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8-12]【古典】加拿大维沃莎四重奏乐团(Viveza Ensemble)专辑《五时狐步舞曲》(Five O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版块说明:
◎ 本版块为社区本地下载收费版块,需付费成为音乐精灵,回复后才能看见下载链接。音乐精灵详情请查看 论坛置顶帖>>
◎ 『激动社区』品牌唱片公司及专辑下载索引汇总(附本地下载必备软件):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1553975.htm
【本地MP3区下载必备】txt、rar及mp3文件的批量下载自动重命名解压缩教程(简易版):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2556282.htm
   
2  /  12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23597

[2005-8-12]【古典】加拿大维沃莎四重奏乐团(Viveza Ensemble)专辑《五时狐步舞曲》(Five O

【作曲家介绍】拉威尔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1875年3月7日,杰出的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出生在比利牛斯山谷靠边境的一个小城西布恩。父亲是个有瑞士血统的法国工程师,曾应聘去西班牙搞铁路建设,在那里认识了一位西斑牙巴斯克地区的姑娘马丽·德劳特,他们结成夫妇。小拉威尔出生才几个月,全家迁往巴黎。三年后,添了弟弟爱德华。父亲爱好音乐,想培养两个儿子成音乐家,结果只有莫里斯走上了这条通路。

    他七岁开始学钢琴,进步很快,十四岁考人巴黎音乐院 钢琴预科,两年后升入贝里奥老师的钢琴班并同佩萨尔学习和声。在班上结识了与他同岁的西班牙学生瑞卡多·维涅,他深羡慕维涅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曾狂热地苦练以求赶上,但由于常常被懒散的情绪支配,这种兴之所至的热情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自此维涅成了他的终身好友,总是热情地演奏他的新作。这时,拉威尔对作曲十分热心,最早写达的两首钢琴曲《古风小步舞曲》、《百闻的景色》中的第一曲《哈 巴涅拉》( 1895 ),已经显示出他的个性。1897 年,他又向盖达尔日学对位,问福莱学作曲。

    刚进音乐院不久,拉威尔就受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喜爱波特莱尔·马拉美的诗歌和爱伦·坡的作品。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演出的里姆斯基 - 科萨柯夫绚丽的管弦乐作品和爪哇加美朗乐队演奏的东方音乐,深深吸引了这位十五岁的音乐院学生。后来,他又接触到法国作曲家夏勃里埃尔色彩性的和声以及艾立克·萨蒂的新奇怪诞的音乐思想和音乐创作。在他自己的习作中,也开始探索一些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使他在保守的音乐院中“名声不佳”。佩萨尔是位良师,他总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福莱也充分认识到拉威尔不同凡响的创作才能,即使是这两位开明的教师,都感到他的音乐思想太放肆,他所运用的和声手法也过于新奇。

    拉威尔总是孜孜不倦地为参加音乐院每年举行的比赛而努力。1901年,他决定参加罗马奖的竞赛。罗马奖是法国政府为奖励绘画。雕塑、版画、建筑与音乐等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而设。通过考试,获罗马大奖者可到设在罗马的梅迪奇庄园去进修三年。自1803 年设音乐奖以来,柏辽兹、古话、比 才、德彪西等音乐家都曾享受这一待遇。但在这一年的此赛中,拉威尔仅获第二名。老师福莱深信他是可以拿到大奖的,劝他第二年再作尝试。出人意外的是,第二年他又失败了。 1903 年再次落选,福莱大为震惊,与其他几个对拉威尔的才能深信不疑的著名音乐家共同提出抗议也没有用。到了1905年,拉威尔已快超过罗马奖竞赛者的年龄限制,决定再作一次尝试。此时,他已发表过《古风小步舞曲》、《为悼念一位夭折的公主而写的帕凡舞曲》、《水的嬉戏》等作品。在考罗马奖的那几年,他又创作了《 F大调弦乐四重奏》和《小奏鸣曲》,已是个名扬全国甚至欧洲大陆的青年作曲家。然而他却又一次水落孙山,在预选中就被淘汰。为此,全法国进 步的音乐家纷纷表示反对,报纸和知识界也为他鸣不乎。罗曼·罗兰撰文说,“我不是拉威尔的朋友,甚至可以说,我个人对拉威尔的难以捉摸、过于精雕细琢的艺术并不好感。 但是正义驱使我说,拉威尔不仅仅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他已经是我国音乐学派不可多得的最杰出的青年大师之一。 …… 拉威尔不是作为学生,而是作为一个身分己经证实的作曲家来参加比赛的。我佩服那些敢于裁判他的作曲家,他们又将由谁来裁判呢 ?” 这一事件酿成一场社会风波,迫使音乐院院长泰奥尔·杜布瓦辞职,由福莱接替他的职务。

