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1/2013]曼陀林協奏輯2– Mandolin Concertos (FLAC/BD)
曼陀林協奏輯2Vivaldi, Hoffmann, Hummel – Mandolin Concertos  專集名稱:Mandolin Concertos 專集作家:Vivaldi, Hoffmann, Hummel 發行年份:1994 發行公司:VOX 唱片編號:1159172 (FLAC/BD)
專輯介紹
曼陀林發源於義大利那不勒斯,在十八世紀時,它是人們唱情歌的最佳伴奏樂器。它是由歐洲魯特琴於十七、八世紀(巴洛克時期)演進而成的,而魯特家族隨著旅行至各地發展成不同的樣貌,比如說到了中國就演變成琵琶,到印度則為西塔琴(Sitar)。巴洛克時代曼陀林有兩種,除了八條弦外,還有十二條弦的,製琴師米拉契將原本用羊腸弦製的八條弦琴,改良成現代的曼陀林。 曼陀林的名字源自義大利文中“杏仁”(mandorla),因為琴身的背部隆起的半圓形就像個杏仁果實。不過,不論是曼陀“林”還是曼陀“鈴”都是指同一種樂器。雖然曼陀“鈴”好像比較可愛,但是可能被誤認為鈴鐺家族,於是許多翻譯採用曼陀“林”,看起來也比較正式。 現在最流行彈奏曼陀林的地方是日本,有一部分原因是一九二五年左右,義大利曼陀林音樂家也是製琴家族的R. Calace,遠渡重洋至日本推廣曼陀林,並在昭和天皇面前演奏曼陀林,深受天皇喜愛,從那時候起,曼陀林就在日本流行起來。隨著日本殖民台灣,日本人也將它帶來,或有些留學日本的台灣作曲家把它帶回,因此台灣在日治時期也短暫流行過曼陀林,但日本人走了,它也跟著沒落了。 2.曼陀林(Mandolin)、曼陀拉(Mandola)、北京官話(Mandarin)、駝鈴、曼陀珠……這些名詞聽起來好像,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 曼陀林和小提琴一樣,為了豐富整個樂團,有一系列的家族,高音、中音、低音。高音樂器就是曼陀林,等同小提琴的地位;而曼陀拉就等於是中提琴,是中音樂器;大曼陀林(mandoloncello)則等同於大提琴的地位,另有複五弦樂器,稱為“曲調詩琴”(Liuto cantabile),一般我們看到的曼陀林家族都是複四弦樂器,一共有八條弦,兩兩一對,然而曲調詩琴則有十條弦,讓這樂器能演奏更多獨奏技巧性的樂曲;另外還有低音曼陀林(Mandolone),可是目前台灣沒有這項樂器,所以合奏時通常由低音大提琴代替。曼陀林樂團會用到的通常就是這四種。不過,也有一種比低音曼陀林更大的琴,一般稱為曼陀貝斯(Mando Bass),演奏它的人跟低音大提琴一樣是站著彈,並且用手撥弦,不用撥片。但是現在樂團已經很少用。在義大利目前大約也只剩下三個樂團還有在使用。 (資料來自網絡)
曲目

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Concerto in C major for Mandolin, Strings and B.C. * Concerto in G major for Two Mandolins, Strings and B.C. + Johann Hoffmann (17??-18??): Concerto for Mandolin and Orchestra in D major # Johann Nepomuk Hummel (1778-1837): Concerto for Mandolin and Orchestra in G major §
Paul Grund - mandolin * + Arthur Rumetsch - mandolin + Elfriede Kunschak - mandolin # Edith Bauer-Slais - mandolin § Württemberg Chamber Orchestra , Heilbronn * + Vienna Pro Musica Orchestra # § Jörg Faerber - conductor * + Vinzenz Hladky - conductor # §
下載================================================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13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本專輯只限試聽 版權屬發行公司擁有 請勿作商業行為 也請24HR後刪除 若你喜歡請購買原版 |
|

shipman2 最后编辑于 2013-11-29 09:20:06
由於百度網盤 對於台灣網友與對岸限制 以至於過去的鏈結不見 深感抱歉!!!
若能見時可能他們放寬了!!!
*** 上傳的文件 若失效就不再傳了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