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八、无礼绝义,寡廉鲜耻——皇家贵妇裙下的面首们
  简单的说,面首就是供贵妇人玩弄的美男子。面指脸蛋,首指头发,看来古代女性的审美观和现代没有根本区别,她们也喜欢脸蛋出众,头发茂密的男性。面首这个词的起源来自于大名鼎鼎的刘子业,他为了照顾到姐姐山阴公主的生理需要,按照每月一天一岗的基本原则,一次性赐给她三十个英俊少年供其享用,并创造性的发明了面首这个称谓。(现在居然被人赤裸裸的称为什么鸭啊,男妓啊,真是人心不古,你看人家皇帝起的名字多有水平)从此人们便把这些每夜奋斗在繁殖第一线的男性员工称为面首。
  不过面首这个职业也是有行业准入门坎的。想从事这行,首先要相貌英俊,然后技术要全面,当然体力更要绝伦,最后还需要心胸广阔,对于那些街头巷议,应做到充耳不闻,要坚信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的道理。具备了以上几点后,再适时的加以机缘巧合,便能一展雄风,走上“名首”的辉煌道路,实践美丽也是一种生产力的绝对真理。
  不过因为以上条件的限制,历史上的名首并不是很多,非要举例说明一下呢,我想第一个当属秦始皇他妈赵姬的面首嫪毐,这个人的出名之处不在于想发动政变,而是当街做了自己私处的广告——它能力举车轮!当然古人的风采我们是难以企及了,也只能发贴缅怀一番。另外北魏朝的胡太后手下也有几个超级名首,不过没什么特别之处,咱们就一笔代过不再为他们作宣传了。历史上最出名的面首当数大名鼎鼎女皇武则天辖下的薛怀义、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从这看出一定要跟个好领导的重要性,出名容易啊)。据说两张比嫪毐高明,你在大街上表演多没档次啊,俺们弟兄直接在朝堂上拿出来一较短长,无论从轰动性还是观众素质上都更胜一筹;而薛怀义也不是吃素的,争起宠来又是杀人又是放火,最后气的武则天一刀把他卡查了事。由此看来面首也是个高危险的行业,不定什么时候就被雇主杀人灭口。
  面首的存在,说到底是权力财富下的必然产物,是封建极权社会下的人性扭曲的写照。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很多人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自己却成了行尸走肉,到最后也不免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一个连自己都不关心和爱护的人,你又能期望他会得到什么样的结局呢。希望历史上面首的这一幕幕的黑色喜剧,永远不要在今天的社会上重演!
  


九、中宗李显的窝囊生活
  唐中宗李显身世的确非常显贵,自己本身是皇帝,父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侄儿是皇帝,更要命的是母亲也是皇帝,这样的梦幻家庭组合在历史上绝对是独一无二,拥有专利权的。按照常理推测的话,李显那肯定是个四方来朝、八面威风、十分庄严的一个帝王,不过实际上却恰恰相反,身世显赫的李显一生都表现的平平庸庸,唯唯诺诺,甚至可以说是窝窝囊囊。其实他这种个性的养成,和他母亲武则天的严厉教育是分不开的。
  武则天教育儿子们的方式那绝对是独步中外、震烁古今,岂能是现在我们那些崇尚棍棒教育的家长们所能比拟的。现在家长们信奉棒下出孝子,看不惯孩子的行为便乱凑一顿出气;人家武则天信奉的是刀下出孝子,看不惯儿子的举止便乱砍一顿出气,李显的两个哥哥李弘和李贤就是这么死的,你说在这样的教育下,李显能不老老实实的做人吗。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逝,李显在其灵柩前登上皇帝宝座。即位后的中宗觉得现在应该到了体现自己皇帝威严的时候了,于是脾气一天天见长。有一天,中宗想让讨老婆韦皇后的欢心,于是准备提拔自己的老泰山韦玄贞当宰相。诏书发出去后,另一个宰相裴炎却坚决的不予执行,固执对中宗说韦玄贞没有经过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所以暂时不能晋升。中宗一听,便气不打一处来,赌气对顽固的裴炎说道:“我让他当宰相怎么了,我一高兴就是把江山让给他又能怎么着!” 裴炎听了面无人色,吓的赶紧把这句话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一听,心想这还了得,你就是让也得让给你妈呀。于是她马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召集警卫部队戒严,并把所有大臣叫到乾元殿,当众宣布了废黜中宗的命令。李显委屈的质问母亲:"我犯了什么罪?"武则天怒斥道:"你想把天下交给韦玄贞,这难道是小罪吗?"可怜李显当了两个月皇帝,大臣都还没认全(不过对裴炎肯定印象最深),就被贬为庐陵王到房州喝茶去了。
