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毅的《千字文》讲记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刘宏毅的《千字文》讲记

9  /  11  页   «4567891011 跳转 查看:10509

刘宏毅的《千字文》讲记

回复:

践土会盟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晋献公晚年,景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19年,才有机会重会晋国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他任用贤良、整顿政治、发展经济,使晋国的国势日渐强盛。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于公元前636年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使自己名声大振。此时齐国的霸业已经衰落了,南方的楚国欲问鼎中原,争夺霸主的地位。于是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战。


  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以守当年流亡楚国时的诺言。晋军才一交手便自败退,楚人不识是计,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晋文公连忙下令,不再追杀。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将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僖公28年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也趁此机会,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就这样,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五霸的第二位。


  今天河南省荥阳县西北还有一个践土台,就是当年践土会盟的遗址。盟是会意字,其字形下面是个接血的盘盂,上面是个明字,表示在神前发誓,明志结盟的意思。古人是歃血为盟,歃血是在盟会时,喝一点牲血,或含一点在口里,表示诚意。以后发展成在嘴唇涂上牲畜的血,现代是割自己的血喝血酒,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以上几节讲的故事为了证明,春秋五霸有谋臣,战国七雄有策士,以示群英荟萃的意思。
 

回复:

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这两句话引出历史上的另外两个名士:萧何与韩非。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国良相,曾与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一起辅佐刘邦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原是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都有记述他的事迹。司马迁评价他说:"以文无害""奉法顺流",因萧何遵循简约的原则,制定了汉律九章,故称"何遵约法"。


  公元前二○七年八月,刘邦进兵武关,赵高杀了秦二世,派人来接洽投降的事,条件是要封他为关中王。刘邦没有答应,赵高不久也被秦王子婴杀死了。十月,刘邦进军咸阳附近的霸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玉玺亲自到霸上向刘邦投降。刘邦一进阿房宫就不想再出来了,樊哙、张良再三劝说,刘邦才回兵霸上。《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只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汉朝建立以后,萧何负责制定法律。《汉书•刑法志》说他收拾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汉律乃承秦律,秦律又是商鞅根据《法经》化法为律以后,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朝初兴之时,本应一切从简,所以立法三章。"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回复:

韩弊烦刑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刑名学派的大家,关于他的身世《史记•老子韓非列传》中记载得非常清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黃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內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於秦,不能自脫"。


  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韩王,无奈韩王不纳。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的权势来管理部下,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富国强兵,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文人用文字钻国家法律的空子,游侠靠武艺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宠信那些徒有虚名的文人,形势危急时,又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养的人并不是所需要的,而要用的人又不养,所以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他的著作传到了秦国,秦始皇一见如获至宝,立即攻打韩国,为的就是要韩非。


  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即与他日夜长谈,非常喜欢他。秦朝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韩非子的理论制定的。还没等始皇重用韩非,李斯、姚贾等人因嫉妒而毁谤韩非,说:"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后裔。现在大王要吞并六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的。如果大王不用他,再放他回去,这是自种祸根啊,不如以过法诛之!给他随便加个罪名,处死算了。"秦始皇以为此话有理,就下令有司给韩非定罪。李斯乘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述说是非,又见不到。韩非悲愤交加,在狱中服毒自尽而亡。秦王下令后即悔,马上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子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烦苛的刑法之下,司马迁说他"明知游说帝王之难,还写了部《說難》的专著,但他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所以称为"韩毙烦刑"。弊就是自弊,自己倒毙、死亡的意思。


  这几句话的白话意思,就是:


  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

  赵国、魏国首先受困于连横的策略。

  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

  结果连虞国也一起给消灭了。

  晋文公在践土召集诸侯歃血会盟。

  萧何遵奉汉高祖简约的律法制定九章,

  韩非却自死在他自己主张的苛刑之下。
 

回复: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


  前面说到的都是文臣,现在开始说说武将了。"起翦颇牧",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将,就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位。白起、王翦是秦国的名将,廉颇、李牧是赵国的名将。