    二十世纪初,巴黎的艺术生活十分活跃,蒙马台区和拉下区住着许多不满现实的青年艺术家。拉威尔亦与一批艺术 上反对保守势力、追求标新立异的艺术家结为朋友,他们自称“捣乱分子协会”,成员有作曲家弗洛朗·施密特、莫里斯 · 德拉日、安德烈·卡普莱、卡尔伏科瑞西以及西班牙作曲家德·法亚、钢琴家瑞卡多·维涅,稍后还有斯特拉文斯基以及一些画家、作家、评论家。他们常常在画家索尔德的画室里就艺术、音乐、文学和政治进行长时间的、认真的讨论,彻夜地弹琴、喧闹,使周围的邻居不得安宁,不久就搬到僻静的德拉日家中聚会。拉威尔的钢琴组曲《镜》就是题献 给这个协会的会员的。1908年他的《西班牙狂想曲》在音乐会上首演,“捣乱分子”们全部出动为之助威,生怕这部作品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实际上,拉威尔的见解远不如这个协会其他成员来得激烈,他总是温文尔雅,被人称为“道道地地的波特莱尔式的公子哥儿。 ”

    德彪西的歌剧《佩列阿斯与梅雨桑德》于1902年在巴黎上演,它使拉威尔深受感动,这时,两位作曲家才初次会面。 1903 年拉威尔写了三首管弦乐伴奏的歌曲,可看到德彪西对他的影响。有的评论家认为他是德彪西忠实的后继者,的确,他们接受了相近的文艺思潮的影响,同样追求色彩性的音乐效果,但从拉威尔以后的发展来看,两人在美学观上是不一致的。拉威尔甚至对有人说他的《水的婚戏》是受德彪西的影响表示抗议。

    1905年以后是他主要的创作时期,产生了《鹅妈妈》组曲、 《夜之幽灵》、一些歌曲及喜歌剧《西班牙时光》等。 1909 年,俄罗斯芭蕾舞团风靡巴黎,给拉威尔极深的印象。他马上拿了作品去找经理狄亚吉列夫并接下了一个任务:根据希腊神话《达夫尼与克洛埃》写一部芭蕾舞剧。为了写出这份精巧 的总谱,他花了惊人的心血,单是最后一场酒神宴就写了一年。下一部作品《高雅而伤感的圆舞曲》首演并不出色,后在舞蹈家特鲁哈诺娃的请求下,将它编成一部情节类似《茶花女》的芭蕾舞剧《阿德莱德或花的语言》则轰动一时。这一成功促使他把《鹅妈妈》组曲配器,用睡美人的故事为题材,也编成了芭蕾舞剧。

