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张12年前唱片的补充文字--------邹航 (2008-12-11 18:06:00)
关于【美人】专辑
制作人的话
邹航
接到常静的电话,当得知当年为雨果唱片做的一张古筝专辑即将要出版发行,感慨良久,翻阅了一直存留到现在的这些音乐文件,点击其属性,赫然间,出现的是1996年,距今已是十二年光阴!十二年,蹉跎矣。
重新打开尘封已久的Midi文件,耳边回荡的是当年用Roland 1080等音源所做的小样,当年的一幕幕瞬间浮现眼前。时隔久远,记忆起来的全是片断……
片断一:
第一次跟雨果唱片的老板易有伍聊构想,是在西三环的一个饭店里。
第一次的见面,凭对雨果唱片的了解和道听途说,觉得老易这个人,换作现代的词是个很High的音响发烧友,但同时是个很精明的商人,毕竟当时雨果唱片有红极一时的《黄孩子》和《天幻箫音》——那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发烧唱片和商业唱片的起源。我也不知道他是轻信了我——每个人年少所固有的妄想症的宏大设想,或是期待青春无敌所带来的新音乐革命,或是……或者“没准哪跟筋搭错了”(戏言一句),于是他当即将一张唱片的制作交给了我。那时候,正是一个雨果唱片公司的上升期;那时候我才21岁。
事隔12年,我不能说自己当时的狂想(或许是妄想)到最后制作完成是否成功,但,在一个没有“新民乐”,没有某某“乐坊”的年代,12年之后的证明是——如果当年这张唱片出版,我们将肯定成为一个音乐时代的开始!回到“但是”——没有“如果”,也没有“或许”,有的只是对当年的幸福回忆,和对当年老易和我们,一种对冲动的肯定。
那是一个使用Windows3.2系统的年代,一台386电脑加上满腔的热情,以及平生头一次作唱片制作人的身份,激动中开始了构建这样的一张专辑。当年的设备要是比起现在的“8核”电脑芯片处理器,或是“Windows Vista”、“Mac OS 10”系统,设备的简陋如同少年理想的单纯。
片断二:
有个人不能不提——文子,当时的合作人。文子是个很有中国音乐情结的人,其源头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二胡的专业,后靠天生喜爱和自学成材,从而成为一名作曲。我们的经历很相似,我也是由琵琶专业转为作曲的,只不过作曲是我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正式专业。民乐的底子使我们能更好的沟通,同时也为常静的这张古筝专辑作好了准备——毕竟,在民乐的音乐创作领域,当年的我们都是有全新想法的人;毕竟,当时我——一个大二的学生是没有资金购入电脑的人——当时的386电脑就是文子的资产,奢侈品,通过这张专辑,被我共产了一下。
片断三:
随着一辆当年北京的“面的”,将所有的电脑和音源设备搬到了文子的一个朋友免费提供的北京远郊某个村里的平房,我们开始了隐居和创作阶段——颇像是演员到农村体验生活。没有手机信号,连电视都只能收到寥寥几个台。一套电脑设备,两人只能分开使用,于是出现了,一人工作一人睡觉的场面。
炎热的夏天,冲凉还得绕过看院子的黄狗,并且担心熬夜工作后想冲凉的清晨,狗吠声吵醒了朋友的家人。当时的娱乐,一是可以去村中唯一的小饭馆,按自己对美食的定义,却按饭馆菜谱价格花钱,亲自动手给自己来个炒菜;或是在饭后,两人为图一乐,在被我命名的“乡村俱乐部”,其实是个仅摆了一张台球桌的空屋子内来盘台球。台球球身已经布满了凹凸不平的伤痕,一看就是经常在地上弹跳过的,我们打起来也乐此不疲,尤其是我,压根不会打。反正四周无人观赏和指点,连个收费的人都在午睡,我们只用象征性的来个5角钱便可。
就这样,心无旁鹜的创作了一个多月,重新又回到了市区,后期的制作开始了……
片断四:
当年,位于胡同里的正大国际录音棚,成为了我们的录音地。
ADAT只能一次性储存8轨的录音机,休息时能打乒乓球的录音间,老易从香港背来的他珍藏的古董话筒……这一幕幕如同昨日。
那时,参与唱片录制的人都还年少轻狂,玩电脑音乐很早很有中国音乐情结的作曲文子,美丽活泼的古筝新锐常静,当时号称“中国爵士小号第一人”的文智勇、当时号称“中国最好的贝司手”指南针乐队的岳浩昆、横跨摇滚和爵士两大乐种鲍家街43号乐队的吉他手龙隆、还有当时圈内很著名的打击乐手刘效松……等等等等。12年后的当今中国流行乐坛,有的人还在,有的人却已经离开……
记得那时的我们只想着做一张很精致很好玩的音乐,仅此而已。
记得那时,老易已经搞不清这帮年轻人到底要玩出什么花样了,还没等到经历完漫长的前期录音,他已决定离开北京,而为了保证录音的品质,毅然留下了昂贵的古董话筒……
时光闪回现实,当月光透过窗台,回应的是现代化音乐工作室的这张专辑的Demo声响。香烟的烟雾缭绕,包围着月色和桌前台灯的光芒,一切场景那么的容易让人怀旧。想想,文子、常静,以及当年录音的那些乐手,我们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碰面了,生活的轨迹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但只要音乐不死,则理想不倒,我相信他们会跟我一样。套用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或许我们会说“不同的生活,同一个梦想”。
不得不承认,一个12年前的专辑拿到现在来听,会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即便对于中国社会的进程,12年的步伐迈得也实在是很大,何况音乐的发展和繁衍生息。如果让我现在重新制作这张唱片,或是全新创作一张古筝新音乐专辑,我的思路也会产生颠覆性的变化。但这张唱片,作为一个年代的纯真记忆,或是说作为一群音乐人对于往事的一篇记忆,它至少让我们值得怀念,值得留念,或许,也能勾起聆听专辑的您在12年前的风花雪月。
往事如烟,幸好唱片能凝固时间的片断。在此,感谢雨果唱片,感谢老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