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鉴定图章

回复: [代kjj533发]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APE/套图/百度]



引用:
埃尔加大协(杜普蕾)

片名:《Elgar: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Sea Pictures》
———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海景)
演奏:杜普蕾大提琴;巴比罗利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女中音:贝克
编号:EMI CDC 5 56219 2
音乐:10分; 录音:9.9分
简介: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名版、美国TAS榜上榜发烧名片。正是由于演奏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才使得杜普蕾一举成名天下知。EMI的珍贵录音让我们不禁赞叹她年轻时对埃尔加音乐的精确掌握力,同时借此唱片,也使得美国人再一次深刻地认识了埃尔加迷人的音乐魅力。英年早逝的杜普蕾无疑一名技巧和内涵都非常精湛的大提琴家,而巴比罗利指挥的弦乐,也让杜普蕾尽情挥洒,无丝毫后顾之忧!
杜普蕾演奏艺术的范围其实非常广阔,自海顿以来的大提琴曲目,她都有所涉猎,且成绩斐然。她演奏的特点在于对作品内在情感的真实把握,在她最为精彩的演奏中,她对作品的诠释散发出一种激情慷慨又饱含悲凉的气质,她极大地体现了大提琴这一乐器的抒情性和歌唱性。杜普蕾的演奏技巧非常全面,音色变化多彩,其大提琴的音质尤其令人称道,醇美浓郁,情感诉及力很强,这一切配合着她对作品的直觉把握,使得她的演奏尤其自然畅达,富有歌咏性的浪漫魅力。
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1919年的产物,也是埃尔加最后一部大型作品,这部协奏曲其实与埃尔加两首交响曲一样,均属后期浪漫时代的雄伟巨作,堪称埃尔加晚年最佳的作品。这是一首挽歌式的作品,紧凑、简练带有幻灭的性质,这部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作品,仿佛是在怀念往昔英帝国的辉煌,但其中的个人风味又相当浓郁,优雅旋律绕梁三日。其以抒情风味开端的旋律之美,在尤其喜爱长式乐句的埃尔加作品中亦属罕见。这部大提琴协奏曲实际上足可与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并列为同类作品中最伟大的必传之作,现在它已经在大提琴曲目中占据了牢不可破的地位,成为埃尔加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埃尔加对管弦乐队的深刻洞察在此曲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使用了配制整齐的大型乐队,但所写的协奏声部却极其精简,这使得独奏大提琴相对来说容易突出。
全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的开头是一个平静、悠长的曲调,仿佛是秋雾和落叶的音乐,然后大提琴进人演奏一个踌躇的、沉思性的主题,好象在经历一个甜美的梦境;第二乐章比较活泼,大提琴有许多精巧的变化,第三乐章则是一个浪漫优美的歌谣风格乐章,最后的一个乐章最富有变化,独奏大提琴有华丽的技巧发挥。在这部作品中,埃尔加将整个乐团当作背景来运用,充分突出大提琴音量大的特征,作为一位配器大师,这部作品是展示埃尔加精湛技艺的一个令人难忘的范例。
这个曲目是埃尔加在协奏曲领域的最高成就,而杜普蕾变幻多彩的音色更为这部作品增加了魅力,她的演奏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和惆怅的情怀,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深长的呼吸中,没有一个大提琴家能比得上她的那种情感投人,同时,她还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沉思意味。EMI的这个版本是她对这一曲目的最佳演录;这张唱片上还有一支埃尔加的声乐套曲《海景》,同样由巴比罗利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歌唱家则是英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贝克。
另外,杜普蕾在1970年费城的现场演出录音也极其精彩(由Sony公司发行,编号Sony SK 76529),仍然透出她对作品精髓的杰出把握。
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
作者:戴平
这张唱片是爱乐者几乎人手一张的名盘。既列入TAS榜,又是企鹅三星带花,也就是说这是难得的演录俱佳的唱片。评说这张唱片的人和文章太多了,但我仍迫不及待地想说上几句,因为我太喜欢这张唱片了。
一般来说,大提琴的唱片,比起小提琴来说少的可怜。但是在有限的几部大提琴协奏曲曲目里,却有二首我最喜欢的曲子,一首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另一首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而喜欢埃乐加完全是因为杜普蕾的缘故。