  白起是战国第一名将,有战神之称,秦国眉县(今陕西眉县东)人。十六岁从军,历经70余战,从无败绩,是秦国的军事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后受封武安君。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故六国之兵闻白起之名而胆寒。据梁启超的说法,战国时代在战场上的直接死亡人数,大约有两百万左右。白起一个人领兵就屠杀了一百六十五万,可以想象他率军打仗有多么凶猛。象秦国与赵国长平一战,纸上谈兵的赵括统帅赵军,白起统帅秦师。赵适哪里是白起的对手,败得一败涂地,四十五万赵军人当了俘虏。如何处理这么多的人是个大问题。白起最后说,挖个坑埋了!可怜四十五万人全部被活埋,此后的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实力与秦国抗衡了。


  王翦也很了不起,他是关中频阳县(今陕西富平县)人,曾率军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等国。最后又以秦国的优势兵力灭了楚国,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有《将相和》的故事,说的就是老将廉颇嫉妒丞相蔺相如。蔺相如的出身没有廉颇高贵,也没有什么功劳,只是代表赵国出使秦国,完璧归赵,才当了丞相。他因此看不起蔺相如,不但言语冲创,走路也是每每蔺相如给他让路。有人问起此事,蔺相如说:我并非怕他,而是怕将相不合,给外寇以可乘之机。老廉颇听到后很惭愧,亲自负荆请罪,才有将相和得故事。


  李牧是赵国守边抗击匈奴的名将,曾奉命常年驻守在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年一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人。"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他戍边保民的战功。
 

回复:

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这四位将军作战最高明,用兵最精当,他们的威名远播到沙漠边地,连塞北的胡人也敬佩不已,所以称为"宣威沙漠"。他们的肖像被画师用丹青妙笔画下来,永垂青史,就是"驰誉丹青"。丹青本是作画用的颜色,此处有载入历史画卷的意思,因为汉朝有为功臣画像立卷的习俗,例如汉宣帝时将有功之臣的画像藏于麒麟阁,汉明帝时将这类画像藏于云台。


  以上四句话,白话意思就是:


  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用兵作战最为精通。

  他们的声威远扬到北方的沙漠,

  美名和肖像永远流传在史册之中。
 

回复:

九州禹迹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提到过中国天文学上有"九州分野"的概念,九州已经成了中国领土的代言词。最早是帝喾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12州,大禹治水以后仍确定为九州(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并铸九鼎,以永定九州。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推位让国"禅让制度的最后一位受益人,禹以后开始了"夏传子,家天下"等历史。但这并不是禹的错,实在是除了禹的儿子启,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接班人;而且启是大家推选上来的,不是禹自己定的。


  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孔子都说,我实在挑不出禹的过失。他婚后第四天就治理洪水去了,一去就是十三年,曾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特别是有一次刚好禹的儿子出生。禹硬是听着儿子的哭声不进家门,而且"一馈十起身,慰劳人间事,出外见罪人,下车而问泣"。禹在位27年,享年一百岁。禹治水累得腿胫上的汗毛都磨没了,又得了风湿病,弯腰驼背的根本迈不开步子走路。后世的书呆子有专门学走禹步的,他们不知道只有得了风湿才能走好禹步。


  "九州禹迹"的第一层意思是说,中国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第二层意义是,大禹治平水患之后,第一次开始丈量中国的土地。他派使臣大章从中国的极东(辽左)至极西(流沙),用脚步测量,得到的结果是中国东西共计2亿33500里零75步。又派使臣竖亥自极北(沙漠)至极南(海表)步量,中国南北共计2亿30500里零71步。


  这里要注意,上古时代十进制的数字概念与今天不完全相同,上古是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兆就是十进制最大的数了。今天以万万为亿,古今数字概念不同。


  百郡秦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分天下为36郡,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又将天下分为103郡,取个整数说,就是百郡。汉朝的百郡是在秦灭六国、并土地的基础上而来的,所以叫做"百郡秦并"。前面"户封八县"中提到县,这里有提到郡,就是古代两级区域行政管理单位,叫郡县制,大体相当于现在省县制的概念。


