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 ::
-----------------------------------------------------------------------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一部素负盛名的科技著作,这就是北宋卓越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写的《梦溪笔谈》。《梦溪笔谈》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科学技术著作。
《梦溪笔谈》是以笔记体裁写成的综合性科技巨著,全书三十卷,六百零九条,共十几万字。书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其中关于科技的内容,占全书三分之一,包括了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学、药物学等,汇集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多种科技成就。
《梦溪笔谈》对我国科技的许多成就,都有精辟的论述。例如,论述“十二气历”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等十二个节气定月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间;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八百多年以后,欧洲才出现类似的历法。又如,论述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问题。“隙积术”是求有空隙的堆积体的体积,即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这在世界级数论的发展史上有开拓之功;“会圆术”则是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来求弧长的近似公式。《梦溪笔谈》在中国和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磁偏角的问题,它论述指南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而欧洲直至四百年以后才发现这个现象。《梦溪笔谈》在中国和世界上最早记录了石油的性能和用途,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的名称。它还曾指出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个预见今天已被证实。在地质学方面,《梦溪笔谈》提出的用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地貌的观点,早于欧洲七百年。尤其可贵的是,一些劳动人民在科技上的发明和贡献,像布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河工高超发明的合龙堵口的先进治水方法,民间工匠喻皓的建筑成就及其编著的《木经》,平民历算家卫朴修订历法的事迹等等,都赖有《梦溪笔谈》的详细记叙,才得流传后世。否则,这些伟大发明家和卓越科技人才的业绩,很可能会被永远湮没了。
《梦溪笔谈》是一部划时代的科技巨著,堪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世界科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
由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和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同为古代辉煌的史学巨著,被后世并誉为“史学双璧”。
司马光(1019—1086人,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大臣。他生活简朴,学识渊博,尤其爱好史学,“自幼至老,嗜之不厌”。由于司马光感到以前的史书“文字繁多”,《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读之极费时间和精力。为此,他立志编写一部扼要的通史,攫取有关“国家盛衰、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史事,为北宋统治者提供政治活动的借鉴。
1066年,司马光将自己编写的从战国到秦二世的《通志》八卷,呈献给宋英宗,受到赞许,英宗命设置书局继续编写。宋神宗继位后,又赐该书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可以作为君王治理天下的一面历史镜子。神宗在位时,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激烈反对,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倾向王安石,于是司马光辞归洛阳,把书局迁到自己家里。在居洛阳的十五年中,他专心编写《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通鉴》从1065年始修,至1084年成书,历时十九年。全书计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和《考异》各三十卷),上起公元前403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元959年(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共记载了十二代,贯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治乱兴衰的历史。
司马光的三个主要助手刘攽(ban班)、刘恕、范祖禹,都是当时的史学名家。他们将大量的史料,先排比成为长篇,分阶段执笔起草,,最后由司马光总其成,考订删削,修改润色。因为撰书工作得到皇帝的支持,能够充分利用朝廷的藏书,又借阅了大量的私家藏书,搜集的史料“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所以一件事往往可以利用三、四处材料综合写成。《通鉴》一书“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它保存了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刑法等多方面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
《通鉴》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反映出不少值得肯定的思想,如选贤任能、赏善罚恶、虚心纳谏、反对阴阳术数及迷信鬼神等。《通鉴》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记事“叙之井井(有条理),不漏不烦”,写人状物生动、具体、形象,既有精采的描绘,又有充分的说明。《通鉴》创立了编年体通史的典范,它通贯古今,融会各家学说,采录多种史料,首尾一贯,浑然一体,对我国的史学和文化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后人对《通鉴》备加推崇和赞扬,如著名学者梁启超说:“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丰富),使后世有欲作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逾之者焉。”不过,《资治通鉴》毕竟是为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教训服务的,全书贯穿着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宣扬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这些缺陷也是不能忽视的。
