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曲赏析】Mozart, Wolfgang Amadrus 莫扎特 The Magic Flute KV620 《魔笛》I am the bird catcher 我是一个捕鸟人 320K/MP3

莫扎特
一、音乐故事
《魔笛》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最深受全世界儿童喜爱的歌剧。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古埃及有一个叫塔米诺的王子,爱上了一个叫帕米娜的少女。可是帕米娜却陷入伊西斯和奥西里斯祭司萨拉斯特罗的掌中。王子决定去营救她。王子得到一支可以驱邪的魔笛,而伴他前往的捕鸟者帕帕盖诺则得到一串魔铃,塔米诺到达寺庙后发现萨拉斯特罗是明智善良的人,夜后才是邪恶之辈。塔米诺和帕米娜经历种种神秘考验,终于结为夫妇。夜后想加害他们也无能为力了。他们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1)选段之一“我是一个捕鸟人”
美丽的大森林里,一位身着猎装的捕鸟人帕帕盖诺背着一个塞满了鸟的大鸟笼走了过来,他拿着一支笛子,开始吹奏起来,“我是粘鸟汉,生来就快活,男女老少无人不晓,粘鸟人帕帕盖诺就是我。”

2)选段之二“帕帕盖娜,帕帕盖诺”
这个选段是描写帕帕盖诺以为自己已经失去帕帕盖娜,决定要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痛苦时,在小仙童的提醒下使用了“魔铃”,结果又重新看到了帕帕盖娜后两人在喜悦的心情下共同演唱的一首快活而热烈的二重唱。

二、关于作品
1. 作品简介:
《魔笛》,这部莫扎特的两幕歌唱剧(带说白的歌剧),剧本系伊曼纽尔-席卡内德所编,1791年9月30日作曲者去世前两个月在维也纳首演。这部歌剧集语言、幻想与哑剧于一体,多处影射共济会精神和当时的奥地利政局。这部歌剧具有大歌剧的庄严和喜歌剧的明快的双重特点,它的音乐把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和谐而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让听众时时感到惊讶,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的享受。

2. 作品体裁:
歌剧,大歌剧,喜歌剧,二重唱。

3. 剧情概要:
夜后之女帕米娜的肖像使塔米诺王子坠入情网。王子出发,前往营救陷入伊西斯和奥西里斯祭司萨拉斯特罗掌中的帕米娜。他得到一支可以驱邪的魔笛,而伴他前往的捕鸟者帕帕盖诺则得到一串魔铃,塔米诺到达寺庙后发现萨拉斯特罗是明智善良的人,夜后才是邪恶之辈。塔米诺和帕米娜经历种种神秘考验(最后是水与火的磨炼)终于结为夫妇。夜后欲加害于他们而无能为力。帕帕盖诺也得到帕帕盖娜为妻。

1)选段之一“我是一个捕鸟人”——“De vogelfanger bin ich ja”:
这段发生在歌剧第一幕中的第二场的开头。场景是美丽的大森林,一位身着猎装的捕鸟人帕帕盖诺背着一个塞满了鸟的大鸟笼走了过来,他拿着一支笛子,开始吹奏起来,还唱了一首由三个段落组成的爽朗、愉快的德国民谣;“我是粘鸟汉,生来就快活,男女老少无人不晓,粘鸟人帕帕盖诺就是我。”这段音乐中很有特色的是粘鸟人吹奏的笛子声——由乐队中的高音短笛实际吹奏,在一片充满森林气息的音乐中,这由五个音组成的短小动机因为演奏乐器的音色与其音区的独特性,在整个乐队的交响声中间,脱颖而出,每次都以独奏姿态出现,与木管乐器形成对答的状态,像是在描写森林中的鸟叫声的此起彼伏。人声歌曲部分是用分节歌的手法创作的,即同样的旋律配上多段(这里是三段)歌词。这段音乐有前奏和尾奏。

2)选段之二“帕帕盖娜,帕帕盖诺”——“Papagena, Papageno”:
这个选段是在第二幕第二十九场的后半时演唱的。旋律爽朗跳跃,节奏明快轻捷,加上生动活泼的舞台表演,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气质,与宗教的庄严肃穆相比,这段咏叹调洋溢着世俗的温暖和热情。这段音乐是在帕帕盖诺以为自己已经失去帕帕盖娜,决定要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痛苦时,在小仙童的提醒下使用了“魔铃”,结果又重新看到了帕帕盖娜后两人在喜悦的心情下共同演唱的一首快活而热烈的二重唱。在弦乐器轻盈、和谐的前奏之后,帕帕盖诺开始用“帕,帕,帕,……”来呼唤帕帕盖娜,而帕帕盖娜也用同样的字头来回应帕帕盖诺。莫扎特用“帕”一语在两个恋人间传递,来表现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乐曲总是用“你一言,我一语”(一人接唱一句)的方式来安排两人间的对答,经常出现的快速的说唱式十六音型加休止符,恰如其分地表达出音乐轻松愉快的情绪。最后,音乐在一片“帕,帕,帕,……”的呼声中消失了。

莫扎特-《魔笛》我是一个捕鸟人64K/Wma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320K/MP3下載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