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教育、文化
读《红楼梦》,对于那个时代的经济、教育、文化三个方面,最好有些大概的具体知识,这样易于理解故事中所说的各种具体情节,感到特别亲切,更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艺术芬芳。不然,所感只是表面的,或者说,终究隔着一层。过去的读者,在这些方面有大量的感性的东西,而我们现在在这些方面的感性知识就不多了。如何弥补这个缺乏呢?那就必须用理性的东西来弥补,就要多从书籍、文献上了解一些历史上具体的事物。但在历史教学及一般人所获得的历史知识上,这方面的知识仍然是极为缺乏的。这原因大略有三:一个长期以来,不重视历史教学,无论在教材内容、教材要求、讲授方法上,都是十分贫乏而陈旧的,而且往往是走过场、敷衍了事。一般人大多学完历史课之后,不但历史知识不多,而更严重的是几乎全无历史观念,思想意识中没有什么过去、未来,是百分之百的“现实注意”。二是长期以来,在历史学术研究领域中,在极左思潮的统治下,不尊重历史事实,任意歪曲历史事实,不是科学地用辩证法分析历史,而是“以我为主”地专断历史,反正死人不会说话,便是活人,也只能瞪着大眼睛说瞎话。这样以“论”代“史”,实际也就否定了历史上的一切。只剩下长城、故宫、兵马俑等等,能够招徕外国游客,赚点外汇,“历史”仅此而已。至于广大群众的脑海中,似乎早已空空如也;纵有,也只是几个否定的“观点”而已。三是中国历史书籍记载,大多也只是详于军事、政治、各家野史,则多是详于轶闻、掌故、词赋文章;而具体的经济、教育、文化等社会生活史料,反倒极少。由于以上三个方面原因所造成的缺乏,也就增加了现在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不亲切感,对于求知欲强烈的读者来说,也增加了不少困难和疑问。为此,在此小文中,想针对这些具体问题,给读者提供一点帮助。
当然,说到《红楼梦》时代的经济、教育、文化,也就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经济、教育、文化,这样范围就太大,都可写成专书,不是这篇短文所能胜任的了。这里也还只能围绕《红楼梦》的内容说,说的更具体一些,也就是以宁、荣二府大观园内的经济、教育、文化为范围吧。
先说经济。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大户人家,小户人家,概莫能外,这就是最起码的“经济”。《红楼梦》中不少处都说到宁荣二府的经济情况,什么“大有大的难处”啦,什么“是个空架子”啦等等。究竟这个“空架子”的宁荣二府每天要开销多少钱呢?小说既不是历史,也不是账簿,要在《红楼梦》中找出一个具体的每天开销的账单是没有的。但《红楼梦》毕竟是一部伟大的写实作品,它的内容却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日常的开支数据,可供我们综合分析研究。如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中写道:
说着,早已合算了,共凑了一百五十两有余.贾母道:“一日戏酒用不了。”尤氏道:“既不请客,酒席又不多,两三日的用度都够了.头等,戏不用钱,省在这上头。”贾母道:“凤丫头说那一班好,就传那一班。”凤姐儿道:“咱们家的班子都听熟了,倒是花几个钱叫一班来听听罢。”
这是荣国府在贾母的倡导下,大家凑分子为凤姐过生日,找尤氏来主持,摆酒席,叫戏班子来唱戏,合称“酒戏”。共一百五十两银子,两三日的用度就够了。这样每天开支五十两。这是大约数字。
但这是特殊开支,不是府中日常开支。府中日常开支又有哪些呢?还从上面这段故事说来。这些钱是如何凑起来的呢?书中说道:有人出二十两、十两,有不少则是一个月“月钱”,“月钱”是什么呢?不了解清代大官僚家庭生活情况的人不了解这个。简单说:就是府中按规定发给每个人每月的零用钱,上至老太太、下至最小的丫头,都有。最高每月二十两,是老太太、太太、李纨。宝玉、贾环、贾兰每月二两。大丫头一两,小丫头每月五百钱。第四十五回凤姐对李纨说的话可供参考:
“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这段话包括贾府几宗大开支:全府每人的月钱,年终年例,吃、穿开支。李纨一年有四五百两银子进项。宁荣二府,多少统差,主子、奴才三四百口字,以李纨二十倍计之,只月钱、年例、脂粉钱、学里点心笔墨钱(见五十五回)……等等开支,总计一年约万两。
“吃的、穿的仍是大官中的”,这“官中”吃、穿要开支多少呢?平均每人以每月二三两计,也要万两。
再加送礼、孝敬上级、修工程、种花木、养马车……汇总起来,就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当时物价便宜,因为使用白银,铜钱为货币,所以通货稳定。黄金兑换白银,每两不过十五六两,白米不过一两多或不足一两一石。如以实物折合,只李纨一人,每年收入就值三十来两黄金、或四五百石白米。
再加《红楼梦》中所写几宗大事,秦可卿出殡、元妃省亲等等,不知要开支多少。如贾蓉等到江南采买“女孩子”,银子一支就是两万两。那修大观园,就更不知用了多少钱……如此庞大开支,如何支付呢?他家的收入如何呢?乌庄头交租,有详细账单,细看其全年收入,其有几何?
