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Beethoven
指挥:Furtwangler
演出:Wiener Philharmoniker
录音日期:1944.12.19-20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
唱片编号:Grand.Slam.GS.2005
日本Grand Slam公司发行编号:GS-2005,号称“乌拉尼亚”决定盘,唱片的说明资料详尽,第5音轨是未修正可供比较。前言 富尔特文格勒的录音瑰宝中无论如何是少不了这个“乌拉尼亚”的,连对大师不太了解的朋友恐怕都知道这部录音的存世,关于此录音的传奇经历请看我一下的翻译文章。其实说到“乌拉尼亚”,我觉得正式名称应该是:1944年12月富尔特文格勒在维也纳爱乐大厅指挥维也纳爱乐录制的贝多芬《第3交响乐》。世界上第一次转制“乌拉尼亚”的是日本著名富尔特文格勒收藏家田中昭先生,田中先生在十多年前自费制作了200张激光唱片以非商业模式向世人推广富尔特文格勒的音乐艺术!在后来的十多年中,“乌拉尼亚”复刻盘如过江之鲫般来到我们大家面前。今年的3月,田中昭先生再次用他珍藏的头版LP交付日本Delta公司转制“乌拉尼亚”,此版唱片完全仿LP包装制作,限量发行。除了把当年的音高问题修正之外,唱片的最后还加上了一轨原LP未修正的原音以供大家比较。在此表示我个人对田中昭先生的敬意!
作为历史录音资料,我把美国富尔特文格勒研究人士Michael H. Gray的文章中文译文权作为此专题的介绍文章。该文原刊登于Grand Slam公司的唱片《“乌拉尼亚”决定盘》说明中。
“乌拉尼亚”决定盘 1926年10月,富尔特文格勒在德国留声机公司留下了自己的首次商业录音。录音的曲目是大师心中的偶像——阿瑟·尼基什早在1913年就曾灌录过的贝多芬《第5交响乐》;富尔特文格勒也仅仅在以后的岁月中一共录制过两次录音室版本。据现在可考证的是:从1926年起到1937年6月,富尔特文格勒在他所熟知的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为留声机(编者:这个就是后来的DGG公司)、宝丽金等公司共录制了包括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在内的19部作品。
1937年6月,富尔特文格勒终止了与留声机公司的工作合同,与另外一家也许能提供更多利益的公司签约。当时的德律风根公司出手阔绰,并企图以自身与柏林爱乐密切的关系来说服富尔特文格勒,把他召至麾下。然而富尔特文格勒认为伦敦的HMV公司的录音远比德律风根在柏林歌手学院里录制的声音来得漂亮为由毅然签约后者。
富尔特文格勒在柏林的贝多芬音乐厅为HMV录制了两场最最出名的现场演出作为他自己为新东家履行的新合同,包括贝多芬《第5交响乐》第2场版本、柴可夫斯基《第6交响乐》以及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片断。1937年HMV替富尔特文格勒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巴黎等处的演出也作了录音。
富尔特文格勒商业录音的次数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锐减。与大师名望不可同日而语的几位同行诸如欧根·约胡姆、卡尔·舒里希特、汉斯·克纳佩茨布施、以及奥地利小伙子赫伯特·冯·卡拉扬仍旧在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录音,但富尔特文格勒在1939年9月以后仅为德律风根作过3次商业录音,时间跨度是1940年至1942年。
1940年秋,帝国广播协会开始每周播放富尔特文格勒在著名的柏林爱乐大厅与柏林爱乐录制的音乐会。当战争进入最后的大溃败时期,这些个RRG音乐会录音被保存在了磁带上,用以继续鼓舞那些在无可逆转的失败中战斗的帝国民众的士气。
富尔特文格勒在维也纳 1922年3月25日,富尔特文格勒在没有事先约定的情况下首次执棒维也纳爱乐乐团。自1938年奥地利被并入德意志帝国之后,富尔特文格勒一直试图保护乐团与音乐家们免遭来自帝国的重重压力,因而大师与乐团的关系也更加牢固。打那以后,“维也纳爱乐”与“柏林爱乐”成为了富尔特文格勒音乐活动的两大台柱。
