程的林肯大教堂内拍摄的。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忏悔者”爱德华建造,并于1065年被封圣。亨利三世为了纪念爱德华,发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严的教堂,致使原来的结构所剩无几。从13世纪到16世纪,英格兰的国王们个个为其设计献力,结果把它弄成了各种风格的大杂烩。如此观察,它与今日的英国王室倒是相配——他们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长久以来都将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教区本堂”来举办婚丧仪式和加冕典礼。但恰如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的描述,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区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区里的教堂,而是人们所知的王室专属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长与其法规都要由王室决定。
 

回复:

牛顿之墓 

艾撒克·牛顿勋爵的墓地,位于“科学家之角”。墓碑由威廉·肯特(1685—1748)设计,麦克尔·赖斯布拉克(1694—1770)雕做,所用材料为灰白相间的理石。石棺上镶有图板,描绘的是一群男孩在使用牛顿的数学仪器。石棺上方为牛顿斜卧姿态的塑像,他的右肘支靠处,绘列着他为人熟知的几项创举。他的左手指向一幅由两个男孩持握的卷轴,卷面展解着一项数学设计。背景雕塑是一个圆球,球上画有黄道十二宫和相关星座,还描绘着出现于1680年那颗彗星的运行轨迹。


墓碑上的拉丁铭文翻译如下:


此地安葬的是艾撒克·牛顿勋爵,他用近乎神圣的心智和独具特色的数学原则,探索出行星的运动和形状、彗星的轨迹、海洋的潮汐、光线的不同谱调和由此而产生的其他学者以前所未能想像到的颜色的特性。以他在研究自然、古物和圣经中的勤奋、聪明和虔诚,他依据自己的哲学证明了至尊上帝的万能,并以其个人的方式表述了福音书的简明至理。人们为此欣喜:人类历史上曾出现如此辉煌的荣耀。他生于1642年12月25日,卒于1726/7年3月20日。


牛顿于1727年3月28日入葬威斯敏斯特教堂,葬礼仪式高贵隆重。他的遗体安放在耶路撒冷礼拜堂,大部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参加葬礼。他的抬棺人是英国大法官兼上议院长,两位公爵和三位伯爵。


按《达芬奇密码》所述,牛顿也曾经是郇山隐修会的会长之一,因此牛顿之墓也成为追寻圣杯的重要线索之一。


罗斯林教堂

兰登和索菲一路追寻,最后来到了苏格兰的罗斯林教堂。这个教堂位于爱丁堡以南七英里的罗斯林镇,最初是用来给石匠们居住的。1446年,威廉·圣克莱尔爵士建立这个小教堂时可能只是一座十字架形大教堂的一部分。但1484年威廉爵士病故,工程随即停了下来。


这座哥特式教堂虽然长仅21米,宽不到11米,但里面精美的石雕柱,引发了许多基督教、北欧和凯尔特神话,甚至还包括传说中罗伯特·布鲁斯的“死亡面具”。此外里面还有巨龙、恶魔和100个“绿色小矮人”等。人们纷纷传说,威廉·圣克莱尔是圣殿骑士团的大首领。石柱上雕刻的是玉米,而这种植物当时欧洲大陆根本没有,只有美洲“新大陆”才有,因此人们相传他的一个祖辈可能早在1398年就到达了纽芬兰,甚至马萨诸塞。100年后的1492年哥伦布才发现了新大陆。


正如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一书中指出的那样,罗斯林教堂的绰称是“密码大教堂”。在某些情形下,它还被叫做“石雕挂幔”或“石景花园”。所有这些称呼,都比它的“基督教”本名“圣马太同道联修教堂”更加生动诱人。该头衔指明,它是一处圣公会式的全功能礼拜场所。那些绰称却相当正确地表露,罗斯林教堂隐藏着某种远超其他基督教设施所有的信息。事实上,研究《圣经》和《死海古卷》的权威学者、菲利普·戴维斯曾说过,除掉19世纪的增改之外,这座建筑里没有半点基督教的东西。他得出的结论是,建造它是为隐匿一桩中世纪的秘密。因为跟共济会创建的相互关联,它在爱丁堡又被称作“共济会第一团所”。
 