大提琴,这种极富男人阳刚之气的乐器,一直是男人们的专属,像吉萨尔斯、费尔曼、托特里埃、傅里叶、罗斯特洛波维奇、马友友等如雷贯耳的大提琴演奏家无一不是男性。女性大提琴家少之又少,而有个性、有创见的女性大提琴家更是凤毛麟角,但是杜普蕾却是例外。作为托特里埃和罗斯特波洛维奇的学生,却没有笼罩在老师的光环下面,而是走出一条新路,那就是全身心投入,饱满的激情与充满力和美的表现,这一切都体现在她演绎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中。
这支曲子是埃尔加献给去世的妻子的,也是作曲家毕一生之力创作的最后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爱尔加献给妻子的安魂曲和自己的“天鹅之歌”。整支曲子情感起伏很大,真挚,同时又充满哲思,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很难掌握,因此演来难度颇大。在这张唱片里,杜普蕾也用尽了一生的才华,演绎了这首千古绝唱。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把它列为此曲目的首选。我曾经听过这支曲子的很多版本,卡萨尔斯在EMI的版本,琴声质朴,文化底蕴深厚,但却有些暮气,罗斯特洛波维奇在EMI的录音, 压抑又充满激情,但却极富夸张,马友友在CBS的版本,抒情,优美,但却有些贵族气,不是特别投入,只有杜普蕾是全身心投入,甚至有些奋不顾身,既充满朝气,又不是女性的细腻表情,但并不是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情感,显得颇有大度。实际上听她的演奏,那些所有的技巧、音色,音准等在其巨大感染力面前,消失的无影无踪。从录音上说,这张唱片可以说是EMI公司录音的最高成就之一。大提琴质感非常好,音色超卓,泛音很美,再加上巴比罗利的坚强有力,富有激情的烘托,使整个音场宽广宏大。在慢板乐章中与杜普蕾一唱一和,互诉衷肠,极具感染力。另外这张唱片中还有英国著名歌唱家贝克演唱的“海景”,同样是精彩万分的演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张唱片的封套,一般来说,几大唱片公司非常注重自己的企业形象标志,像DG的黄色,DECCA的蓝色,而“EMI”则是以红色为基调的。但是这张唱片却出人意料的是以白色为基调的,我想这同样是唱片公司的一种深意蕴含其中。不能忽视的是EMI公司的正价盘,与同一唱片的中价盘,廉价盘,差距非常大,这张唱片曾分别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过。我曾经把它与杜普蕾的双张精选(中价)及杜普蕾六张全集(廉价)的同一曲目版本比较过,中价盘和廉价盘的声音差了许多,特别是大提琴温暖的音色失去了光泽,显得发暗,那些注重录音品质的发烧友,不可不察。因为这张唱片缘故使我喜欢上了杜普蕾和她的唱片。
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杜普蕾的传纪片,她和钢琴家勃伦波依姆的金童玉女的爱情,令人称羡。显然有文章说,勃伦波依姆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国人也没有原谅他。但不管怎么说,在他们二人一起录制的大量的唱片中,不乏精品。其中最为精彩的是那张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EMI),同样是琴瑟和鸣,抒情之作。还有一张杜普蕾演绎的肖邦的大提琴奏鸣曲,几乎是同一曲目的首选。在听了许多杜普蕾的唱片以后,老实说,她演绎的德沃夏克和海顿大提琴协奏曲便不能使我满意,与我心目中的最佳版本有着距离,我更喜欢罗斯特洛波维奇的德沃夏克和马友友的海顿。但是我仍收藏了她的不少唱片,不是为了版本比较,更多的是让我知道,一个人的火热生命,青春及过早的消逝。从她1973年患病以后,停止演奏到她1987年10月19日去世,她只活了42岁,而艺术生命才28岁,正是丰华正茂的时期呵!我不能想象如果杜普蕾现在还活着,她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奇。白驹过隙,转眼间,杜普蕾离开我们十五年了。十五年来,我感觉大提琴界人才凋零,老罗已经老了,马友友接过了杜普蕾的琴,却没有她的精神内涵,麦斯基已经在市场压力下,像是变成了穿着花哨的好莱坞的名星,而女大提琴家除了美女一般的哈诺依演奏的巴洛克,还值得一听,其余的就别提了。令人特感欣慰的是韩国出了一位张汉娜,她的那张柴可夫斯基的罗克克已经在唱片界引起轰动了。让我们等待着,看看她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欣喜。


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與 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
內容——大提琴與鋼琴的故事
各位愛樂的朋友,您好。
當大師遇見大師的時候,一定會碰撞出火花,但是卻不見得會有愛的火花。
今天要為您介紹的兩位大師非常特殊,他們彼此之間不但有愛情,也有音樂上的激情。他們的故事,從喜劇開場,卻以悲劇結束,而且牽線的媒人是一個中國人。
他們就是杜普蕾和巴倫波因。