---------------------------------------------------------------------------------
第一个华人牧师 ::
---------------------------------------------------------------------
牧师,是基督教(新教)的一种神职人员。在鸦片战争以前,随着西洋牧师进入我国,中国才有了本土的职业牧师。第一个华人牧师是梁发。
梁发(1789—1855),又名梁亚发和阿发,号学善者,别署善学居士,广东高明(今高鹤)人,1804年(嘉庆九年)到广州当雕版印刷工。他从1810年起,受雇于来华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刻印《圣经》的中译本。1815年又被英国传教士米怜所雇,前往马六甲印书,次年受洗入基督教。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主办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梁发担任刻印和发行工作,而且以“学业”的笔名为该报撰文。1819年他回到家乡,编写《救世录撮要略解》,鼓动中国人崇信基督教。
1823年(道光三年)底,梁发在澳门被马礼逊派任为华人牧师。1827年,梁发又当上了传教士,先在高明、广州等地传教,后又在新加坡、马六甲的华侨中进行传教活动,著有许多宣教小册子,借广州举行府试机会散发给考生。洪秀全在广州应试时曾获得其《劝世良言》等,对拜上帝会所订教义有一定影响。
最早的农民起义女领袖 ::
-------------------------------------------------------------
提起巾帼英雄,人们往往想到传说中的花木兰、穆桂英,而对历史上确有其人的、中国最早的农民起义女领袖吕母,却不大注意。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剧烈,徭役赋税繁重,加之连年灾荒,农民生活极端困苦。野心家、阴谋家王莽(8-23在位)篡夺了西汉政权后,依托古代的传说,制订出一套制度实行改制。王莽的改制是复古倒退的,因而造成了社会经济大混乱。王莽又凭空制造事端,向四周各族挑衅,导致了战乱不息,兵祸连结。王莽的倒行逆施,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广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各地农民起义接连爆发。
公元17年,琅邪(ye爷)海曲(今山东日照)妇女吕母,因儿子吕育被贪酷的县官无端杀害,久蓄心头的对统治阶级的仇恨一下子迸发出来。她挺身而出,聚众起义,贫苦农民纷纷响应,积极参加。队伍很快壮大到数千人,吕母自称将军,率起义军攻破海曲县城,捕获县官,并当众揭露了他的罪行,然后处死。此后起义军发展到一万多人,声势越来越大。吕母率领的起义军。英勇善战,使官军望风披靡贪官污吏闻风丧胆,成为打击王莽政权的一支重要的农民武装力量。吕母死后。她的队伍加入樊崇领导的赤眉军。赤眉军同绿林军并肩作战,终于推翻了王莽的反动统治。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妇女吕母,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沉重打击了腐朽的王莽政权。在吕母身上,体现了古代妇女英勇抗暴的大无畏精神和杰出的斗争才干。吕母既是农民战争史上的英雄,也是中国妇女的骄傲。
----------------------------------------------------------------------------------
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
-------------------------------------------------------------------
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曾说,他的人工选择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中得到启发的。从达尔文引述的内容来看,这部书很可能就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xie协),是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是今山东益都人,曾任高阳(今山东桓台东)太守,后来回到家乡,经营农牧业。贾思勰研究了大量的古代农业文献,广泛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农,收集了许多口头传说、民间谚语,再加上自己从事生产实践的亲身体验,大约于533年-544年(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间,写成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全书正文十卷,九十二篇,正文和注释共十一万多字,书前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一至五卷的内容是谷物、蔬菜、瓜果、林木栽培;第六卷是家畜、家禽、鱼类饲养;第七卷是酿酒;第八卷是制酱、制醋、腌腊;第九卷是食品制造和烹调;第十卷是各种作物的品种介绍。
《齐民要术》的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对几乎所有的农业生产活动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比如,书中阐明了因时、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提出了“顺天时(时令),量(估量)地利(土地情况),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凭主观)反道(违反客观规律),劳而无获”的先进农业观点;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春多风旱”的气候特点,对北方抗旱保墒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出具体的技术措施和经验;对轮作和套种作了科学的总结和研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对农作物的品种进行了专门论述,在选种问题上提出穗选法的主张,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简单的优选法。
