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 莫扎特1778年在曼海姆期间接受了荷兰军官德.让的要求―--写两首长笛协奏曲。此人是莫扎特的崇拜者。并且还是一位业余长笛演奏家。莫扎特接受了此人的要求,但是他在1778年10月30日列举自己新作的一封信中说到了他为德.让只写了一首长笛协奏曲。的确,萨尔茨堡莫扎特纪念馆内也保存着这份古老的手稿,但其中的独奏乐器不是长笛而是双簧管。
1777年莫扎特为两年前加入萨尔茨堡乐队的朱塞佩.费尔伦季写了一首双簧管协奏曲,后来当莫扎特在曼海姆时,双簧管演奏家菲拉姆把它协奏了五次,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有人推测,莫扎特并没有为德.让写新的协奏曲,而是把一年前写的双簧管协奏曲改成了长笛协奏曲。
长笛协奏曲与双簧管协奏曲的不同在于细节上的加工仔细,技巧性能表现得很明显,使用了对长笛较为方便的在当时较新的D大调。协奏曲的音乐把乐观愉快的形象表达得鲜明、自然。作品的技巧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乐章Allegro aperto 的主题是激动的、朝气蓬勃的。乐章中伴有华丽的经过句,副部主题并没有形成对比,而只是补充和发展着基本形象。展开部基于两个主题的个别动机的模仿和独奏者奇特的技巧性华彩音型。再现部基本重复呈式部的内容。
中间乐章Andante ma non troppo近似古老的波洛乃兹舞曲。其中抒情的情绪有点昂扬、激动,音乐进行是平静从容的。
末乐章是轻巧优美的。抒情如歌的副部旋律补充着主部主题。结束部的主题音调采用回旋的形式进行表述。独奏声部中有许多急速的华彩音型和颤音。
柴科夫斯基,舞剧《天鹅湖》 四幕芭蕾舞剧,作品作于1876年。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由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剧,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原编导在创作上的平庸以及乐队指挥缺乏经验,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败。 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演出,才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从此成为世界芭蕾舞的经典名著。
《天鹅湖》 至今仍是舞蹈家们所遵循的楷模, 同时也是一部现实主义舞剧的典范。 剧情大致是: 被魔法师罗德伯特变成天鹅的奥杰塔公主,在湖边与王子齐格弗里德相遇,倾诉自己的不幸,告诉他:只有忠诚的爱情才能使她摆脱魔法师的统治,王子发誓永远爱她。在为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魔法师化成武士,以外貌与奥杰塔相似的女儿奥吉莉雅欺骗了王子。王子发觉受骗,激动地奔向湖岸,在奥杰塔和群天鹅
的帮助和鼓舞下,战胜了魔法师。天鹅们都恢复了人形,奥杰塔和王子终于结合在一起。
《天鹅湖》的音乐象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诗篇,每一场的音乐都极出色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抒写和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划,具有深刻的交响性。这些充满诗情画意和戏剧力量,并有高度交响性发展原则的舞剧音乐,是作者对芭蕾音乐进行重大改革的结果,从而成为舞剧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其中许多音乐都是流芳百世佳作,这里只能选择其中著名的几首加以介绍。
