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LUTE (魯特琴) 是文藝複興時期歐洲最最風靡的家庭獨奏樂器。他的起源與名稱來自於阿拉伯人的 “Al’ud”, 約在9-10世紀間經由回教徒傳入歐洲, 阿拉伯文ud原意為木頭, 這種梨型的撥絃樂器, 與中國的琵琶一樣都是來自於西亞,, 中世紀的魯特琴僅有五組複絃, 是以羽毛製成的撥子彈奏, 因此, 大都是以合奏的方式演奏舞曲或作歌曲的伴奏。
歐洲的魯特琴,, 最早可追溯到1270年的Cantigas de Santa Maria ,大致上來說, 中世紀的魯特琴無論在外型、演奏技法 乃至於音樂都與他阿拉伯的祖先十分接近, 直到15世紀末, 歐洲的魯特琴才開始有其特有風格的發展。
早期的魯特琴家們使用撥子彈奏魯特琴弦,產生單一的旋律線條。由於技法的改變,, 人們開始使用手指彈奏,, 因此多聲部作品得以在魯特上演奏, 新增了第六絃組, 外型顯得修常而優雅,, 之前魯特琴常常用昂貴的材料製作,尺寸不一,做工精致。但是標準的魯特琴是梨形的,它有一根單弦、五組複弦,調音為G-c-f-a-d’-g’琴頸上有琴格,弦鈕箱向後彎成直角。在魯特琴上可以演奏和絃、旋律、跑句、各式各樣的裝飾音,甚至對位樂曲;它是用作伴奏歌唱的獨奏樂器,也可用於重奏中,技藝嫻熟的演奏者可以奏出多姿多采的效果。
此外,魯特琴演奏者用一種經濟簡便的記譜法,叫做tablature (圖表記譜法),其原理是符號不用來表示每個音的音高,而是表示手指需要在弦上的哪一點上按下以便發出需要的音高。在魯特琴漫長的歷史中, 根據學者Arthur Ness的估計,約有25000首文藝復興魯特琴作品, 在巴洛克時期也有同樣的數目,這僅只是以Tablature 記譜的曲子,尚不包括以一般記譜法的作品,可以想見當時魯特琴有多麼風行。
除此之外 ,魯特琴的風行也是有跡可尋的~~輕巧可攜帶、 比鍵盤樂器便宜而且容易保養、可用來彈奏舞曲、流行的旋律, 甚至複音的聲樂曲、伴奏歌曲, 再加上專屬於魯特琴的獨奏曲目, 如前奏曲、 passemezzi以及較大型精緻的幻想曲及ricercare,種種優勢結合在一起,魯特琴在當時想不風靡也難。不過除了上述的優點之外,魯特琴最令人著迷的是其銀鈴般的音色, 六絃組的設計, 非常類似現代的吉他, 但聲音卻相當不一樣, 低張力的羊腸絃加上梨型音箱特殊的共鳴, 造就出無比豐富細緻的音響,這是吉他所無法取代的。也因為如此,使得魯特琴的演化進入完美的成熟期, 造就出將近150年魯特琴鼎盛的黃金歲月。
16世紀末期, 主流的音樂風格有了重要的變化: monody的形式、 歌劇的誕生, 魯特琴也隨之有一些新的演進與實驗, 第七組低音絃加上, 然後第八組,, 第九組, 最後可加到十四組。而在絃數不斷增加,調音愈來愈複雜,在演奏上必須時時調絃的情況下,魯特琴演奏者在連續演奏下,只得演奏同樣調性的樂曲,這也是「組曲」形式最初的發想點。樂器的發展導向更獨自表達的景況,使得魯特琴演奏家們創造出新的形式:幻想曲、前奏曲、主題模仿幻想曲等,而達到魯特琴演奏炫技的高峰。魯特琴就此發展自己的曲目,從英國的練習曲到義大利的幻想曲和,到法國的舞蹈組曲……。在每個國家,每個作曲家都在各自開發這個樂器無窮的可能性,所以在這三世紀以來的音樂發展史上,魯特琴的曲目形成獨具個性的一個世界。
除此之外,十六世紀的貴族對魯特琴也深具推波助瀾的功用。當時貴族為了追求符合所謂「宮廷人」的形象,多數都會以唱歌和演奏一種樂器來證明自己。而在當時魯特琴是一種「外在的高貴象徵」,貴族們以皇家的高價請來魯特琴名家為他們服務,如:有英國魯特琴音樂中憂鬱的象徵的約翰‧道蘭(John Dowland, 1563-1626),他連續為丹麥和英格蘭的國王們服務;被認為是當時最偉大的魯特琴家的德‧里佩(Albert de Rippe),永遠有著豐富新鮮的想像力,他為弗朗索瓦一世服務多年。。只是這個親密又貴族化的樂器,在18世紀貴族與諸侯的勢力消褪之後,它的王朝也跟著結束了。魯特琴很快的就被巴洛克魯特琴以及後來的六絃吉他等更有力量的樂器所取代,魯特琴就此漸漸式微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