    在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写作时,拉威尔结识了斯特拉文斯 基。 1913年夏天,他们一起在日内瓦湖畔的克拉伦斯住了一 阵,两人合作为穆索尔斯基的《霍凡希那》重新配器。那时斯 特拉文斯基正在写《春之祭》,看了这份总谱,拉威尔产生了 象看《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同样的震动。在瑞土又接触到勋 伯格的音乐。这些现代主义音乐对他的影响,都在这一年他写的《马拉美的三首诗》中反映出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波及到这位音乐家,他入伍当兵,在军中任货车驾驶员。战争对他是一场可怕的经历,他逐渐对帝国主义的嗜杀深恶痛绝,感到德、法两国人民卷入这场战 争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不顾舆论的指责,拒绝签名支持一个旨在阻止法国演出德国音乐的组织。1917 年他的母亲去世,更使他陷入了严重的沮丧之中,健康急剧恶化,于这年夏天 退役。大战对他的影响在停战后还久不消失,他失眠,不时情绪低落,写得很少。悼念战死友人的《库泊兰之墓》,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为换一下环境,恨作精神,他移居乡下,动手写作几年前狄亚吉列夫委托他写的巴蕾音乐《大圆舞 曲》。作品完成并在音乐会上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后,狄亚吉列失却认为它不适合演出而加以拒绝。拉威尔大为恼怒,两人从此绝交。此时,他还将许多时间用于旅行演出,几乎访问了欧美各国,指挥演出门已的作品。后在离巴黎不远的风景如画的蒙伏拉莫瑞村找到一所小别墅,在那里专心作曲,过着恬静平淡的生活。创作了轻歌剧 ─ 芭蕾《孩子与魔法》、《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曲《茨冈狂想曲》、《波莱罗》及两部钢琴协奏曲。

    1932年他遭到一场车祸,头部受伤。不久,出现了偏瘫的征兆。曾尝试休假治疗,前往西班牙、靡洛哥旅行,仍无显著好转,自此丧失了工作能力。1937 年12 月19日做脑手术无效,于28日凌晨在医院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拉威尔的生活与创作处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对艺术持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严格地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革命“ ,而只是一种“进化” 。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虚怀若谷、乐于接受的 ( 我的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就有一个勃鲁斯乐章) ,但我从未企图摒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作曲规则。相反,我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我从未中止过对莫扎特的研究) ,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去时代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我可不是一个擅长于写那种过激的和声与乱七八糟的对位的“现代作曲家” ,因为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作曲风格的奴隶。我也从未与任何特定的乐派结盟。 ”

    他重视旋律的作用,曾对他的学生─著名的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说过:“在一切有生命的音乐中,都有一个含蓄的旋律轮廓”。他运用的调式及和声都新颖别致,常用自然调式、五声音阶及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等,但总是以传统和声为基础,从不在无调性的领域里走得太远。他所运用的节奏则有不少受舞曲的制约。他偏爱舞曲体裁,如法国的小步舞、帕凡、里戈顿,西班牙的马拉加尼亚、哈巴涅 拉、波莱洛等,拉威尔将这些舞曲处理得典雅情致、明晰优美,具有法国音乐的特点。拉威尔是位公认的管弦乐大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管弦乐配器的方法,充分发挥每个乐器的 表现性能,形成异常精美与华丽多彩的效果。他的作品结构明确,织体清晰,总的风格倾向于古典音乐的纯净优美和富于幽默感。而拉威尔最重要的创作特征是对技术的尽善尽美的追求,尽管他技术高超,但对待每一部作品仍然是反复推敲、精心雕琢,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他曾对他的传记作者马纽埃尔说:“我的目标是技术完美,因为我确知这一目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因拉威尔这一癖好,斯特拉文斯基曾戏谑地地称他是位“ 精巧的瑞士钟表匠。 ”

    拉威尔还是个优秀的教师,但仅教几个他感兴趣的私人学生。在他自己学习时期,经常以马斯奈 ( 法国作曲家, 1842 一 1912) 的话“为了掌握自己的技术,必须研究别人的技 术”作为格言:当他教授学生时,常常给青年作曲家的一个劝告是: “ 找个蓝本来临摹。如果你没有什么要说的话,最 好还是临摹。等到体有话要说时,你自然不会照抄的,那时,你的个性会最明显地呈现出来。”他也写过少量的但很有特点的文章,对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总是充分肯定;对有才华的青年人更是积极支持。