乌庄头账单,除去品目众多的杂项外,米一千担、银二千五百两、若加上杂项价值,约略估计,一倍于此,贾珍估计至少五千两银子。个庄子,两出报旱涝,还有六七处。从乌庄头口中知道:“那府”八处庄地(即荣府)再有不过二三千两银子,也显系指每处二三千两。不然与上文“两处报旱涝,还有六七处”句不衔接;而且“八处”总收二三千,又似乎太少。因而可见作者写“乌进孝”是以一概全,不但宁国府其他庄头交租细节省去,即荣府庄头交租亦不必再多写,俱从对话中表示之。而实际宁、荣二府田产有庄子十五六个,以每个二千五百两银计之,每府岁入在二万两左右。如此收入,与前面所说的开支,基本相符。如有大笔开支,或大秋风,深挚敲竹杆者多,内中攒私房、贪污弊端再多,几样并在一起,那就入不敷出,亏空越拉越大,只剩了个空架子,再过两年,纵不抄家,也要破产了。
在《红楼梦》时代,这种“庄子”的名称是由明代皇庄的名称继承下来的。它不同于一般地主花钱置的产业,或祖传的产业。它的租佃关系也不同于一般土地租佃关系。“庄子”最初获得,是用政治手段占有大面积土地,然后找人来种,由庄头管理。清代进关之前,即在辽东跑马圈地,赏给贵戚功臣。进关之后,又在北京东面、南面各县大量圈地,分给王公贵族,这就是“庄子”的来源。“庄子”土地、房屋一般都归庄主所有,佃户中多少地、交多少租,是长期固定的。不少庄子计算产值,以多少“垧”计,这是土地面积单位名称,另外有的以粮食数量单位计,即多少“石”的庄子。这种“庄子”的一切权力全在“庄头”的手中。
以上是《红楼梦》所写家族的经济开支和经济来源。这中间有几个特征要注意。
一是凤姐所说“吃穿是大官中的”,其中“吃”一项,大多不用钱买。试看乌庄头帐单,米、炭、柴、干菜、海货等都齐了。大观园厨房也有采买,买鸡蛋、水菜鲜伙(见六十回),那只占一部分罢了。
二是当时用铜钱、白银作为货币。钱以“吊”算,每呆一千个。另用百、十、个等附属单位。钱以重量计,以“两”为基本单位,零头是几钱几分。使用时常常要剪开。所以市面流通的大多是碎银子,即各种不规则小块。交易时货币要用称来分量。
三是当时一般人家买生活用品,多在经常光顾的商号立有折子,买东西记一笔账,不要付现钱。三节算账要还钱,即端午、中秋、过年三大节;年节尤其重要,是总结算期。象宁、荣二府这样的人家买物,更不用付现钱。
四是由家庭到社会到国家,各项陋规(不犯法的贪污)及盗窃、贪污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严重。形形,各种各样。书中到处可见,这里不多举例,但要知道这是当时社会及后来的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五是主子未必有钱,奴才未必无钱。这在现在读者是较难想象的。第四十三回贾母说赖大的母亲道:“我知道你们这几个都是财主,位虽低些,钱却比他们多……”赖家也有花园、赖大给儿子捐知县,可以看出这些豪奴的财力。贾家是“空架子”,而这些人是“殷实户”。
了解了这些具体经济特征,对于理解《红楼梦》,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二谈谈教育。中国号称五千年文明古国,从历史上来讲,三千年前就是非常重视教育的。《礼记》中的《学记》,就是两千多年前,对当时教育的一份全面的总结。正因为重视教育,才使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几千年来得到延续和发展,人才辈出,均在历史上留下其生命的光芒,包括《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内。这是历史的真实,必须正视,也必须研究借鉴。否则,中华文化不可能发扬光大。道理很简单:中国无法全盘西化,西方科学文明必须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才能形成未来的中华民族新文化。否则,是难以想象的。
《红楼梦》时代的教育,是继承了传统教育形式,更具体的说,是继承了明代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前后延续了五六百年。它的脊背内容,简言之,就是以认字、写字、读《四书》、“五经”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学八股文为唯一训练方式的私塾教育。
《红楼梦》也可以说是以写“教育”开头的,一开始不久就是贾雨村教林黛玉读书,接下来第九回就是写大闹书房(附带说一句:这也是传统的写法,宋人画苑有《闹学图》,长期成为工笔人物画的题材。汤显祖《牡丹亭》有“春香闹学”一折)。后来高鹗续书,一开始又是“奉严命两番入家塾”,这些所写都是私塾教育。私塾大体分三种,一个“家馆”,有钱人家专门请了先生教自己的孩子,老师不能随便再招其他学生,如贾雨村应聘教林黛玉。二是“义学”,这是一个家族,或某一个有钱的人,出钱请先生设帐教学,少收学费或免费。先生也无权再私下招收学生,或收受学生的束脩。如贾代儒在贾氏学中教书,以及上世纪末山东有名的“武训义学”。三是教师自己在某地设帐,招收学生,学生交一定数量的费用,好比个人办的私立小学。如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三味书屋。