  秦以前郡小县大,周时天下分为百县,一县下辖四郡,所以《春秋》各传上说: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秦以后郡大县小。县者悬也,或悬在郡的上面,或悬在郡的下面,是一级行政管理单位。秦汉以后万户县的长官为县令,不足万户的称县长,明清时候均为七品芝麻官。


  唐朝以郡为第一级单位,下有州道县,宋时加入府一级,明清时期设有府道州县,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又不一样了。
 

回复:

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岳指五岳,宗指宗主,五岳的宗主是泰岱。岱是泰山的名字,也叫岱山,因为位于山东泰安州,所以这里称为泰岱,简称泰山。五岳以泰山为尊,《诗经》就有很多歌颂泰山的诗句。孔子曾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又在逝世前低声吟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历代的帝王在政权更替、新君登基的时候,都首先要来泰山举行祭拜天地的封禅大典,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就在泰山、云山和亭山。祭天的仪式叫做"封",封都在泰山举行;祭地的仪式叫做"禅",禅在泰山脚下的云山和亭山举行。由于历朝的规矩不同,具体地点也就有异,例如三皇的封禅,羲农封在泰山,禅在云山;黄帝封在泰山,禅在亭山;尧舜都是封泰山,禅云山。云山在泰山的东南,亭山在泰山的南面,都离泰山很近,山很小。


  封是祭天,要在泰山顶上搭起很高的土台子,烧起火来,对天(实际上是天下)表明自己的心迹,请天来见证并佑护,等于现代新任国家领导人的就职演说一样。谁是天呢?众人为天,闹了半天还是说给天下人听的。老天爷一是听不见,二是不爱听,换来换去的老搞这一套把戏,看得烦也烦死了。


  封和禅一般都是同时举行,但是封重于禅。南宋以后,长江以北被金人占据,就无法封泰山了,于是改为封禅与郊祀合一。明成祖时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合祭天地;嘉靖帝时在北郊建地坛祭地,南郊的天地坛改称天坛,专门祭天。


  唐玄宗封禅泰山的时候,张说任"封禅使",全权负责封禅大典的准备和仪式。张说大权在手,就乘机将女婿郑镒的官位,从九品一下子升到了五品。玄宗很奇怪,就问郑镒是怎么回事。郑镒支支吾吾,讲不出口,旁边的人就为他打圆场说:此泰山之力也。玄宗一下子没有听懂,那人就指了指张说。玄宗明白了,说:原来是岳父老泰山的功劳啊!此后,老丈人就称为"岳父",也就是"老泰山"了。


  以上四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


  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

  天下数以百计的郡县,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成果。

  五岳以泰山为尊,

  帝王的禅典在云山、亭山上举行。
 

回复:

雁门紫塞


  以下几句了描绘了祖国河山之壮丽,风景之秀美,是其他任何国家和地方都比不了的。以前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不觉得如此,现在全世界转了一圈,再回过头来确实体会到古人说的没错,风景最好的旅游胜地还是在中国,令人百看不厌。


  你要看雄伟的关隘,首屈一指的是北疆的雁门关,因为《吕氏春秋》上说:"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山位于山西代县北境,属北岳恒山山脉,雁门关得名于《山海经》:"雁门,飞雁出于其门。"为什么大雁要从关门飞过?原来雁门山群峰海拔1950米以上,周围群山峻岭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口。大雁不能从其他处飞过,只能从这里经过,雁门关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口之上。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阵过关的奇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此后历代名将如卫青、霍去病、李广,薛仁贵、杨家将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关内外,保家卫国。自春秋以来直至20世纪,发生在雁门关前的战事,有记载的就有1000多次,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的徽钦二帝是从这里被押走的,昭君出塞也是从这里离开的,慈喜被洋人追赶逃至此地,多少古今故事都发生在雁门关。


  你要看长城就要看在西北的"紫塞",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渤海全长一万二千华里。在西北一段尤为壮观,因西北植被少、地域辽阔,一望无际。其地表又多红土,车马过后腾起的烟尘,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尘滚滚。尘埃中若隐若现的关塞真像梦幻一般,故称为"紫塞"。


