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8-12]【古典】加拿大维沃莎四重奏乐团(Viveza Ensemble)专辑《五时狐步舞曲》(Five O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版块说明:
◎ 本版块为社区本地下载收费版块,需付费成为音乐精灵,回复后才能看见下载链接。音乐精灵详情请查看 论坛置顶帖>>
◎ 『激动社区』品牌唱片公司及专辑下载索引汇总(附本地下载必备软件):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1553975.htm
【本地MP3区下载必备】txt、rar及mp3文件的批量下载自动重命名解压缩教程(简易版):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2556282.htm
   
1  /  12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22679

[2005-8-12]【古典】加拿大维沃莎四重奏乐团(Viveza Ensemble)专辑《五时狐步舞曲》(Five O

[2005-8-12]【古典】加拿大维沃莎四重奏乐团(Viveza Ensemble)专辑《五时狐步舞曲》(Five O



专辑名称:Five O’Clock Foxtrot
中文名称:五时狐步舞曲        
别    名:五点钟狐步舞        
资源类型:APE转MP3(320K)    
版    本:TopMusic(TMCD1065)  
发行时间:1999年              
        演奏艺人:Viveza Ensemble 维沃莎四重奏
                 女 高 音:Rosemarie Landry & Alexandry Browning
地    区:加拿大              
推荐指数:★★★★★          






    这并不是一张带有拉丁风味的流行舞曲专辑。其实唱片里20首曲子都是传统的“古典沙龙”音
乐,来自加拿大著名的维沃莎Viveza四重奏团联合三位特邀嘉宾的精彩演出,它的成员都是极富古
典音乐演奏(唱)经验的艺术家。钢琴手、小提琴手、大提琴手、低音大提琴手和女高音都受过严
格的古典音乐训练,技艺扎实,配合默契。                                                

  “五时狐步舞曲”是其中一首小品,出自拉威尔(RAVEL)的抒情幻想小歌剧《孩子与魔术》,
带有一种呆头呆脑的爵士情调。而第1首罗德里格(RODRIGUEZ)的“化妆舞会”,则是大家非常熟
悉的乐曲,它好象有导引的作用,华丽的音色把听者慢慢地吸引入一个有点意欲随乐而起的氛围里
第6首克罗尔(KROLL)的班卓琴与小提琴曲,却又回到了克莱斯勒式的小品风味之中。第七到第十
曲是改编自格什温(GERSHWIN)的作品,典型的现代素材与奇特的配器让你感受另一种风格。再往
后看往后听,根据埃尔加(ELGAR)的歌曲改编的“马丁的尚松”。法国女钢琴家、作曲家塞西尔·
夏米纳德(CHAMINADE1857~1944)的“西班牙小夜曲”。德沃夏克(DVORAK)的“第3号斯拉夫舞
曲”,勃拉姆斯(BRAHMS)的“第7号匈牙利舞曲”以及克莱斯勒(KREISLER)那富有东方旋律味的
“切分音”旋律。。。总之,这张新唱片在你闲暇时、品茗时、伴舞时均可惬意地享受到“两栖”
音乐的乐趣。                                                                          

    Viveza四重奏团的成员分别是由Gwen Thompson & Mark Koenig (小提琴),Robert Holliston
(钢琴),Wilmer Fawcett(低音提琴) 组成,为了录制本唱片,还特意邀请了加拿大两位著名花腔女
高音Rosemarie Landry & Alexandra Broowning和打击乐鼓手Salvador Ferreras,在传统四重奏的
基础上加入人声和打击乐,因此风格更加多变,音色亦丰富了很多。整辑音乐节奏清晰明快,舞蹈
感极强。大师的作品,以轻松惬意的手法进行处理,普及之中见高雅,的确是雅俗共赏!        


乐团成员(由左至右):Robert Holliston、Mark Koenig、Wilmer Fawcett、Gwen Thompson





01.La Cumparsita (Rodriguez 罗德里格) 
02.Youkali (Weill 魏尔)               
03.El Vito (Obradors 奥博拉多斯)      
04.Nina (Coward 库瓦德)               
05.What is Love? (Moore 摩尔)         
06.Banjo and Fiddle (Kroll 克罗尔)    
              07.Allegro ben ritmato e deciso Ⅰ (Gershwin 格什温)
                08.Andante con moto e poco rubato Ⅱ (Gershwin 格什温)
              09.Allegro ben ritmato e deciso Ⅲ (Gershwin 格什温)
10.Chanson de matin (Elgar 埃尔加)    
    11.Serenade espagnole (Chaminade 夏米纳德)
12.Je t’aime (Straus 施特劳斯)        
         13.Miniature Viennese March (Kreisler 克莱斯勒)
   14.Slavonic Dance No. 3 (Dvorak 德沃夏克)
15.Syncopation (Kreisler 克莱斯勒)    
    16.Hungarian Dance No. 7 (Brahms 勃拉姆斯)
17.Fiddler on the Roof (Bock 博希克)  
18.Five O’Clock Foxtrot (Ravel 拉威尔)
             19.Fascination (Marchetti – Ravel 马尔切第-拉威尔)
      20.Swinging Salons (arr. Fawcett 法茨特改编)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 试听曲目:16. Hungarian Dance No. 7 (Brahms 勃拉姆斯) ▒▒▒▒▒▒▒▒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回复