战争期间,富尔特文格勒在维也纳仅留下两次商业录音,并且一次都没有以78转唱片的形式出版;倒是大师在维也纳爱乐的现场音乐会及其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上的演出,延用了柏林电台的做法由帝国广播协会录音保存在了磁带上。1944年夏,随着戈培尔“全民战争”的理念在帝国上下紧锣密鼓地展开,维也纳爱乐乐团加入到帝国广播协会组织里来。自1944年8月31日起,帝国广播协会在维也纳爱乐大厅(金色大厅)一系列的广播音乐会计划得以实施。1944年8月至1945年3月,由协会筹划的乐团数十场演出因磁带保存而得以为后人所知。富尔特文格勒参与了其中两场的公开演出。12月16-18日,大师在爱乐大厅指挥了贝多芬《第1、3交响乐》。1944年12月19日(星期二)的上午与傍晚,富尔特文格勒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在爱乐大厅录制了该CD上的录音。
磁带遗产 在德国经历了1945年春的全面战败之后,存放在帝国广播协会总部(位于柏林广播大楼)以及其他前苏联占领区各处的富尔特文格勒柏林、维也纳演出录音都被俄国人占为己有。其中许多录音被送往莫斯科,就是后来Melodiya公司于上世纪60年代出版LP的母带。随着东德被划归前苏联的势力范围,“新兴国”的电台开始用自己的磁带录音设备为自己的艺术家、管弦乐团录制唱片。
进入美国LP市场 美元在战后的奥地利与德国是硬通货。一些个新崛起的唱片公司像Vox、Vanguard、Westminster、Haydn Society纷纷涌向维也纳“掘金”,他们用低廉到100美元一张LP的价格为当地音乐家们录制了数百张录音。
一家叫“乌拉尼亚”的美国公司独辟蹊径,在1952年向东德广播电台购买了百余盘演出录音磁带准备回去出版LP。其中的绝大多数录音都鲜为人知,除了两个:一个是钢琴家瓦尔特·季雪金的,另一个就是1944年富尔特文格勒在维也纳录制的《英雄》。1953年10月,乌拉尼亚公司用东德的母带出版了该《英雄》,唱片编号URLP 7095,在演出指挥一项里明确标注“富尔特文格勒”,乐团标注“维也纳爱乐”。由于在制作时忽略了原母带实际播放的线速度,乌拉尼亚的唱片明显地走音了,从而也导致对该演出的客观评价大受影响。
Thalia Disques,乌拉尼亚在法国的合作伙伴在1953年12月也出版了该唱片。出版立即遭致HMV跟富尔特文格勒在法国的代理律师Roger Hauert的上诉,代理人声称连富尔特文格勒本人都难以辨别该录音是否出自他棒下。为避免艺术家版权问题的纠纷,法国法庭当月裁决要求把富尔特文格勒的名字从唱片上去掉。1954年3月,富尔特文格勒去到纽约等候判决,然而案子如石沉大海。与我们现有的传说相反,自那时起到1957年7月,富尔特文格勒的维也纳《英雄》唱片继续得以公开销售,只是按照法庭上的要求没有出现大师的名字罢了。
在该录音首度出版后的数十年期间,1944年维也纳《英雄》的LP在美国、巴西、英格兰、法国及前苏联不断出现,并以数量更为庞大的CD形式传播。现在以罕见的 URLP 7095胶木唱片为蓝本,用技术手段校正过调性问题的录音唱片也已出版发行,目的是让我们后人得以一窥伟大的指挥家与他的乐团给我们留下的千秋伟绩!
[德语注释]
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 Hochschule fur Musik 全称 Hochschule fur Musik Hans Eisler
歌手学院 Berlin Singakademie
贝多芬音乐厅(柏林) Beethovensaal
帝国广播协会简称 RRG Reichsrundfunk Gesellschaft
帝国广播协会 Reichssender
大音乐厅 Grossersaal
音乐协会 Musikverein
帝国广播大楼所在地 Masurenallee
本文原刊登于Grand Slam公司编号为GS-2005的唱片《“乌拉尼亚”决定盘》说明中。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