《齐民要木》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科学价值很高的农学巨著,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公元六世纪以前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有许多项目比世界其他先进民族的记载要早三、四百年,甚至一千多年。《齐民要术》为我国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对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在中国和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
第一部通史 ::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通贯古今的史书),它是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约公元前145一?)于公元前104年至约公元前91年,花费了十多年的心血撰写而成的。
《史记》记事始自传说中的黄帝,历经夏、商、周、秦、汉,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囊括了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干五百字。“本纪”是按年月记载的以帝王为主的大事记;“表”按年代或时期排列历史的重大事件;“书”记叙典章制度、经济、天文历象等;“世家”记载诸侯王的事迹;“列传”是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这五种形式相互配合,广阔地展现了司马迁去世前中华民族约三千年的社会历史面貌。
《史记》对古代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民族、文物、历法、礼制、音乐等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记载。它将三千年间零碎散乱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审核,分别归类于一百多个历史人物的传记中,又在八书中总述其历史背景,最后在年表中排比年代,从时间上加以补充。这样,全书体系完整,“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果说,从《史记》开始,我国才有了比较完备的历史著作,是不算过分的。司马迁用本纪、列传的方式编写历史,创造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纪传体。自从《史记》问世后,历代很多史学家都沿用这种体裁编写史书,并且把用这种体裁编写的史书称为“正史”。
《史记》记事翔实可靠,这一点已为后世大量的考古材料所证实。《史记》还有一个突出的可贵之处,就是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他的《正史》,对帝王歌功颂德的多,对农民起义贬低诬蔑的多;而《史记》却能够揭露帝王的暴虐、愚昧、奢侈,“还大胆指责当代皇帝汉武帝迷信方士、穷兵黩武、过重地剥削人民。《史记》把陈胜领导的农民战争的功绩,提到与商汤灭夏、周武王伐纣和孔子作《春秋》等同的高度,并且将陈胜写入《世家》,与王侯并列,充分肯定了她在亡秦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史记》一书,“其文直,其事核(准确),不虚美,不隐恶”,有褒有贬,爱憎分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杰作。它的人物传纪,文笔优美精炼:写人物,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写事件,繁简得当,始末详明;写战争,波澜壮阔,气势磅磗;写故事,娓娓动听,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史记》是古代传纪文学的典范,鲁迅先生曾赞颂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对我国的历史学有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几乎都从《史记》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史记》不愧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
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
----------------------------------------------------------------------
甘德,又称甘公,战国时期的齐国(一说是楚国或鲁国)人;石申,又称石申夫或石申父,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们都是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天文学家。甘德写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写有《天文》八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称《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可借它在宋代以后失传了,今天只能从唐代的天文学书籍《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一些片断摘录。这些片断摘录表明,甘德和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出没的规律;他们还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方位。后人将甘德和石申测定的恒星记录称为《甘石星表》,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大约早二百年,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中的数据,因此,《甘石星经》在我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
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
-----------------------------------------------------------------
闻名中外的商代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清朝最高学府的主管官员--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害了疟疾,医生给他开的药方上有一味药叫作“龙骨”,即一些大小不一的骨头片。王懿荣是古文物家,他发现“龙骨”上面刻着很多古代的文字。经过一番研究,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龟甲主要是乌龟的腹甲,兽骨主要是牛羊的肩胛骨)它们是从商朝京城的遗址--河南安阳西北郊小屯村一带出土的,是三千多年前商代的遗物。