回复:

上传的背景音乐


回去研究了一下,感觉达芬奇的几幅名画并无什么特殊之处。也许其中隐含了画家的一些个人的东西,但并非兰登所说的那么神乎其神~
    比如《蒙娜丽莎》,作为画家构图来说,他一定会考虑整体布局的问题,画是视觉艺术,当然要从观看者的角度去平衡或者打破平衡,达到他本意要达到的目标。至于蒙娜丽莎和达芬奇自画像“在人物的脸部有许多相似之处”,我的观点,如果用电脑技术拟合两幅同位肖像,估计都能找出相似之处,因为,人类的形象本身就是有别于其他物种的,就像我们看猴子都差不多一样,用这样的眼光看人类难道会不像吗?画作名称的含义这个没有办法研究了,那是不同于我们的文化,无从下手。
    达芬奇本人的确是个天才,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很崇拜他。他的关于直升飞机的设想,那张草图至今还印象深刻!
    因为他的作品传世的名作都和宗教有关,很多问题也就比较好解释了。无论中西方,宗教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就是政治问题、政权问题。中国古代历次灭佛运动,究其根源还是为了服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绝非单纯的宗教之争。有了这个思维的角度,再看达芬奇那个时代,很多事情就好理解了。
    我喜欢神秘的东西,因为它不会有答案。凡是有了明确答案的,也就不神奇、不神秘了。所以,故事就是故事,好看就行,好玩儿就得!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回复:

《达芬奇密码》中的名画及标志介绍
维特鲁威人

达·芬奇的素描《维特鲁威人》最近出现在意大利发行的一欧元硬币上,表明该作品受人喜爱的程度并未消减。对于这幅画,列昂纳多自己阐述:建筑师维特鲁威斯在他的建筑论文中声言,他测量人体的方法如下:4指为一掌,4掌为一脚,6掌为一腕尺,4腕尺为一人的身高。4腕尺又为一跨步,24掌为人体总长。两臂侧伸的长度,与身高等同。从发际到下巴的距离,为身高的十分之一。自下巴至脑顶,为身高的八分之一。胸上到发际,为身高的七分之一。乳头到脑顶,为身高的四分之一。肩宽的最大跨度,是身高的四分之一。臂肘到指根是身高的五分之一,到腋窝夹角是身高的八分之一。手的全长为身高的十分之一。下巴到鼻尖、发际到眉线的距离均与耳长相同,都是脸长的三分之一。
在《达芬奇密码》中,卢浮宫馆长索尼埃临死前将自己布置成《维特鲁威人》的形状,既暗示了达芬奇与郇山隐修会的关系,又为兰登破解拱顶石秘密提供了线索。
最后的晚餐

鲁多维科公爵委托列昂纳多将《最后的晚餐》画在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的修士餐室墙上——那是他家族的礼拜堂与安葬地。画宽9.15米,高4.28米,耗时三年于1498年完工。列昂纳多标新立异,让所有的门徒坐在桌子的同侧,分成三组,看上去他们各自围绕一个小的焦点。人物似乎比实际要大,因为桌子小得让众人无法舒服就座。基督的背后安排了三扇窗户,来突出他的核心位置,最大的一扇框入了他的头和身躯的上部。他神情姿态十分平静,而周围的门徒们却显而易见地焦躁不安。
最烦心的事情是寻找犹大的面容模特。看来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找到与邪恶相称的脸型。别无出路之际,他明言选定的对象为该教堂修道院的副院长。“迄今为止,我始终不想让他在自己的修道院中受到嘲弄。”他平日作画使用模特脸型,从不征求本人的允可,这些人也未察觉他的做法。画中身躯没有倾向耶稣的人只有犹大,而他那悬在餐盘上空的手,图示了福音书里基督的话:“那个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那个人,将要出卖我。”
抹大拉的玛丽亚