  李显被废后,联想到两个哥哥的惨死和自己不幸的遭遇,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可怕,于是日夜忧惧,成天哭哭啼啼。而韦皇后的意志力却比较坚强,经常大声斥责李显没有出息,训斥完了,又温言劝解,给他分析道路是曲折的,而前途是光明的道理。李显对她是又感激又害怕,在母亲和妻子的双重压力下,他终于在漫长的放逐岁月里完成了自己性格最后的塑造。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发动政变,逼迫她重新迎回了李显,李显在十八年后,终于奇迹般的又一次登上了皇帝宝座,而韦皇后凭借对李显的控制理所当然的掌握了朝廷大权。掌权的韦皇后生活放荡,和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勾搭成奸,败坏朝政。宰相张柬之知道情况后,便秘密觐见中宗,要求诛杀武三思。但窝囊的中宗不但不听,反而将事情全盘告诉了武三思,从而导致了张柬之的被杀。更难以置信的是,中宗对韦皇后和武三思的奸情不但毫不介意,而且还持放纵态度:武三思和自己的老婆在床上打情骂俏的玩赌博游戏时,他就坐在一边观看,还帮他们数钱! 提前过上共产共妻生活的中宗,窝囊的可真是前无古人,难有来者。
  后来韦皇后一心想学武则天君临天下,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想当皇太女,母女俩一合计,干脆在公元710年6月的一天,给中宗送了一个有毒但美味的馅饼,中宗傻乎乎的吃完后,当天便毒发身亡,窝囊的死在了自己老婆和女儿的阴谋之下。
  李显一生是及其悲惨可怜的,先是有一个五千年来不世出的强悍母亲,后有一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淫乱妻子,更有一个把自己视为皇位绊脚石的绝情女儿。母亲、妻子、女儿,男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在他这里却成了冷血、恶毒、凶残的代名词。看来在封建社会的宫廷斗争中,是毫无亲情可言的。不知道李显在毒发痛苦倒地时心里做如何感想,也许结束这种生不如死的羞愤生活,才恰恰是他最大的心愿吧!


十、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唐朝皇帝的求仙情结
  自从中华第一任皇帝秦始皇派出了五百童男童女往东海求取长生不老仙药,率先作出科幻探索以来,不少历朝历代帝王便把这项事业列入了朝廷的科技攻关计划,力争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处于封建社会顶峰的唐朝自然也不例外,唐太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五位皇帝为了研究长生不老的伟大事业,甚至不惜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听上去还是蛮矛盾的)。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戎马,身体强健。在盛年即位之后,励精图治,从善如流,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和贤惠的长孙皇后日子过的也是有滋有味。这时候的他,对求仙问道并不是很热衷,甚至是比较反感,还曾经嘲笑过秦皇汉武晚年追求长生不老的伪科学行为。但是到了他统治后期,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身体的衰弱,李世民也渐渐的迷上了炼丹延命之术,特别是贞观十九年时他亲征高句丽的时候不幸受了箭伤,导致自己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大吃特吃起道教丹药来,希望借此延长寿命。结果公元649年5月,李世民在艰难的吃完最后一粒由水银、硫磺、砒霜等物质炼成的长生药后,终因慢性中毒不治身亡,享年仅仅50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世民后世子孙在他牺牲精神的感召下,一个个前仆后继,为炼丹长生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唐宪宗晚年因服丹药致使脾气喜怒无常,左右侍侯的人动辄得咎,于是被心怀怨恨的宦官杀死;唐穆宗、唐武宗都在30几岁的年龄因服药导致元气大耗而亡;号称“小太宗”的晚唐最后一位英名君主唐宣宗也吃药吃的背上烂了一个大洞而死,至此唐朝的灭亡时间也成了一个纯粹的算术问题。
  在古代,人们认为金、水银等重金属不易腐烂变质,假如人体吸收了它们的精华,那肯定可以永垂不朽(没错,可那不就成了机器人了?汗);而权位愈高,欲望愈大的人,就越想长生不老。于是唐朝的皇帝们怀着美好的个人愿望,不惜以身涉险,大量吞服未经临床试验的药物,并最终个个因重金属中毒而英年早逝。在唐朝服药死亡的五个皇帝中,除了唐穆宗是个昏君外,其他的几个都是英明有为的杰出帝王,但是最终他们都未能战胜自己的权力欲,在追求永生的过程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几粒小小的丹药,实际上起到了加速唐朝的腐朽和灭亡的作用。而几位短命的唐朝皇帝们服丹药去世起到的唯一好处,就是唐朝以后的统治者们再也不吃这种沉甸甸的金属化合物了。