  鸡田赤城


  鸡田是古代西北塞外的地名,那里有中国最著名的也是最偏僻的古驿站。古时通讯不发达,中央政府发布的政令、地方报给中央的文书都要靠人马一站一站地送,驿站就是传递文书的信使中途换马和休息的地方。中国最远、最古老的驿站就在西北的鸡田,今天的宁夏省鸡田县。《全唐诗•萧至忠》有"凉风过雁苑,杀气下鸡田"的诗句。


  赤城是山名,是著名的浙江天台山奇峰之一。赤城山因土色皆赤,形如城堡而得名,每当晨曦高照,满山紫气氤氲,霞光笼罩,所以"赤城栖霞"是天台山八大景之一。赤城山高三百四十余米,在近郊四面青山中独树一帜,历来被看作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天台又是佛教圣地,著名的智者大师就是天台宗的祖师。
 

回复:

昆池碣石


  "昆池"就是云南昆明的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古称滇南泽、昆明湖,因其水似倒流,故称为滇(颠)。滇池的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高原之湖更是难得一见的风景。


  古滇池有五百里方圆,清朝的孙髯称其"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四周群山环绕,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战国时期的楚将庄桥曾率兵进驻滇池,以后变服从俗建立了滇国。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湖光山色,气象万千,是看池水的绝好去处。


  "碣石"是河北的碣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距避暑胜地北戴河约30公里,自古就是观海的胜地。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上有古刹水岩寺,峭壁上仍有古代镌刻的"碣石"两字。


  登临仙台顶,山海奇观尽入眼帘,几公里外的大海上,有两块突出海面的巨石,人称孟姜女坟。在这里出土了草云纹瓦当,经鉴定是秦汉时期的观海建筑的遗址,秦始皇曾在此入海求仙,汉武帝曾"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曹操曾在征伐乌桓回军的路上东临碣石,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诗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李世民出临榆关(今山海关)征辽时也曾几次临碣石观沧海,并有诗篇传世。


  巨野洞庭


  巨野在山东的巨野县是著名的水泽,其中水草丛生,鱼虫很多。山东是古代的齐鲁之地,古时有很多这样的水泽、港汊、沼泽之地,象梁山水泊、巨野水泽都在山东。今天的山东巨野却旱得很,不用说泽水都没有了。这里说的巨野之泽早已干涸,成为历史典故了。


  洞庭是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洞庭。范仲淹描述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浑天际崖,朝晖夕阳,气象万千"。与古代相比,洞庭湖的面积虽然缩小了多一半,但还是全国第二大湖,所以才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说法。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当年三国都督鲁肃训练水师的地方。湖中有岛名洞庭山,因舜帝的二妃在此泣血染竹,故又名君山。上有二妃墓、秦始皇的封山印、柳毅井和传书亭、吕洞宾的朗吟亭,汉武帝的酒香亭等多处古迹。壮美的洞庭湖,那种天水一色、气象万千的景致是红尘中人永远看不够的风光。


  旷远绵邈,岩岫沓冥。


  在介绍了以上中国著名的风景圣地以后,作者用这两句话进行总结,就是"旷远绵邈,岩岫沓冥",描写我们祖国的疆域辽阔,连绵遥远,山高峻而谷幽深,景致千奇百怪,变化莫测。同时也暗含着赞美中国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诸子百家,蔚为大观。


  旷远是幅员辽阔,没有边际;绵邈是连绵遥远的样子。岩是岩石代表高山,岫是岩洞、山穴,代表山谷。沓冥是昏暗幽深,不可知不可测,神秘又令人向往。


  六句合在一起的意思很完整:


  雁门关、古长城,

  鸡田驿站、赤城山,

  昆明滇池、河北碣石,

  巨野大泽、洞庭湖。

  中国的土地幅员辽阔,连绵遥远。

  山谷高峻幽深,变化莫测。


  以上是《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首先讲述了与上层建筑、统治阶层,即与国家、政权、政治、政令等有关的内容,介绍了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文臣武将和他们的事迹。最后用六句话赞美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和秀美的景观。这一部分内容,语句流畅、文辞优美、气势磅礴,读来不禁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对志士仁人的崇敬,实在是一种真善美的教育和享受。
 

回复:

