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的世界首富——和珅


年轻时的和珅


    《亚洲华尔街日报》日前选出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其中之一的和珅能够榜上有名,全在于他的贪污。他的贪污成果“富可敌国”,和珅被嘉庆处置后,民间一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但和珅被定性为天下第一巨贪之后,其面目也被丑化和歪曲了。目前流行的影视剧中,和珅的形象就与历史上真实的和珅大有不同之处。

    【八旗才俊】

    和珅发迹很早,20多岁的时候受到乾隆赏识,此后便平步青云,迅速成为大清帝国一手遮天的人物。但是人们对他的早年生活却所知不多。如果仔细探究起来,原来一代巨贪和珅早年竟是声名不错的八旗才俊,其家庭生活也很有值得称道之处。

    出身良好,青年才俊冯佐哲在《和珅评传》中考证,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生于乾隆十五年,家原住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和珅出生时,家境并不富裕。和珅年时曾在家里与弟弟和琳一起接受私塾先生的启蒙教育。由于他的父亲曾任福建副都统,和珅10来岁时,和弟弟一起进入咸安宫官学。

    咸安宫位于紫禁城内。这所官学的教师多由翰林学士充任,是当时官学中之最上品。史料记载,和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男子,玉树临风,脸庞白皙,行动敏捷,举止端庄,言语诙谐。可是,目前流行的影视剧中,和珅总是油头滑脑,阿谀奉承,不学无术,机关算尽,又常常被刘墉、纪晓岚等捉弄。剧中纪晓岚却是文采风流的书生,其实历史上纪晓岚反而是相貌丑陋、又有口吃近视眼的毛病。影视剧中的两人跟历史上真实的形象似乎刚好调了个个儿。

    和珅天资聪明,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加上他努力学习,所以经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除了能将四书五经背诵得滚瓜烂熟外,满、汉、蒙古、藏文也都相当不错,甚至连西域秘咒也略知一二。日后和珅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与少时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

    高官赏识,夫妇情深和珅18岁时结婚,娶英廉之孙女冯氏为妻。英廉原姓冯,内务府包衣籍汉军镶黄旗人,曾任内务府大臣、正黄旗满洲都统、直隶总督等,是乾隆时期颇得信任的高官。由于孙女自幼失去双亲,英廉对她格外疼爱,当发现和珅之后,英廉认定他绝非等闲之辈,日后必能发达,故决定把心爱的孙女许配给他。

    和珅与冯氏结婚后,相亲相爱,感情颇好,夫唱妇随。嘉庆三年(1798)冯氏去世时,和珅极为难过,他为妻子连作六首悼亡诗,其中一首写道:

    结缡三十载,所愿白头老。何期中道别,入室音容杳。屏帏尚仿佛,经卷徒潦倒。泪枯挽莫众,共穴伤怀抱。游川分比鳞,归林叹只鸟。追思病时言,尚祝余足好。(时余足疾复作)犹忆含殓前,不瞑心未了。自此退食馀,谁与伴昏晓。

    由此可见他们结婚30多年,夫妻关系一直不错,两人心心相印,互相关心,家庭生活幸福美满。这种情形恐怕是看惯了电视中和珅形象的观众所不了解的吧?

    在家庭生活方面,和珅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他的弟弟和琳是他一手提拔和精心栽培的,由于和琳长年在外,和琳子女的婚嫁也都由和珅操办。嘉庆元年(1796),和琳在外督办军务,不幸染病身亡。和珅非常伤心,写了15首挽词,“言不成声,泪随笔落”,感情真切凄惨。

    【乾隆宠臣】

    在人们印象里,和珅似乎生来就有权有势,是乾隆的宠臣。其实,和珅的发迹是有一个过程的,而且他自身的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和珅的起家

    乾隆三十四年(1769),和珅20岁,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和珅并不满意自己的处境,第二年参加了顺天府乡试,可惜没有中举。23岁时,和珅被授为三等侍卫,得到出入宫廷的机会。乾隆四十年,和珅从三等侍卫擢升为乾清门御前侍卫,兼副都统。第二年正月,27岁的和珅出任户部右侍郎,三月升军机大臣,四月兼内务府大臣,八月调镶黄旗副都统,十一月充国史馆副总裁,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他的一家也由正红旗抬入正黄旗,成为“上三旗”的一员。这样的升迁速度恐怕是历史上极其少见的情形。