试听曲目为勃拉姆斯著名的《匈牙利舞曲》作品第七号! 希望朋友们喜欢
 

【作曲家介绍】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作曲家生平作品:学院节庆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第一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匈牙利舞曲、摇蓝曲。  

    学院节庆序曲作于1880年。1879年3月,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哲学博士的学位,他为此写了这首曲子加以感谢,但作品直到1880年8月才完成。1881年1月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于布雷斯劳大学。作者曾说这是“宴席上欢乐的学生歌曲的集锦”。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真不愧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不论技巧曲风都足堪与贝多芬等齐名。 有人说如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男性, 孟德尔颂的是女性。 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 乐评家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 表面平静骨子里却充满风暴。 那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呢? 相信大家都听得出来, 第一三乐章雄劲粗犷热情豪放, 巨人登场架式英雄纵横性格, 有别于贝多芬的内敛。 这也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雄伟壮丽的原因之一。 可与其第一号交响曲互相媲美彼此呼应。 不过问题好像也是出在这里? 好几位欧美日本乐评家认为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成熟度构思深奥曲趣深邃, 几乎是完美珍品, 为他曲所不易见, 但唯一的瑕疵也正由于它交响曲个性。 难道这是乐团结构使然或是小提琴本身特性使然?小提琴协奏曲就不能色彩富丽爆劲磅礴吗? 勃拉姆斯第1 号钢琴协奏曲也有交响性格, 乐团咄咄逼人, 但争议好像少点。或许是钢琴的音量大馀韵深远, 置身在管弦乐团风雨交织的波浪中, 仍能突显出它身为弹弦(击弦)乐器相异音色的特性, 别有一番美感。 而小提琴协奏曲中协奏夥伴正是弦乐器与管乐器, 小提琴又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 独奏小提琴音量有限, 音高音程与协奏小提琴部分重叠, 一旦面临总奏,Solo好像快被淹没吞噬了?? 以上这样解释不晓得是不是太过浮面? 廿世纪也有一首协奏粗旷大胆鲜丽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协奏曲,但却未闻因曲风雄伟而淹盖Solo的情形? 或是因为协奏曲基本上就不同于交响曲, 不适于"交响化"。 或是因为协奏曲的表达内容更著重于表现独奏乐器的运动性吧。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语的"及"德国的"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德国的")。勃拉姆斯是从1857年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岁。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11年。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上帝"换成"信仰"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 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本交响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本曲完成于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首演。作者从1884年夏就已开始创作本交响曲,历经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见勃拉姆斯那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本交响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本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个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本交响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本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本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经常被演奏,而且经常博得满堂喝采。  

    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普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独奏的《摇篮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相传作者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梦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 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回复

谢谢一叶孤舟分享经典的古典音乐 介绍如此细致
 

回复

喜欢古典名著!更喜欢弦乐四重奏!贴子音效特好,听着舒服惨了!
 

回复

《FIVE O’CLOCK FOXTROT》这张专辑的音乐应该称得上真正的轻歌曼舞,听着这样的旋律,您双脚都会不由自主地踩动起来,同时的感觉还有按键盘的声音都会跟着钢琴的旋律而合拍。
 

回复

感谢psdlxm版主带来的豪华版弦乐四重奏!!!

 

【作曲家介绍】格什温

Gershwin George 格什温,乔治(1898—1937)




