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Boys,永远的幼童(1)这几个帅气十足的中国小男孩是谁呢?他们各有一个英文名字,分别叫作:MANLY, PAUL, YOUNG,HUGH, PHILIP。他们是1903年唐绍仪送到美国去的自己的五个侄子。那时的唐绍仪自己尚没有儿子。
他把自己的五个侄子再次送到“春田”,送到自己曾经寄住过的哥登尔家,继续了20年前的那个幼童留美故事。
请原谅说到这里。
故事远没有结束,——民国初年的乱局,国民革命的狂飙,日本侵华的狼烟……“留美幼童”们的晚年没有宁静,只有更多的忧患。然而作为一个群体——一个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产生、为清王朝的自我改良而培植的留学生群体,他们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已然谢幕。他们满口地道的英文,保留着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但在一个“革命”了的社会,他们不但会被人看成“前清遗老”,还有“洋奴”之嫌。
1940年夏日的一天,美国学者拉法吉在上海一家宾馆的餐厅会见几位身穿丝绸长袍的长者——几位硕果仅存的“留美幼童”。他们互相喊着当年的英文绰号,用美国俗语寒暄。他们全都年逾古稀,却都爱用“Boy”自称。那一年,尚有十几位“幼童”在世,居住在沿海的各个城市。到二战结束,绝大多数“幼童”已不在人世。最后一位离去的“幼童”邝荣光,活到103岁,1965年在天津辞世。
我们简略记述一些人的经历:
梁诚
这位清末外交界的风云人物,“革命”后很快淡出政治。他定居香港,寓所在罗便臣道。他曾被英王封为爵士。在创办香港大学时,他和周寿臣都是热心的筹款人。他的儿子梁世华先生是香港著名金文泰中学(前身为The Government Vernacular Senior Middle School)的校长。他有多位孙子毕业于香港大学。历史学家罗香林先生著有《梁诚的出使美国》一书,记述梁诚的生平。罗先生还将梁诚家人捐献的历史文件妥善交藏香港大学图书馆。这套珍贵的《梁诚文书》,有待学者发掘研究。
周寿臣
周寿臣,字长龄。他的确长寿,活到98岁,1959年逝世。他祖籍广东新安(新安近三分之一土地后租与英国,成为今新界的一部分。其它后称宝安,即今天的深圳),出生于香港。留美时他曾和唐绍仪一同就读哥伦比亚大学,被“召回”后又和唐绍仪一同被派到朝鲜。1894年,他出任天津轮船招商局总办,1905年又和幼童方伯梁一起创办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周为总办,方为监督。他从事过海关、铁路、航运等多项事业,后来定居香港,为香港同胞做了许多好事,人称“寿伯”,是有名的“太平绅士”,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香港有一座寿臣山,以他的名字命名。周寿臣故居在香港黄竹坑。
唐绍仪
他和政治结下不解之缘。在组阁三个月后,与袁世凯决裂,辞去总理。他在政治风浪中屡经浮沉,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南下“护法”,还有过毛泽东曾提及的“民国总理当中山县长”的一幕。他长期居住在上海,1938年,他成为日本人企图争取的物件。唐绍仪晚节未失,却被国民党特务误杀。
钟文耀
这位当年耶鲁划船队的舵手,当过许多年外交官,又当过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的总办。他对一切新事物都满怀热情,从照相机,到汽车。他是上海滩上最早的汽车的拥有者。也是幼童中为数不多留下电影资料的人。
蔡绍基
留下电影资料的还有蔡绍基。蔡绍基参与创办了北洋大学——今天天津大学的前身,而且当过它的校长。他是留美幼童中产生的第一个大学校长,当年是天津的名流。至今天津还保留着一个名叫蔡园的园林,那曾是蔡绍基的家。
唐国安
他在美国留学时很挂念母亲,我们在他的故居看到,族谱中有他省钱寄回国补贴家用的记载。担任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校长后,他念念不忘派幼童赴美。1911年,终于如愿以偿。游美学务处又特别选派11名15岁以下的幼童赴美,由他亲自考试选拔。唐国安的故乡在今天珠海唐家镇鸡山村。2001年,清华大学在珠海建立了园区。仿佛是天意,清华校区恰好建在老校长唐国安的故里。站在唐国安祖屋的门口,从那条湿漉漉的小巷望出去,正好能看见清华园区乳白色的楼房。
梁如浩
当年唐绍仪身旁的这个小伙伴,后来是富有经验的铁路管理者,他当过清朝的大臣,民国的部长。他的四个儿子,两个留美,两个留英。他的儿子娶了唐绍仪的女儿,童年的小伙伴,成了儿女亲家。
欧阳庚
和詹天佑一起毕业于耶鲁的欧阳庚,长年担任中国驻美国旧金山的副总领事。他在那里遭遇了1906年大地震,曾担当重建中国城的重任。作为华侨们忠实的保护者,他在美国华人社会有口皆碑。
梁敦彦
梁敦彦是辜鸿铭的好友,被文化怪杰辜鸿铭称为“同志”。这位当年哈特福德高中棒球队的神投手,在清末的官场竞技中,从小小的电报生一步步当到了外务大臣。他忠于朝廷,拥护帝制,直到辛亥革命后都不改立场,1917年,他参加张勋复辟;后来末代皇帝溥仪结婚,他和另一位留美幼童蔡廷干,是婚礼上的伴郎——庄士敦所著《紫禁城的余晖》(Johnstone:《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记述了此事。
蔡廷干
蔡廷干是袁世凯的密友。他曾帮助袁世凯,在当总统前剪掉了头上的辫子。他自己的辫子在留学时就没了。因为太顽皮,他被送到机械厂实习。在机器旁辫子有危险,所以朝廷给他可以剪辫子的特许。蔡廷干曾在甲午海战中率鱼雷艇逃跑,但在袁世凯时期却成了海军元帅。蔡廷干晚年用英文翻译了唐诗,还写了研究老子的专著。一个未完成的梦想,是写一部《袁世凯传》——他为此搜集过许多资料,包括袁世凯用餐的食谱。
张康仁
张康仁是大律师。他在耶鲁大学读书时和中国同学们一起被召回,但在哥哥的帮助下又回到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完了法学院。经过长时间奋斗,他成为第一个被允许在美国执业的华人律师。他的知识后来为国家所用,朝廷赐给他“法科进士”的身份。
郑廷襄
美国纽约有一座著名的布鲁克林大桥,留美幼童郑廷襄是主要的建造者。在被朝廷召回后,郑廷襄秘密逃跑。他躲进一条外国轮船,没想到巧遇被派出国的唐绍仪。唐绍仪帮助了他,使他顺利返回美国,修完学业,成了出类拔萃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