    总的来说,拉威尔的生活圈子狭小,艺术天地有很大的局限。综观其作品,题材比较狭窄,作品的内容很少直接源 自当时的社会生活,而多是对景物的描绘和表现童话、传说故事等,音乐中缺乏对生活的炽热的感情。这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的状况下,一部分知识分子企图脱离社会现实的心理状态。 在早期,拉威尔的音乐受到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他逐渐摆脱了印象主义的美学思想的约束,写出了一些形象清晰、生动,色调明朗,在艺术上有许多创造 并给后人以启迪和影响的作品。他的音乐,是以法国的音乐文化为基础的,而在充分发挥管弦乐的色彩特点上,他有着许多的创新。因此,拉威尔在法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曲家介绍】克莱斯勒

弗里茨·克莱斯勒 Fritz Kreisler(1875-1962)



    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1875年2月2日生于维也纳。童年时代便显示出音乐天才,早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曾在维也纳音乐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96年真正开始音乐生涯,逐渐扬名于维也纳、柏林。1901年在伦敦作初次演出,1904年伦敦爱乐协会授于贝多芬金质奖。后参加过一次大战。1938年入法国籍,1943年又加入了美国籍。20世纪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1962年1月29日逝世于纽约。

  在小提琴演奏方面,他第一个采用持续不断的揉指来演奏,运弓与颤指都别具一格,琴音饱满而运弓不大,经常运用表情滑指。RCA与EMI公司各有11张他的历史录音全集。在作曲方面,在他20多岁时,曾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古老风格的小提琴曲,假托为18世纪意大利、法国、德国和奥地利作曲家手稿,以“古典家手稿”的名义刊行问世。他改编过塔蒂尼、舒曼以及德沃夏克和维尼亚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但更知名的是他自己创作的小提琴小品。
 

回复

谢谢斑竹分享四重奏好乐
 

回复

很不错
谢谢~~
 

【作曲家介绍】魏尔

库尔特·魏尔 Kurt Weill(1900-1950)



  德国作曲家。1900年3月2日出生于德绍(Dessau)一个合唱指挥家庭。很早就显示出音乐天份,12岁便开始作曲,十多岁时在德绍宫廷歌剧院当伴唱队员。后进入柏林音乐大学,先后随洪佩尔丁克(Humperdinck)和布索尼学习,同时靠在教堂弹奏管风琴、在旅馆弹奏钢琴和当家庭音乐教师为生。1918-1933年,他与戏剧家凯泽(Georg Kaiser)、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福伊希特万格(Lion Feuchtwanger)合作,创作了一些领导20世纪早期音乐戏剧潮流的作品,诸如《三便士歌剧》(Die Dreigroschenoper, 1928)、《马哈贡尼城的沉浮》(Aufstieg und Fall der Stadt Mahagonny, 1930)和《银湖》(Der Silbersee, 1932)等。纳粹执政后,魏尔于1933年被迫移居巴黎,在那里他创作了《七种死罪》(Die Sieben Todsünden)和第二交响乐等作品。1935年,他与妻子、歌唱家莱尼亚(Lotte Lenya)移居美国,并于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在美国,他投入到百老汇的舞台音乐创作中,与哈特(Moss Hart)、艾拉·格什温(Ira Gershwin)、纳什(Ogden Nash)、佩雷尔曼(S.J. Perelman)等人合作,创作了《黑暗中的女人》(Lady in the Dark, 1941)、《街景》(Street Scene, 1947)、《接触维纳斯》(One Touch of Venus, 1948)等成功的音乐剧。1950年4月3日,魏尔在纽约逝世。

作品:
Kiddush for tenor, chorus & organ 祈祷(男高音、 合唱与管风琴
Cala CACD 0106 西蒙/伦敦四乐团(选,中提琴曲)
 

回复

 

回复

 

回复

Thanks!
 

回复

以上其中三位名家的一些曲目听过 还真不错
 

回复

感觉真是妙啊!
 
2  /  12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5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