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庄稼熟了,把新收获的庄稼交给国家叫做纳税,所以税是禾木旁。如果我们查查《说文解字》,可以查到:敛财曰赋,敛谷曰税,因此赋和税是两个概念。缴现金的为纳赋,赋字是贝字旁。上古人类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见不到大海,贝壳很稀少故此用来作流通的货币,像今天的铜板、纸币一样。贝壳上打洞,用绳子串起来,五个一串叫一系,二系十贝叫一朋。老友来了,在脖子上挂两串贝壳去喝酒,就叫“朋”友,所以汉字中的财、贵、贱、赛等与钱财有关的字都是贝字旁。缴纳现金的叫赋,缴纳谷物的叫税,二者完全不一样。


  庄稼收割下来了要把打下来的新粮食作为税交给国家就是“税熟贡新”。税和贡两个字又不一样,由下位献上叫做贡,由上位向下面收叫税。缴税要贡新粮,国库的存粮一般都要存三年,我们市场上买到的都是陈米,一不香,二没有油性,因为不是新米。粮仓的大敌是水火再加老鼠。每屯藏粮都要用红笔标明因老鼠造成的自然耗损数字,写成“耗字多少”,因此老鼠又叫耗子。


  权是勉励,赏是奖赏,黜是惩罚,陟是晋升。“劝赏”是对农户的奖惩制度,“黜陟”是对政府官员的撤职、升迁制度。要客观地按照务农的成果和纳税的情况,对农户予以奖励或惩罚,对有关的官吏也要据此予以职务的或升迁。


  两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


  庄稼一成熟就要纳税,把新谷献给国家。

  官府要按照贡献对农户予以奖惩,

  国家将对有关官吏予以或升迁。


  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孟子,名柯,山东省邹县人,是儒家的亚圣。古时候读书不敢直呼圣人的名讳,要挨板子打的,碰到圣人的名字,要读“某”,所以这里就要读“孟某敦素”。读《论语》也是一样,如读到“丘也不敏”,我孔丘并不聪明,这一句不敢读丘,不能直呼其名,要读“某也不敏”。当然现在不讲这一套了,但是规矩要懂,传统要明白。


  敦是推崇、崇尚,没有染过色的丝是生丝,叫素。前面讲过“墨悲丝染”,白色的生丝就是素,无字的石碑叫素碑,引申义就是质朴、纯真、不加装饰的意思。“孟轲敦素”的第一重意思是说,孟子崇尚质朴的本色。第二重意思是要我们恪守伦常之理,素位做人。素位就是你的本位,是你做人的本分,我们应该是在什么位置行什么道,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越位而行,劳而无功,为智者所不取。


  史鱼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它是卫国的大夫,也是著名的史官。史鱼为人正直,看不得朝中的丑恶现象,这也正和他史官的职位相称。史鱼以正值敢谏闻名,他的君主卫灵公并不是一个贤明的君王,且信用宠臣。当时卫国朝中的群臣都不敢讲话,怕受打击迫害。史鱼就不这样,即便是卫灵公有毛病,他也照说不误。直至临终前,史鱼还是在讲直话,给卫灵公提建议,罢黜佞臣,任用贤士。所以孔子在《论语》里称赞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不管环境如何,无论社会动乱还是安定,他的言行永远都像箭一样,尖锐而正直。禀字的本义是赋予、给予,引申义才是秉受、天生的意思,所以“史鱼禀直”就是说:史鱼有坚持正直的品德。


  我们不要曲解孔子的话,“直哉”是说一个人做人要心地方正、端直,不可以圆滑,但处众办事要圆融,要注意方式方法。说话办事也直来直去,别人就接受不了。《易经》中也反复强调“天圆地方”,众人为天,天圆就是处众要圆融,要有智慧;心田为地,地方就是心地方正,要有操守,我们千万不能错会了圣人的用意。


  庶几中庸,劳谦谨敕。


  庶几是差不多、大概的意思。“庶几中庸”,这就差不多中庸了,近乎中庸之道的标准了。中庸是儒家学说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孔子在《论语》里面提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的孙子子思,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进行发挥,写了一篇论文,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中庸》。这篇文章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儒朱熹将其抽出与《论语》、《孟子》《大学》放在一起,并称《四书》。