旧式私塾,是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唯一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学内容,大约分三个阶段:一是识字教育,认方块字、念启蒙小书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描红写字。大约两年。二是读书、写仿、开笔写作文阶段。读书是《四书》、“五经”,写仿是大楷、小楷,一般四至六年完成这一阶段学习。三是举业阶段,即准备考秀才并进而考举人、进士等。一般这一阶段教育以考中秀才为止。一般一二年至十来年不等。清代考中秀才,最年青的十三四岁,大一些的十七八岁,如果二三十岁还考不中,那也就不好意思再在塾中读书了。第三阶段教学内容,是反复温习《四书》、“五经”,读名家八股文,反复练习作八股文,谓之“揣摩举业”。再有从第二阶段开始,就练习对对子,练习作五言诗,记诗韵,作五言八韵试贴诗。所有读书人,不管考中考不中,都是这样教育出来的。贾宝玉如此,曹雪芹也不例外。所以成为一个伟大作家,并不一定要读“小说作法”,考博士研究生,参加什么作家协会……唯一需要的是学问、才华、经历、创作条件……。曹雪芹没有前者,但却充分具备了后者。尽管他受的是读《四书》、“五经”,学习八股文的教育,一样能写出《红楼梦》,厉声上一样也必须承认他是伟大的作家。——当然,我并不是说让今天的人也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文,立志成为曹雪芹。这自然是笑话。但必须正视历史上的教育情况。
私塾教育有以下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它的灵活性,一两个人、二三十个人,都可以教。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进度、不同的年龄年限……都可以教。它是个别教育,所以不受任何限制。最大可能地发慌因材施教的科学性。聪明人三年学完课程,笨人只要坚持,用九年甚至更多时间学完,也可以满足他的学习要求。
二是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维的能动性。私塾教育,老师很少讲,学生自己读占了几乎全部学习时间,而且一定要读到背诵如流的程度才讲。讲也只是极简单地讲一下,主要靠自己熟读思考。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是极充分地利用儿童的记忆力,而不要求其充分理解。旧式教育强调“记性”和“悟性”,这是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实际的,因而它是科学的。
四是私塾极重视温习,所谓“温故而知新”,这也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我感到一上四点是私塾的特征,也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特征,值得研究和借鉴。中国传统教育也就是《红楼梦》中所写的教育情况,自有不少腐朽的缺点,但的确也有它十分科学的优越性,而且这是主要的。不然中国历代怎能培养出那么些杰出的人材,延续和发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呢?可惜对这份遗产,我们长期以来并未给予充分的注意和研究。
第三点,说说文化问题。文化是同民族传统、民族性格、经济基础、教育情况分不开的。文化本身即包孕在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中,反过来又影响这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红楼梦》时代的文化部是有其时代特征的。
首先《红楼梦》时代,也就是乾嘉学派辉煌的时代。从宏观历史文化来说,应该注意到《红楼梦》与其同时代学术研究的关系。即《红楼梦》同乾嘉学派的种种硕果、同戴东源、段玉裁、邵晋涵等等学术大师的成就,同样都是那个时代文化学术气氛所孕育的,同样是那个时代的文化部成果。
当时一方面是文字狱,一方面又是学术气氛极为浓郁、文化艺术水平相当高的时代。曹雪芹本人以及他的巨著《红楼梦》,也正是代表了这样的时代特征,因而《红楼梦》虽然是通俗小说,却充满了学术气、书卷气,不象《金瓶梅》那样一派市井气。在生活艺术上,也充分表现了自明代后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康熙、雍正之际的文化气氛,书中人物一般都有很高的艺术鉴赏水平。如贾母讲才子佳人小说、讲画境、讲戏,宝钗讲戏、讲画、谈禅,黛玉角诗、讲琴,妙玉讲茶道,莺儿讲色彩网络,晴雯讲织补、界线,鸳鸯行酒令,凡次种种,无一不表现了十分高超的文化素养,都懂得生活艺术,其思想境界都是别有天地,不同凡响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各人的悲惨身世和遭遇,就更使得人同情和奋慨,叹造化之不公,这就更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气氛。
《红楼梦》的经济、教育、文化,这三方面,如果结合小说的内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细细讲说,那内容会十分庞大,足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但限于篇幅,只能概况地谈一谈必要的、常识性的东西,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红楼梦》。因为这都是些历史上具体的问题,不是虚的。而对于读《红楼梦》者说来,我想缺乏的也正是这些与《红楼梦》历史背景关系十分密切的具体常识。不知读者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