  PS:在这件事情上倒是体弱多病的唐高宗李治最明白,当有人敬献丹药时,他不屑的说:“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高宗实不昏懦也。
  
十一、骑在主人头上的家奴——晚唐得意的宦官们
  宦官虽然身体残缺不全,但是能量却不容忽视,尤其是晚唐的宦官们,无论是地位还是权力,都达到 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就在唐朝准备从安史之乱的巨大打击中浴火重生的时候,宦官们也不甘寂寞的像是在炼丹炉里修炼成精的老妖怪一样,一个一个的跳将出来,扭着自己肥大身躯,在唐代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丑恶的活剧。
  安史之乱后第一个上台致开幕词的大宦官是李辅国,他因为拥立玄宗的儿子肃宗有功,逐渐的取得了皇帝的信任。正是这个李辅国说动肃宗,让已经失去杨贵妃的太上皇唐玄宗从城东地价最高的兴庆宫搬到了远离街市的甘露宫,遭遇到野蛮拆迁的太上皇从此过上了凄凉孤独的晚年生活。公元762年,肃宗驾崩后,李辅国又拥立太子代宗李豫即位,再一次成为从龙之臣,连代宗也尊称其"尚父"。而他本人个人野心也膨胀到了极点,对代宗说:“皇上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这句话够狠,看来以后代宗的工作范围也就仅仅限于管理自己的后宫了。不过代宗自然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对李辅国采取了国家恐怖主义的对付手段: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派出大内高手把正在做美梦的李辅国大卸三块 ,总算出了一口恶气。代宗以后又相继设计诛杀了专权蛮横的程元振和鱼朝恩,暂时打击了宦官的嚣张气焰(不知道唐肃宗是不是专门为宦官开办了黄埔军校,李辅国、程元振和鱼朝恩等大宦官显然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代宗、德宗之后,宦官的权势又一次死灰复燃,并一路高歌猛进,甚至到了随意废立皇帝的地步。顺宗皇帝刚即位几个月,就因改革而在宦官的“照顾下”退位“荣升”为太上皇;宪宗曾经不屑一顾的说过,宦官不过是家奴而已,不过这位皇帝最后还是被自己瞧不起的家奴杀死,而即位的穆宗竟然迫于宦官压力而不敢追究;文宗时,为了剪除势力膨胀的宦官,和官员们编出了天降甘露的谎言,准备在宦官们参观甘露时把他们一网打尽,不过最终因选择的演员演技太差,被大宦官仇士良看出了破绽,反而酿成了甘露事变,不但大量官员被杀,连自己都让宦官判处了有期徒刑幽禁起来。从此宦官专政达到了顶峰,“政事咸决于北司(宦官机构),南衙(政府办公地点)行文书而已”。而唐朝也在宦官专政中逐渐的走向了灭亡。
  晚唐宦官之所以掌权,和他们能掌握禁军有莫大关系,因为皇帝在安史之乱后不再信任武将,于是启用自己的家奴——宦官来掌握军队,以为这样就能万无一失,高枕无忧。可是唐朝皇帝们显然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掌握了军队而又身残志坚的宦官,还能称为家奴吗?
十二、集全国之力,出精品大戏——记宋真宗的导演生涯
  从前有座山,山下有座庙,庙里一个皇帝,呼呼睡大觉。公元1008年10月末的一天,宋真宗在泰山脚下的岱庙行宫醒来后,顾不得刷牙刮胡,马上召集左右投入到庄重严肃封禅泰山的旷世大典中。真宗首先在泰山顶完成了祭天仪式,然后又在社首山举行了祭地典礼,整整忙活了三天后,终于圆满的结束了这场政治表演,乘坐专轿足不着地的于11月回到了首都开封。
  签了澶渊之盟这个赔款协议的宋真宗赵恒,竟然兴致勃勃的去封禅泰山,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不过真宗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原来这一年的2月12日,赵恒召集文武百官,亲自宣布了一个比给宋朝公务员加薪还要令人振奋人心的喜讯:皇帝梦见一位神人,神人指点说上天会在左承天门降天书,以嘉奖治国有方的真宗。群臣听了后马上面红耳赤,激动不已,于是赶紧簇拥着赵恒步行到左承天门,火眼金睛的真宗果然发现城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条黄帛。当太监把黄帛也就是天书取下后,随行的首席宰相王旦立即必恭必敬的跪进,真宗也是恭敬的拜而受之,随后手捧天书趋往正殿。进了殿门,赵恒小心翼翼的把天书放到桌上,展开一看,原来上写二十一个大字: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正当大臣们惊叹原来天书也是能看懂的时候,真宗又早已把它用帛裹住后郑重放入到金匣子里。当天傍晚,皇帝赐宴款待在崇政殿致贺的群臣,同时派人祭告祖宗天地,并大赦天下。同时,为了阐述天书事件的重大意义,赵恒决定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并特许京城百姓放假五天,普天同庆。