1965年,由已經去世的女大提琴家杜普蕾擔任大提琴,巴畢羅里(Sir John Barbirolli)指揮倫敦交響管弦樂團,演出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 Elgar)的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這張錄音對杜普蕾非重要,因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臺上的地位。鋼琴家顧爾德曾經說過,杜普蕾的艾爾加協奏曲,呈現了無限的悸動與熱情。相信您聽過音樂之後,一定也感受到了音樂中每一個音符的說服力。
尤其是杜普蕾曾經說,協奏曲當中的第三樂章,是他的天鵝之歌。大提琴的音色,聽起來就像是人在哭泣一樣。每一次,當他聽到這首曲子的時候,心總是會被撕成碎片,它像是凝結的淚珠一樣。您不妨體會一下,為什麼杜普蕾會這麼說。
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倫波因也曾經合作過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他們合作的版本,是1970年,由巴倫波因指揮費城交響樂團演出的錄音。
杜普蕾出生在英國,從小因為資賦優異,而且必須專心練習大提琴,所以和人群是蠻疏離的。但是,長大以後,因為身材高挑,又留著一頭長長的金髮,加上個性開朗,讓大家都很喜歡她。她演奏的時候,姿勢和身體都和大提琴融為一體,可以說兼顧了視覺與聽覺的效果。
而她的先生巴倫波因,似乎也是一位天生的音樂家,出生在阿根廷,但後來在以色列定居。他的父親因為不准他在公開的場合,連續演奏一首曲子超過兩次,所以他的腦袋裡,早已經記下了至少三百首以上的鋼琴曲及協奏曲。而指揮方面他也是苦學有成,有人把他比作福特萬格勒(Furtwaengler),說他是古典與浪漫音樂的最佳詮釋者。
華裔鋼琴家傅聰和巴倫波因是好朋友。有一年的新年除夕,他同時邀請了杜普蕾和巴倫波因參加宴會,那天晚上,旁邊的人就發現,這兩個年輕人之間已經有一股不尋常的「電流」了。
如果把杜普蕾比喻作一朵玫瑰,那麼巴倫波因就是一棵仙人掌。表面上看來,他們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這一朵高雅的英國玫瑰,和矮小的以色列仙人掌,即使非常不同,卻只會增強彼此的吸引力。果然,就在這個時候,巴倫波因已經決定要娶杜普蕾為妻了。
由杜普蕾和巴倫波因共同演奏的一首樂曲,貝多芬的七段變奏曲,主題選自莫札特歌劇,「魔笛」當中的一首二重唱。曲子的第一句歌詞說:能感受愛情的男人,也有一副好心腸。您認為這首曲子是不是很能描寫這段西方的鸞鳳和鳴呢?
您不妨聽聽看吧!
因為戀情所衍生的喜悅之情,使得杜普蕾和巴倫波因合作的貝多芬的七段變奏曲,增加了演奏的戲劇效果。從聆聽中,我們似乎也分享了他們初嘗愛情的喜悅。
只是,當人間的王子和公主有好的歸宿的時候,造化總是要來插上一腳。杜普蕾和巴倫波因的愛情故事,後來也像變奏曲的發展一樣,主題越來越模糊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杜普蕾和巴倫波因共譜戀曲,為古典樂壇留下佳話。他們不論在生活或是音樂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侶。兩個人終於也擁有了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但是因為房子太小了,所以,當巴倫波因彈鋼琴的時候,杜普蕾就到廁所去練習,可是他們一點也不覺的有什麼不好。
杜普蕾也非常配合巴倫波因,為了刻意掩飾巴倫波因比他矮13公分的事實,杜普蕾改穿平底鞋,而且走起路來也故意稍微駝背。
他們合作演出,很多樂評人說是奇妙的一對。由杜普蕾演奏大提琴,巴倫波因指揮美國克利福蘭(Cleverland)管弦樂團演出,拉羅(Lalo)的大提琴協奏曲,等我們聽過音樂之後,就更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
拉羅的這首協奏曲,不但曲調優美,樂曲編寫的方式也非常巧妙,所以是所有大提琴家必備的曲目之一。原本,杜普蕾還計畫進一次錄音室,為這首曲子再錄一張唱片,但是,這個願望終究沒有完成。因為,1973年以後,他再也不能拉大提琴了。
就在事業和婚姻都顯的春風得意的時候,杜普蕾發現,他逐漸失去了對手指的知覺,他先是無法控制他的雙腿,再來是手臂,最後是連他的整個身體都不聽使喚了。這種窮兇惡極的「多重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奪去了他所有的一切。
他的頭會一直顫抖,眼睛所看到的都是雙重的影像,沒有辦法自己吞食,講起話來也困難重重。他非常無奈的又回到了最初的生活,孤立隔絕、與人疏離,再加上忍受病痛的折磨!
難道是冥冥中早有安排嗎?或者是造化弄人呢?
1971年,就是在杜普蕾確定得病的那一年,他和巴倫波因合作了德佛札克的大提琴協奏曲。這首曲子的第二樂章,大提琴的旋律非常抒情優美,然而,中間氣氛一轉,出現了取自德佛札克「四首歌曲」中的一首樂曲:「請讓我孤獨一人」。
愛樂的朋友,您是否認為這首曲子代表了杜普蕾的心聲呢?
一個大家心目中的玉女,擁用有如日中天的演奏事業,也找到了白馬王子,可是,這些往日的榮耀和幸福,已經被冷酷的疾病掩蓋過了。
他的生活中,就只剩下醫師、護士和幾個老朋友。巴倫波因先是每隔一段時間來探望她,一直持續到巴倫波因在巴黎另組一個家庭之後,有了新家,就更不方便回來了。
如果巴倫波因不是一個天才,沒有理想和抱負,也許他就能專心地守在生病的妻子旁邊,一直到妻子離開人世為止吧!
愛情有時很難以世間的標準來衡量的,但是,我仍然不忍心看到這樣帶著殘酷意味的故事。
我相信,愛在時間的大河裡,應該有機會讓它深化,您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