    和珅虽一度在考场上名落孙山,但数年后竟得到一个机会,从此平步青云,很快就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位子。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和珅又是怎么抓住机会的呢?综合历史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说,有一次乾隆看奏报,得知要犯逃亡,心中生气,随口说出《论语》中的“虎兕出于柙”,众侍卫都不知何意,和珅则说,“皇上是说,管此事者,当负此责”。乾隆很是高兴,问和珅是否读《论语》,又问他的家世年岁,和珅皆奏对称旨,于是受到提拔。

    (2)陈焯在《归云室见闻杂记》中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出巡山东。有一次恰巧是和珅跟班,旅途无聊之际,乾隆问和珅是什么出身,和珅说自己曾是咸安宫官学学生。乾隆很好奇,既然是学生,怎么却不是通过考试做上官的?和珅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曾参加过乾隆三十五年的考试,但没有考中。乾隆又让他背当年的应试文章,和珅跟在小车旁边,一边走一边背,很快就将当年的文章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了。乾隆听后对和珅说:“你的文章其实可以考中的。”看来,和珅的文章并不是很差,且能很快背诵5年前的一篇文章,很难得。由此,和珅的聪明伶俐给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和珅是雍正爱妃转世,与乾隆有宿缘。这跟一桩凄惨幽美的宫廷情缘有关。乾隆快到20岁那年,有一次进宫,经过父皇雍正一妃子身边,看见她正在对镜梳头,游戏心起,突然从后面捂住了她的眼睛。该妃不知身后是太子,顺手便拿起梳子向后边打去,正中乾隆的额头。第二天,雍正皇后看见乾隆额头上有伤痕,逼问出这一情形,大怒,认为这是调戏太子,马上将她赐死。年轻的乾隆非常害怕,想为此妃辩白,但又不敢。后来他跑到书房,以小指染上朱色,返回妃子的住所,见到她已上吊,但还没气绝,便在妃子颈上点了朱色,说:“我害了你!如果魂魄有灵,20年后再相见吧。”当和珅引起乾隆注意的时候,乾隆发觉和珅的容貌跟那个死去的妃子相似,密召和珅觐见,令其靠近御座,俯视其颈,竟发现当年的指痕似乎犹在,于是便默认和珅是父皇爱妃后身,对他倍加爱惜。

    这个故事没多少可信度,只能是茶余饭后笑谈而已。不过,其中透露出乾隆与和珅那种若有若无的同性恋情感,倒似乎不是不可能。清代官场多有好“男风”陋习,乾隆可能也未能免俗。众所周知,乾隆用人喜好俊秀之人,而和珅正是一个美男子,受到乾隆异常宠爱。这在当时人的言行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迹象,比如御史钱沣就曾经指责和珅办公地点过于接近皇帝住所。

    以上说法不管是真是假,有一点倒可以肯定,那就是和珅这个年轻人确实肚里有货,所以才能在皇帝身边很快引起注意。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即使是机会来了,他也抓不住。

    和珅的本事和珅被乾隆发现之后,便开始不离皇帝左右。他除了悉心侍奉,还留心乾隆的一举一动,天长日久,乾隆想做什么,想说什么,他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不等乾隆开口,便能操办停当,把皇帝侍候得舒舒服服。

    乾隆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赋,和珅便在这方面下苦功。平心而论,和珅的诗写得还不赖,可以经常与乾隆和诗,并赢得乾隆的欢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和珅与乾隆和诗的文档。

    乾隆喜欢欣赏古董,对字画、文物和各种工艺品也爱不释手,于是和珅就挖空心思,加以满足。

    乾隆爱书法,和珅就刻意摹仿乾隆的手迹,常常能以假乱真,以至于到了后来,乾隆的有些诗匾题字,就干脆交由和珅代笔。现在北京故宫重华宫内屏风上的诗文是乾隆书写,而挂在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却是由和珅代劳的。

    在日常生活中,和珅对乾隆更是体贴入微。每当见到乾隆咳嗽时,和珅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臣,仍毫不犹豫地马上端个痰盂去接。他对乾隆皇帝也从来不称“臣”,而只说“奴才”,虽说这是满族人的规矩,但自然也很让乾隆受用。

    乾隆喜欢讲排场,贪图享受。和珅深解其意,就多次陪同皇帝巡幸江南。他还极力为乾隆扩建圆明园、避暑山庄,修缮皇宫殿阁,并为乾隆准备好了做太上皇时居住的宁寿宫。和珅还利用自己善于敛财的本事,广开财路,公开卖官,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国库银两,使乾隆极为满意。我们知道,清代的财政管理体制极为严格,所有开支均有明确的规定。乾隆80大寿时,和珅借举行万寿大典与千叟宴之机,命外放三品以上大员都要有所进献,在京各衙门长官要捐出俸银,而最富的两淮盐商要捐银400万两。他还创设了“议罪银”,让有过失的官员以交纳罚银代替处分,少则数千两,多则几十万两。这些钱全不入国库,而是直接交到内务府,入乾隆私囊。和珅也借机中饱私囊,凡是外省进贡皇帝的礼品,都要过和珅这一关,从中截留。

