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最初由 corelli 发表
二战以后欧美歌剧都改用原文演唱了,……赶上国际音乐舞台的水平还……
corelli兄台此论:俺实在难以苟同也!
也许确有“二战后欧美歌剧都改用原文演唱了”其事。
然而这现象并非如表面上看的那样简单,也遵循它的固有逻辑;从它出发,做表面化的、简单的“类推”其实并不适宜。
首先一点:中华、欧美的民情和文化体系大不相同。
应该指出这么一个基本点:欧美大部听众母语属“印欧语系”。
同一个语系,发音、语源等彼此接近者很多;
更何况,古希腊语、古拉丁语对整个欧洲的影响可说“源远流长”,欧洲各种语言中大量词汇语汇颇具同源性。这样一来导致了众所周知的一个现象:欧洲人精通5、6种外语者并不罕见(比较:在我中华,精这恐怕只能用“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来形容了!)
说白了,母语为英、法、西班牙语的人“学会听懂意大利文歌词”比我们是容易太多了。一般教育程度较高如大学水平者要听懂一些基本的意大利文句子很容易办到(嘿嘿,也许比我们这一代青年们“多少听懂点英文歌词”的还多呢……)
至于“水平”问题,我看判别的标准也不宜太过简单化:
【第一:】用中文美声演唱,真正做到发音准确,吐词清晰、字正腔园,力度和抑扬顿挫掌握得当、感情表达贴切等等可说非常不容易:这一点,我们随便看看一场青年歌手美声唱法比赛就可以相信。也就是说:“唱中文”其实不见得必然会“减低难度”;反倒是某些人滥竽充数水平的“外文演唱”更容易“蒙”过绝大部分听众(甚至语言基本功不是特别扎实的那部分评委……),呵呵~~~;
【第二:】歌词译配得好的话,中文演唱的听觉享受并不会低于“原味”——况且:对于绝大多数听众而言,甚至可以说是“绝对远胜于”那难以捉摸的“原味”:对吗?
我还不说“歌词本身其实也是歌曲极其重要表现手段”这类话。一个不懂意大利文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欣赏“原文歌词”种种妙处的——若换成中文演唱,则“转达原文歌词种种细微妙处”这类“千斤重担”很可以由歌词译配者的“铁肩”承担起来!
【第三:】当然啦,到国际上去比赛的话,“中文演唱”本身就失掉了意义——人家要说你“没水平”嘛,那也只由得人家了……
这是客观情形、不一人的意愿为转移,我觉得这种倾向下“与国际接轨”乃是不可避免的;为这样的目的,是该真正学好“唱意大利文”(而不是滥竽充数的“中文式意大利文”)、唱出“国际水平”来。
呵呵……
顺便说说:这也有点像“中文写作”与“英语写作”的关系。
一名优秀的学者绝对不可“只会用英文写作”。
考虑国际影响为主之时,他必须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文——那一般是该用英文来写;而在国内刊物发表时,一般还是要求用中文写作的;
我同时还要更指出一点:如果他发表的中文写作中常出现病句和“白眼字”,人们一定不会因为“他英文水平很高”而全面地肯定他的“写作水平”的。
归纳我的看法吧:
(1)“原文演唱”和“中文演唱”两者都要强、都不可偏废。
(2)对于歌者,我们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简单地崇拜他们的“原文演唱”。
(3)目前这二十几年,咱们乐坛上“歌剧选曲一色用意大利文表演”的状况绝非正常——嘿嘿,如果俺说得“不厚道”一点的话:演艺界这种状况所反映出来的是什么?很大程度上只是功利、浅薄和社会整体的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