    格什温 Gershwin,George(1898.9.26~1937.7.11) 最孚众望的美国作曲家。19岁开始学钢琴,成为名作曲家很久以后,他仍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作曲技巧,向具有独特格调的先进作曲家H·考埃尔和W·里格学习。又向著名作曲家和理论家J·希林格学习。1914年格什温任杰罗姆·雷米克音乐出版公司能弹钢琴的歌谱推销员,开始其专业生涯。2年后出版了第一首歌曲《你要他们,就得不到他们》,引起百者汇一些作家的注意。1918~1919年在百老汇上演的戏剧作品中,有他的几首歌曲,其中的《斯万尼》由歌星A·乔尔森演唱,取得非凡成功。《布鲁斯狂想曲》(1924)是为爵士乐队和钢琴而作,F·格罗费为之配成管弦乐队作品。1924年他的大型歌舞剧音乐《夫人,再见吧!》在百老汇首次取得巨大成功,剧中包括歌曲《迷人的节奏》、《啊,夫人再见》及《如意郎君》。这部歌舞剧是格什温与其兄弟抒情诗人艾拉·格什温首次合作写成的。两人创作的歌舞剧还有《奏起来,乐队》(1927,1930年修订)、《疯狂的女孩》(1930)等,最成功、最大胆的作品是讽刺美国政治制度的《我为你歌唱》(1931)。他的歌曲也被采用在几部影片中,包括叙述他生平的影片《布鲁斯狂想曲》。他的最成功的大型作品是众所公认的杰出歌剧《波吉和贝丝》(1935)。其他的“严肃”音乐作品包括一首F大调钢琴协奏曲(1925)、多首钢琴《前奏曲》(1926)、一首音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和钢琴和管弦乐队曲《第二狂想曲》(1931)。
 

【作曲家介绍】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Antoinn Dvork l841-1904)



  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他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6岁的时候他来到布拉格,开始了音乐学习,后来成为捷克国家剧院乐队的中提琴手。

  l873年,他的爱国主义合唱作品《赞歌》的演出成功,促使奥地利艺术部给于他经济上的补助。然而他最初在音乐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勃拉姆斯的提携。勃拉姆斯极力推荐德沃夏克是一位前途无量的作曲家,而且还说服了一家德国音乐出版商出版了德沃夏克的《摩拉维亚二重奏》和《斯拉夫舞曲》。这使他有条件去欧洲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同时还获得了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的职位。 德沃夏克的音乐具有自然而优美的特性,他在欧洲很快出了名。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邀请他去作院长。这次美国之行产生了他作品中最杰出的两首名作:《自新大陆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阿美利加》。 《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的第9首交响曲。所谓"新大陆",又称"新世界",指他客居的美国。但是,作为一个捷克作曲家,他是不会去写一部美国作品的,作品充满了他身居异国而怀念故乡的情绪。曲中采用了美国印第安民谣及黑人灵歌作材料,以他的民族性手法并经过加工和整理而成的,带有捷克风格。在纽约演出时好评如潮,取得很大成功。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交响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弦乐四重奏《阿美利加》同样具有浓厚的捷克风格。 对故乡的热爱使德沃夏克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3年后,他回到祖国,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3年后,他在布拉格去世。 德沃夏克留下的作品显示了他的多种创作才能。9部交响曲、14首弦乐四重奏、许多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协奏曲、4部清唱剧、5首交响诗、11部歌剧和大量声乐作品。在他的音乐中,民族主义情感和古典主义的结构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代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曲家介绍】埃尔加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



  英国作曲家、指挥家。1857年6月2日出生于英国伍斯特附近的布劳德海斯(Broadheath, Worcester)。父亲是伍斯特的音乐书商及管风琴师。埃尔加未受过正规音乐教育,但学习过管风琴、小提琴和大管。1879年曾担任伍斯特合唱队指挥、伍斯特郡精神病院管乐队指挥,1882年担任伍斯特业余器乐协会指挥。1885年起任伍斯特圣乔治罗马天主教堂管风琴师。1891年定居莫尔文。1899年,他与卡罗琳·艾丽丝·罗伯茨(Caroline Alice Roberts)结婚,卡罗琳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埃尔加成功之作几乎全是在婚后创作的。1905-1908年,他担任伯明翰大学教授,1924年被任命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一次世界大战时,艾尔加也以音乐回报祖国,写下不少激励士气的音乐,包含最出名的合唱曲《大英帝国精神》。 晚年他还曾担任哈勒乐团指挥。1934年2月23日逝世于伍斯特。
  埃尔加是英国浪漫派音乐的传人。1890年,他的《弗鲁瓦萨尔》在伍斯特联合唱诗班节上公演,获得成功。接着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诸如《黑武士》(1896)、《生命之光》(1896)、《圣乔治的旗帜》(1897)、《卡拉克塔利斯》(1898)等。而1899年完成的管弦乐曲《谜语变奏曲》和1900年完成的清唱剧《杰隆修斯之梦》,为他带来了第一流作曲家的声誉。此后的二十年则创作有两部清唱剧,几部大型管弦乐曲和一些室内乐。20年代以后无重要作品,英国广播公司约写的《第三交响曲》和歌剧《西班牙夫人》仅完成草稿。他的作品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风格庄严而淳朴,富于色彩变化,感情充沛,个性鲜明,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对英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英国把他作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
  埃尔加曾荣获许多荣誉,1904年受封为爵士并获功绩勋章,此外还是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坎特勃雷及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博士。
  他还是第一个认识到留声机价值的作曲家,1914-1933年间,录制许多自己的作品,现在已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1  /  12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