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引用:



Riccardo Chailly 夏伊


生卒年月日:1953年02月20日
國籍:義大利

 


夏伊是義大利新一代指揮家中最受矚目的一位。1953年2月20日誕生於米蘭,自幼受到父親嚴格的音樂啟蒙,後接受極佳的師承。1978年在史卡拉歌劇院指揮威爾第的歌劇作品「群盜」,轟動樂壇,被譽為「米蘭的奇蹟」。其卓越非凡的才能,受到全世界愛樂者一致的讚揚,很快便在樂壇佔有一席之地。其指揮作品不拘於一家一派,並持續擴充錄音曲目,更以其旺盛的精力和極高的工作效率,不斷保持其音樂活力,精進其指揮功力。








引用:



談談米蘭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Orchestra del Teatro alla Scala)

1.一場大火

1776年2月26日一場大火將米蘭皇家公爵劇院(Royal Ducal Theatre)燒毀,頓時米蘭人失去了自己的歌劇院,後來在熱愛音樂的奧地利女皇瑪利亞、泰瑞莎(Maria Theresa)的資助下,一座新的劇院在荒廢的史卡拉聖瑪利教堂(Santa Maria alla Scala)舊址興建,由偉大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朱瑟培.皮耶瑪里尼(Giuseppe
Piermarini)設計,兩年後1778年8月3日正式完工啟用,劇院首演劇目是電影「阿瑪迪斯」中陷害莫扎特的沙里耶利(Antonio Salieri)所作的「L’Europa riconosciuta」,而一個劇院專屬的樂團亦隨之成立。

早期在劇院以上演「拿波里樂派」的喜歌劇為主,當時以派西羅(Giovanni Paisiello 1740~1816)及祈瑪羅沙(Domenico Cimarosa)的作品為主流劇碼,到了1793~1798年間,培爾(Ferdinando Paer)的L’oro fa tutto tutto 及麥爾(Giovanni Simone Mayr)的Un pazzo ne fa cento兩部作品又開啟了史卡拉歌劇院法國新古典風格的時代,1812年當羅西尼的作品La pietra del paragone在史卡拉上演之後,他那浪漫派喜劇馬上成為歌劇迷的最愛,他的許多歌劇也陸續在史卡拉歌劇院首演,如1813年的【奧雷里亞諾在帕米拉】(Aureliano in Palmira),1814年的【義大利的土耳其人】(Il turco in Italia)及1817年的【偷東西的喜鵲】(La gazza ladra),此時史卡拉歌劇院也成為義大利歌劇最重要的據點。


2.十九世紀的浪漫風潮

十九世紀初期,白里尼(Vincenzo Bellini)及董尼才第(Gaetano Donizetti)的作品,帶動了浪漫劇目的風潮,而羅西尼、白里尼及董尼采弟的作品,成為十九世紀上半史卡拉歌劇院最受歡迎的劇碼。1806年Alessandro Sanquirico 1777~1849)擔任舞台設計總監,他創新的舞台設計概念來自新的浪漫主義傾向,1814年他為了滿足舞台上的須要,拆除了原先位於舞台側面的女修道院,擴建舞台面積,連日後威爾弟的大型歌劇都足以使用,1821年史卡拉歌劇院還出現了一種取代蠟燭的安全照明設備,名為Argants,它一直被使用到1860年才被瓦斯燈所取代,這些先進的設計,都讓當時的史卡拉歌劇院成為歐洲歌劇院的先鋒。

若以羅西尼的作品來看,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在當時一定有極為優秀的木管演奏者,因為他作品中許多種要的獨奏片段,對木管演奏者及法國號演奏者都相當具有挑戰性,更何況當時樂器構造又更簡陋,演奏者就必須花更大的工夫來克服技巧上的障礙。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著名的歌唱家,如女高音Isabella Colbran (1785~1845)、 Teresa Belloc (1784~1855)及Giuditta Pasta(1797~1865),女中音Maria Malibran(1806~1836),男高音Luigi Pacini(1767~1837)以及閹伶男高音Gasparo Pacchiarotti (1740~1821)、 Giovanni Battista Vellut(1780~1861)等。

十九世紀後半可說是威爾弟時代,1842年【那布果】在史卡拉歌劇院推出,獲得決定性的勝利,之後又推出兩部作品I 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a 及Giovanna d’Arco,1846年威爾弟離開米蘭工作,直到1869年才回到米蘭推出新版的「命運之力」,1872年「阿依達」首度在史卡拉歌劇院上演,1874年威爾弟在史卡拉歌(劇院親自指揮自己所創作的安魂曲,1887及1893年推出最後兩部傑作【奧泰羅】及【法斯泰夫】。期間一些偉大的歌手如女高音Giuseppina Strepponi (威爾弟之妻, 1815~1897)、 Adelina Patti (1843~1919)、 Teresa Stolz (1834~1902)、男高音 Francesco Tamagno (1850~1905 Otello的首角)及男中音Victor Maurel(1848~1923 Falstaff的首角)。皆在史卡拉歌劇院留下了口耳相傳的輝煌紀錄。


3.不朽的傳奇指揮—托斯卡尼尼

托斯卡尼尼(A.Toscanini)年輕時曾在史卡拉歌劇院擔任大提琴手,在參與【奧泰羅】首演時結識了威爾第,托斯卡尼尼在1898-1903年時擔任史卡拉歌劇院藝術總監,他不僅讓樂團作歌劇的伴奏演出,也拓展演出正式的交響樂音樂會,另外除了許多意大利歌劇新作在他指揮下發表,他也引進了不少德、法作曲家的歌劇介紹給米蘭的歌劇迷,像華格納的【紐倫堡名歌手】及【齊格飛】,柴可夫斯基的【尤金、奧尼金】,韋伯的「Euryanthe」【尤麗安特】及德布西的【裴利亞與梅利桑】。