    和珅的官职扶摇直上,军机大臣、步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太子太保、掌吏户刑三部及三库、理藩院、内务府、造办处、上驷院、太医院及御药房等等,高官做遍,在清朝历史上空前绝后,无人能敌。

    以和珅的才能,充当一员能干之臣是毫无问题的。但要保持宠任长久,则非常不易。和珅又有什么秘诀做到后面这一点呢?这就可以联系到和珅性格上的特点。当初朝鲜使臣跟和珅接触时,就已敏锐地感觉到和珅“为人狡黠,善于逢迎”。和珅跟乾隆的关系基本上就是一种逢迎和被逢迎的格局。这使得和珅日益走上成为一代巨贪的道路。

    不过,在和珅与乾隆的关系中,乾隆更占主动的地位。皇帝一人至高无上,臣子们全是为皇帝打工而已。就和珅与乾隆而言,乾隆正是把和珅看成是招财进宝有门道的财神爷,缺钱、花钱就跟他要;和则是打着为皇帝办差的大旗,到处搜刮,顺便自己大捞一把。如果说贪污,乾隆就是天下第一号的贪污犯,和珅只不过是他手下的一个头目而已。

    【和珅与嘉庆】

    早在乾隆即位之初,曾有一个愿望,等做了60年之后,就传位于子,自己当太上皇,以此表示不敢超过其祖父康熙在位年数(61年)。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立第十五子嘉亲王琰为皇太子,决定次年“禅让”。对于乾隆的这个想法,和珅无法表示反对。如反对,那就意味着不仅对抗当朝皇帝乾隆,而且也是蔑视皇祖康熙,更要得罪新皇帝嘉庆。他想着自己也许能够两面讨好,既能控制日益衰老的乾隆,又能挟乾隆以威慑新皇帝,并在必要的时候向新皇帝献媚邀宠。

    新皇帝嘉庆即位时已37岁,但乾隆死死不肯交权,和珅狐假虎威,对这种局面他肯定内心极其不满。不过,鉴于康熙时太子立而废、废而立的教训,嘉庆采取了虚与委蛇的态度。即使有时觉得乾隆决定不对,他也不露声色。但他真正提防的不是乾隆,而是和珅。他知道,和珅跟乾隆几乎形影不离,他的一言一行对乾隆影响巨大。万一和珅在背地里跟乾隆说自己坏话,他的皇帝位子坐不坐得稳还真难说。对于和珅的专横跋扈,嘉庆一概不理。当时有不少大臣偷偷向嘉庆揭发和珅,嘉庆心里明白,表面上却表示和珅无罪,自己要依靠和珅处理政务。嘉庆还不忘常常表示对和珅的尊重,给人们的印象是新皇帝也怕和珅三分,但实际上却麻痹了和珅,保证了既得帝位的稳定。嘉庆不过是在等待时机而已。乾隆一去世,嘉庆就马上作出周密部署,惩办和珅。所以,人们对嘉庆这段时间的韬光养晦表示赞赏,认为是一种生存智慧。

    奇怪的是,聪明过人的和珅却似乎没有把嘉庆的真正心理摸透。他也知道乾隆不会长命百岁,新皇帝不大可能还会这样宠信自己,所以一方面对嘉庆拉拢,如在嘉庆即位前抢先递送如意,以图拥戴之功;另一方面又在嘉庆周围布置耳目,窥伺动向。不过,嘉庆没有给他机会,没有说过一句对和珅不满的话,也没有丝毫迹象表明其实在心底对和珅是多么痛恨。和珅抓不住任何把柄。

    嘉庆四年(1799)正月十八日,离乾隆去世仅半个月,距和珅下狱也只有7天,嘉庆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赐他白绫一条,令其自尽。和珅知死期已至,不禁悲从心来,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此诗似偈似谣,前两句含义尚明,因为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那时刚好50岁。从权力的顶峰一下子跌落到深渊,对他来说当然是一场梦,而且是一场噩梦。后两句的含义较为隐晦,大概是属于某种诅咒,或者是身后报应之类,只不过是不便明说罢了。

    赋诗完毕,和珅悬梁自尽,黯然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他贪权纳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和珅至死,他的富贵梦、权力梦从来都没有醒过。一代巨贪的形象就此定格于历史的长河中。

和珅和年妃

和珅书法