  发现天书的消息传出后,北宋人民举国欢腾,为了表达全国臣民爱戴之情,宰相王旦率文武官员、部队官兵、政协委员、地方名流、少数民族代表、僧俗各界群众等二万四千多人,连续五次上书,泣血请求举行封禅泰山的大典。而英明的真宗顾及宋朝开国不久,暂时还处于封建主义的初级阶段,似乎不应该这样大肆铺张的搞庆典。于是群臣在赞扬了赵恒心系群众的伟大胸怀后,为了让忧国忧民的皇帝了解朝廷国库的充实,特意将历年收支数据和封禅开支由丁谓造表呈进。皇帝在嘉奖了丁谓后,终于同意封禅,于是上演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说来也奇怪,自从真宗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后,各种原来百年不遇的祥瑞都纷纷响应皇帝的号召,应年号而生。元年六月初六,副宰相王钦若从泰安报告:泰山涌出醴泉,苍龙降临锡山(怎么看像是要发生地震啊);不久,第二批天书又降临到泰山的一棵树上,随风飘展(天书就是天书,在没被人发现的时候是不会刮到阴沟里去的);封禅期间,王钦若等献芝草三万八千多株(不知道是怎么数过来的);祥符二年,汀州人王捷上书说遇见赵家始祖,并赐给他一把小剑(赵始祖也怪,不赐给赵恒,赐给别人干吗啊,是不是患了老年痴呆认错人了);三年十二月,陕州报告说境内的黄河变清(古代环保技术的确很先进);五年十月,真宗又梦见了祖先(都老年痴呆了还到处跑干吗啊);六年元旦,司天监报告出现了“五星连珠”这一罕见的天象(咱们前一段时间也遇到过);七年,丁谓从亳州献芝草九万五千株(大概是整个亳州都快寸草不生了)。凡此祥瑞种种,不一而足,整个北宋真是遍地异像,不似人间。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后,把这个赔款协议引为奇耻大辱。为了挽回自己的圣明形象,他在奸臣王钦若的鼓动下,买通了宰相王旦等一些高级官员,一手导演了这场长达十四年的祥瑞闹剧,导致全国上下沉浸其中,如痴如醉。可笑的宋真宗竟然借祥瑞遍生来满足自己是一代英主的幻想,真是旷代奇人,做秀高手,让人无话可说。公元1022年,在人们歌功颂德的狂热中,真宗在镇服四夷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后,平静的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病逝于开封,享年五十五岁。半年后,重要的祥瑞道具——天书,遵照真宗的遗嘱作为殉葬品与他的遗体一起下葬在永定陵,天书闹剧在北宋画上了一个句号,但真宗和他导演的魔幻大片,在后世依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顽强的存在着,仍然在历朝历代的愚民政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PS:一代名相王旦死时给儿子留下遗嘱:“我没有其他过错,只有不劝阻天书这件事,是赎不了的罪。死后要剃掉头发,穿上黑衣服下葬。”这位能力、品行可以说是完美的老人最后因为这件事情郁郁而终。


十三、演而优则仕——后唐庄宗李存勖用人心得
  公元907年,黄巢的叛将朱温再一次发挥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叛变了为之效力的唐朝,率领军队冲进长安废黜了唐哀帝,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梁,从而结束了唐高祖李渊近三百年来四时享受冷猪肉的历史。以朱温建立后梁为开端,中国由此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
  后梁建立的时候,北方还有幽州市长的刘仁恭和河东晋王李克用两个较大的割据势力,其中晋王李克用更是朱温的生死老冤家。李克用本是沙陀贵族,后来因在平定黄巢之乱时立有大功而被唐廷加封为河东节度使,可谓是春风得意,但是这也引起了吃醋大王朱温的嫉恨。公元884年,李克用大败起义军后胜利回师,途径汴梁时,只见朱温亲自带鸡赶鸭放羊牵牛,手舞足蹈的来到李克用下榻的上源大酒店为他设宴洗尘。李克用大为感动,于是俩人酒酣耳热、称兄道弟的喝了个不亦乐乎,直到深夜才与朱温惜惜离别。朱温出来后,嘿嘿冷笑几声,马上召集埋伏在附近的部队把上源大酒店团团围住,然后四面纵火,万箭齐发,准备一举除掉自己日后的心腹大患。正当朱温兴高采烈的时候,突然间风起云涌,雷声隆隆,刚才还皓月当空的天气,竟然下起了特大暴雨,把熊熊烈焰一会就浇成了星星之火。酒店里梦见自己在烤火时掉河里的李克用在将领和亲兵的保护下仓皇逃出,侥幸保住了性命,于是李克用便和朱温结下了解不开的深仇大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