甲骨文是用青铜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代的人们怎么会把文字刻在甲骨上呢?这是因为当时占卜之风盛行,不论大事小事,如战争的胜负、打猎的收获、疾病的轻重、庄稼的收成、有无风兩、生孩子是男是女等等,奴隶主贵族都要进行占卜,向鬼神询问吉凶祸福,以便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是先在甲骨上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者钻个孔,然后用火烘烤。甲骨凿过或钻过的地方在烘烤时会出现一些裂纹,人们认为裂纹表示鬼神的意志,就根据裂纹的形状判断吉凶。占卜结束,人们即把所问的事情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甲骨上;以后又把应验的情况也刻在甲骨上。由于甲骨上刻的都是占卜的记录,所以今人称它为“卜辞”。卜辞短的一、二个字,长的可达几十个字。
甲骨文字,目前发现的有四千多个。经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考释出来的将近一半。甲骨文字的造字方法已是多种多样,不但有象形字,也有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和指事字。这表明,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代虽然出现了文字,但就目前的资料来看,数量极少,因而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
最早的军官学校 ::
-------------------------------------------------------------
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在海军提督(司令)负伤时,挺身而出,代为督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指挥本舰官兵英勇杀敌,壮烈牺牲。这些具有出色的海上指挥作战才能的爱国军官,都毕业或肄业于我国最早的军官学校——福州船政学堂。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军官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世袭,二是军功,三是武举。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洋枪洋炮等新式武器和先进的军事技术也输入中国,原有的军官越来越不适应新的作战形势需要。于是专门培养军官的近代化新式学校便应运而生了。
1866年(同治五年),洋务派首领之一、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海军人才的军官学校——福州船政学堂。船政学堂隶属于福州船政局,招收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入学。船政学堂(即造船班)和后学堂(即驾驶班),教育体制袭用英、法海军学校的成规,学制为五年。前学堂由法国人主持,学习法文、算术、几何、代数、三角、天文、地理、航行等课程;后学堂由英国人主持,学习英文、算术、几何、画图、机械图说、机械操作等课程。同时,前后学堂还学习《圣谕广训》、策论(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等。船政学堂对学生的训练严格、规范,至甲午中日战争前,曾先后三次派出学生到英、法、德等国学习深造。
福州船政学堂不但造就了一批掌握近代海军知识和作战技能的军官,而且促进我国兴办军官学校的风气。仅1881年至1890年之间,东南沿海就开设了十多所海军学堂;1895年后,内地又出现了陆军学堂。1931年,福州船政学堂的前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为海军学校。
------------------------------------------------------------------------------------
建朝最多的古都 ::
-----------------------------------------------------------------
西安是我国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之一。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十世纪初,在西安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个朝代,这十个朝代存在的时间,前前后后共有一千多年。
西安地处陕西关中平原、渭水之滨,土壤肥沃,山川秀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今西安附近建丰京,定为国都;周武王灭商后,又在今西安附近建镐京,这是历史上在西安附近建都的开始,战国时期,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国在今西安附近北面的咸阳定都;秦王朝建立后,仍以此为都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他看到咸阳一带能控制西北和东南,进可攻,退可守,便取“长治久安”之意,在今西安西北约二十里处建长安城作都城。西汉的长安城,周长二十五公里,“墙高三丈五尺,下阔一丈五尺,上阔九尺”。四面城墙各开三个城门,每个城门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宽六米,可并排通过四辆大车。当时的长安城里,居民熙熙攘攘,贸易兴隆,经常聚集着数万中外商人。西汉都城长安的规模之大和市面之繁华,在当时的世界各国都城中首屈一指。
继在今西安附近建都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之后,隋朝在今西安的位置上建立了新都城,取“兴隆昌盛”之意,命名为“大兴城”。大兴城呈长方形,周长约七十里,东西宽九千多米,南北长八千米,规模空前宏伟。皇宫区居城中正北,外面筑起一道宫城,宫城外为中央官署衙门集中之地;接着再加筑一城,叫皇城,皇城外是官吏和百姓居住的地方。都城内以贯穿南北的御道--约一百五十米宽的朱雀街为中轴线,由十一条南北大街和十四条东西大街纵横交织,将全城划分不一百零八个坊(居民区)和两个市(手工业区及商业区)。大兴城把皇宫区、行政区、居住区、工商业区严格分开,规划合理,布局严谨,街道整齐,井然有序。
唐朝将隋的大兴城改称长安,作为首都。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长安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利,人口达到一百万之多。唐代的长安城还汇聚了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和外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隋、唐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建筑,不但为我国以后历代都城的建设树立了典范,而且影响远及国外。日本的京都,建筑式样同唐朝的长安城非常相似,甚至也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等名称。西安--我国建朝最多的古都,以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古迹名播中外。名城西安,体现了中国的古老文明和人民的高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