《圣经》中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来描写抹大拉的玛丽亚,而且因为她的传记在一名妓女的传记后面,而被误认为是一个被耶稣拯救的妓女,但是实际上抹大拉是当时权倾朝野的便雅悯家族成员。她不仅是耶稣的追随者,更是耶稣的妻子,她追随耶稣修道,并成为有名的圣女之一,在《旧约》的福音书中,耶稣的门徒莱维说:“他(耶稣)爱她(抹大拉)胜过爱我们”,崇尚女权的耶稣甚至想让她建立和接管基督教。耶稣受难后为了逃避罗马帝国的追杀、保全皇室血脉,抹大拉隐居法国南部,在那里生下了耶稣的女儿萨拉。这位被误解的圣洁女性是许多艺术家的珍爱,成为他们心中女神的化身。
《达芬奇密码》中将抹大拉解释为圣杯的实际含义,整部书的线索都围绕着抹大拉的玛丽亚的遗骸以及古代文书的埋藏地逐步展开。
岩间圣母

丹·布朗说,岩间圣母是米兰圣弗朗西斯柯教堂属下贞净教院的修女们订购的。事实上,订购人乃该教堂的修士。《岩间圣母》的一幅变体收藏在卢浮宫,并被认为完全出于列昂纳多之手。专家们难以判定,伦敦国家艺术馆的另一变体是否只出于他本人之手。该变体更有“仿形矫饰”之感,由此引生了它是多人合作的论断。这幅画不仅体现出“贞净孕生”,还反映了当时风传佛罗伦萨的有关施洗者约翰的传奇。画中描述的是婴儿耶稣和施洗者约翰的初次相逢。两个孩子都在逃避劫难,即希律那一场臭名昭著的“屠杀婴儿”暴行。约翰当时是在天使乌列的保护之下。对施洗者约翰,列昂纳多有种平生未懈的痴情眷恋。初稿草图中,乌列被勾画得非常女性化,但画里的天使则刚柔交融而性别莫辨。
列昂纳多于1483年4月25日受托制作这幅画。工期紧促,要他在12月8日的“贞净孕生”庆典前完成。列昂纳多像往常一样,延误了工期,招致两场迁延时日的官司。很有可能,列昂纳多把卢浮宫现藏的这幅画送给了法兰西王路易十二,感谢他解决了法律纠纷。为此,他不得不着手制作第二幅画。僧侣们明确规定了画面内容:规定,圣母位于中心:她的披风带金线织花,底色深蓝澄亮。规定,她的裙子深红底色带金线织花,用油彩,亮漆上光……规定,父亲上帝:他的外氅将为深蓝底色带金线织花。要求,天使须加金色,他们的缝褶外衣,采用希腊手法的油彩勾廓。规定,山岭岩石用油,色彩丰富……
《达芬奇密码》中索尼埃临死前将开启拱顶石的钥匙藏在《岩间圣母》的身后,并在《蒙娜丽莎》的画上留下了寻找钥匙的提示。
郇山隐修会

《达·芬奇密码》中,罗伯特·兰登将索菲·奈芙保险箱钥匙上蚀刻的P.S.保猜解成郇山隐修会的字头标示。郇山隐修会(Priory of Sion),又译作锡安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许多虚构或者纪实文学作品热衷描写的一个秘密基督教团体。在这些作品中,郇山隐修会被描述成西欧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秘密结社组织,或者是现代版的蔷薇十字团。但是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在很大的程度上,郇山隐修会只是一个虚构的骗局。1956年之前,从没有任何文字或者经得起考证的历史材料能够证明郇山隐修会的存在。
郇山隐修会是贯穿《达·芬奇密码》情节下的主体暗流。索菲在遇到兰登前并不知道该组织的存在,但她生活的每一方面却早已由此被注定。这就将她和许多读者放到了同一位置:作为基督教信徒被养育成人,对基督教背后催生助长的历史动力却茫然无知。麦克尔·白金特、理查德·雷伊和亨利·林肯撰写有关隐修会一书《弥赛亚的遗产》时,雇用了在该领域有着35年研究经验的安娜·埃文思。这位专家声称,她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遇到了数量空前的障碍和矛盾。所谓“证据”亦真亦假无法判定,弄得个云山雾罩,越发使隐修会显得谜幻夺魂。那些众所周知的“事实”,自然也是模糊混乱。
郇山隐修会存在的实体“证据”,大都收藏在巴黎的国家图书馆。如此一来,许多研究者抱怨索取有关材料相当困难。这些指责是说,至少某些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管理人与郇山隐修会互有瓜葛,因而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这些人乐于留下诱人的蛛丝马迹,让研究者们偶然拾获而空喜一场。
天主事工会