  《三字经》中说:“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什么是中呢?中不偏,不偏是中。任何事情都有三个方向:左、右、中;好、坏、不好不坏。我们不取好,不取坏,取一个中。有人说中庸就是耍滑头、是老奸巨滑,其实中庸根本没有耍滑头意思。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的好好主义,而是既听了你的意见,也听了他的意见,综合你们意见中合理的部分,然后采取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不走左,也不走右;不过,也非不及,这才是中庸。孔子作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不叫《冬夏》呢?因为冬冷夏热,冬短夏长,都有所偏颇,所以不取。只有春秋才是冷热均匀,长短一致,可以作为衡准来评判历史,这也是为什么称史为鉴。鉴是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明因果,这才是中。


  庸的意思是庸常,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古人常说:没事别找事,平安就是福。我们现代人都不甘于寂寞,要来点激情,要异峰突起、来点儿刺激。偶尔来一下固然可以振奋精神,但做人处事,居家过日子,一定要中庸,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这是最平庸的,也是最正常的、最健康的,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


  一个人要有象孟子推崇的那样质朴的本色,又有象史鱼一样方正秉直的品德,就差不多达到中庸的标准了。前文讲过,直指的是人内心要方正,要端直,内直并不等于外表见棱见角,说话直来直去。你看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也是提醒你心性要方正,处事要圆融。说话直来直去,举止棱角分明,会伤人坏事。


  庶几中庸是差不多近乎中庸了,为什么说差不多呢?因为只有敦素、秉直还不够中庸的标准,还有四点要做到。那就是下一句的“劳谦谨敕”。劳是勤劳、勤勉,谦是谦虚、谦逊,谨是严谨、小心,敕是检点、不随便。如果我们能保持本性的质朴,保持内心的方正,再能够勤勉、谦逊、谨慎、检点,这才是合格的中庸标准。


  儒家学说之所以宝贵,在于它提出的做人处事的原则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做不到的孔子绝对不说,因为说了没用,只好“存而不论”。


  聆音察理,鉴貌辨色。


  聆是聆听,但聆和听不一样。聆是仔细听,十分专心地听,而听只是一个泛泛的听的动作。听别人讲话要仔细地听,就是聆音。察是审察、考察,理是话里面的道理,话里面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人说的话,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一定要搞明白。古人很含蓄,表达问题的方式也很婉转,我们读古书时就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假语存”而“真事隐”。《庄子》一书寓言占了十之七八,如果不懂得聆音察理,不但书读不懂,还会闹出笑话来。


  鉴的本义是铜镜子,有观察、鉴别的意思在里面。貌是一个人的容貌和外表,包括了言谈举止、动作表情。“鉴貌辨色”是说,通过观察人的容貌来辨别他内心的活动,因为有其内必有其外,由此发展出中国文化的另一支,就是相学。


  相学,又叫风鉴之学,里面有大学问,绝不是随随便便读几本麻衣、柳庄就算懂了。那是相术,是江湖术士用来糊口的玩意儿,相学则是博大精深,非有大智慧,否则一辈子连门也入不了。古代做官的都多少懂一点,断案问审不会察言观色怎么能行呢?是不是惯犯、有没有前科、是好人歹人,一眼得能看出个大概,象曾国藩用人看一眼就知道其人能干什么。他挑选湘勇组建湘军,有个鉴貌辨色的“三字诀”:黄、长、昂。黄是面色黄,俗话说:小白脸儿没好心眼儿,土色黄才是种地人的本色,这样的人忠厚、听话。长是手脚要长大,这样的人有力量、有耐力、跑起来还快。昂是精神旺盛、气宇轩昂,这样的队伍有斗志,打不垮。所以曾国藩能成功绝对不是侥幸的,他是清朝中兴人物之一,也是清朝新儒家学派的抗鼎人物。我们的讲座中安排有陈抟的《心相篇》,届时再详细谈心与相的关系,这里就不罗嗦了。


  这两句话连起来,意思就是:


  听人之言要审察其是非道理,

  看人容貌要辨别其邪正。
 
9  /  11  页   «456789101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