舞剧的序曲一开始,双簧管吹出了柔和的曲调引出故事的线索,这是天鹅主题的变体,它概略地勾划了被邪术变为天鹅的姑娘那动人而凄惨的图景 (片段1)。 全曲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第一幕结束时的音乐。这一幕是庆祝王子成年礼的盛大舞会,音乐主要由各种华丽明朗和热情奔放的舞曲组成。在第一幕结束时,夜空出现一群天鹅,这是乐曲第一次出现天鹅的主题,它充满了温柔的美和伤感,在竖琴和提琴颤音的伴随下,由双簧管和弦乐先后奏出(片段2)。 《匈牙利舞》,即是匈牙利民间的《查尔达什舞》。音乐的前半段舒缓而伤感,如舞蹈前的准备(片段 3),音乐后半段节奏强烈,显示出舞蹈者的粗犷,是一首狂热的舞曲(片段4)。 《西班牙舞》,音乐富有浓厚的西班牙民族风味,西班牙响板的伴奏色彩明亮,更加重了音乐的民族特色。音乐前半部分热情奔放,气氛热烈(片段5),后半部分则充满了歌唱性和旋律性(片段6)。《那波里舞曲》是一首十分著名的意大利风格的舞曲,整个舞曲以小号为主奏,音乐活泼,前半段平稳, 后半段则节奏越来越快,气氛越来越热烈, 是一首塔兰泰拉风俗舞曲(片段7)。《四小天鹅舞》也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田园般的诗意(片段 8)。
莫扎特:单簧管与乐队协奏曲 莫扎特的这首单簧管协奏曲,A大调,K622,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首协奏曲,也是最美妙的一首协奏曲。这首协奏曲作于1791年10月,为当时维也纳宫廷乐团的单簧管。
亨德尔:《水上音乐》 1712年,在汉诺威选帝侯的宫廷里担任乐长之职的亨德尔,再次向宫廷请假去英国。宫廷批准了 他的请求,但要他及时回来。亨德尔到伦敦后,取得了英国宫廷作曲家的职位,于是常住英国, 久久没有返回汉诺威。1714年,汉诺威选帝侯继承了英国的王位,称乔治第一,他对亨德尔的迟迟不归 一直心存芥蒂。据说,第二年乔治第一乘御船巡行泰晤士河时,亨德尔为他写了《水上音乐》, 才重新博得了他的欢心。 其实,亨德尔的《水上音乐》,是1717年才完成的,那时乔治第一对亨德尔的不快早已烟消云散。 据布兰登堡公爵驻英国的使节彭内特的记述,亨德尔的《水上音乐》是为1717年乔治第一从 兰贝斯到舍尔西(均为伦敦泰晤士河沿岸地名)的水上巡行而作的。基尔曼西格男爵精心安排了 这次巡行,舳舻迤逦,侍从如云,极宴乐之盛。
一只游船上安置着五十人的乐队,包括小号、 猎号(即圆号)、双簧管、大管、德国长笛、法国长笛(鸟嘴笛)和弦乐器,但没有歌者。 亨德尔为这次巡行特别创作的《水上音乐》,包含二十个曲子,演奏一遍要一小时。亨德尔的音乐 大为乔治第一所赏识,他命令在晚餐前和晚餐后各演奏一遍。当时碧波万顷,管弦齐作,其独特意境可想而知。
这部作品根据亨德尔的三次夜游,编为三组,第一组包括10首F大调的曲子:1、序曲,华丽的广板开头,然后是活泼的赋格段。2、柔板,弦乐为双簧管而伴奏。3、快板,突出两只独奏圆号。4、行板,木管组与弦乐的对比。5、快板,还是以两只独奏圆号为主。6、咏叹调,雄壮威严的弦乐旋律。7、小步舞曲,8、布列舞曲。9、号笛舞曲。是18世纪英国水手的古老舞曲。10、快板。第二组包括5首D大调曲子:1、快板,欢庆,进行曲式。2、号笛舞曲,成对的小号圆号对比,带诱人的切分节奏。3、小步舞曲,继续强调圆号和小号。4、缓慢地,有类似声乐的优美线条。。5、布列舞曲,变化多端的节奏,这一曲标有“从头到尾演奏三遍。”第三组包括4个舞曲乐章:1、萨拉班德舞曲。2、利戈东舞曲,这是法国普罗旺斯的一种民间舞曲。3、小步舞曲。4、吉格舞曲。
比才:《卡门组曲》 法国作曲家比才于1874年创作的歌剧《卡门》,其中前奏曲是该歌剧中最著名的器乐段落,常单独演奏。一般的歌剧序曲都是用交响方式缩写或提示歌剧内容,这首序曲结构简单,仅仅描写了欢乐气氛和剧中次要人物斗牛士的英勇形象。开始呈示的快板主题选自歌剧第四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生气勃勃、充满活力,表现了斗牛士英武潇洒的形象和斗牛场内兴奋活跃的气氛。由于它带有进行曲特点,故又称《斗牛士进行曲》。接下来乐曲从A大调转为F大调,出现第二幕中《斗牛士之歌》的副歌音调,具有凯旋进行曲特点,坚定有力的节奏和威武雄壮的曲调表现了斗牛士的飒爽英姿。反复时提高八度,使情绪显得更为高昂。之后再现第一部分主题。结束部分出现卡门的音乐动机,带有不祥的气氛,在弦乐有力的震音背景下,以大提琴为主的乐器奏曲悲剧性主题,暗示悲剧性的结局,最后在强烈的不和协音响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