1928年由西班牙牧师何塞马利亚·埃斯克里瓦创立,目前约有8万名会员,包括俗家会员和神职教士,是世界发展最迅速,经济最有保障的罗马天主教组织。天主事工会倡导回归到保守的罗马天主教价值观上来,鼓励教徒作出巨大的牺牲以便能做“上帝的善行”。一旦成为神职教士,他们就要严格遵守教义,按照“天主事工会精神”的引领去做所有的事情,将生活的一切决定权交给教会。教义的有关规定有:宣誓永久独身、将收入上缴、毁掉以前的照片、与亲友的联系要向主管汇报;肉体惩罚,包括苦修带和鞭打等。苦修带是绑在大腿上的带有金属刺钩的皮带,每天两小时,周日全天;鞭打则是用打结的绳索抽打自己的背部和臀部,每周一次。天主事工会日渐扩张的影响力以及教规的严厉和神秘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被称为“上帝的黑手党”。
《达芬奇密码》中的阿林加洛沙主教和白化病信徒塞拉斯都是天主事工会成员,但有关他们的叙述纯属虚构。
拱顶石:

   

拱形建筑中央都有一个楔子形的石块,这个承重石块是用来固定整个拱门的,因此,从建筑学的角度看,拱顶石就是拱门的钥匙。古代的石匠行业把关于拱顶石的知识视为秘密,小心谨慎的一代代传承下去。在圣杯的床说中提到一块拱顶石,是藏在玫瑰标记下刻着密码的石头。拱顶石中藏着一幅地图,那是圣杯的隐藏之处。郇山隐修会就像石匠一样代代传守着拱顶石的秘密,任由无数狂热的圣杯追寻者搜遍法国大大小小的教堂。
在《达芬奇密码》中 拱顶石(Keystone)开始是被当作是揭开圣杯秘密的石头,其实其本意应为Key Stone,是指开启秘密的关键,就是后来出现的密码筒。
玫瑰线


巴黎的圣叙尔皮斯教堂保留了一处著名的古庙遗迹。在南北中轴线上有一根铜线,那是一种古代的日晷,阳光通过南墙上的洞眼射进来,光束顺通线上的刻度逐步地移动,就可以计量时间。这根铜线被称为玫瑰线。玫瑰的单词Rose字母颠倒一下就成了希腊神话中爱神厄洛斯的名字Eros。这种饱含对女性赞美的花卉同时也象征着对人们灵魂方向的指引,直到今天,航海时辨认方向的工具仍被叫做“罗盘玫瑰”。巴黎的玫瑰线曾被定为地球的零度经线——本初子午线,1988年后,这个荣誉被英国的格林尼治夺去。但象征着女性崇拜、指引着无数灵魂前往的“圣杯”却静静安息在横跨巴黎的玫瑰线上,安息在一座女王规格的艺术殿堂里。
密码筒的草纸上写的是“圣杯就在古老的罗斯林下”,这个罗斯林(Rosslyn)被误认为是罗斯林教堂,其实是Rose Line 玫瑰线的意思,这个谜题是最后才被兰登揭开的。
 

回复:

今天论坛怎么回事,播放器怎么半天不出声呀.
 

回复:

不知道为什么,9号开始电影院就要突然停止放映,而且要全部收回拷贝!
 

回复:



引用:
最初由 布衣殊伦 发表

不知道为什么,9号开始电影院就要突然停止放映,而且要全部收回拷贝!


那我拷在硬盘里的咋办?
 

回复:



引用:
最初由 行板如歌 发表



引用:
最初由 布衣殊伦 发表

不知道为什么,9号开始电影院就要突然停止放映,而且要全部收回拷贝!


那我拷在硬盘里的咋办?


那就把你抓起来坐牢去,
 
1  /  2  页   12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