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舞剧《胡桃夹子》 两幕三场梦幻芭蕾舞剧,作于1892年。剧本是彼季帕根据恩斯特·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及大仲马的改编本写成的。作者从舞剧中选了六首曲子作为《胡桃夹子组曲》,同年3月7日在一次交响乐演奏会上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12月6日舞剧在彼得堡首演。 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三部芭蕾舞剧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舞蹈舞台上久演不衰的舞剧精品之一。
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 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 剧情大致为: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这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
舞剧音乐中最为著名的是《花之圆舞曲》,选自舞剧第二幕中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群舞时的音乐,经常单独演出。竖琴的华丽流畅的序奏之后,圆号以重奏形式奏出圆舞曲主题,旋律如歌,表现出糖果仙子与仙女们轻盈婀娜的舞姿,在单簧管相呼应的独奏之后,乐曲的主题抒情而优美(片段1)。
《进行曲》选自舞剧第一幕第一场中孩子们登场时的音乐。这段音乐兼有进行曲和双拍子舞曲的特点,轻快活泼的旋律生动描绘了孩子们吹着小喇叭,昂首挺胸,神气十足的神态,同时也表现了孩子们活泼敏捷的特色(片段2)。
《特列帕克舞曲》选自舞剧第二幕中糖果仙子的盛大宴会中的音乐,是一首双拍子的俄罗斯舞曲,情绪欢快奔放,力度变化激烈,节奏动力感极强,音调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色彩,整个舞曲洋溢着兴奋奔放的情绪(片段3)。
《芦笛舞曲》也是选自舞剧第二幕中糖果仙子的盛大宴会中的音乐,音乐用长笛代替芦笛,以长笛三重奏的形式展开主题,节奏轻快而带有诙谐的色彩,主题愉快活泼,宛若一首清新宜人的田园晨曲(片段4),这是一首著名的体现长笛特色的音乐。
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芭蕾舞剧之一,它之所以能吸引千千万万的观众,一方面是由于它有华丽壮观的场面、诙谐有趣的表演,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赋予舞剧以强烈的感染力。
《胡桃夹子》剧本是根据德国名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改编的,全剧共分两幕,描绘了儿童的独特天地。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剧情大致为: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这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
贝多芬《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 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升C小调(《月光》),OP.27.2,作于1801年。其标题据说出于莱斯达布(Rellstab,1799—1860)对此曲第一乐章“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漾小舟”的形容。此曲呈献给朱丽叶妲·桂察蒂Girlietta Guic-ciardi,1784—1856)。桂察蒂当时是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曾对她一见倾心。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沉浸在爱情之中的产物,有人认为,此曲是贝多芬对桂察蒂爱心的写照。
共3个乐章:1.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三段体。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符来表达无边的幻想。在第一主题开始的中间部,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域,呈现躁动不安的情绪,然后主题又平静地走向第三段。2.行板,降D大调,三段体,不属小步舞曲也不是谐谑曲,按李斯特形容,是“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与第一乐章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和中段那种恍恍惚惚的情绪结合得极为和谐。3.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奏鸣曲式。其第一主题有力而多少有些粗犷,这个主题的发展充分表达出一种激越、奔放的情感。尾奏相当大,首先出现第一主题而进入减七和弦的琶音,然后出现第二主题,接着是幻想性的琶音而迈向花奏,经过短暂的慢板后表情越来越激增而收尾。
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莫扎特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协奏曲,有编号的为5首:第一号,降B大调,k207,作于1773年;第二号D大调,K211,作于1775年;第三号G大调,K216,作于1775年;第四号D大调,K218,作于1775年;第五号A大调,K219,作于1775年。另有未编号的3首(因亲笔谱已散佚):《D大调协奏曲》,K271a,也称为第七号;《降E大调协奏曲》,K268,也称为第六号;《D大调协奏曲》,Kanh294a,这3首作曲年代均不详。莫扎特有编号的5首协奏曲中,经常演奏的是后3首,其中尤以第三与第五最为美妙.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均有三个乐章组成,管弦乐编制很小,除了弦乐合奏,只有双簧管和法国号,这五首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年代分别在1773年到1775年之间,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正处在从巴洛克时代转往古典时代之间的罗可可风格,曲调优雅而迷人;后面四首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时间同为1775年,他这时因为到意大利的演奏,而有机会能够学习到当时甚为流行的韦瓦第小提琴音乐,在最后两首较为展现展现出意大利音乐的风格,而第二号与第三号就比较有个人化的风格。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775年,时年作者十九岁,当年作者共完成了五部小提琴协奏曲。虽然还带有第一和第二协奏曲的痕迹,但这部作品表明了莫扎特的艺术风格已经有了新的发展。 与前两部作品相比,第三协奏曲规模变大,技术更为精湛,表现的幅度以及艺术性都有飞速的进展,因而颇引人注目。此曲第一次强烈地展示了莫扎特独有的风格。例如主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对话式的特点,重用管乐器等,都十分明显。此曲也具有浓厚的法国色彩。例如第二乐章的慢板,可以说是直接来自于当时著名的法国协奏曲的徐缓乐章; 此外像终乐章,几乎就是一种法国式的作品,而第一乐章单纯明快的旋律,同样与法国有直接的关系。此外,第一乐章开头的主题,与同年(一七七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初演的二幕音乐剧 《牧人之王》 每幕第三首阿敏达咏叹调的管弦乐开头相同。包括本曲的三首“萨尔兹堡协奏曲”,是迄今经常演奏的曲目,同时也常被用来作为教材。原因是它们形式完整、音色 优美, 而且内容丰富。是当今被演奏最多的十大小提琴作品之一。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旋律流畅,感情朴实明朗,富有朝气。
第二乐章:柔板,加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织出的开始乐句十分美丽,使得这个乐章显得极其柔美。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这个乐章的开头平淡无奇,像一首轻盈的回旋曲。这一乐章充满了日耳曼或奥地利民歌的韵味,中间突然出现阴影,速度放慢, 成为行板,但不祥之感很快一掠而过,天真无邪的大调旋律重新回来,最终在静悄悄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