著名的男高音卡羅素(Enrico Caruso)也在此時在托斯卡尼尼的指揮下首度登台。 由於托斯卡尼尼脾氣過於暴躁,樹敵太多,後來不得不辭去了藝術總監職務,1906~08改任史卡拉歌劇院首席指揮,之後便被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高薪給挖角了。他在紐約一待就是8年(1908~15),期間指揮首演了普契尼的【西方姑娘】,直到一次大戰結束,史卡拉歌劇院又把托斯卡尼尼請回米蘭擔任藝術總監(1920~1929),這段時間最重要的演出莫過於普契尼【杜蘭朵】的首演(1926)。

有人統計過托斯卡尼尼所累積的曲目,包括了53位作曲家的117部歌劇以及175位作曲家的480首管弦樂作品,數量十分驚人。 二次大戰後期(1943),史卡拉歌劇院還是難逃盟軍的砲火,戰後依照原樣重建,1946年5月11日別具意義的重新啟用音樂會(這場歷史性的演出實況錄音由Naxons唱片公司發行),還是請來了托斯卡尼尼擔任指揮,可見他半個世紀來對史卡拉歌劇院的貢獻的確不凡。


4.戰後的史卡拉

戰後初期除了托斯卡尼尼之外,對史卡拉歌劇院影響較大的指揮,就屬塞拉芬(Tullio Serafin1878~1968),他也曾在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1909年首度以客席指揮身份在史卡拉登台,1946~47年擔任史卡拉歌劇院藝術總監,時間雖然不長,但一直以客席指揮身份時常在史卡拉演出,許多歌者和他都有愉快的和作經驗,他和女高音卡拉斯在史卡拉的許多錄音,皆由EMI唱片公司發行。1949年卡拉揚(H.von Karajan)也首度受邀擔任客席指揮。1949~1951史卡拉的音樂總監是卡樸納(Franco Capuana),他的姊姊是女中音Maria Capuana,似乎比他來得有名氣。

繼Franco Capuana之後,朱里尼(Carlo Maria Guilini)擔任音樂總監(1951~56),其實他在1948年才以歌劇指揮的身份演出威爾弟的【茶花女】,在經驗上略微不足,不過他倒是的錄音,托斯卡尼尼曾說:「我這輩子從未見過如此具有天賦的年輕藝術家。」從坎提利流下的少數演出及彩排錄影,可明顯感受到他對音樂熾熱的魅力,可惜天妒英才,坎提利於1956年11月24日死在一場空難中。

史卡拉歌劇院為了紀念坎提利,舉辦了以坎提利為名的指揮比賽,現任史卡拉歌劇院音樂總監慕提(Riccardo Muti)就曾是該比賽的得主。繼坎提利之後,Nino Sanzogno繼任音樂總監(1962~65),他曾多次率領史卡拉巡迴演出,如1955年到維也納,1956到南非約翰尼斯堡,1957年到英國艾丁堡,1958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1964年更遠征蘇聯莫斯科。


5.阿巴多和慕提的時代

1933年出生於米蘭音樂是家的阿巴多(C.Abbado),在1968年接下了史卡拉歌劇院音樂總監的位子,結果雙方合約陸續簽到1986年,阿巴多除了傳統的義大利劇目外,現代劇目更是他所熱衷,1982年他還籌組了史卡拉愛樂管弦樂團(Orchestra filharmonica della Scala),這個樂團成員和維也納愛樂一樣,均來自於歌劇院樂團,但整團運作均獨立於歌劇院之外,所以這些樂團團員除了歌劇院的固定收入外,史卡拉愛樂的音樂會演出還可以有額外的酬勞及錄音分紅,所以我們在許多唱片封面上會看到,當歌劇錄音時樂團名稱是Orchestra del Teatro alla Scala,單純的管弦樂曲錄音時則稱Orchestra filharmonica della Scala。

1987年阿巴多擔任維也納歌劇院音樂總監後,比阿巴多小八歲的慕提繼任史卡拉歌劇院音樂總監,也兼任史卡拉愛樂的常任指揮,這位已在英、美兩地分別帶領愛樂管弦樂團(1973~82)及費城管弦樂團(1980~91)十幾年的義籍指揮,可說是在眾鄉親的期待下,掌管了義大利歌劇藝術的最高殿堂,西元2000年慕提率史卡拉歌劇院訪日演出,樂壞了日本的許多樂迷,2001年是慕提擔任音樂總監15週年,也正逢威爾弟逝世一百週年,一連串的慶祝演出將從12月7日慕提指揮的【遊唱詩人】展開,最後也是由慕提指揮的【奧泰羅】畫下句點。他和史卡拉歌劇院及史卡拉愛樂的錄音,分別由EMI及Sony唱片公司發行。2002∕03樂季史卡拉歌劇院將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翻修工程,2003∕04樂季將有另人期待的新面貌。

從1778年到現在的慕提,還未出現過義大利籍以外的指揮接掌過史卡拉歌劇院,在這方面義大利人對於傳統的堅持,比起任何一個民族都來得徹底,也造就了兩百多年來意大利歌劇的光榮史,雖然義大利政府曾一度想把歌劇的重心轉到羅馬,可是對全世界的樂迷來說,米蘭的史卡拉歌劇院永遠是義大利歌劇的最高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